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登崂山

重阳节登崂山

发布时间:2022-04-06 17:18:02

重阳节登山有含义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㈡ 重阳节登山有什么含义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

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㈢ 崂山都有什么节日

崂山民俗节日

崂山由于山海奇观与道教文化著称于世,千百年来许多名人雅士慕名而来,留下许多轶事传说和诗词文赋。当然,崂山也有着自己浓厚的民俗民风,独特的喜庆节日:

每年随着春节的临近,集市上卖春联、鞭炮、年画的摊位渐渐多了起来。一幅幅写着吉祥喜庆的大红对联高高挂起,衬得年集分外红火;在卖鸡鸭鱼肉、干果、调料的摊位前更是生意兴隆。春节期间,大爷、大妈、姑娘、媳妇会以崂山的村镇为单位组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

元宵节----在这个民间传统的灯节里,崂山人不仅吃元宵放烟花,沿海的渔村里,渔民会在各自的渔船上送灯、系红绸带预祝新的一年渔业丰收,平安顺利。

清明节期间,是崂山渔民祭海的时节。渔民们和家人在海滩上摆上猪、鸡、鱼三牲贡品、大面膜、糖果,好酒好菜,点燃香烛鞭炮,盛情而庄严的举行祭海仪式。

每年的5,6月份是崂山樱桃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的红樱桃像刚出生的婴儿一般稚嫩甘甜。和三五好友一起登山品樱桃清澈的山泉水从脚下流过,那是别有一番滋味啊。。。。。。

每年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崂山人们会采来艾蒿草插在自家的房门上,辟邪杀虫。给孩子们缝制一些漂亮的香包戴在身上,有的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绒,系在儿童的脖项、手腕或足踝上,名为“百索线”,俗传可以降妖除魔保安康。随是一种迷信的传说但这代表着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子女的爱。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这一天可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崂山民间有“烙巧花果”(把和好的面放进花、果、动物的模子里压成面花,最后放油锅里烙熟)的习俗。用毛线把烙好的果子串起来,孩子们挂在脖子上,边吃边玩,节日的气氛表露无疑。

农历七月二十二财神节,这天人们会包饺子放鞭炮,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工作顺心。

八月十五中秋节。在这个中国重要的团圆节日里,崂山人除了赏月饮酒外,还吃一种传统的节日食品――麦煎。麦煎的制做方法很有特色;先用小麦面粉摊成煎饼,再加上肉馅或素馅,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吃麦煎时加上调料,味道十分鲜美。随着生活水平额的提高虾蟹鱼肉更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了,在一家人吃饭前一家之主会先祭奠一下已去世的亲人,表示一家人永远在一起。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一天的主要民俗活动是爬山登高、赏菊、看望老人。每年重阳节前后,是游客到崂山各景区登高游览,观赏崂山秋季的迷人景色的最好时机。在外的游子也会回家看望家人,晚辈们要去拜望家里的老人。

农历腊月初八,早晨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各家的妇女要在初七的晚上就把大米、花生、大豆、玉米、瓜子仁、桂圆、莲子。。。。。都泡好,早晨一家人围坐一起和腊八粥,有驱疫的俗传。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俗节日是崂山历史文化的一大象征,虽然有些带有迷信和传奇色彩,但这也正体现了崂山历史悠久的淳朴民风。他叙述着世事沧桑及耐人寻味的历史渊源,折射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印记。

㈣ 重阳节要登山一登就要连续三年的说法这是为什么

有的地方有传统需要连续登3年,具体原因说法不可考,有的地方是说连登内高三年会行大运,容行好运的。主要是表达诚意。如果不是很讲究的不必过于计较。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4)重阳节登崂山扩展阅读:

重阳节登山注意事项:

要在划定的开放区和登山线路进行,严禁在未开放区域登山。

不能带火种进山,不能在山上吸烟和烧烤食物,不能烧香烛、纸钱和燃放鞭炮,注意防火安全。

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注意登山安全,不要拥挤踩踏,尽量不前往人流密集区域,并保管好个人随身财物。

㈤ 重阳节登高为什么要登高山

寓意之一:登高辟邪气
在我国的古代,有着重九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回天气下降的说法。而古人们答为了避免接触到邪气,所以才在九九这一天登高以避邪气。不过这一说法现在看实在有些不科学。不过,九九一般正值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举家出游、登高望远在时令上是非常适宜的。
寓意之二:登高山祈福
据《礼记·祭法》中有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代人的生活环境比起现今要艰苦许多,最早时期人们的很多事物大都来自于才集合和狩猎,而山林中生长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得以让人类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们对于山特别是高山是有崇拜的。因此在舅舅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种表达人们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
寓意三:辞青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春季的踏青一说,实际上与之相对的还有秋季的辞青一说。据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㈥ 重阳节登高习俗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西汉戴圣《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1]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重阳这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重阳节登高避灾之神话传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东汉,传说当时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㈦ 重阳节可以登哪些山

重阳节在古代就有登高望远之说,那个时候登的就是昆仑上,话说登昆仑山是上天唯一的通道!

㈧ 重阳节为什么会有登山的习俗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唐代(618-907)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方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中国古人认为折以插头,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咬,在这"百足之虫,死而未僵"之时,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菊花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花,除重阳赏菊外,还具有食疗价值。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酒。晋代菊花酒制法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在重阳节食用。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义。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㈨ 关于重阳节的一首诗,遥知兄弟登高处,登的是哪个山

华山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登崂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慰问敬老院党委书记发言稿 浏览:26
脸色苍白练什么养生功 浏览:382
老人手上出现瘀血是什么情况 浏览:802
农民一般能领多少养老金 浏览:951
老年人腰重是为什么 浏览:325
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 浏览:30
男性吃什么能延长寿命 浏览:852
养生堂维生素a多少钱一盒 浏览:730
县级入额女副检察长退休年龄 浏览:200
老年痴呆症自己难受吗 浏览:217
失业养老医疗住房保险怎么查 浏览:282
湖北退休养老金基数 浏览:985
80岁生日订几层蛋糕好 浏览:869
女孩养老保险什么时候交好 浏览:195
强制执行退休金规定出台 浏览:663
跳广场舞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浏览:822
2018年昆明补发养老金 浏览:582
桂林养老金2020年每月增加多少 浏览:767
做入职体检最后什么时候去 浏览:878
退休人员公司补贴社保怎么写合同 浏览: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