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孝顺 道理论据
你自己回家示范下就是了
『贰』 有关孝顺的道理论据(只要2个)
‘孝顺’顾名思意先‘孝’,才有‘顺’。‘孝’字当先,最大的最真的‘孝顺’,我个人认为莫过于在父母能吃能喝的时候--孝顺,即给他们需要的。多抽些时间陪陪他们,多回家听听他们的‘啰嗦’。在双亲病榻前再去孝顺的,那似乎有点假。如果在他们健康时,让他们享受最大的幸福,天伦之乐,不给他们添麻烦,不让他们操心。就算真到了病榻前的那天,不会后悔。
平时,见到父母多和他们说说自己的近况,或者生活上、工作上的一些趣事儿,让他们觉得和子女没有代沟,作为子女能为父母的莫过于就是‘让父母亲放心、开心、舒心。’如果真的做到了,那就是最大的孝顺。其实很简单,生活上的些些小小的细微的关心。
『叁』 矛盾普遍性的例子
1、阿凡提的染坊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家都夸阿凡提布染得好,十分妒忌,小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挟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得好,能不能给我染一染?”
“你要什么颜色?”阿凡提问道。“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不是红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是……不知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洋洋自得地说道。“当然能染,染完后保你满意。”
“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到柜里:“不是礼拜一,不是礼拜二,不是礼拜三,不是礼拜……更不是礼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
2、白马非马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却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呀!”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还是牵着马出关去了
教师提问: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在哪里?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认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白马是马的表现形式,马通过白马、黑马等表现出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正确理解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吃水果
一位父亲病了,非常想吃水果,孝顺的儿子为他买了苹果,他说:“不吃,我想吃水果。”儿子又为他买了梨和香蕉,他仍说:“不吃,我想吃水果。”
最后,儿子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这位父亲能吃上他所想吃的既不是苹果,也不是梨和香蕉等,具体水果的水果吗?显然不能,为什么呢?我们来共同找一下原因。
水果是普遍性,苹果、梨等是特殊性,水果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苹果、梨、香蕉等各种不同的水果之中,它绝不可能离开苹果、梨、香蕉等特殊性而单独存在。
这就是说,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正确的说法应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4、何不炳烛
晋平公同著名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说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不高兴地说:“你身为臣子,可取笑君主吗?”
师旷连忙说:“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之日一般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便象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象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比起摸黑瞎闯,哪一种更好呢?”晋平公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3)辩证孝顺论据扩展阅读: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那么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矛盾是客观与主观的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也包括主观思想,矛盾只有被人的主观思想所认识,矛盾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肆』 关于孝的3个简短的论据论据,急!!!!!!!!!!!!
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伍』 急求“孝顺父母责任心比感恩心更重要”辩论赛论据,论点!!!
在这个世界上,让人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随着学习,随着工作,让我感到知识的匮乏。拿起任何一本书都想将其读尽,但是既然将时间的大部分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当中,读书的时间就显得少之又少。有时拿起一本书,是美文,啊,我想当成一名作家;是科普文,啊,我想当成一名科学家……诸如此类。学了太多,看了太多,发现自己要想把所有的类型的书都看完,就意味着你不能将任何一类做到专注的理解与认识,但总学一类,就意味着在诸多领域你没有施展的机会。接触的越多越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有了想拿起一本书一夜通读的冲动。
数学的奥妙,文学的优雅,天文学的博大,地理学的阔达,历史学的深邃,化学的神奇。看得越多越后悔在那些能够认真学习的日子里没有抓紧那宝贵的时间认真的学习,现在还有时间么?呵呵,现在只能挤时间了。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大而好学如皓月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懂得,只是没有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加以勉励。
