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有哪些不孝子事例
古代以孝为先,不来然无自法立世。
个别的,就算心里有啥想法,也不敢忤逆父母,特别是当官的,几乎明面上没有不孝顺的,父母为了长远考虑,遇到不孝顺的儿子,也会隐瞒。
所以要说出名点不孝顺的例子,很少,反正我没听说过。
B. 有关那些不孝顺的人儿10个事例50字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C. 不孝顺的孩子的例子
昨天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报:就在上海某城郊,有六十多岁的兄妹俩将七十九内岁的老母亲赶出家门,容老人被遗弃五日后由于饥寒交迫不幸身亡。灭绝人性的行为激起民愤,当地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以分别以《遗弃罪》判处儿子有期徒刑六年半,女儿有期徒刑一年半,缓期二年执行。人的道德缺失,法律的惩处力度如隔皮挠痒是整个社会虐待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根本原因,家庭暴力何时了,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还任重而道远。你认为这算不算一个不善待父母的例子呢?
D. 不孝的事例有哪些
古代的李元礼(619年-672年),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子。立为徐王。李元礼有3子,淮南王李茂性格酷薄,行为恶劣。父亲李元礼卧病在床时,元礼宠姬赵氏貌美,李茂逼迫欲夺之。李元礼叱责李茂,李茂愤恨,屏斥李元礼的侍卫,断绝了父亲的药膳。说:“既得五十年为王,更何烦服药?”李元礼最终饿死,李茂后袭封父爵。上元年间,此事泄露,李茂被流放振州而死。
现代的在上海某城郊,有六十多岁的兄妹俩将七十九岁的老母亲赶出家门,老人被遗弃五日后由于饥寒交迫不幸身亡。灭绝人性的行为激起民愤,当地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以分别以《遗弃罪》判处儿子有期徒刑六年半,女儿有期徒刑一年半,缓期二年执行。人的道德缺失,法律的惩处力度如隔皮挠痒是整个社会虐待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根本原因
当张文撒下第一个谎就不得不用更多谎去圆。8月27日晚上,家人为他办“升学宴”,张文在家人催促下回到家,面对父亲要看录取通知书的要求,再也无法圆谎的他,对父亲和奶奶拔刀相向,随后坠楼身亡。
前日,从医院ICU转入普通病房养伤的父亲张勇,得知儿子的真实经历后,十分钟之内没有说一句话。随后,瞪大了眼睛,一字一顿地说:“我不恨我娃儿,这3年他天天圆谎过得辛苦。”说完之后,眼泪喷涌而出:“我只恨我和他妈妈做得不好,对他的关心不够。”
每个早上的7点半左右,张勇值夜班下班的时间,正是张文去“上学”的时间。张勇说,儿子都是闹钟一响就起床,从不“迟到”。通常是一个进门一个出门,几乎没有什么交流。 每个中午,父亲下班回家吃午饭的时间会再次和儿子重合。在饭桌上,父子二人很少交流,偶尔张勇会批评儿子吃饭耍手机。有时,张文就跟爸爸主动说起学校要补课,补课费是多少。这些“像模像样”的信息,更让张勇对儿子无一丝怀疑。
隋炀帝弑父杀兄
604年7月,文帝卧病在床,杨广认为自己登上皇位的时机来了,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文帝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文帝手上。文帝大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正在此时,宣华夫人陈氏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在她来途中调戏她,使文帝顿悟,拍床大骂。急忙命人传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到的密报,谋杀了文帝。杨广又假传文帝遗嘱,要杨勇自尽,杨勇未及回答,派去的人就将杨勇拖出杀死。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
