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百色重阳节

百色重阳节

发布时间:2022-04-18 06:06:41

A. ☞﹛中国近代历史事件排序﹜

③南昌起义1927年7月
⑥秋收起义1927年9月
①广州起义1927年12月
⑦湘南起义1928年1月
④渭华起义1928年5月
②平江起义1928年7月
⑧吉安起义1929年11月
⑤百色起义1929年12月
⑨宁都起义1931年12月

B. 中国的文化常识有什么

古城今名:
燕京——北京;南郑——汉中;奉天——沈阳;
山阴——焦作;益州——成都;广州湾——湛江市;
邢州——邢台市;始安——桂林;直沽——天津;
南海——广州;明州——宁波;正定——石家庄;
成皋——杭州。
祖国名城:
青城——呼和浩特;汽车城——长春;
冰城—哈尔滨;鹤城——齐齐哈尔;
石头城——南京;水城——苏州;
宋城——屯溪;榕城——福州;
泉城——济南;牡丹城——洛阳;羊城——广州;
雾城——重庆;春城——昆明;火炉城——武汉;
日光城——拉萨;龙城——柳州;鹅城——百色;
化工城——吉林;油城——大庆;
☆天下风光荟萃:
广西桂林——山水甲天下;
安徽黄山——天下第一奇山;
安徽九华山——东南第一山;
浙江普陀山——海山第一;
浙江雁荡山——天下奇秀;
杭州西湖——西湖烟雨誉古今;
四川乐山大佛——天下第一大佛;
四川峨眉山——峨眉天下秀;
陕西华山——奇险天下第一山;
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
云南安宁温泉——天下第一汤;
云南山茶花——云南山茶甲天下;
江西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
河南嵩山少林寺——天下第一名刹;
河南开封——汴京富丽天下无;
河北山海关——天下第一关;
山东泰山——五岳独尊;
山东济南趵突泉——天下第一泉;
湖南岳阳楼——岳阳天下第一楼;
湖南洞庭湖——洞庭天下水;
甘肃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C. 广西的民族风情都有哪些

广西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鬼节、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此外,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和“祝著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和“花炮节”、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分龙节”、回族的“古尔邦节”、京族的“哈节”、彝族的“跳弓节”、水族的“端节”等最具代表性。这些节日因民族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的差异而各展风韵。

壮族三月三歌节

是壮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因以唱歌为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得名。举办的时间各地不一而称呼也不尽相同。壮族歌圩之俗源远流长,文字记载始见于南朝,后历代均有史书述事,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有关歌圩的图书记录更为翔实,歌圩的内容和形式与现代差不多。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是歌圩的主要活动。对歌分组有男对男,女对女,男对女三种,以第三种最吸引人。每组起码有歌师一人,专司编歌之责;歌手2人以上,多可达10余人,专司引吭高歌(其中也有配音的)。若无歌师,歌手亦编亦唱,身兼二职。各地对歌的程序大同小异,常见的有游歌、相见歌、求歌、初交歌、深交歌、盘答歌、离别歌。歌圩期间,除对唱山歌外,还有抛绣球、碰蛋、抢花炮、打扁担、演壮剧、唱师公戏或唱采茶等项传统项目。现代歌圩还增加了物资交流、文娱体育比赛和经贸洽谈等活动。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各壮族聚居地最为常见。百色、田东、田阳、平果、凌云、德保、靖西、天等、崇左、宁明、龙州、凭祥、马山、都安、大化、巴马等县(市、自治县)相当流行。每场歌圩人数多者可达数万。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定为壮族统一的民歌节。而南宁市的民歌节已发展为“国际民歌节”,常有国内外著名歌手参加,成了很有影响的大型民族欢歌盛典。(附壮族三月三歌节照7.5×4.8cm黑白)

