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例举两个当代孝敬父母的典范人物
我认为最典范的应当属于王凤仪老先生,老善人不仅完全做到了纯善至孝,孝经中与弟子规所讲的孝道老善人都完全笃行,做圆满了。并且把他的善行推及天下,这个孝不仅仅是奉养父母,更多的是立身行道。还有南师怀瑾也是孝道典范,虽然南师从戎报国,很少亲自侍奉父母,但南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国学,传播了儒家孝道精义,南师数十年如一日每夜必为父母诵经礼佛。这就是孝经讲的天子之孝,爱敬施与四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⑵ 90后孝敬父母的事例。大概一百字到两百字就OK了,要求是90后的哦,写作文用。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谈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恩。《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便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感恩壮举。虽然我的生活中没有轰轰烈烈的感恩壮举,但生活中细小的事例也充满着感恩情怀。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做完作业就睡觉了,临睡前我嘱咐妈妈也早点睡觉,她说我呆会再睡。我当时也没当回事,可当一觉睡醒时,发现夜深了,厨房的灯还亮着。我好奇地走到厨房门口时,顿时惊呆了:妈妈在深夜里洗碗。我知道妈妈深夜洗碗是为了在白天多做一些事情。面对轻微的洗碗声,我和爸爸竟浑然不知。我推开门,向妈妈轻轻说:“妈妈,夜深了,早点睡觉吧;”随后,我朝妈妈的房间一看,她的床铺还没有铺好,我便偷偷地溜进房间帮妈妈铺好床,拉好被,第二天妈妈还夸我比以前懂事多了。
我的妈妈是一名公司员工,平时工作非常忙,每天回家都比较晚,回到家里除了做家务还要照顾我的学习和生活。看着妈妈这样辛苦,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所以我常常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家,帮妈妈洗好菜、做好饭,有时还炒几个简单的菜,为的是让妈妈一进门就能吃到饭,中午能有暂短的休息。
爸爸的身体不太好,有时看着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辛苦和疲倦的样子,我就暗暗想,用什么办法让他们开心,消除他们上班的压力和疲倦,最终我从书上找到了答案。书上说笑是全身心放松和有效消除疲劳的最好办法,因此我用心实践巧加利用,有时中午吃饭时我就把学校和班级发生的最有趣的事说给他们听,逗他们开心;晚上做完作业后,我就给他们讲《幽默与笑话》、《儿童文学》、《小读者》中有趣的故事和笑话,讲到精彩处,他们常常开怀大笑,看到他们开心和高兴的样子,我内心别提有多快乐和激动。
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情。孝敬父母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的细小事情开始,一点一滴、一事一情,用心来做,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编辑点评:本文叙事完整,从故事中引出作者的意图,如再加强用词,文章会更出彩。
中学生孝敬父母演讲稿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首要和最基本的条件。“乌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何况我们是万物之灵的人呢?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该孝敬自己的父母。
在电视里或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个婴儿将要出生的时候,母亲忍受了难言的痛苦;当孩子生病时,父母心急如焚,四处求医,昼夜守护;当孩子该上学的时候,父母即使卖血,也舍不得耽误孩子的学业……总之,父母愿为孩子付出一切,包括生命。父母不仅给孩子以生命,而且还为他们创造了健康成长和受教育的条件,没有父母就没有孩子的一切。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一文中写道:“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人在遇到艰难险阻或疾病痛苦时,为什么总是向父母求援,这连平时跌一跤,也会不由自主地喊一声“妈呀”!这就是本能地追念根源。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他便是一个无知的人,一个不可交往的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一个道德低下的人。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祖国的重任必然会落到他们肩上。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在学校会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吗?他到社会上会尊重领导和同事吗?他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吗?当我的学生的家长对我说他们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希望让我来管教时,我便感觉头疼,便一口回绝说:如果你们的孩子连你们的话都不听,你们也就别指望孩子能听老师的话了。
古圣先贤孝敬父母的佳话姑且不说,就在我们周围大家能耳闻目睹的孝敬父母的事例也不可胜数。
有一名小学生,她的母亲重病缠身。她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母亲买菜、做饭、抓药、端水……与母亲相依为命。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竟能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并尽心竭力地孝敬母亲,难道我们不觉得这种品质可贵吗?