E. 请举一些不孝顺的事例,谢谢了!!!
民倪九,从小与母亲都相安煞事,自从娶了老婆后,受老婆盅惑,认为母亲原来是婢女侍妾出身,就再不尊敬。两□子让老母亲成天在厨房忙活,如同老妈子,自己却逍遥自在。
这天刚收完稻谷,他叫老母杀鸡煮饭。忽然狂圆暴雨骤起,山上滚下一块大石头,正好砸在倪九夫妇房间里,两□子都被压死。老母亲在厨房煮饭,安然无恙。
邻居们都说,倪九夫妻忤逆,才遭受这样的报应。
有个忤逆子遭报应的事:
这逆子的母亲年纪老了,仍然被当作佣妇指使,煮饭烧菜,劳累不堪。
有一天朋友来家,逆子叫母亲煮面条,因为柴禾较湿,火烧不旺,一时不能煮好,逆子一边不停催促,一边骂骂咧咧,老母心慌忙乱,刚煮熟就端了出来,却忘了放盐,逆子大发脾气!把滚烫的面条向母亲泼去,烫伤了老人的脚。老母亲又痛又伤心,不由得大哭起来,连邻居们都愤愤不平。
隔不几天,这逆子在熬桐油时,被桐油烫伤了脚,皮破肉烂,怎么也医不好,以至于痛死。天道报应,就是如此快捷
新会有个女人,从小就好吃懒做,性格又乖张骄横,父母怎么教她都不听。长大后嫁到赵家做二媳妇,也只知道有丈夫一人,其余上下左右,全不放在眼里。丈夫与兄长在外地做生意,每年只回家一两次,平日就和公公婆婆与两妯娌在家过日子。有一次,婆婆生病了。大嫂殷勤侍奉汤药,这二媳妇却找个借□溜回娘家,对婆婆的病不闻不问。娘家父母只轻微地说她几句,她竟然怀恨在心,从此再不回娘家,连老父亲病重,叫人唤她也不回去。隔了一天,这忤逆女人正在厨房煮饭,突然墙壁倒下,把她压死。人们都说是不孝顺父母的报应。
杭州人陈子岳,生有两个儿子,老大叫陈桐阙。因为父母年纪渐大,眼看着就只能吃饭不能干活了,老大对老二说:“我们不如分了家好。”老二说:“我早就想分了。”於是两兄弟分开产业,各自开伙,谁都不管老父母的饥饿寒冷。邻居们看不过,但怎么劝说都不管用。老父母生活无着,只得乞讨度日。
不久,老大生了个儿子,没耳朵没鼻子,真丑无比老二也生下个儿子,浑身是毛,象是猴子。兄弟俩还不知悔改,怨天怨地,认为自己没做坏事,怎么生的儿子会这样?怨恨的话还没说完,晴天一声霹雳,把老大打死在地。又过几天,老二上山砍柴,被两只老虎分尸,血骨遍地。远近的人都说,这是不孝养父母的恶报
沈老太太是一位慈祥的老妇人,虽已鸡皮鹤发,可是精神很健旺,常常喜欢与人讲述她生平所见所闻的故事。讲起来总是娓娓动人,每使听者乐而忘倦。最难得的就是,她讲的故事,常含有劝善惩恶的因果意义,不仅使人听了精神快乐,还能发生很大的感化作用。下面一件就是沈老太太常常向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很久以前,高川地方有一个乞丐,原来在乡间有一简陋的茅屋,自从某年高川发生水灾以后,他那一所聊蔽风雨的茅屋给无情的洪水冲走了。从此他才成为无家可归的乞丐,只得带著七十多岁的老母,不到三十岁的娇妻,在一座破庙中住下来。
这是一座供奉土地神的神庙,地方很小。由于连年天灾,当地的民众,衣食也很难维持,谁也没有余钱捐款修庙,原来住的庙祝,早因无法生活而离开。在乞丐一家没有住进去以前,久已空无一人,屋内到处结满蛛网,屋顶上处处都是漏洞。可是在乞丐一家看来,灾后找到容身的归宿,也觉得之不易,虽然说不上满足,倒也并没有什么怨尤。
周拔,是明代正德年间浙江省平阳县人。自幼读书,过目不忘,七岁能文,还擅吟诗,有小神童之称。到十六岁的时候,诗文更有不平凡的造诣,名噪一时,在当地获得‘平阳才子’的美誉了。可是很可惜的,因为他天才很高,大家都称赞他,父母更溺爱他,养成他狂妄骄傲的性格,目中无人;暴躁如雷的脾气,动辄发怒。邻居的伯叔们,家中的兄弟们,都为了爱他的天才,于他的坏脾气,处处容忍、时时让步。就是他的父母亲,也对他千依百顺,深恐他发怒,对于他的坏脾气,从来不敢加以训斥。哪知这样不仅不能造就他的天才,反而害了他的终身。周拔的狂焰,一天比一天的高涨;周拔的脾气,一年比一年的暴躁了。
