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孝文化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用口衔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时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况人乎?试想,父母既有养育之恩,更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诲,为人子女者,能不义无反顾予以回馈么?尤其当父母处于垂老之年、贫病交迫之际,不尽子女的孝道,能说得过去么?可惜,这些浅而易见的道理,过去是因受“左”倾思想的奚落、当今是因“金钱至上”而被迫“靠边”。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我们略做考证便可得出结论,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当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关心对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显见,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很多事例证明,孝敬父母绝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这方面,有不少小学学校开展了以“五心”教育活动为主题的传统美德教育系列活动(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他们通过“五心”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胸怀大志,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他们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孝心奖章”争章活动。这一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也是传统孝道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弘扬的有力证明。
其三,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尽管在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道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而渊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不宜移易的理念。现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后却大办丧事,有权有势者甚至圈地筑坟,车队簇拥,络绎不绝,连日宴席,以显示其能“光宗耀祖”。这决不是什么孝道,而是借着父母的牌位显示自己的“荣耀”。这种现象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歪曲和渎亵!而通过对这种“孝道”的批判,也正显示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
其四,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我们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国倡导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中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养老是我国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它赖依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道观念。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家庭养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趋势,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时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方面,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并采取了积极的举措。如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敬老养老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规范。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尊老爱幼作为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最近,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也是贯彻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等,都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贰』 净空为什么会有好多好多的各种花样的奖章和头衔
现在这样的骗子太多。
《佛教背弃中国传统价值:和尚改姓、无后、不孝父母》
中国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孟子以为,为人子,若不娶媳妇,传宗接代,沿袭家火,最为不孝。同时他也认为,为人子,若无法侍奉父母亲,是为不孝。
可见,出家的僧人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来衡量的话,可是最不孝的,因他们不能娶不能生。他们出家后,也弃父母于不顾,完全是不侍奉父母亲的。所以,在中国人说的这三不孝里,僧人至少就有上面这两不孝。面对这,以敬祖爱中国文化为旗的佛徒,怎就不去声讨僧人对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的违背了呢?!
嘴巴说要传承中国的文化,要记念中国的祖先,可不生后代,谁来传承文化?谁来记念祖先?谁来接续你们当“龙的传人”?说白了,佛教是用最险恶的手法,在背弃和背离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要越多的人学佛出家,就越少人会有后代,也就越少人会去传承中国的文化。
再来,和尚不仅自己断后,一出家还改名换姓的。连祖上传给他的姓他都不要了,所有的和尚都姓“释”,都成了印度的释迦人了。中国人的姓才正是家族祖宗传承到个人身上最重要的一个标志了。所以,改姓等于就是丢弃自己的祖姓,重新认别人为自己的“祖宗”。和尚的改姓不正是宣告,宁愿当印度人的后裔也不当中国人的后裔了吗?!请问,还有啥比这更背弃祖宗的呢?!
上帝教导基督徒要孝敬父母,男女要结合生养后代,基督徒更不会因信主了连姓都不要了。而佛教,一个印度人的宗教,就让无数的中国人改名换姓,当印度人去了。也让无数的中国人断子绝孙,还让无数的父母遭受子女的离弃,无子女的奉养。更有那些已结了婚有妻儿的男人,抛妻弃子出家去了,丢下年轻的妻子守
活寡,幼小的儿女早早没有父亲。
佛教,从始至今就一直违背着中国人传统的夫妻之道,为父之道和孝道,就一直在干着弃祖的行为,危害着国人的生活和文化。妻子的孤独和眼泪,父母的痛苦和失望,无父孩子的不幸,都在控诉着佛教对中国人犯下的这些罪恶!!所有的这些,“爱国敬祖,慈悲”的佛徒怎都没看到?!怎都不声讨?!怎还好意思打着“传承文化,传统,和敬祖”的名义,来攻击和辱骂基督徒对中国文化中不合真理之处的批判呢?!
