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孝心之星事迹主要材料
—— **小学“孝顺之星”杨雨欣事迹材料
杨雨欣,女,10岁,**小学四(1)中队长、英语科和数学科代表。她是个谦虚好学、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时也是个阳光的小女孩。她兴趣广泛,喜欢音乐、美术、书法、体育、舞蹈等。
与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杨雨欣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里,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关心下健康地成长,也在老师们的呵护下快乐地成长。她有乐于助人的行为,有心存感恩的言行,在校是个孝敬师长、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在家是个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好孩子;在社会上还是一个遵纪守法、注重公德的小公民。
每次遇见老师、熟人或长辈,总能听到杨雨欣甜甜的叫声;看到邻居的小弟弟,她总是开心地与他一起玩耍。有时跟爸爸妈妈一起出外游玩,吃剩的果皮纸屑,她总是细心地丢到垃圾桶中,附近没有垃圾桶的,也从不乱丢;有好吃的,她总是爸爸一份,妈妈一份,再自己一份;有时,一起回家,看到爸爸妈妈拎的东西挺多的,她总是主动地帮爸爸妈妈拿东西。妈妈颈椎不好,经常头痛,她看见妈妈不舒服了,主动给妈妈按摩,及时拿药倒水。
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杨雨欣对爷爷奶奶十分孝敬,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忘不了给他们,而且从来不顶撞他们。每次吃饭,她都要等大人们全都坐了下来,她才吃。一吃完饭,主动帮妈妈收拾碗筷……
“诚实守信,好好学习”是父母送给杨雨欣的生活准则。(www.fwsir.com)父母对她要求比较严格,但不是没有原则的严格。杨雨欣对朋友比较真诚,虽然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在某些时候还是有犯错的时候,但是只要父母给她指出来后,她肯定会虚心接受。她说过,“爸爸妈妈批评自己的孩子,总是为孩子好的,如果不管自己的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 杨雨欣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在学校里也能好好学习。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她就自己做早饭,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她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在学校的状况,让父母对她的学习放心。杨雨欣父母的同事,常常夸奖她,“真是个懂事,孝敬的孩子!”
杨雨欣在学校里是老师的小帮手,总能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收拾清洁用具,维持班级纪律,收发作业本,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等等,虽然任务很简单,但是她感觉:只要能减轻老师的负担,便觉得很开心。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从古到今,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今天,对孩子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孩子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② 急求孝敬之星事迹材料
看这个行不,,,,
大孝至爱感动天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用32年的尽心尽力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他的亲人。其孝子的真诚坚如磐石。谢延信,让天下所有的人,收获感动,收获慰藉。
明孝道、知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力倡树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滑县人谢延信以孝道为荣、以敬业为荣,以奉献为荣,32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前妻的三个亲人——瘫痪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呆傻的弟弟身上。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有情、有义、有信的谢延信坚守着自己的诺言,他用赤诚孝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了最好的诠释,他用真情真爱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爱的奉献”,他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忠实实践者。现将谢延信的先进事迹简要汇报如下:
谢延信,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滑县小伙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婚后幸福美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7月,产下女儿仅40天的谢兰娥因病撒手人寰,临终前她一遍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望着痛不欲生的两位老人,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你们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后俺送终!"