有一年,周拔准备赴京应考。他的父母千方百计,东借西凑,替他筹划赴京的旅费。延请裁缝,裁制赴京的新衣。在他父母来说,为他赴京应考的准备,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从来不知满足的周拔,还是百不称心。他嫌旅费太少,又嫌新衣不称身,袍子太宽,裤子太长,帽子的式样太旧,鞋子的颜色太深。总之,这样不对,那样不是,父母费了很多的心计,反而招致他满口的牢骚,满腹的怨恨。他的父亲实在忍不住了,才教训他说:‘拔儿!你不要嫌旅费不够多,也不要嫌新衣不漂亮,要知父母为你准备赴京,筹划旅费,缝制新装,已经伤尽了脑筋,添了多少的白发,像你这样的不知满足,我是没有办法的了。’周拔听了父亲的话,不仅没有感动,反而咆哮著大言不惭的说:‘我是天上下凡的文昌星,我是一个大贵子,像你这样一个草包的土老儿,还有资格做我父亲吗?我不是你生的,你没有资格做我的父亲。’他那素来容忍的父亲,受了儿子这样的侮辱,竟也气得当场昏晕过去,经延医急救,才把他的父亲救醒过来。
这天夜里,周拔被摄至冥府。冥王对他说:‘你现在虽具人形,可是你平日太忤逆父母,因此阿赖耶识中种下了很多畜生的种子,徒有人的躯壳,却是畜生的心,日后心田中畜生的种子结出果来,你就要失去人身,堕落为畜生。’
周拔听了冥王的话,很不服气,居然侃侃答辩说:‘我平日对待父母,只是据理直言,怎能算是忤逆不孝呢?况且我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才子,怎么会堕落为愚蠢的畜生呢?冥王!你的一番话,还不能使我折服。’
这一位冥王,并不似一般世人想像中面目极为凶恶的阎罗王。听了周拔傲慢的答辩,并没有发怒,还是很和善的继续解释说:‘你现生聪明,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是因为你前生有善行,所以今生聪明。可惜你今生没有好好地保持善良的种子,反而恣意的狂妄、骄慢、暴躁、忤逆等种种恶劣的现行,薰习成染污的畜生种子,把原来善良的种子,摧残殆尽,你将要失去人身,堕落畜生,势所必然。你狂妄到旁若无人,目空一切,那么你的报应,将堕落为驴,给人遮除两目,推磨受鞭。’
周拔听了冥王以上进一步的说明,颇觉大有道理,深知恶报难逃,大起恐慌,惊惶而醒。当天就得了急病,牙关紧闭,喉间发出驴鸣,延请名医会诊,都不能断定是什么病,发病不到两天,就在呜呜的驴鸣声中一命呜呼。(取材自暗室灯)
F. 不孝顺的故事
昨天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报:就在上海某城郊,有六十多岁的兄妹俩将七十九岁的老母亲赶出家门,老人被遗弃五日后由于饥寒交迫不幸身亡。灭绝人性的行为激起民愤,当地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以分别以《遗弃罪》判处儿子有期徒刑六年半,女儿有期徒刑一年半,缓期二年执行。人的道德缺失,法律的惩处力度如隔皮挠痒是整个社会虐待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根本原因,家庭暴力何时了,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还任重而道远。你认为这算不算一个不善待父母的例子呢?