『叁』 请评价漫画中的爸爸妈妈。(爸爸手中拿的是劳动模范奖章,妈妈拿的是奖杯和光荣勋章,孩子好像是在边做作
作为劳动模范的爸爸妈妈竟然让正在做作业的孩子为他们扇风,体现出家乡教育的内缺陷。在外面风容风光光,回到家却不知道孩子应该以学业为重,锻炼孩子爱劳动孝敬父母是好事,但应该讲究方式方法,怎么能让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给自己扇风呢……
『肆』 在现当代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孝道文化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用口衔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时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况人乎?试想,父母既有养育之恩,更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诲,为人子女者,能不义无反顾予以回馈么?尤其当父母处于垂老之年、贫病交迫之际,不尽子女的孝道,能说得过去么?可惜,这些浅而易见的道理,过去是因受“左”倾思想的奚落、当今是因“金钱至上”而被迫“靠边”。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我们略做考证便可得出结论,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当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关心对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显见,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很多事例证明,孝敬父母绝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这方面,有不少小学学校开展了以“五心”教育活动为主题的传统美德教育系列活动(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他们通过“五心”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胸怀大志,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他们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孝心奖章”争章活动。这一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也是传统孝道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弘扬的有力证明。
其三,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尽管在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道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而渊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不宜移易的理念。现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后却大办丧事,有权有势者甚至圈地筑坟,车队簇拥,络绎不绝,连日宴席,以显示其能“光宗耀祖”。这决不是什么孝道,而是借着父母的牌位显示自己的“荣耀”。这种现象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歪曲和渎亵!而通过对这种“孝道”的批判,也正显示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
其四,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我们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国倡导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中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养老是我国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它赖依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道观念。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家庭养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趋势,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时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方面,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并采取了积极的举措。如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敬老养老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规范。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尊老爱幼作为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最近,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也是贯彻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等,都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伍』 在当今时代如何实现孝道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用口衔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时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况人乎?试想,父母既有养育之恩,更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诲,为人子女者,能不义无反顾予以回馈么?尤其当父母处于垂老之年、贫病交迫之际,不尽子女的孝道,能说得过去么?可惜,这些浅而易见的道理,过去是因受“左”倾思想的奚落、当今是因“金钱至上”而被迫“靠边”.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我们略做考证便可得出结论,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当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关心对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显见,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很多事例证明,孝敬父母绝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这方面,有不少小学学校开展了以“五心”教育活动为主题的传统美德教育系列活动(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他们通过“五心”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胸怀大志,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他们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孝心奖章”争章活动.这一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也是传统孝道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弘扬的有力证明.
其三,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尽管在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道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而渊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不宜移易的理念.现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后却大办丧事,有权有势者甚至圈地筑坟,车队簇拥,络绎不绝,连日宴席,以显示其能“光宗耀祖”.这决不是什么孝道,而是借着父母的牌位显示自己的“荣耀”.这种现象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歪曲和渎亵!而通过对这种“孝道”的批判,也正显示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
其四,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我们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国倡导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中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养老是我国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它赖依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道观念.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家庭养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趋势,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时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方面,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并采取了积极的举措.如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敬老养老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规范.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尊老爱幼作为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最近,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也是贯彻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等,都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陆』 孝字徽章哪里有卖就是家里老人没了晚辈带的徽章
寄情月下,长发悠悠,衣袂飘飘,轻抚一缕幽情,长发里依然飘着我的一帘幽梦。专走过了一段路,心属,早已退出了四季的轮回,收紧随风飘散的光影,笑看一切,那些情意无价?生生世世?一切仿佛都是那么虚无飘渺。人淡如菊,唯保持一份恬淡,快乐的心情,拥有健康的身体,循依着自己坦荡虔诚的心迹。
『柒』 姥姥去世了,孝章要戴在胸前的左侧还是右侧就是像徽章一样东西。不是胳膊上带的黑色孝布。谢谢了!
一般是在左边,贴近心脏。表示伤心,孝心,上心。
『捌』 找有关中学生孝敬父母的事迹
6月7日,高考第一天。等儿子张晓为自己穿好衣服,洗完脸,把自个儿挪到床边坐好,曹雪红目送儿子离开,开始“胡思乱想”。
儿子的考试结果怎么样,尚不知晓。可一旦儿子考上了,“那可怎么办?我不能再让儿子背着我去上学,我不能再成为儿子的累赘。”
曹雪红越想越自责:我没有尽到一点儿母亲的责任,相反拖累了孩子14年。儿子的童年被我剥夺了,少年时代也被我剥夺了,我不能再剥夺儿子的青年时代!
泪如雨下,曹雪红用完全变形的手艰难地拽过一张卷纸,低头擦拭泪水。
抬起头,曹雪红说出自己的心愿:“阴历八月十五,是我儿18岁生日,我想为他做最后一件事,在很大的范围内告诉我儿:妈对不起你!”