瑶族盘王节

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新中国成立前,各地瑶族过盘王节的时间不一致,一般在秋收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时间举行,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如定期的,过节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一年一次;不定期的则是在三年、五年或十年、十二年中请师公择定吉日举行,间隔的年数越长,节日就越隆重。节期长短亦无定数,单家独户过节者多以一天两夜为期,以联户或同宗共族过节者一般以三天三夜为期,最长可达七天七夜。1984年8月,来自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北京、武汉七省市(自治区)的瑶族代表(包括干部、学者代表)在南宁举行座谈,商定瑶族节日问题,按照有利于民族统一与团结、发展繁荣和求同存异的原则,一致议定“盘王节”为瑶族统一节日,并将过节的时间定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得到了国内各地瑶族同胞的认同。至此,各地盘王节的时间趋于一致。瑶族崇奉“盘王”或“盘古王”为本民族始祖。盘王节起源于对始祖的祭祀。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盘王节演变成怡祖、娱神、乐人兼有的民间节日。当今盘王节,其形式和内容均有变化和创新:一方面,过去盘王节冗杂繁琐的宗教仪式已经逐步改革,大操大办,糜费繁琐之风也有所节制;另方面,盘王节中表现瑶族文化精粹的歌舞如歌颂其祖先创世、迁徒、耕山、狩猎的《盘王歌》和表现其生产生活的《长鼓舞》等内容得到继承、发展和提高。节间还举办物资交流、商品展销及各项文体表演竞技活动,观者云集,盛况空前。瑶族聚居较多的以都安、恭城、富川、大化、金秀、巴马等瑶族自治县为代表,都可见到隆重的盘王节,参加人数一般都超过万人。

瑶族祝著节

祝著节又称“达努节”、“祖娘节”、“二九节”、“瑶年”,是分布在都安、巴马、大化、马山、平果、隆安等地布努瑶族的传统节日。以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过节正日。一般一年一次,也有三五年过一次的,通常欢庆三天。祝著节的来源民间有多种传说:一说是为纪念始祖母“密洛陀”生日,二说是为纪念瑶王蓝陆射落多余的太阳,拯救瑶民的功绩,三说是纪念为引进谷种而献身的民族英雄卡亨的忌日。节日的主题活动是打铜鼓,并通过唱始祖歌等活动,使他们不忘本族的悠久历史、光荣传统,增强本族的内聚力。此外还有对歌、点冲天炮、打陀螺、斗画眉、赛马、射箭等民间传统文娱体育活动。聚会宴饮绝对少不了。届时,家家户户杀鸡宰羊,拿出自酿好酒,亲朋好友一醉方休。

苗年

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每年一次,节期三天,也有十天半月的。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有的在农历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猪日),有的在九月、十月、十二月的第一个卯日(兔日)或丑日(牛日)举行。南丹中堡苗族则在六月三十日。苗年前夕,各家净扫庭院、房舍、缝制新衣,添置新的生活日用品。各户普遍�鸡、杀鸭、买肉、酿酒、做糯米糍粑。除夕那天,家人要团聚,晚上要守岁,鸡啼时即放鞭炮或鸣粉枪报年。苗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吃同年”。“吃同年”是苗年期间人与人或寨与寨之间的交往习俗,新中国成立后,各寨普遍性的互“吃同年”之俗特别其中耗资巨大的活动已逐渐改革,一些友好的走访及一些健康的文娱活动则保存。节间,大一点的苗族村寨便组织芦笙队,进行串寨赛芦笙活动。有时还要进行斗牛、斗马、斗鸡、斗鸟、射击、爬竿等传统体育比赛等。

侗年

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各地侗族过侗年的时间先后不一,但多在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日间举行,也有在农历十月间进行的。节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

花炮节

是侗族和部分壮、汉、瑶、苗、仫佬等民族盛大的传统节日。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具体日期因地而异,一般于春节或三月三歌节在旷野举行。但以春节为最多,秋季次之。节间,参加人数少者上千,多者数万。新中国成立前以娱神为主要活动内容,兼有娱人的成分;新中国成立后,以娱人游乐为主,也遗存一些娱神成分。现今盛行花炮节的地区有: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富禄(农历三月初三)、梅林(农历二月初二)、程阳(农历正月初三)、斗江(农历二月十五)、林溪(农历十月二十六),柳城县北乡洞古寨街(农历三月初三)、融水苗族自治县洞头(农历二月初二)、灵山县丰塘(农历正月初二至元宵节)。花炮节的主要内容是竞技活动——抢花炮。旧时,有“还炮”、“游炮”、“抢炮”、“接炮”、“养炮”等程序,20世纪50年代以后,“抢炮”一项得到继承和发展,“游炮”则摒弃其娱神成分,加入娱人的内容,“还炮”、“接炮”、“养炮”等项则予以简化。