G. 有哪些不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H. 现代不孝的故事
杨丽娟,甘肃省兰州市女子,从16岁开始痴迷香港歌手刘德华,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卖房甚至卖肾以筹资供她多次赴港及赴京寻见刘德华。2007年3月22日,曾经赴香港参与刘德华歌友会,实现生平夙愿,跟偶像合照。不过,其父最后由于杨丽娟的“追星”行为而跳海身亡。
杨父跳海,自杀身亡
2007年,杨丽娟一家三口借款1.1万元,于3月19日来到香港。杨氏一家抵港后租住油麻地一间旅馆,由于旅费有限,两日后便四处露宿。他们到港翌日,三人一早便赶到观塘“华仔天地”向职员表示想见华仔,几经请求,职员答应会再联络。但三人担心情况有变,一度赶到中环政府总部打算递信给特首曾荫权,又到有关部门求助,希望港府代出头安排,但不得要领。稍后,三人接到“华仔天地”回复,赶返观塘再讲出心愿,才获职员承诺代为安排。
杨丽娟后来再获安排在25日参加庆祝华仔的歌迷生日会,杨氏一家满心欢喜,但杨女与其他歌迷一样,与华仔合照后未有机会道出心声。杨父得悉后非常难过。当晚杨氏一家三人到尖沙咀星光行一间通宵营业快餐店“打趸”,但两母女于26日凌晨一觉醒来,发现杨父已不知所终,上留下一封12页纸的遗书,于是报警,消防员搜索后,在附近海面救起杨父,惜送院后不治。
杨勤冀在遗书中称,女儿参加歌迷聚会见到了偶像,但刘德华对女儿“和许多人一样”,没有与她单独会面及给予签名,“这不公平”。杨勤冀的遗愿是:“你应该见杨丽娟,为她签个名,救救她,除了你,她已隔绝了这个世界,只有你,才是她心灵的呼唤。”
I. 关于不孝顺父母的故事
子女赡养父母,那是无可争议的事,但在淄博就有这么两位老人,虽说是儿女不少,可真是尽孝道的却没有一个,万般无奈之下,两位老人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告上了法庭。考虑到两位老人年迈行动不便和使村民受到教育的目的,法院还特意将法庭开进了当事人的村头。
今年76岁的向兆刚和81岁的邢兰英夫妇,是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村民,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该是享享轻福的的时候了,可让老两口没
想到的是,几个孩子是个顶个的不孝顺。
他们老两口,吃不上,穿不上,就连喝水也成了问题,房子破了还得自己修。可这忍忍倒也罢了,可这几个儿子隔三差五就对他们又打又骂的,他们实在是受够这个气了。从1986年到现在,两位老人先后四次将五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费,可大儿子向希福一直少给甚至不给,结果其他几个儿子都跟着学。眼看岁数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可儿子们丝毫没有悔悟的意思,两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状告自己的亲生骨肉。
可大儿子向希福却提出了这样的推脱理由:我从小落上了腰腿痛病,腰肌劳损,脚部骨折,多发部位骨折,现在更加严重,一直治疗不好,就这样为我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现在不是不想养老人,但是我实在是没能力了。
话是这样说,但大儿子又不能提供有效的病历证据,于是法庭对他提出的理由不予采纳,合议庭当庭宣判,结果如下:
自2006年5月起,被告向希福、向希贵、向希荣、向希涛、向希胜、向希美每人每月付给两原告赡养费50元,每月20日前付清。
除了支付相应的赡养费外,法庭还就六个子女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向老人缴纳小麦、生活用煤、医疗费等方面作了详细要求。
对于这样的判决,大儿子向希福现在还是那句话:我就是没有能力,我能力有限。
法庭判也判了,如果两位老人的孩子不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义务,两位老人可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还有一件事
《湖南茶陵6个不孝子女竟叫母亲住猪圈》,居住在茶陵县舲舫乡中洲村的共和国将军谭家述的嫡亲侄媳妇,虽有六个儿女,但却常年居住在猪圈。几个儿女都有闲置的房屋,而谭奶奶却被儿女们安置在猪圈改造的小屋内,靠捡垃圾独居
今年76岁的向兆刚和81岁的邢兰英夫妇,是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村民,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该是享享轻福的的时候了,可让老两口没想到的是,几个孩子是个顶个的不孝顺他们老两口,吃不上,穿不上,就连喝水也成了问题,房子破了还得自己修。可这忍忍倒也罢了,可这几个儿子隔三差五就对他们又打又骂的,他们实在是受够这个气了。从1986年到现在,两位老人先后四次将五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费,可大儿子向希福一直少给甚至不给,结果其他几个儿子都跟着学。眼看岁数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可儿子们丝毫没有悔悟的意思,两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状告自己的亲生骨肉。