“我再大,我还是你儿”
考场内的张晓无从知晓母亲的心思,但他对母亲的惦记一时一刻也没有放下。考试当天中午,他还是没有听从母亲的嘱咐,满头大汗地跑了回来,为母亲接尿、递水。
张晓不言,但有书信为证:“因家中发生不幸,我亲爱的爸爸离开了我们。那是1993年的事了,那时我才4岁。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妈妈由于悲痛病倒了。住院命保住了,可留下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这可恶的病魔夺走了妈妈的自由权……”
10岁的张晓第一次写信向别人求救,也是最后一次。
爸爸因车祸去世后,不出一月,母亲高烧不退,七八天说不出话来,千方百计保住性命,从此生活却无法自理。
住院两个多月,家中的积蓄全部花完,还欠下了外债。不得已,外公外婆将张晓母子从内蒙古额济纳旗接回了甘肃平凉老家,借住在亲戚家。可时间不长,他们就成了亲戚眼中的包袱。一辆破旧的手推车将母子俩拉出了亲戚家。眼看要流落街头,好心的大妈腾出自家看守菜地、不足3平方米的小草房,供二人栖身。
两年光景,他们又被清出摇摇欲坠的草房,租住在另一家四处透风、不足5平方米的伙房内。6年后再次搬家,挤进稍为宽敞的砖房。房东看他们可怜,将房租由50元降到20元。这样,他们一样也承受不起,在社区的帮助下,又是两次搬家。
笔记本上,张晓写下激励自己的话语:“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
14年,张晓含泪奔跑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
常年卧床的母亲,刚开始尚能挪动,搀扶着可以自己上厕所。随后病情越来越重,她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都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时间稍长,要洗脚、洗澡、剪指甲。生火,做饭,洗衣服,也都是他的事。
曹雪红记得,儿子四五岁时,开始学着煮饭。面条做不了,就煮粥吃。锅台高,够不着,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时不时被沸出的米汤烫伤小胳膊。
上了小学,张晓就开始连揉带搓地洗衣服。张晓总是让妈妈穿得干干净净。
儿子一天天长成了大小伙儿,曹雪红感到多有不便,不再让儿子给自己擦洗全身,这让张晓着了急,常年卧床容易生褥疮,不洗不行。长大的儿子反过来劝说妈妈:“我再大,就算把媳妇娶了,娃生了,我还是你儿。”
身处青春期的张晓不是没有一点心理障碍,可他不止一次地在内心告诉自己:“那是我的母亲,我为她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我是娘的全部,娘痛苦我就不幸福。”熟悉曹雪红母子的宝塔社区主任李萍说,张晓活生生地演绎了《宝莲灯》里母子俩的患难真情。
“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饿着”
“母亲是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母亲,我奋斗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每当别人夸奖自己孝顺,张晓总这样说。
“久病床前无孝子。”常有人惊叹张晓的14年是如何坚守下来的?
张晓却说:“这都是生活中的常事、琐事。我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虽然生活艰辛,但张晓很少哭。“眼泪能侵蚀人的脊梁,让你直不起腰。”张晓总把腰板挺得直直的。
不愿过多的提起过去,但对于最为艰难的日子,张晓刻骨铭心。那是2000年前。母子俩靠拾别人的菜叶子糊口。没有面吃,就吃拾来的菜,没盐、没醋,白水煮菜,时间稍长,肚子胀得受不了,娘俩儿口吐绿水。
“我只要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我娘饿着。”张晓自小倔强。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让给母亲吃。
5岁直到高中,张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捡柴火。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张晓外出捡柴。天黑下来,仍不见儿子的踪影,曹雪红拄着拐棍踉踉跄跄挪到路口等待,只见儿子吃力地将一大捆柴火往回拖。将儿子搂入怀中,曹雪红失声痛哭。
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小学阶段的张晓,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也不曾落下。临近高考,还是班上的十一二名。
张晓打小懂事,知道保护母亲,不给母亲添麻烦。
最初住在菜园子的草房,狭小的空间容不下两个人同时站立。冬日的风时常把木条拼起的“门板”掀翻。年仅四五岁的张晓用小铲子在地上挖个坑,再找来木棍将门板死死顶住。
从菜园子搬出后,家中一度分文没有,房东又催要房租。没法子,曹雪红忍痛卖掉丈夫生前留下的一条毛毯和自己结婚时一幅床罩、一对枕巾。
生活依旧难以维计。因为欠交几十元房租、电费,房东掐了他们的电。悲愤交加,曹雪红决定外出乞讨。