据电台报导,一位记者问一名大学生,当你的妻子和母亲发生了不可调解的矛盾时,你将如何选择?大学生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当然是选择母亲,因为母亲只有一个。”另有一位女孩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但看到瘫痪在床的父亲无人照顾,有点茫然,最后决定“带父上学”。她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挤时间学习,还要精心地侍候父亲。这两位大学生的孝心使天下许多父母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还有一则来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消息:有一位事业正兴旺的年富力强的律师,得知自己的母亲需要换肾时,将自己的肾献给了年迈的母亲,竟把自己的健康、生命和事业置之度外。这条新闻感动了全中国,谁能说他不是一个孝子呢?肯定的说,他是一个大孝子。
这都是现实生活中大家熟知的真人真事,他们只不过是孝子群体中的几个而已。尽管他们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孝心,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他们的品德万人赞誉,他们的精神可与日月同辉。
那么,现代的中学生应该怎样来孝敬父母呢?
要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父母处处都是为孩子着想,谁也不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火坑里。如果父母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自己要耐心解释,不可冒犯父母,给父母脸色看,更不能以出走来吓唬父母,伤害父母。
在精神上多给父母一点安慰。上学时对父母说一声“再见”,回到家向父母问好;见父母下班了,道一声“辛苦了”,送去一杯热茶,端去一盆洗脸水;父母生病了,带去一声问候,送去一束鲜花;父母生日时,给他们送去一份惊喜,最好的礼物是一张奖状,一份优秀的学习成绩单或用自己的稿酬、奖学金为父母买的生日礼物……虽然这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父母会感到无比欣慰,激动得流下眼泪。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饭后或节假日帮助妈妈洗洗碗、扫地、洗衣服、擦桌凳、整理房间,或为爸爸捶捶背,为妈妈洗洗脚,农村的学生还要帮助父母干些农活。总之,根据自己的情况,会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只要你有一颗孝心,心里装着父母,报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恩情是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的。
中学生首先要从孝敬父母做起,然后再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走向社会之后,把人民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甘心情愿做人民的公仆。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可能尊重人民,热爱祖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中学生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以孝敬父母的典范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比学赶帮,争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⑶ 近代、现代孝敬长辈的故事
1、1956年,肖秀云开始照顾婆婆杨金枝和一家人的生活。年过去了,肖秀云一直坚持照顾婆婆,肖秀云说,做孝顺媳妇是自己一个简单的想法。
杨金枝,今年已经101岁,儿媳肖秀云,今年已79岁。杨金枝的独子已过世近10年了,现在,儿媳肖秀云和婆婆杨金枝住在八师一三四团下野地镇镇区保障性楼房一起共同生活,杨金枝的生活起居还和以前一样都是肖秀云照顾。
