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广州重阳节登高好去处
1、白云山:
白云山全山面积28平方公里,其最高峰摩星岭海拔382米,是广州市最高峰。据说每到秋季,常有白云冉冉升起,使山上变成白漫漫的一片,犹如面纱笼罩,因而得名。自古以来,白云山一直是广州有名的风景胜地。
2、白水寨天南第一梯:
海船木栈道与登山步径起步点相接,通至1499级瀑鸣台。栈道亲水而建,沿途并有多个凉亭和观景台。漫步其中,可以一边观瀑戏水,一边呼吸清新空气。
3、帽峰山:
帽峰山北起华坑,南至罗布洞,东至沙田,西达头陂,方圆约30平方公里。周围聚集着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峰20多个。因山势陡峭、沟谷幽深、森林茂盛、流水淙淙,尤其朝暮雨后,山峰隐现于云雾之间,宛若戴上一顶雪白的大帽子,故名帽峰山。
4、莲花山:
莲花山风景区位于番禺市的东郊,距离广州市区20千米。莲花山原名“石狮头”,是古代石矿场,因采石后留下来的石头似莲花状而得名。远自西汉时期,先民们在此大规模地开采石料,形成悬崖峭壁、奇岩异洞。
5、蕉石岭:
蕉石岭森林公园已完成环山公路、登山石级、风雨亭、路灯、公厕、垃圾桶、石凳、士多、山顶观景平台、南门广场基础设施以及各类观赏名木的建设。每日到蕉石岭森林公园登山、娱乐、叹天然氧吧的市民将日渐增多。
Ⅱ 重阳节广州白云山从哪里登高
在云台花园的入口是历年人流最大的地方,从入口一直向上,直到摩星岭,你就知道什么叫做人山人海了。
时间:10月25日中午12时至10月27日凌晨3时
票价:白云山进山门票10元/人·次,半票5元/人·次;摩星岭门票10元/人·次,半票5元/人·次;索道上山单程全票30元/人·次,半票15元/人。次(均含进山门票);索道下山单程全票20元/人·次,半票10元/人·次。
公交:24、240、285、旅游1线直达云台花园总站。
Ⅲ 广州茂名重阳节习俗
广州茂名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以为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合并,故作重九。每个地方在重阳的时候都会有登高,赏菊类似的习俗。那么在广州茂名,重阳节的习俗有没有哪些跟别的城市不一样的呢?
重阳登高是广州茂名人的一种习俗。古人认为,二阳相重,是大吉大利之日,重阳登高则可图个吉利因此在广州茂名,重阳节是一年中的一个大节日。以往重阳节人们主要是登高,扫墓,放纸鹞(即放风筝)。20世纪70年代后,重阳登高之风日盛,放纸鹞的习俗已很少见,扫墓者也大为减少,而以登山游乐为主,每当重阳来临,人们便三五成群或全家结伴来到白云山、越秀山、登山览胜。有许多青年在重阳前夜就开始登山,并备好食物和帐篷,露宿山顶,等待日出,以贺重阳。
广州茂名重阳节习俗之登高
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而登高则是重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重阳登高之俗,早在战国便已有发端,到了西汉,便渐渐成为一种习俗,并且还增添了佩荣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在古时候,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人,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一旦,长房对恒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里要有大的灾难,应该马上回家,让家里每个人都做一个绛色袋子,里面装上茱萸,把袋子系在胳膊上,然后登高、饮菊花酒,就可逢凶化吉。”
桓景按着长房的话去做,带领全家人登山游玩。到了晚上回家,看见鸡、狗、牛、羊全部暴死。长房听后说:“这是由这些家畜代灾了。”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为取吉利和避灾消祸、长寿不老,都竞相登高,登高的风俗也就兴起来了。
重阳节登高之风,到了唐代已很盛行。许多诗人为此写了不少诗篇。唐代诗人邵大震的一首诗云:“九月九臼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反映了当时登高之风的盛行。
登高习俗在全国都很流行,可在平原地区,人们都无“高”可登,于是,有人就想了一个代替的办法,九月九日做糕吃,取“糕”“高”同音,吃糕便表示登高消灾了。到了现在,各地仍有重阳吃花糕的习俗。
在古时,最初的花糕是用植物叶子和米面制成。唐宋时盛行吃花糕,其制作就更加考究,相传武则天曾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制花糕。明代制作盒子般大的花糕,接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重阳节又得名“女儿节”。农历九月是丰收的季节,有人也把重阳花糕称为“丰糕”。
广州茂名重阳节习俗之赏菊