仫佬族依饭节

是仫佬族祭祖、祭神及庆祝丰收、保护人畜平安的隆重传统节日。各地仫佬族过节的时间略有不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罗姓逢农历闰年的立冬日过节,每五年举行一次;四把乡谢姓每逢丑、辰、未、戌年的立冬日过节,每三年一次;大梧村和四把乡吴姓每逢卯、未、亥年立冬后的头一个未日过节,每四年一次。其他姓氏与上述略同。依饭节以一至三天为期。新中国成立前,依饭节在祠堂举行,没有祠堂的在族头家举行。届时,祠堂门上贴对联,门楣剪贴红、黄、绿、蓝彩纸九张,分别书写“奉神”、“集福”、“庆贺”、“依饭”等字样,堂前以松枝扎三门,堂中设坛,坛前烧香点烛,陈列供品。依饭节仪式的程序依次为“开坛”、“请圣”、“点牲”、“合兵”、“送圣”。整个仪式由两位司公任司仪。其中一人头戴面具,身着红法衣,脚蹬草鞋,专跳请神敬神的舞蹈,称为“跳师”;另一人着便装,专唱请神敬神的经文,称为“唱师”。依饭节的祭神仪式宣告结束,族人一起宴饮、唱歌、演对、耍龙舞狮,欢庆几个通宵。新中国成立后,依饭节经过改革,成了仫佬族人民庆丰收和继承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节日,节间的祭神仪式已逐渐简化,封建宗法性的东西弃掉,增加了演新戏、唱新歌、进行体育比赛和经贸活动的内容。

毛南族分龙节

是毛南族祈神保佑丰收的传统节日。于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龙日)前后举行,一般活动有两三天。说是“龙”是管雨水的,“龙日”前后祭拜它,是求其均匀降雨以获得好收成。过节前一天,要“椎杀”一头公牛,用牛头、牛尾、牛脚、牛内脏祭龙。祭时有法师喃经、跳神。牛肉则分给各家各户或拿到市上出卖,收入作为节日费用。祭龙后二三天,各户自拜祖先、三界仙、灶王、地主娘娘等,也是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又用糯饭、粉蒸肉喂牛,以酬谢它耕作的辛劳,并给牛放假一天,让它好好休息。嫁出去的女儿则带上子女和礼品回娘家过节,亲戚朋友也常常登门贺节,青年男女则盛装聚会唱歌,选择知音。现在过此节,宗教迷信活动多已废弃。增加了文体竞赛或者开展有关生产生活方面的科普活动等。

回族古尔邦节

是回族人民宰牲献祭的传统节日。阿拉伯语称为“尔德·古尔邦”或“乐德·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古尔邦节的具体日期是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举行。节期三天。第一天,以一家为单位,或几家合伙将鸡、鸭、鹅、牛、羊等带到清真寺去举行隆重的宰牲典礼,并举行礼会,在阿訇的带领下,面向圣地麦加方向朝拜,各人回顾一年中做过的错事。无清真寺的地方,各户在家中宰牲或购买牛羊肉过节。节间所宰禽畜必挑选体壮全美的,牛羊肉分三份,一份送邻居亲友,一份济贫施舍,一份自家吃用。还常利用过节期间走亲访友,以油香作礼互相祝贺。

京族哈节

哈节是京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哈”或“唱哈”,京语即唱歌之意,哈节就是歌节。哈节的具体日期因地而异。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尾、巫头两地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是八月初十,红坎是正月十五。节期一般为三天,通宵达旦,娱神娱人。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哈亭位于村边,以上乘木料建成,坚固美观。哈亭正堂设有神台,上供全村共同敬奉的神位(如“镇海大王”、“陈朝上将”等)和祖先牌位。哈节活动可分为四个程序:首先是迎神,其次是祭神,再次是入席和唱哈。“唱哈”是哈节的高潮,所占时间最长。有“哈哥”、“哈妹”调琴击梆配唱,曲调有30余种;唱的有叙事歌、劳动歌、风俗歌、颂神歌、苦歌、情歌等。“听哈”者以8人一桌入席,一边饮宴,一边“听哈”,其乐融融。最后一个程序是送神。送完神,历时数天的哈节才算结束。