还是博学吧,我想在数学的世界里遨游,古人用很简单的数字,公式将这个世界的诸多规律一一展现;我想在文学的世界里驰骋,作家用很简单的文字串起那美妙的言语,给人以琅琅上口的快感;在天文学的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莫说你我,就连着地球,太阳都显得不值一提,心在宇宙,一切皆无的感受卓然而起……
还是专攻吧,我想知道的任何一门学科就算哟脑筋我一生的时间都不能完全接受,爱因斯坦在他临死的时候都没能将相对论完全的论证,留下了些许的不解之谜给我们。
不说了,读书吧“子程子曰: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陆』 有关孝顺的名人事例
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4、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柒』 关于孝的论点论据
年轻人为生活而奔波,为事业而来去匆匆,有没有人将父母的生活遗忘在匆忙中?孝,一个亘古不变的道德规范。现代人对孝的理解是什么?为搞清这个问题,从2001年开始,四川省社科院与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组织了“中华孝道文化研究课题组”,专门组织调查。经过历时三年的调查分析,2004年12月中旬正式完成了名为《四川城乡居民孝道观念的调查与分析》的报告。
当务之急
调查现代孝道观
成都商报: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代代承传。人们早已公认,它是约束现代居民行为的重要道德规范。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城乡居民的“孝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有必要吗?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赵喜顺研究员:根据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家庭美德确定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三大基本领域之一,而“孝道”,更是组成家庭美德必不可缺的重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历史发展,传统的“孝道”褒贬不一,现代孝道的概念也磨砾得模糊不清。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孝道作为一种家庭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当务之急。
但是目前的城乡居民,究竟如何看待“孝道”、现代孝道观应该是什么模样?为搞清这个问题,从2001年开始,省社科院与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组织了“中华孝道文化研究课题组”,专门组织调查。经过历时三年的调查分析,我们于本月中旬正式完成了名为《四川城乡居民孝道观念的调查与分析》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成都商报:调查方式是什么?调查对象的构成是怎样的呢?
赵喜顺:为力求调查全面、数据准确,首先由省社科院设计问卷,然后委托共青团四川省委,通过全省各地的团组织向城乡居民发出上千份调查问卷,最后汇总研究,整个过程历时3年。
《报告》结果显示,此次调查的人数共有869人,从性别来说,男性占53.36%,女性占46.64%。其中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82岁。调查对象中,城市的占45.91%。从调查家庭类型来看,夫妻两人家庭占15.6%,夫妻及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占39.23%,父母(或其中一方)与已婚子女一同生活的占20.61%。
总的来说,调查对象包括了各种不同背景的人,有利于全面了解人们对“孝”的看法。
问卷调查
“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
成都商报: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道德。但是对于孝道含义的理解,则层出不穷,有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说法,认为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应当是孝道的主旨。《报告》显示,现代人对孝道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赵喜顺:此次调查关注的首要问题,就是关于孝道的知晓度。结果96.78%的人们都回答听说过“孝道”这个词,证明它仍是现代人们意识中主要的道德规范之一。
接下来,对孝道含义的问卷调查,却引人深思。
什么是孝?古代的孔孟曾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把传宗接代、厚葬等都看成是孝的重要内容,而且一味强调绝对服从父母。但是从此次调查的结果来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同意把传宗接代、厚葬父母、一味顺从父母作为“孝”主要内容的被调查者,不到2%;71.63%的调查对象表示,孝的含义应当是“善于奉养父母”。这里我们需指出,物质上供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对父母不敬、给他们脸色看等,即使供给的是锦衣美食,也不能称之为孝。
我们发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子女们忙于工作、学习、应酬,往往容易忽视对父母的看望问候,使父母因得不到亲情满足而心情苦闷,丰盛的物质供养也同样无济于事。只有“养情”、“敬亲”相互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孝道的精髓。
孝道,实际由子女与父母两个主体共同维系,因此在《报告》中,我们分别调查子女们对父母生存状况的问答以及父母对子女是否孝敬的看法。
子女谈孝
三成以上子女与父母有矛盾
成都商报:孝道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处理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行为准则。分析《报告》调查结果,反映出现代社会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现状是怎样的呢?
赵喜顺:本调查特别设计了两组问题:一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包括在一起生活是否曾发生过矛盾冲突,如果发生过,又是由哪些成员之间发生的?二是子女分家后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包括分家后如何供养父母、照料父母、看望父母?是否曾因供养父母而发生矛盾纠纷?