肖秀云说,我和婆婆都出生于穷苦人家,我把婆婆当作自己的亲娘一样照顾,我有退休工资,婆婆也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平常她喜欢吃啥我就做啥,鸡蛋糕、饺子等我都给她做着吃,她年龄大安的假牙,饭软些她好吃。
杨金枝家在山东东明县农村,1956年,杨金枝的独子与邻村姑娘肖秀云结婚。结婚刚3个多月,杨金枝的独子就支边到八师一三四团。作为一名普通农村妇女,肖秀云承担起照顾家里老人的重担。肖秀云说,吃饭的时候,我每次舀饭都是给她舀第一碗端给她,吃完饭给她洗好碗。
2、9月1日是学校开学的日子,当其他大学新生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来自肥城的学生于统帅却是“背”着母亲来到大学校园的。由于母亲身患重病不能自理,从小学起,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他稚嫩的肩膀上,做饭、打理农活……
可这并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少年,初中毕业他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镇重点高中。此后,他开始了“背”起母亲上学的日子。虽然于统帅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照顾母亲,但是高考他依然考出了639分的高分,被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录取。昨天,于统帅带着妈妈来到青岛,继续他的带母求学之路。
拿到录取通知书,于统帅的心里很高兴,但也伴随着不安。因为到青岛上大学,他放心不下母亲,母亲放心不下他。于是,于统帅做了一个决定,背着母亲来上大学。
山东爱联盟公益基金会长张瑛得知此事后,决定资助于统帅大学四年学费及租房费用,并为他们早早在石油大学附近租好了房子。昨天,在张瑛的帮助下,于统帅和母亲来到了青岛。
3、2008年10月,广东电白县沙琅镇17岁少年邱炳强遭遇噩耗,父亲舌癌不治去世。但厄运依然没走远,2009年,母亲周红霞由于连续加班超时而晕倒,脑内大出血,术后脱离危险却造成半身瘫痪,失语,需要人长时间在身边护理。
正值高二的邱炳强决定休学一年,一方面接手各种毽球表演节目自己赚钱,一方面开始了漫漫的替母维权路,官司一打一年半,自写上诉状,许多大人都应付不了的繁杂手续他都一一尝遍。母亲住院一年多,全靠邱炳强一人来照顾。
2011年,邱炳强辗转来到深圳市西乡中学复读,母子二人租住在学校附近,早中晚学校住处来回跑,除了学习,邱炳强还是该校中国青少年毽球推广中心的代课老师,上好文化课、坚持毽球训练、表演赚钱、照顾母亲,邱炳强事事安排妥当,2012年7月,他顺利被武汉体育学院单招录取。
邱炳强上了大学后,一直把母亲带在身边照顾,但是让邱炳强没有想到的,2015年3月31日,周红霞再次晕倒在地,被邱炳强的同学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当时我正在上海录节目”,邱炳强说,自己每月都会出去表演三天,以此赚取母子的生活费用。
4、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在浙江绍兴柯桥区稽东镇石岙村下塘自然村,老乡们都在传着一个“久病床前有孝子”的故事。村民们说的是村里方庆传和方云美夫妻两人,他们几十年来照顾彼此的养父母,留下了以孝为本的好家风,影响着全村人。
方庆传是养父母在1951年从邻村抱回养育长大的。在其娶妻后不久,妻子却患上尿毒症。虽然一家人竭尽全力救治,但受当时医疗条件以及家庭经济限制,23岁的方庆传依然失去了妻子。
而方云美也和方庆传一样有着相似的经历。1950年,只有4个月大的方云美被养父母从嵊州领养回来,长大后也组建起了自己的小家庭,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选择了离婚。
就是这样两个有着相似经历的人,经人撮合,走在了一起,并在婚后育有一子一女。如今女儿出嫁,儿子也娶妻生子。而对于双方的养父母,他们尽心尽孝,报答养育之恩。
5、国学大师黄侃,虽放浪形骸,却奉母至孝。黄侃自幼丧父,由生母和慈母将他抚养长大。1908年,生母周氏病重,黄侃回到家照顾了六个月,母亲就去世了。黄侃大恸,吐血不止。
当时,清政府严捕革命党人,黄侃被迫逃亡日本,但思母不已,便请好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这幅画成为他的随身宝物,一刻不离。
