① 孝顺事迹材料如何写
你去这里看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0c1610100jg6x.html。上面很多事迹材料了,你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② 请补充一个恰当的事例,证明“有了探求新事物的意识。然后活用只是,进行不断尝试才有望获得成功”这一观
楼主您这问题打得真够……那个字能调顺点不……
我按照我的理解说了哈
在法拉第以前专,许多科学家试图对属“磁生电”的问题进行研究,但是都没有成功
法拉第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他相信电与磁是和谐的对称现象(有了探究新事物的意识)
他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以及结论(这一点可以随便添加,任何科学家无不活用知识……)
埋头工作整整10年
不断遭受失败
(不断进行尝试)
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场”的概念
给现代电学打开了大门,为后来电动机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获得了成功)
③ “望夫石”是什么意思
“望夫石”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因思念大禹,日久所化成的石头,后表示对丈夫思念深切或坚贞的妻子。
禹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辞千里跋涉,从黄河流域来到了淮河边上的涂山。最终禹凭借一片坚贞,从涂山氏国酋长蒙那里得到秘藏的《水经图》,同时赢得了蒙之爱女的芳心。蒙之爱女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载的“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
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
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3)孝敬老人的事迹材料扩展阅读:
“望夫石”的其他传说
元朝末年,连年天灾人祸,老百姓是苦不堪言。在太平镇上有一位叫郭勇的青年,年方一十八岁,刚娶了邻村田家埝头的一位十六岁的田姓女儿为妻。过门三天后,郭勇对妻子长叹一声说:今民不聊生,民难安宁。与其在家活受罪,到不如去参加军打天下,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我的主意已定,我走后,二位老人就全靠你了。田氏虽年轻,但她深明大义,看到丈夫有报国为民的壮志,尽管感到难受还是答应了。且说:“你放心吧,家里二老有我照应,你在外征战,要多加小心,保重身体”。
第二天,丈夫就走了。媳妇送别难舍难离,丈夫头前走,媳妇后边送,走到山根了,丈夫说:“送君千里,总有别,你快回家吧”。媳妇说:一别不知哪年能见面,我再送一程吧。
郭勇越走越远了,田氏为了看见丈夫,顺山坡越登越高,一直攀上了山顶,丈夫的影子由大变小,直到消失了,她才含泪慢慢地走下山来。自郭勇走后,田氏每到初一、十五,总是到山顶上对着郭勇去的方向翘首远望一会儿,然后或挖野菜或拾柴禾,在山上转大半天,方才回家。
丈夫走后,田氏早起晚眠,勤俭持家,农忙时下坡耕种锄割,农闲时在家纺织做饭。一个小脚女人支撑起全家的重担实在不是件容易事,更何况在一个灾荒连年年代。无论家里生活多么困难,她总是做两样饭,好点的给公婆吃,差的留自己吃,把二老照顾的无微不至。
这一年,春三月秋三月,滴雨没下,地里的庄稼颗粒没收。圈里的粮食已不多了,她就只给公婆做饭,自己吃点野菜充饥,粮食断囤了,田氏媳妇挎起竹篮走村串户要饭。跑一天,来到家里,把要来的饭挑出好一点的给公婆吃,孬的留自己吃。
媳妇的孝心,公婆时常被感动得落泪,街坊邻居无一不佩服的。在漫长的饥寒交迫岁月里,田氏公婆终因年老,加上盼儿心切,生活艰难病卧不起,相继死去。媳妇为了让公婆在黄泉之下也能向远处张望儿子归来,就把公婆的尸体背到山顶上埋葬了。
公婆死后,田氏饭不吃,水不喝,一直站在山上,看着远处盼望丈夫归来。但终究还是没能把丈夫盼来,最后站在山上死了,尸体渐渐变成了石头。
后来太平镇的人们想起田氏,无不爱慕、敬仰。为纪念田氏的事迹,让后人仿效孝敬老人,那座山改名公婆山,太平镇改名公婆山村。而田氏变的石头人们称:“望夫石”。
④ 关于莱州市的孝敬好人好事事迹材料总结
有句古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在我们禅林寺村就有这样一个爱老、敬老的好榜样,她名叫杨秀红,多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孝敬长辈,无微不至照料患有半身不遂的母亲,尽心竭力赡养年长的父亲,她用真情无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杨秀红今年39岁,土生土长在村里,打小就孝敬父母, 结婚后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现在一家人和父母住一起, 前几年奶奶还没有去世的时候,每当轮班到杨秀红父亲家,杨秀红总是把奶奶照顾的特别好,从来没有让父亲在赡养老奶奶的事情上操过心。奶奶由于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杨秀红每次在操劳农活之后还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让给老人和孩子,有时候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不舍得给自己改善,总把好菜好饭给老人留着。后来,奶奶又患上了小脑萎缩,常年瘫痪在床,杨秀红坚持给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体、嘘寒问暖,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本来照顾一个瘫痪的奶奶,再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就已经够她受的了,可杨秀红母亲又患上脑血栓,虽然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还是落得半身不遂,瘫痪在床,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母亲在住院期间,杨秀红每天都陪在母亲身边,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顾母亲丝毫不敢懈怠。等回到家里,她坚持每天都给母亲擦拭、按摩身体,忙完农活回来陪母亲聊聊天解解闷,一有时间就搀扶母亲锻炼恢复,老人想吃啥,她总是尽量满足,从来不嫌麻烦,把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用在杨秀红身上并不合适,到现在母亲已经能独立行走了,原来满是皱纹和苦恼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 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是“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杨秀红家是看不到的,尽管有时候杨秀红也会遇到难心事,但她从不在奶奶和母亲面前表现出来;有时候患有小脑萎缩的奶奶会无缘无故地耍脾气,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有时候性情暴躁,对杨秀红谩骂,而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把老人们哄开心。就这样,来来往往,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顾奶奶,孝敬母亲,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岁,患小脑萎缩第四年。照料瘫痪的奶奶好几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属人间常情,但确实是难能可贵。杨秀红在孝敬长辈方面得到了父老乡亲的绝口称赞,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杨秀红父亲由于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听不见,平时老爷子每顿饭都要喝点小酒,杨秀红总是尽量满足,家里总是给父亲备着酒,父亲高兴的时候,她也总是陪父亲喝上两口,为的是让父亲开开心心。 杨秀红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却蕴含着大道理。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 杨秀红,用她的善良和孝心为长辈和父母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也为禅林寺村街坊四邻树立了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