彝族跳弓节

跳弓节即跳公节,彝语称为“嘈契”,意为“跳弓舞”,也称“孔够”,意为“快快乐乐,祈祷祝福”。跳弓节是居住在那坡县桂滇交界地区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各个村屯过节的具体日期虽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每年农历四月上、中旬举行。节的来历,据传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领彝人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被敌人围困在大山竹林中,情况十分危急。后他们以竹子制造弓箭,奋起反击,终获胜利。凯旋回来,受到族人的热烈庆贺,久而久之,遂成风俗节日。跳弓节的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多彩,而以祭神和歌舞为主,整个节日活动要举行三天才能结束。第一天,先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祭完神后,人们集中到村寨场坪跳集体舞,表现以前庆祝胜利归来的场面,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第二天晚上,人们又到各家各户去跳,互祝和平生活。在两天的跳舞过程中,还不时穿插具有特定内容和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动。第三天是做“三朝”,主题是上坡祭山,祭山结束后,来参加节日活动的客人要立即离去,否则便被视为不友好。等客人走完,全村男女凡能干活的都得于当天下地干一门活路,表示人勤神佑,今年定将获得好收成。

水族端节

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又因水族的这个年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岁首要过年,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分散居住的彝胞,为方便互相走访,也有按地域约定时日过端节的。

端节(水年)

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日。节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酿新酒,缝新装,筹备各色食品、果品,以备祭祖待客之用。除夕夜,人们将铜鼓或大皮鼓悬于庭中,尽情敲击,以示辞旧迎新。初一凌晨,各家设素席,祭品有鱼(水族把鱼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饭、新米酒、豆腐、笋干、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炖“鱼煲韭菜”和“炕(烤)鱼”为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民间有“无鱼不成年”的说法。初一早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准备丰盛的酒菜迎候登门拜年的客人。节间,各村寨还举行“赶端坡”的娱乐交际活动。“端坡”会上,人们尽情赛马、斗牛、斗鸟进行各种歌舞活动。在广西的南丹、环江、河池、宜州、融水等地居住的水族过“端节”民俗甚浓。

D. 壮族的生活习惯、节日、穿着

1、客人到家,必在力所抄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

2、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3、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4、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

5、祭土地神,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在离村不远的山脚下立一土地庙,每逢过节或是平时杀猪,都要以整煮猪头去那里超度一番,若做烤猪则抬着整猪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节必祭,摆上酒、肉、整鸡等供品,祭罢方能食用。

E. 壮族歌圩的主要种类

这是在一年一度的节期里举行的歌唱聚会。大多是春季的正月至五月间,秋季的八、九月间,为当地特定的唱歌节日,有的与汉族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以及中元、中秋、重阳等节期相同。而其中,又尤以春季节期的歌圩活动最为繁盛。例如:靖西县的50个歌圩点,除禄峒、吞盘、峒巴、弄达4个点是以七、八月间为会期外,其余都是在春季举行(其中动潘弄歌圩是在正月和七月、八月有3次会期);崇左县的48个歌圩点,也有44个是春季节会;百色市的72个歌圩点,则全部在正月至四月间活动,龙州县43个歌圩点的节期也都集中在春季。其盛况,正如清代龙州壮族诗人黄誉所描述:“双溪云锁涨蛟涎,春雨连朝怅漏天,油伞层层遮斗笠,前村姐妹踏歌还。”
此类歌圩活动的意义及特点,或缘于祈年,或出于某种纪念,基本上是随着当地的岁时农事的节期来开展。在现代的节日性歌圩中,除少数地方外,大都不再举行什么仪式。其活动场地多在郊野坡地,夜间移至村庄,有的则改在集镇街区里举行。届时人趋若鹜,自由对歌,会期一般是一天,个别地方也有二、三天的。这种节日歌圩,规模最大的如武鸣县城歌圩(三月初三)和靖西县城歌圩(二月二十二日),参加人数有时达三四万。其次,2万人左右的歌圩有:田阳六联村春晓岩(三月初七至九日),那坡县城厢(三月二十八日),横县云表乡桑园坡(正月初二至初四),靖西县的县城(二月二十二日)及龙临(三月二十五日)、禄峒(七月十日),平果县山心(四月九日和十日),扶绥县渠旧乡布沙(四月三日、十三日和二十三日),武鸣县县城(三月初三),东兰县长江乡巴英(正月春节),融水县的双和庙(三月初三)和三防镇拦马坪(三月初三),恭城县莲花街(中秋节)等12个;万人左右的节日性歌圩近60个。可见人们对传统性歌圩是十分注重的。

F. 圣诞节的由来,平安夜的由来,有关圣诞的。

圣诞节:基督教为了庆祝耶稣降生的节日。

耶稣是因着圣灵感孕,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于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纪念耶稣的出世。

圣诞袜:

最早以前是一对红色的大袜子,多大都可以,因为圣诞袜是要用来装礼物的,小朋友最喜欢的东西,晚上他们会将自己的袜子挂在床边,等待第二天早上的收礼。要是有人圣诞节送小汽车那怎么办?那最好就叫他写张支票放进袜子里好了。

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原指公元世纪时小亚细亚专区的主教尼古拉,他因和蔼可亲慷慨济贫万里闻名。到了世纪,东方把他尊称为圣尼古拉。由于民间有关尼古拉的传说中,都联系到少年儿童和礼物,从此,圣诞老人便成为专门在圣诞节向孩子们送礼物的慈祥老人的形象。到了世纪,通过文学和绘画,圣诞老人逐渐成为身穿红外衣的白胡子、白眉毛老人形象。

圣诞礼物:

据《圣经》记载,来自东方的圣人在耶稣降生的时候赠送礼物,这就是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礼品习俗的由来。英国少年儿童在圣诞前夕把长统袜子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在夜里会从大烟囱下来,给他们带来满袜子的礼物。法国的少年儿童把鞋放在门口,让“圣婴来时把礼物放在鞋里面。”

G. 你知道哪些习俗

世界各国节日一览表

各国节日 2005年9月28日13:0

1月 1日 元旦
1月 5日 冰雪节
农历腊月初八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神
1月12日 香水节
1月19日 新加坡回教开齐节
每年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国际麻风节
农历十二月三十 除夕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佛额什克斯(赫哲族)/蚂蛉节(壮族)/花山节(苗族)/白节(蒙古族)/扩塔节(拉祜族 )
2月1日 宠物节
2月2日 世界湿地日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灯节/棒棒会(纳西族)/花炮节(侗族)
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 侗族芦笙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 填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九 送穷日
2月7日 “二.七“纪念日
2月10日 国际气象节
2月14日 情人节
2月中、下旬 狂欢节(巴西)
2月24日 第三世界青年日
3月1日 国际海豹节
3月3日 全国爱耳日/桃花节(日本女孩节)
农历二月初一 瑶族忌鸟节
农历二月初二 春龙节/畲族会亲
农历二月初八 僳僳族刀杆节/插花节
3月 5日 学雷锋纪念日
3月 8日 国际妇女节
3月12日 植树节
3月14日 国际警察日
3月15日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3月17日 圣帕特里克节(爱尔兰)
3月21日 世界森林日、世界儿歌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世界睡眠日
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
3月24日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农历三月十五 佤族播种节
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五 白族三月街
4月 1日 愚人节
4月 5日 清明节
4月 7日 世界卫生日
4月9日 菲律宾勇气日
4月13日~15日 泰国泼水节/泰国宋干节/泰国新年
4月17日 食品节(新加坡)
4月20日 菲律宾濯足节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4月24日 世界青年团结日
4月25日 读者节/世界儿童日
每年4月最后一个星期三 国际秘书节
5月 1日 国际劳动节
5月 4日 中国青年节
5月 5日 碘缺乏病防治日/ 男孩节(日本)
农历四月初八 牛王诞
5月 8日 世界红十字日
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 国际母亲节
农历四月十八 锡伯族西迁节
5月12日 国际护士节
5月15日 国际家庭日
5月17日 世界电信日
5月18日 国际

博物馆日
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 全国助残日
5月20日 全国学生营养日
5月25日 健身节
5月23日 国际牛奶日
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银行休假日(英国)
6月 1日 国际儿童节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6月4日 国际日
6月 5日 世界环境日
6月 6日 全国爱眼日
每年6月第三个星期日 国际父亲节
农历五月十三 阿昌族泼水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 鄂温克族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九 瑶族达努节
6月16日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3日 国际奥林匹克日
6月25日 全国土地日
6月26日 国际反毒品日
7月 1日 中国共产党诞生日、国际建筑日
7月3日 国际合作节
7月 7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
农历六月初六 壮族祭田节 /瑶族尝新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 火把节
7月11日 世界人口日
7月15日 中元节
7月16日 厨师节
7月25日 彝族火把节
8月 1日 建军节
8月 2日 友谊节
8月 8日 姊妹节
七月初七 七夕情人节/女儿节
农历七月十三 侗族吃新节
七月十五 中国鬼节/盂兰盆会/普米族转山会
9月8日 国际扫盲/国际新闻工作者日
9月9日 老人节
9月10日 中国教师节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二 国际和平日
9月16日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9月20日 国际爱牙日
每年9月第四个星期日 国际聋人节
9月27日 世界旅游日
10月1日 国庆节、国际音乐日
10月2日 国际和平斗争日
每年10月第一个星期三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10月4日 世界动物日
10月4日 敬老日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每年10月第一个星期一 国际住房日
10月 8日 全国高血压日、世界视觉日
10月 9日 世界邮政日
10月14日 世界标准日
10月10日 啤酒节(德国十月节)
10月15日 国际盲人节
10月16日 世界粮食日/老板节
10月17日 世界消除贫困日
10月24日 联合国日
10月31日 西方万圣节/南瓜节(北美)/世界勤俭日
农历十月初一 祭祖节
农历十月十六 瑶族盘王节
11月 8日 中国记者日
11月 9日 消防宣传日
11月14日 世界糖尿病日
11月17日 国际大学生节
11月最后一个星期4 美国感恩节
12月 1日 世界艾滋病日
12月 3日 世界残疾人日
12月 5日 社会经济发展国际志愿人员日
12月 8日 圣母无原罪日
12月 9日 世界足球日
12月10日 世界人权日/诺贝尔日
12月19日 澳门回归节
冬季第一天 光明节
12月24日 平安夜
12月25日 圣诞节
12月26日 节礼日
12月29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