对慈母田氏,黄侃也是非常孝顺。他在京鄂间千里来来去去,都是侍母而行,每次奉母出行,必随身携带一口棺材。这口棺材是其父黄云鹤留给慈母的,本为黄父当年准备自用的,但因棺材太小,就留给了慈母。慈母去世后,黄侃悲痛欲绝,按照古礼服丧。
以后,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日,黄侃必率全家设供祭祀,伤恸不已。
⑷ 你知道孝敬父母的典范的人
古代的故事,满意采纳哦,谢谢
扇枕温席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鹿乳奉亲。”
说的是古时候的郯(tán)子,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都患有眼病,听说鹿乳可以治眼病,便有了吃鹿乳的念头。郯子知道后,就披了一张鹿皮,来到深山老林里,混入鹿群,趁机挤取母鹿的乳汁,拿回来供双亲享用。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卧冰求鲤。”
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叫王祥的,天寒地冻的时节,继母想吃活鱼。王祥来到河边,脱掉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身体来融化坚冰。忽然,河面上的坚冰自动裂开了,从裂口处蹦出两条活鲤鱼。王祥拿着活鲤鱼回家孝敬继母。
⑸ 求现代的关于孝顺的故事,100字左右就行,要6个
历届中国感动人物山西女孩孟佩杰被评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她孝顺母亲的事迹不仅感动中国,也感动天下人的心。当养父走后,在她八岁的时候养母又生病瘫痪在床,伺候照料养母的重任就压在她稚嫩的身上。而她的养母由于对生活失去信心准备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小佩杰发现了,哭唤着把妈妈从死亡的阴影中拉回,使妈妈放弃自杀念头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气与女儿相依为命。八岁的小佩杰既要给妈妈做饭洗衣端屎倒尿,又要跑步到学校上课学习,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到考进大学山西省临汾师院。孟佩杰上大学再把瘫痪在床的妈妈领到山西省临汾师院附近租屋伺候照料,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伺候照料瘫痪在床养母,感动的妈妈泪如雨下,妈妈亲口说出“虽然我是养母,但是她比亲生的女儿都好!”,孟佩杰12年如一日照顾养母的故事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感动了天下父母,也感动了天地人。
⑹ 现代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的事例
我听我爸爸说过一个孝敬父母的事例。
那个人大概跟我爸年纪差不多,在一个回什么乡还是县答的当干部,老家在乡下,离工作单位很远。骑自行车要半天到一天的工夫。
这个人每周周末都会骑自行车回老家,不管刮风下雨。回了老家就往炕头上一坐,点根烟,听他老母亲唠叨、说话。老太太七八十岁了,口齿也不太清楚,而且关心的都是些小农琐事,还有家里的狗跑出去了,昨天摘了筐黄瓜卖了,家里鸡不下蛋等等。他就那么听着,偶尔应两声。
跟那人在城里的工作和他的阅历相比,这些事情毫无意义,如果放在美国人身上,肯定会恼了。但那人一点都不烦,尽管他也不喜欢听。他就是坐在炕头上,听他妈唠叨半天,就为陪着他妈。因为他知道他妈想他,喜欢经常能看见他;他妈也知道他儿子理解他。
就这样,年复一年。那人用最简单的方法尽自己的孝心。娘儿俩往炕头上一坐,就开始聊。一个说,一个听,简单而悠闲。这比任何华丽词藻所堆积出来的孝道都感人,因为它能静静的沁到人们的心里去。
⑺ 尊师重道的典范有哪些
1、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学者叫程颐,是主张“去人欲,存天理”的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程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许多人慕名而来求学问道。
