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9月9日是什么节日,古人在这一天有什么的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九九归真,一元回肇始,古人认答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1)重阳节的放纸鸢扩展阅读:
根据现有的史料和考证,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有秋秋丰收祭祀和火星祭祀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古人在九月份收成时祭奠天皇和先祖,以感谢天皇和先祖的恩情。这是重阳节作为秋收节的最初形式。重阳节起源于古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汉盛行,盛唐以后。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融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它的主要部分一直延续到今天。崇阳祭祖民俗源远流长,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古老民俗。重阳节和除夕、清明节、七一半月也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
❷ 重阳节习俗是什么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九皇会:
古时在我国广东、江苏、浙江、云南等地,均于农历九月一日至九日连续九天盛行礼斗之俗,谓之九皇会。九皇会源于对星斗崇拜。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
重阳节习俗由来:
重阳习俗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汉代作品《西京杂记》中收录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在文字资料上关于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最早记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重阳节
❸ 重阳为何要放风筝
风筝从隋唐开始,随着造纸业的发达,纸糊风筝逐渐兴起,人们用纸来制作风筝,取材容易,价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兴时代。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500年的分裂战乱状态,进入相对稳定的大统一时期。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风筝普及于民间的社会基础。
唐代的风筝,已成为年轻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杨誉《纸鸢赋》载:“相彼鸢矣,亦飞戾天,向把能尔,风之力嫣。余因稽于造物,知不得于自然,原其始也,谋及不童,征诸哲匠,蔡伦造纸,公输献状。理约蔑以体成,刷丹青而神王。”同书卷九五三唐荣《纸鸢赋》载:“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见唐代儿童不仅能放风筝,而且还能制作风筝,风筝做为娱乐用品已比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儿诗》记述的几十种儿童游戏中,放风筝是其一,诗曰:“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当时的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能放。唐朝赵昕编写的《息灯鹞文》中,就记述过宫廷夜晚放风筝的故事。
宋代,放风筝已成为流行于民间的娱乐活动和喜事的庆祝纪念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就详细记载过,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背上饭食到效外放纸鸢,直到日暮方归的情景:“少年郎竞放纸鸢,以松勾引,相牵剪裁,以线绝者为负。”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潍坊市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中的代表作。这幅画,描写了清明节开封效外和市内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写照,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其中就有放风筝的场景。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图》里,还详细描写了放风筝的动作和工具。
由于风筝的普及,当时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技艺。逢庙会、集市、节日和游戏时,都有人表演创作和放风筝。放风筝的人同杂技演员、杂剧演员被称为“赶趁人”。南宋末,开始出现了以扎售风筝为业的手工艺人。
放风筝活动逐渐为人们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与健身、养目关系极大,是一项有益的体育活动。宋李石《续博物志》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古人讲究养身,入春后走出室外,到空气清新之处,尽量多活动,这样使得春气之升有序,阳气之增长有路,符合《内经》“春夏养阳”的大旨和“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的要行。放风筝还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较好的调节,对保护视力极为有益。在放风筝时多昂首远视,绿地、蓝天还可以防止、减轻近视眼。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风筝在天,以能清目。”就是这个道理。
❹ 重阳节的习俗70字
一、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二、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三、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四、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五、祭祀海神
重阳节是秋季大节,港、澳、台等地尤其重视在这天举行的祭祀海神活动。
六、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
七、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八、辞青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清明)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九、享宴祈寿
重阳节的求寿之俗,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学作品。
十、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❺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简介
答: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盂兰盆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晒秋、吃重阳糕、赏菊、辞青、享宴祈寿、饮菊花酒、放纸鹤的习俗。
登高
重阳赏菊、饮酒、对弈
饮菊酒: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些介于巫蓍之间的说法,于不经中颇为有趣。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弄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❻ 重阳节的习俗是啥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重阳节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❼ 重阳的节日风俗是什么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民俗活动:
重阳赏菊、饮酒、对弈
饮菊酒: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39-42]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❽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重阳节是以放纸鸢是有何寓意呢
1、祛除晦气
在某些地区,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晦气也离之远去,有些人,在放风筝的时候还要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得无影无踪才好。
2、气候适宜
农历九月,南方地区季风逐渐加强,此时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所以在南方有重阳节放风筝的传统。
3、寓意吉祥
有些人认为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重阳节放的风筝飞得越高,寓意越好。在放风筝过程中不能将风筝的丝线弄断,人们认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所以,重阳节放风筝时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自己风筝的丝线。
(8)重阳节的放纸鸢扩展阅读: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
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