这一跪,跪出了33年的真情与责任,跪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跪出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岳父大便干结,他用手往外抠;岳父喜欢听豫剧,他省吃俭用买了一部收音机;岳父喜欢听武侠小说,他借书读给老人听。他帮老人按摩、翻身、擦洗、活动,老人心情不好骂他,他一笑了之,从不计较。岳母体弱多病,谢延信想方设法为老人买补品补养身体。老人头疼脑热的,他就守在病床前喂水喂饭、端屎端尿。
其中谢延信的一个可贵之处在于他尊老敬老、大孝至爱的高尚情操。
谢延信同志32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中华民族“明孝道、知荣辱”这一传统美德演绎得淋漓尽致。1974年,结婚仅一年多的妻子生下女儿后病逝,他主动承担起照料岳父母和呆傻妻弟的重担。岳母患有肺气肿、胃溃疡、低血压、关节炎等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内弟自幼呆傻,吃饭穿衣都需有人照顾,他就把体弱多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内弟接到了自己家中,因岳母患病不能操持家务,谢延信便每天为一家人洗衣做饭。谢延信在姊妹6人中排行老小,特别孝敬父母,他的母亲患有心脏病,每天喝鸡蛋水补养身体,哥哥、姐姐为母亲做鸡蛋水时都是用一个鸡蛋,可轮到他时都是用两个鸡蛋让母亲喝,自己再苦再难也要尽到孝心。1979年春,在原焦作矿务局朱村矿上班的岳父突患脑中风,全身瘫痪,大小便失禁,需要人护理。谢延信爱女儿,但为了照顾岳父一家,他不得不把4岁多的女儿放在老家寄养,然后,带着有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内弟来到了陌生的焦作矿区与岳父一同生活。岳父患病后大便时常干结,延信就用手一点一点地抠,每天为岳父和内弟洗一大盆沾满屎尿的衣服、床单。岳父因肝硬化引起双腿浮肿,他就每天用热水给老人烫脚、按摩。为了减轻岳父的痛苦,他自学护理按摩;为了给岳父治病,他依照偏方挖毛草根、捉蟾蜍,想方设法为岳父求医问药;为了给老人解闷,他时常给岳父读小说。直至1996年8月岳父去世的17年里,谢延信每天都要给老人翻身、擦背,背老人晒太阳,使长年卧床的老人从未生过褥疮、穿过湿衣服,屋内也没有难闻的气味。他不但为岳父养老送终,还于1986年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出资近千元帮助安葬了岳母的母亲。他每次回老家探亲都悉心照顾父母,以补偿自己不经常在家尽孝的愧疚;到同族长辈家串门看望,以表达自己相见时少的遗憾。谢延信始终对岳母敬如亲母,岳母体弱多病,他总是出门搀着,看病跟着,发了工资交给老人掌管。他可能说不完整孝道的内涵,但他在32年的坚守中,却对社会主义新型孝道和对知荣明辱作出了最深刻的注解,把中华民族的孝道演绎得淋漓尽致,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学习谢延信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深怀爱老之心,恪守敬老之德,力行孝老之举,以责任去体现孝道,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传统美德,为老人送温暖,为家庭谋和谐。
谢延信不是钢,不是铁,他老了,他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在谢延信的身上,我们看到许多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美德,孝敬老人、诚实守信、无私奉献、毫无怨言、积极乐观、勇担责任。他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苦苦支撑着一个行将散架的家庭,用善良、真诚、勤劳、大度构筑了一个和谐之家。
谢延信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正是这位言语木讷的河南焦作煤矿工人,33年如一日照顾已故前妻患病的父母和弟弟,其大孝至爱的事迹感动了中原大地。
③ 凤县孝心人物事迹材料
孝心孙媳妇家庭事迹材料
林莹家住进贤县南台乡赤岭村委会王家岭村,心地善良的她爱上了家境贫寒的罗军,不顾家人的反对嫁到了罗家,承担起照顾一个家的重任,邻里都夸她伺候奶奶周到细心,是个孝心好孙媳妇儿。