菊花又名黄花,属菊科,花色品种繁多。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幽香清芳,赏菊就成了一件时令习俗。我国古人曾有许多赏菊诗词。如晋代陶渊明,唐代杜甫等都有佳句名篇流传。至清代,重阳节前后还举行菊花大会,倾城人去观赏菊花。现代,各地也有以菊展为贺,用菊花摆制色彩鲜艳的各种图案,画家当场作画,观众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广州茂名重阳节习俗之插茱萸
茉萸,即“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灌木,春开紫色花,秋结紫黑色实,人药酿酒,有湿中、止痛、理气等功效,可治便秘、吐泻、腹痛、遗精、消化不良等症。插莱萸可治病防疾,唐朝诗人王维有“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英少一人”之诗,可见古人已有插茱萸之俗。此外,自古先民还于重阳之日,饮茉萸甘菊之酒。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等。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广州茂名重阳节习俗之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广州茂名重阳节习俗之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广州茂名重阳节习俗之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Ⅳ 重阳节广州白云山从哪里登高
摘要 您好,一共有17个登高点
Ⅳ 广州莲花山旅游区的重阳登高
重阳节,即来农历的九月源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重阳登山,寓意祛秽辟邪,步步登高。每年的重阳节,莲花山旅游区都会举行盛大的重阳节庆活动。
【唱响莲花山歌唱大赛】
2012-2013年国庆重阳黄金周,莲花山旅游区召集热爱歌唱的街坊,连续举办了2届唱响莲花山歌唱大赛,于重阳登高夜问鼎莲峰歌王,为节日增添喜庆、吉祥、祥和的气氛。
【福光普照莲花山】
重阳灯饰是莲花山重阳节的传统特色,景区的主要景点会安装LED灯饰,有节节高升的芝麻灯,有光芒四射的烟花灯,有时来运转的风车灯等等,让你仿佛游走于灯的海洋!
2014年重阳佳节,莲花山旅游区更邀请了四川自贡民间艺人制作了多组艺术灯饰,童子献桃、佛说三恩、有你有福、福禄满园等富有寓意的艺术灯组,在以福光普照莲花山为主题的艺术灯会中照耀莲峰。彩灯造型精美,寓教于乐,组件灵活转动,惟妙惟肖,不禁让人喜笑颜开!
莲花山牌坊广场还设有特色小吃摊位,并上演精彩纷呈的歌舞节目,让您在登高祈福之余也尽享莲花山重阳之夜的文娱盛宴!
Ⅵ 重阳节登高习俗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Ⅶ 重阳节前夜广州约13万人登高,重阳登高是什么传统
简单说来,重阳登高的传统就是辟邪祈福,登高赏秋遥寄思念和尊老敬老
一切传统,大多起源于巫祝信仰,执行于实际功效,然后不断增加新赋概念继而长存。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去梳理重阳节的传统。辟邪祈福是信仰部分的起源,登高赏秋是其实际功效,尊老敬老则是后世增加的新概念,我们现在最推崇的,大概也就是重阳节的尊老敬老这个部分,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作老人节。
关于遥寄思念,那大概是和王维写的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儿时第一次听说重阳节,就是因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我相信,这种情况我不是一个人。
关于尊老敬老,这就源于九月九日,九的谐音,九九,也就是久久,加上重阳单独拿出来可以解为重新恢复阳气也就是生命力,那么这就跟老年人联系上了。
延伸开去,重阳节,带着父母长辈一块儿去登高,既能健身又能赏美景。又体恤父母长辈的养育之苦,对他们多行比平时更多倍的孝敬。这就是尊老敬老的含义。
Ⅷ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重阳节习俗,哪些地方在这天会去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的第一件大事。古人登高是为了避难,源于汉朝桓景率家人躲避汝河中的瘟魔。因汝河在低处,躲避汝河中的瘟魔当然要到高处去了。
当年桓景登高的地方,现已成为著名古迹。其地在蔡国(今河南蔡县一带)故城西面的一处高台上,高97米,现在叫芦岗。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现在的山岗只留下一个高60多米的小山头了。芦岗上的望河楼即当年桓景登高的地方。
后人模仿桓景登高避难,渐渐形成了重阳登高的民族习俗,取逢凶化吉之意。
Ⅸ 广州重阳节登白云山有什么说法
带来好运,连续三年都登的话时来运转。信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