广西民族和地方文化习俗一览表
文章来源:广西旅游志 发布人:暂停使用 发布日期:2004-3-20 阅读次数:1902280
【 大 中 小 】

市、区、县
民族和地方文化习俗






桂林市
山水旅游节、桂剧、彩调、渔鼓

阳朔县
试新节

临桂县
禁风节

兴安县
捕鱼盛会、新郎新娘合挑水、打油茶、称呼风俗、

龙胜各族自治县
药浴、侗家婚俗、三考进门客、打油茶、草标、瑶家婚俗、灾情鞋、红衣节、壮族扁担节

资源县
河灯节、呢那你、中元节、苗族四月八

恭城瑶族自治县
莲花歌圩、鞑鼓舞、打油茶、盘王节

荔浦县
婚嫁习俗

灵川县
祭山神、九屋农民活动表演

全州县
湘山寺庙会

灌阳县
婚嫁(旧式婚礼)、农具节、端午节、六月六清苗会、七夕节

平乐县
榕津乡盘王节、水上婚俗

永福县
牛魂节

柳州市
柳州市
三月三歌节、八月十五山歌节、五月初五龙舟赛、十二月国际奇石节(奇石展)、高沙锣鼓、龙城春会








融水苗族自治县
芦笙踩堂舞、斗马节、走寨、对歌、芒蒿舞、新禾节、烤田鲤、游方、踩花山、拉鼓节、卯节、端节、苗年、坡会

金秀瑶族自治县
鬼头蜂蛹、尝新节、花蓝瑶的背刀、火把迎亲、盘王节、瑶族度戒节、瑶族婚俗、跋楼对歌

三江侗族自治县
芦笙踩堂、侗笛情歌、鼓楼讲款、侗族三月三、花炮节、侗族行歌坐夜、侗族服饰、侗族斗牛、打油茶、多也、月也、烧鱼节、座妹粥、踢水仗、送春牛、定情鞋

象州县
板鞋舞、背新娘、跳竹篙干

鹿寨县
抬新娘轿、对歌

融安县
金桔节、跳高撬、打陀螺

南宁市
南宁市
冬泳、粤剧、邕剧

武鸣县
三月三、歌圩、五色糯米饭和红蛋、抛绣球、

续表

市、区、县
民族和地方文化习俗








邕宁县
春牛舞、抢花炮、对歌

大新县
射鸡、打棍、打陀螺

龙州县
定亲糍粑、吃立节、发型

扶绥县
斗鸡节、打棍、歌圩

隆安县
农具节

崇左县
歌圩

宁明县
歌圩、天祈节、婚俗

宾阳县
满月酒、胜利酒

横县
斗鸡

马山县
打扁担舞、达努节、歌圩



海市
北海市
北海珍珠节、端午节(赛龙舟)

合浦县
跳岭头、老杨公、耍花楼、赛龙舟

防城港市
防城港市
壮族跳天、中秋岭头节

东兴市
京族哈节、踢沙探情

上思县
妹妹出嫁要哥背、舞春牛、打山围猪

钦州市
钦州市
采茶戏、跳岭头、花灯、剪纸、唱春牛、唱木鱼、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