心地善良的林莹爱上了穷小子罗军。还在罗军十岁时,父母一次意外中双双离世,上面一个七十岁的老奶奶,下面还一个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家里一下子跌到深渊,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平日的吃穿都由左邻右舍来救助,乡里每年也给予救助让罗军完成了初中学业,初中毕业后罗军就跟着同村人去学裁缝文案中国专业写作,慢慢家里才有了点改善,就是在裁缝厂林莹与罗军熟悉起来,他们本是一个村委会的人,虽然林莹早就对罗军家的遭遇有所耳闻,但没有接触,通过在一起做事,上班,罗军的肯吃苦的劲头和坚强、勇敢精神以及对年迈的奶奶嘘寒问暖的举动深深打动了心地善良的林莹,在不顾家人的尽力反对,林莹坚决的嫁给了罗军,这样,罗军的家才像一个家。家中的困境因为林莹的到来有了改观,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坚强的老奶奶李细春独自撑起破碎的家。李细春老奶奶其实也是一个命苦的女人,孩子自己中年时丈夫就过早的去世,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孩子文案中国,好不容易把三个儿女拉扯大,儿子也成家了,生孙子了,可就在孙子孙女十来岁时,一次意外儿子儿媳双双离他而去,留下孙子罗军和孙女,因为一系列的变故,对老奶奶来说,这种日子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一边白天在天地里干活,一边因奶奶思念逝去的亲人把眼睛都哭瞎了。尽管这样,老奶奶为了把两孙子孙女拉扯大,有点好吃的都留给孙子吃,左邻右舍给予的帮助老奶奶记在心上,还常常教育孙子孙女们要懂得感恩,不能忘记政府和邻居们的帮助,后林莹嫁到她们家,她才感觉日子有点希望,有点盼头。
过早懂事的林莹悉心照顾年迈的老奶奶。在其他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的村里,她为了让丈夫罗军安心在外打工,她主动提出在家照顾80多岁的奶奶和自己的孩子,甘愿待在农村过清贫的生活。她每天为奶奶梳头、洗脸,给奶奶按摩,让老人家活动活动筋骨,老人虽然眼睛看不太清楚,但在她的照顾下,整洁、干净。奶奶跟林莹说话,都是崽前崽后的叫着,把林莹完全当成自己的儿女来疼来爱。。林莹说,奶奶没有享过儿子、儿媳妇的福。一切就让她这个孙媳妇来代劳吧,希望奶奶能活到120岁(文案中国编辑整理)。奶奶现在每每说到孙子、孙媳妇时,总是带着幸福的表情,谈到高兴时,都笑得合不拢嘴。罗军看到自己媳妇这样疼照顾奶奶,奶奶这样疼爱林莹,他也很安心在外打工赚钱.
用孝心撑起一个家
他叫唐增光,1957年生人,是青州市庙子镇上庄村人。1984年,来到辛店街道合顺店村当了贾秀家的“养老女婿”。岳父母瘫痪在床多年,他不离不弃伺候他们,和妻子一起支撑着这个家,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把他评为了“十佳孝星”、“十佳文明标兵”和“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俗话说,上门女婿半个儿。
他是经人介绍与贾秀芬结为夫妻的,当时家中的岳父岳母都年老多病,家庭条件也非常贫困。有人说他傻,明知道家里老人身体不好,还来当上门女婿,真是活受罪。但他觉得,哪家都有老人,后辈孝顺赡养老人是应该的,这和老人身体好坏没有关系。家里有个老人,也是后辈的福气。
1986年,他的孩子四个月大的时候,岳母住院。他在医院陪护、伺候了一个月。他每天陪老人打针、吃药,端屎端尿,把她照顾地好好的(文案中国编辑整理)。临床的一位老人看着他天天对岳母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羡慕地对他岳母说:“你养了个好儿子,真有福气。”岳母笑着说:“这是我女婿,不是儿子,不过比亲儿子还亲。”那个老人连连感叹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你这个女婿比有的家里的亲生儿子都要好。”他什么都没说,只是觉得,老人生病了,好好照顾她是理所当然的事,孝敬老人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岳父一身是病,患有脑血栓、胃病、半身不遂等多种疾病,长期卧床,天天打吊瓶、吃药,24小时不能离人。岳母也是常年吃药。女儿还小,他们还要供他对象的妹妹上学。一大家子都要靠他们夫妻两个来养活。白天,妻子要为客户加工床罩、被罩和枕头等,还要外出进货、出货,赶集卖布,卖小百货。他在照顾好老人的同时,主动把加工活揽了过来。每天定时给老人洗手洗脸、做饭喂药、换洗尿布,晚上等老人睡下之后,开始蹬缝纫机,通常干到深夜12点以后。后来他们自己种了菜园,妻子下午还得出去卖菜。他们夫妻俩每天都忙得团团转。由于过度劳累,妻子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说,幸亏他们来的早,要不然就转成风湿性心脏病了!