有一天,一个叫杨时的学生来拜见程颐,有问题要询问。不巧的是,他来到的时候,程颐正在休息入睡。杨时怕打扰到老师,又不想放弃求学,便站在门外,静静的等待。当时正是冬天,在杨时在门外站立的时候,逐渐下起了雪,且越下越大。但是杨时并没有因此离开,而是继续等待。
后来雪都下得有一尺厚了,程颐终于醒了过来。杨时进屋子的时候,程颐说他在窗外看见了一个雪人,那个雪人就是杨时。因此便有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后人也以此作为尊师重道的典范。
⑻ 求现代孝敬父母的故事的故事,急啊!!!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事例六
陈毅孝敬父母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⑼ 现在孝敬父母的典范
在新农镇四家子村小王沟组,只要有人提起老岳家,大家就会不约而同说起老岳家说了一房好媳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那得从头说起。
故事的主人公姜丽,1982年10月出生,现年32岁,是典型的80后。姜丽的性格温和,诚实厚道。她既具备现代青年人的天生丽质,更富有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
姜丽的婆婆张华,现年58岁,虽说年龄不算大,但因为人刚强,性格急躁,又有遗传性高血压。早在10多年前就因血压不稳患上轻度脑血栓。10年
前姜丽成为这个价一份子时,婆婆的身体还勉强可以。可就在姜丽女儿出生时,婆婆由于兴奋,血压升高,二次犯病,住医院治疗和姜丽的全身心照顾,婆婆的疾病
再次康复出院后,走路时腿脚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利便了,因为婆婆太要强,怕人笑话。不愿出去锻炼。姜丽的公公岳军和丈夫岳晓良均在庄河打工。照顾婆婆、抚养
幼女和家里、地里的活全落在姜丽一个人身上,她是忙了家里忙家外。一有空还要鼓励搀扶婆婆顺街走动锻炼。
姜丽的爷公公三周年时,全家都害怕婆婆上火犯病。姜丽多次安慰婆婆。办事的一切都由自己忙乎,请婆婆放心,什么事都不用管。好歹熬过了那一段时
间。姜丽以为婆婆的情绪稳定了,生活又进入了正常,可万没想到那年冬天,婆婆因环偏流血,害怕得了不治之症,再次犯病,全家人齐心协力配合医院全力救助,
总算好转,可身体更不如从前了,姜丽就像哄孩子似的哄着婆婆锻炼,有时婆婆还不听她的。在家人眼里,姜丽是一个乐观和气的人;在乡亲们眼里,姜丽是一个不
知疲倦的人;但是谁的心里都明白,姜丽是一个善良孝顺的人。姜丽就是这样陀螺似的潜心侍候婆婆多年。6年前婆婆四次犯病,这一次来势凶猛,脑血管大面积堵
塞,当时已不省人事,虽经医院全力抢救,总算保住性命,可此后,婆婆再也无法与人正常沟通,彻底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这回姜丽陀螺似的忙乎也不赶趟了,因
为婆婆根本离不开人,白天晚上都是如此。为了长远打算,也为了减轻姜丽的劳动强度,全家人一合计,由公公辞去工作,回家帮姜丽照顾婆婆。公公回家后,真的
帮了姜丽不少,喂婆婆吃饭、接屎接尿,特别是晚间,姜丽再也不用睡在婆婆身边随时侍候了,可做饭、洗衣还要姜丽一人承包。
公公的辞工,虽然在侍候婆婆的问题上帮助姜丽解决了一定困难,但家庭生活的担子却重了。全家五口人只靠丈夫一人打工赚钱,且婆婆长期的药物维持
也需要相当一笔费用。姜丽一点也不松懈,除了管好全家的生活,还要抽时间打工赚钱,帮助贴补家用,特别是冬季,她到缫丝厂缫丝,更是起早贪黑做饭、洗涮。
每十天倒班一次,就一天休息时间,人家都要好好休息,她却要充分利用这一天时间多做一些饭菜好在回家不赶趟时公公好熥一熥,再将全家特别是婆婆下来的衣物
清洗干净。姜丽还长期坚持一有空闲就亲自为婆婆洗头、洗脚、擦身子,天气暖和了还用轮椅推着婆婆出去晒太阳。五年了,婆婆的眼、嘴因病都变形了,但身体却
没长褥疮,可见家人对她的照顾何等精心。几年来,姜丽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年还帮丈夫赚到一万多元。
看着姜丽进老岳家十年所做的一切,乡亲们津津乐道:老岳家不知哪辈子修来的福,娶了姜丽这样的好媳妇。
姜丽孝敬婆婆的真实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值得新时代年轻人,特别80后的青年人了好好学习。
⑽ 古今孝敬父母的事例
1、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