灵山县
荔枝节、春社日、冬至

梧州市
梧州市
龙母诞节、粤剧

苍梧县
赛龙船、泗化洲舞龙节

岑溪市
正有节、牛娘戏、抢花炮、上灯节

藤县
牛歌戏、船家婚礼歌连歌、赛龙船

蒙山县
歌圩、民间厅堂对联、抢花炮、斗鸡会

贵港市
贵港市
师公戏、麒麟舞、春牛舞、采茶、木偶戏、壮族歌圩、瑶族盘王节

桂平市
敬鸟节、盘王节

玉林市
玉州区
称呼习俗、灶君节、抢花炮、龙舟赛

兴业县
挂红灯

北流市
粤剧

容县
摆歌市、抛绣球

陆川县
唱采茶

博白县
唱马戏

续表

市、区、县
民族和地方文化习俗








贺州市
浮山歌节、舞火猫、定情筷、度戒、姑娘成年礼

钟山县
打油茶

富川瑶族自治县
客姑妹的花头巾、打油茶、盘王节、婚嫁习俗

昭平县
捉龟舞








百色市
八字舞、采花舞、花灯舞、打魔秋、狮子舞、月下舞、芒果节

靖西县
舞乳猪、夜婚、歌圩、抛绣球、药市

平果县
婚俗、达努节、捕蛇与聚餐

凌云县
婚娶习俗、歌圩

田东县
盘王节、歌圩

德保县
吃打血、牛魂节

那坡县
跳弓节、架桥

乐业县
掷毽子

隆林各族自治县
赛爬竿、雄耍乐、祭公节、打磨秋、吃新节、欧西、欧阳、牛魂节、捉虫节、牛王节、八月节、婚俗、送背带和卖味








河池市
莫一大王节、“三月三”歌坡节、雷王节、中元节

宜州市
对山歌、背新娘、碰蛋、傩面舞、板鞋舞、竹扛舞、蚂拐舞、扁担舞、酒舞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送背带、牛节、封筒、迎亲习俗、走坡节、依饭节、坐夜歌、抢粽粑、斗鸡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踩门、庙节、姑娘糍粑会、师公舞、花竹帽舞、祥鼓舞

南丹县
白裤瑶婚俗、砍牛、细话歌、放鸟飞、壮族画裙和绣花、苗族花背心、庙节、打铜鼓

凤山县
壮族“穿罗”舞、蓝靛瑶“条随舞”

东兰县
敬蛙节、达努节、垦板地、伶俐节、洞房板、铜鼓舞、洞房板

巴马瑶族自治县
打蓝靛、抢新水、过花桥、踩花灯、瑶族婚礼舞、铜鼓舞、烟丝情缕、酒歌、细话歌、邀歌

大化瑶族自治县
百弄布努瑶祝著节、笑酒、铜鼓舞、壮族“三月三”歌节

H. 壮族的民居特色,服饰,风俗习惯,节日

1、民居特色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个大方言,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相同。南北两大方言大致以郁江和右江为分界线,延伸到云南省文山州的广南、砚山一带。

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2/3,划分为8个土语区,即邕北土语、右江土语、桂边土语、柳江土语、桂北土语、红水河土语、邱北土语、连山土语;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1/3,划分为5个土语区,即邕南土语、左江土语、德靖土语、砚广土语和文麻土语。

壮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土俗字”,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汉字的音、义组合而成。根据1989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的《古壮字字典》(初稿)统计,共有10700多个字,其中定为正体字的有4918个。

壮族并没有统一的信仰,壮族民间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树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灵等。

魏晋以后,随着道教和佛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壮族宗教信仰体系在其影响下发生了变异,形成以原始的麽教为主,融道教和佛教为一体,信仰多神的“宗教”,并出现了半职业性神职人员——师公。

2、服饰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3、风俗习惯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

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不爱吃胡萝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4、节日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8)百色重阳节扩展阅读

壮族的饮食: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

如果掺和其他材料,还可以制成许多更加味美营养的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饭”等。

居住在干旱山区的壮族,由于不宜种植水稻,则以玉米为主食。壮族人民喜食水产,鱼蛤螺蚌,皆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蝉、蛇、禽、兽,也是壮族人民的日常佳肴。

嚼槟榔是壮族的传统习俗,今广西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槟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I. 中国广西有几个少数民族

广西少数民族有11个,分别为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广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我国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区,有7万多人。