小女儿出生后,村委看到他们夫妻都没有固定工作,生活比较困难,就给我妻子安排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工资虽然不是很多,但可以方便照顾老人。后来他又在奥德隆仓储找了份夜班的工作,以补贴家用。因为两个人都要工作,照顾老人就得“两班倒”,妻子身体不如他好,因此更多的时候,还是由他来照料老人(文案中国 编辑整理)。他虽是个男人,女人的活也逐渐都学会了:和面、烙饼、擀面条,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哪样也不差。白天,他照料老人吃喝拉撒,夜里,老人睡了他也不敢睡踏实,隔不长时间就得披衣起床到老人床边,看看被子盖好了没有,用手摸一下老人的尿布是不是该换了,看一下老人需要喝水或者翻身啊什么的。
岳母80岁的时候,看他一个人忙里忙外,她也想给我减轻点负担,自己试着下床上厕所,结果造成胯骨粉碎性骨折。不论是躺着还是坐着,都会疼得受不了。为了让她感觉舒服点,尽快恢复健康。我想尽办法,最后发现揽着她,让她半坐在我身上,她最舒服。于是,他就这么着照顾了一个多月。他小姨子看我这么辛苦,曾经动情地哭着说:“哥,这么多年,幸亏有你,不仅照顾俺爸妈文案中国专业写作,还供我上学……他也一直没把你当外人,你就是我亲哥……”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照顾老人,抚养孩子。时间长了,也渐渐琢磨出些照料病人的经验来。有一次,他在外边给老爷子洗尿布的时候,他掉到床底下了,他把老爷子弄出来一看,棉裤也拉满了,他赶紧给擦干净,换上干净衣服。现在,他专门在老爷子床前竖起了两根大柱子,一来是方便打针挂吊瓶,再一个是防止老爷子掉下床来,安全。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在他精心照料下,这么多年来,两个老人从来没生过褥疮。
由于两位老人都患有半身不遂的病,不能在炕上躺的过久,很需要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也为了让岳父母有一个好心情,舒缓一下长期卧床不动带来的郁闷文案中国专业写作,2001年,他和妻子省吃俭用,花了近2000元为老人们买了一辆他们企盼已久的轮椅。每天为岳父剃须修面、为岳母梳头打扮后,轮流推着两位老人到户外、到原来老人经常去的村头路口走走看看,到老人想念的亲友家串串门,给老人讲点外面的新鲜事,每当此时,老人因口疾无法言表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感激的笑容,这个时候,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街坊邻居们看他们辛苦,时不时帮他们一把。他们经常开着车陪他一起去医院给我岳父母看病,他非常感激他们。每当他们过来串门,他岳母总是咦咿呀呀说个不停,尽管语言含混不清,根据手势大家都明白了,她是在一个劲地夸我:“女婿好啊,女婿好啊!”岳父虽然不能说话了,也在旁边含着泪一个劲地点头。看到两个老人此时的举动,他觉得他这么多年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2008年,岳母患了心衰(文案中国 编辑整理),病情严重。他们夫妻两个更是寸步不离,日夜倒班轮流照顾她。一天,他正要去休息,岳母病情突然恶化,他立刻拨打了120。当他抱着她上了救护车,医生仔细检查了病情,说已经不行了。他只好又把她抱回床上。这期间,岳母虽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却始终紧紧攥着我的手,老人已经睁不开眼,他发现,她眼角的泪花顺着脸颊往下淌。他知道,她是舍不得我。岳母生病近三十年,其中有二十年只能躺在床上,天长日久,朝夕相处,他已经习惯了给她洗手洗脸、喂饭穿衣、端屎端尿……可能这之后,他永远也没有这种尽孝的机会了。
我们中国人特别看重“孝”。他觉得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老人老了,就必须照顾好,谁也有老的时候,咱对老的好,孩子将来也对咱好。他从小就教育两个女儿要孝顺,要好好读书。她们也很懂事,尊敬父母,孝敬老人。女儿8岁就学会给姥爷剃头剪胡须,给姥爷姥姥洗澡换衣服。如今,大女儿已经上完大学,成家立业,可以帮助分担家庭的重担了,小女儿正上高三,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有句话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岳父今年已经95岁了,现在他更加珍惜可以照顾岳父的机会。在可以尽孝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最好,不能等。孝老爱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不管生活是富裕还是贫穷,都要弘扬这一优良传统!