山西永济八旬老人王秀英儿孙满堂却孤苦离世,死前6天老人被7名儿女扔在医院,无人过问。2006年12月8日,当地媒体报道了老人的遭遇,7子女仍没人到医院。此事,村传乡、乡传县,引起当地舆论的一致谴责。2007年1月17日,山西永济纪委对老人4个有党籍和公职的子女分别给予处分
J. 不孝敬父母的例子
我真的很瞧不起不赡养老人的人,其实,在我看来,不应该称之为人,而是连畜生都不如
外婆共有六个儿女,除了老大和最小的是儿子外,中间四个都是女儿,我的妈妈排行第二,比我的大舅舅(占时这样称呼,至于原因,当你看完后就明白了)刚好小一岁,当我还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小舅舅那时还在上大学,就是当时的师专一类的,大舅舅女儿比我大一岁,九十年代初,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就到广东打工挣钱给我和我的孪生姐姐上学,因为家里没人照顾,所以就把我和姐姐放到了外婆家开始上一年级,外婆家在农村,大舅舅是挨着外婆家住的,因为他们家的房子就是他结婚是分给他的,那时记忆里就是大舅舅和舅妈老是打架,一打架,我表姐就哭着大叫,反正,大舅舅和舅妈不喜欢外公外婆,现在才得知说是外公外婆带了我们这两个外甥女,现在又给小舅舅带小孩,说没给她带,其实,她这是说的风凉话,后来她们也去广东打工了,表姐不一样的是外公外婆照看,我们小时候都在一起玩的,也就因为外婆照看了我们,舅妈对我的父母也有意见,其实,我们真的没有招她惹她,舅妈是那种典型的农村妇女中的厉害角色,有时候我都觉得大舅舅是粑耳朵,舅妈倒是很顾她的娘家人,好像只有她的父母才是父母,丈夫的父母就不是父母了,我在外婆家生活了三年后就回自己家上学了,后来,表姐考上了大学,外公外婆都很为她感到高兴,我们是一天天的在长大,外公外婆却是一天天的老了,现在两个老人在家还种了地,去年还收了几千斤玉米,这些年,都是外公的四个女儿每年都有给钱给他们花,小舅舅也给,但他是因为有两个小孩在家外公外婆带着,小孩学费,零花钱这些,所以,我觉得他寄钱是应当的,小舅舅这个人也没什么责任心的,反正就是那种很自私的人,什么事都想要扯到钱上面去,因为我小姨条件要好些,所以小舅舅就老是打小姨的主意,大舅舅这些年,钱是给过,比如,过年了,外公没钱了,就打电话给他要钱,他是答应了,明明是可以从银行寄的,现在这么方便,但是他叫他的小姨妹(也和外公一个镇)给到外公300块,他这么做是什么用意,无非就是想让大家一个传一传的,说他给了老人钱花,真的,想起来就觉得他这种行为可耻,但是这300块中,当时表姐考上了硕士,外公就给了200块给她,后来又是过生,又给她100块,差不多大舅舅给的钱就转了到手,转到他女儿手里去了,小时候在外婆家,我们吃什么她吃什么,有什么好吃的都是一起吃,从来没有说外公外婆对我有什么私心,都是一视同仁的,去年,大舅舅在镇上买了房子,表姐也快毕业了,她学校离家也就一两个钟的车程,她回去的话都不会回去看外公外婆,倒是常大包小包提着东西去看她自己的外婆,偶尔回去一趟,外公外婆知道了,就会把家里好吃的但他们平时不舍得吃的东西拿出来弄给她吃,留她在家住,她也不愿意,总是嫌家里脏吧,农村养了畜生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在农村长大的人都应该知道的吧,大舅舅和舅妈现在在广东这边做核桃生意,就是进些货来自己担着出去买,当然,进货的时候好的进少一点,做个样板,不好的就多进,给你看的当然是好核桃,但买给别人的就是铁核桃,铁核桃是吃不到里面的肉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调包",从他们的职业来看,我想,你们就知道他们的心肠究竟好不好了,稍微有良心的人都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买的话他们利润就高多了,我常在想,大舅舅舅妈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的硕士表姐也如此呢,去年年底外婆过生日,她都没去,她也在她镇上的家啊,从镇上到外婆家,走路20分钟就到了,后来她说不知道外婆过生,也许是她真的不知道,但是她在父母却是可以告诉她的,只因,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老人的存在,前几天,外婆生病了,比较严重,几个女儿知道后都往家里寄了钱,现在她们正打算把外婆接到身边照顾,两个儿子有没有寄钱或是打电话回家问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在我心里面,我没有舅舅,一个都没有,说真的,我瞧不起他们,人家都说养儿防老,我有时候就想,为什么外婆生下他们的时候不一屁股坐死算了,这样的人含辛茹苦的把他们养大,外公外婆得到的是什么,心酸啊,不气他们已经就是好事了.
此生,最痛恨不孝敬老人的人,毕竟,老人没有做对不起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