(9)百色重阳节扩展阅读

世居广西的11个少数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汉语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语言,分别是壮语、京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使用水语、仡佬语的人口呈下降趋势,已属濒危语言。而汉语方言也有粤语、西南官话(桂柳官话)、客家语、平话、湘语、闽语等六种。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东经104°28′~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中部。东连广东省,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与云南省毗邻,东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贵州省,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行政区域土地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管辖北部湾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

广西地处中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状。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

广西历史悠久,古人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水利工程、石刻、墓葬等古文物及革命斗争纪念遗址众多。2016年7月15日,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16年7月,经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批准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40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柳州、桂林和北海,另外还有多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J. 广西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广西有56个民族,。12个世居民族,境内其他44个少数民族均有居住。

1、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另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白族、藏族、黎族、土家族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壮族是广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2、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广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

3、广西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我国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区,有7万多人;广西是中国京族唯一的居住地,境内其他44个少数民族均有居住。

4、世居广西的11个少数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汉语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语言,分别是壮语、京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使用水语、仡佬语的人口呈下降趋势,已属濒危语言。

而汉语方言也有粤语、西南官话(桂柳官话)、客家语、平话、湘语、闽语等六种。

(10)百色重阳节扩展阅读:

1、壮族。

壮族,旧称僮(zhuàng)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

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

壮族的节日多与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2、瑶族。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

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大节日有春节、清明、社节、盘王节、“祝著节”、“耍望节”等。春节期间,瑶族人民举行唱堂歌、打铜鼓、赛陀螺、射弩、围猎、抛绣球、斗画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3、苗族。

广西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龙胜四个自治县,其余则散居于资源、西林、融安、南、都安,环江、田林、来宾、那坡等县(自治县)境内。广西苗族自称“木”、“蒙”、“达吉”,他称有偏苗、白苗、红苗、花苗、清水苗、栽羌苗、草苗等。

广西苗族除了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苗年外,其他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其活动内容则有所不同。

4、侗族。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水稻已有悠久的历史,兼营林业,农林生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广西侗族主要分布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5、仫佬(Mùlǎo)族。

仫佬族,民族语言为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在广西,仫佬族多数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地。少数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融水、融安等县。

仫佬族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这是因为仫佬族除了拥有春节、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阳、灶王节等当地壮族、汉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不少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在仫佬族,即便与各民族共享的节日,也别具民族风味。

6、毛南族。

广西毛南族自称“阿难”或“哀南”(单称)、“窘南”(众称),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译成汉语即是“毛南人”的意思。壮族人对毛南族的称呼是“布南”、“稳毛南”等,译意也是“毛南人”。

“分龙节”是广西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在农历五月间进行。20世纪初叶之前,每年过节都先聚众于庙堂内外活动,故又称为“庙节”或“五月庙节”。

7、布依族。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8、京族。

京族主体在东南亚,广西的京族主要分布在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三岛素有“京族三岛”之称。

京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哈节”、“春节”、“中元”、“食新米节”等。“哈节”是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举办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

“哈节”在“哈亭”中举行,各地都建筑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结构牢固,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喜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上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

9、水族。

水族,是中国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广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环江、融水等县市均有水族村落分布。

10、彝(yí)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节庆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表现。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

11、仡(gē)佬族。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仡佬语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广西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

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祭山节”、“端午节”、“吃新节”、“中秋节”、“重阳节”、“牛王节”、“敬雀节”、“捉虫节”等,其中最隆重的莫过于过春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在这里文化交织,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也出现了部分汉化,当然在民间寨子里或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我们更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风情,愿各民族团结,完好的继承民族特色。

阅读全文

与百色重阳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养老保险哪些人不领还要退回 浏览:457
为国解忧永不退休不领社保 浏览:839
重阳节宣言 浏览:991
80岁老人肺气肿吸氧设备 浏览:861
什么是脱离父母的管教 浏览:994
敬老院助残日活动 浏览:622
老年大学品牌打造 浏览:864
农民社保卡土地养老金怎么查询 浏览:424
辽宁农民养老金是多少钱 浏览:344
孝敬父母的八个字成语有哪些 浏览:57
陆丰市哪里有老人乘车卡 浏览:748
久月初九重阳节小作文 浏览:463
老年公寓安全协议 浏览:872
老人如何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浏览:357
高龄老年人适合喝什么牛奶 浏览:450
重阳节爬山活动横幅 浏览:353
老年人脊背烧 浏览:578
武警选拔体检检查什么部位 浏览:328
金丝峡老人多少岁免门票 浏览:509
体检多少天前要吃素 浏览: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