④ 关于莱州市的孝敬好人好事事迹材料总结
有句古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在我们禅林寺村就有这样一个爱老、敬老的好榜样,她名叫杨秀红,多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孝敬长辈,无微不至照料患有半身不遂的母亲,尽心竭力赡养年长的父亲,她用真情无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杨秀红今年39岁,土生土长在村里,打小就孝敬父母, 结婚后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现在一家人和父母住一起, 前几年奶奶还没有去世的时候,每当轮班到杨秀红父亲家,杨秀红总是把奶奶照顾的特别好,从来没有让父亲在赡养老奶奶的事情上操过心。奶奶由于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杨秀红每次在操劳农活之后还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让给老人和孩子,有时候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不舍得给自己改善,总把好菜好饭给老人留着。后来,奶奶又患上了小脑萎缩,常年瘫痪在床,杨秀红坚持给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体、嘘寒问暖,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本来照顾一个瘫痪的奶奶,再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就已经够她受的了,可杨秀红母亲又患上脑血栓,虽然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还是落得半身不遂,瘫痪在床,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母亲在住院期间,杨秀红每天都陪在母亲身边,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顾母亲丝毫不敢懈怠。等回到家里,她坚持每天都给母亲擦拭、按摩身体,忙完农活回来陪母亲聊聊天解解闷,一有时间就搀扶母亲锻炼恢复,老人想吃啥,她总是尽量满足,从来不嫌麻烦,把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用在杨秀红身上并不合适,到现在母亲已经能独立行走了,原来满是皱纹和苦恼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 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是“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杨秀红家是看不到的,尽管有时候杨秀红也会遇到难心事,但她从不在奶奶和母亲面前表现出来;有时候患有小脑萎缩的奶奶会无缘无故地耍脾气,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有时候性情暴躁,对杨秀红谩骂,而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把老人们哄开心。就这样,来来往往,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顾奶奶,孝敬母亲,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岁,患小脑萎缩第四年。照料瘫痪的奶奶好几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属人间常情,但确实是难能可贵。杨秀红在孝敬长辈方面得到了父老乡亲的绝口称赞,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杨秀红父亲由于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听不见,平时老爷子每顿饭都要喝点小酒,杨秀红总是尽量满足,家里总是给父亲备着酒,父亲高兴的时候,她也总是陪父亲喝上两口,为的是让父亲开开心心。 杨秀红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却蕴含着大道理。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 杨秀红,用她的善良和孝心为长辈和父母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也为禅林寺村街坊四邻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⑤ 孝顺事迹材料如何写
你去这里看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0c1610100jg6x.html。上面很多事迹材料了,你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⑥ 急需“孝敬之星”的个人事迹材料(大概就是夸自己如何孝敬父母的)拜托大家了~~~
孝子贤孙/忠孝两全/移孝为忠/孝子爱日/入孝出悌/
子孝父慈/披麻带孝/忠孝节义/
故事: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