拄着拐杖,在儿子的搀扶下,曹雪红爬上长途汽车去了西安。可真坐在了西安的街头,她怎么也张不开嘴,伸不出手。一连3天,没要到一分钱,也没吃上一口饭。狠狠心,母子俩花3.5元买了一碗面。可娘俩你让我,我让你,谁也不先动筷子。
回到平凉,在好心人的指点下,张晓给时任甘肃平凉武警8670部队政委的刘春灏写了一封求救信。
很快,刘政委来到张晓家,送来米、面和慰问金,帮他们渡过了难关。此后多年,刘政委和部队官兵将张晓一家列入重点帮扶对象,一直关心着张晓的成长,有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在张晓幼小的心灵里,军人的坚强和勇往直前,深深地感染了他。
每位好心人的帮助,都被曹雪红记入自家《恩人簿》。曹雪红时常拿这些教育张晓,教育他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我也有想放弃生命的时候”
“总有同龄人问我:这么苦,这么累,你就没有郁闷、痛苦、扛不住的时候吗?”张晓坦言:“我也有郁闷、痛苦,甚至想放弃生命的时候……”
记得一天晚自习后,推着自行车赶往家中,脚步越来越沉重,10多年的艰辛一幕幕涌上心头,越想越烦躁,张晓索性把自行车撇在了路边。
天开始打雷,雨倾盆而下。张晓跪在马路上放声大哭:“苍天啊,你咋就这么残酷。”
此时,一道刺眼的闪电击到一棵大树上,树着火。那一刻,张晓的脑子里突然闪过“凤凰涅 ,浴火重生”的念头,精神为之一振。
平时,脾气不好的母亲少不了唠叨,打骂也是有的。理解母亲的病痛,张晓总是默默地忍着,要么转身忙自己的事情,从不当母亲的面发脾气,也不诉苦。
可2007年春节的前一天,张晓感到自己再也挺不住了,甚至想到了放弃生命。
年关将至,屋外的鞭炮声不断,张晓心乱如麻。房东一遍遍催要房租,学校的110元补课费迟迟没有着落,高考又要临近,真不知会怎样。他鼓足勇气向母亲要钱时,又招来心烦的母亲一顿责骂……
左思右想,“扑通”一声,张晓面向病床上的母亲跪倒在地,他觉得再也挺不住了,“妈,你不孝的儿子,先走一步……”
张晓没命地磕头,边磕边诉说:“妈呀,做儿的没能力,我本想挣钱给您看病,给您买好衣服,可如今一座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再也背不动了。饶恕你不孝的儿吧,我不想再做任何没有意义的努力了……”
这是张晓第一次有了轻生的念头,也是第一次向母亲诉苦。病床上的曹雪红心如刀绞,哽咽难语:“儿呀,妈多少次都有这样的想法了,只是撂不下你啊……”
“妈呀,我也是放不下您啊……”
哭诉让张晓渐渐地冷静了下来。悄声直起腰,擦干眼泪,他走进厨房,他为母亲做了一顿特别的年夜饭。
回首往事,张晓泪流满面。可他不后悔,苦难的生活、好心人的帮助,以及母亲朴素的教诲,让自己学会了坚强。
班主任老师刘建军称赞张晓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对母亲的孝行、对母爱的感悟,能净化人的灵魂。以我的阅历,没有人能比。”
70多岁的邻居大妈,感慨自己活了那么大的岁数,没见过张晓这样的孩子。
自从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中认识了张晓,团平凉市委就默默地呵护着张晓。高考前,为让张晓有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团市委设立专门的救助基金,把许多好心人的慰问挡了下来,个别媒体的采访也推到高考之后。前不久,张晓获得了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团市委把喜讯也留在了他高考之后。
团平凉市委决定在全市66万名青少年中发起向张晓学习的行动。
这两天,高考后的许多同学在忙着填报志愿。而成绩不错的张晓,想的不是上哪所大学,而是如何不去上大学:“上大学,母亲怎么办?我又需要好心人的资助。他们给予我的太多了,我不能再接受他们的帮助。我这么大了,应该自己照顾母亲,支撑起这个家。”
张晓一心想的是参军,之后在部队考军校,“这样我可以把别人的帮助降到最低,在部队上军校,尽早为社会作贡献。”(记者 狄多华 实习生 张鹏)
采访手记:有担当方能顶天立地
在平凉,谈及张晓,记者听到最多的字眼是“大孝”。有人感叹:“一天两天的孝叫小孝,长年累月的孝就是大孝。”
一个不满18周岁的男孩,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孝敬、坚强、乐观”,张晓身上这些可贵的品质恰恰是不少同龄人所缺失的,甚至是一些成年人难以做到的。
“80后”、“90后”的孩子,个个是父母掌上明珠。天长日久,许多孩子把父母的付出视作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回报。而张晓却把照料母亲视作理所应当。
张晓的遭遇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苦难的生活,好心人的帮助,加上母亲朴素的教育,让他始终在心智健康地成长,而不是自暴自弃,走向社会的对立面。
张晓面对苦难自立自强,勇于担当。仅仅以母子感情去理解他尚不全面,这中间还有责任感。一个热爱母亲的人,必然会担当更多。有所担当,方能顶天立地。将来有一天,张晓会明白,他是母亲的全部。而母亲是他生活的极重要一部分,却不是他的全部。
『玖』 孝徽章应该戴左边还是右边
应该按去世亲属的性别而定,男左女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