首先,看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关系问题。结果回答很少发生矛盾的占被调查者的67.12%。同时,有36.14%的人们认为矛盾源自婆媳之间。这表明,实际生活中三成以上的家庭,确实存在子女与父母的矛盾,而且婆媳关系也成为维系家庭和睦的关键。
接着再看子女与父母分家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关于分家后如何供养父母的问题,有48.29%的子女回答父母自己养活自己;回答由子女提供钱粮、父母单独生活的占26.56%;回答每天都能看望父母的占38.67%,回答五天左右看望一次父母的占20.93%。
老年人年老体衰,生活能力变弱,由于种种原因,子女们往往难以顾及老人们的照料。尽管分家后,父母们的经济来源有一定保障,但是缺乏子女问候、亲情交流的家庭,对年老的父母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这不得不令子女们深思。
父母谈孝
二成以上父母认为子女不孝
赵喜顺:看看我们设计的问卷中,老年父母对自己子女是否孝敬的评价:
回答“很孝敬”的只占32.74%,65%左右的父母认为子女“比较孝敬或一般”。应当看出,老人们对子女孝敬状况所下的“比较孝顺或一般”的结论,实则已是弱化了对子女的某些不满。综合相关数据,被调查的二成以上的父母们认为,部分子女并不孝敬。
对于子女不孝敬的问题中,有七成以上父母认为是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目前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并不健全,有相当部分老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在失去劳动力后,要靠子女来供养。所以,从老年父母的角度来看,是否供养父母,已成为衡量子女孝与不孝的重要标准。同时,《报告》还显示,“不看望不照料父母”、“子女把带孩子、煮饭、洗衣等一股脑儿推给父母……将他们等同保育员、钟点工看待”等,也是被调查的父母们极为反感的。
提倡孝道
严厉鞭挞不孝行为
赵喜顺:综上调查资料可见,符合现代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的孝道,即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人“孝道”思想中提倡的养亲、敬亲、悦亲等,与现行法律规定的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以及公民道德建设所提供的敬老爱老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而“父为子纲”、“厚葬久丧”等封建糟粕则应大力运用舆论的力量进行批驳。
同时,全社会应树立尊老敬老的典型;另一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对虐待遗弃老人、严重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行为,进行严厉鞭挞。
『捌』 孝心的论据有哪些
网络孝心的典故很多啊,下面是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的故事
一、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 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孝传五世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
后人有诗赞曰;
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
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三、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 有吴氏四兄弟 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
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四、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
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五、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 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后人赞曰;
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
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六、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
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七、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有诗颂曰:
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八、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九、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
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十、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
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十一、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十二、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
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十三、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
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十四、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
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十五、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赛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十六、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十七、扼虎救亲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十八、怀桔遗亲
东汉时,有一位孝子姓陆名绩,字公纪。六岁的时候,去九江拜见表术。袁术拿来桔子招待他。他悄悄把两个桔子揣到怀里,告别跪拜的时候,桔子掉在地上。袁术责问他为什么悄悄地揣了两个桔子。陆绩跪着说:“我母亲一向很喜欢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亲。”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袁术大为赞美。
有诗颂曰;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桔实,遗母报深慈。
十九、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贼窟救亲
元代,有个叫孙抑的人,家住山西洪洞县。武宗年间,考上了进士,官为刑部郎中。但因对朝廷不满,所以辞去官,回去尽力孝奉父母。这时家乡兵荒马乱,强盗四起,就想带双亲往南阳逃避。途中遇贼兵拦路。因势单力弱,很难保护二亲,于是就毅然决定先护送母亲脱险。父亲在后面被擒。孙抑誓死要救出父亲,安顿好母亲后,不顾艰难险阻,只身进入土匪巢中,但终因寡不敌众,反被捉拿。孙抑涕泣哀求,释放他的父亲。匪首看他是个孝子,很受感动,于是就把他的父亲释放了。
有诗赞曰:
文人遇贼似临渊,求释老亲泣涕连。
贼感孝诚遂许放,全家安返乐团圆。
二十一、行乞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二、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三、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
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沈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
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玖』 以“百善孝为先”为主题的辩论会---反方论据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三字经>里不是有个叫什么,哎!!我忘了,就是那个小孩在冬天自己把被窝温暖后让父母进去睡.我只记得被后人称为'江夏黄童'.注明:知道的朋友请帮忙回复一下.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听着父母那无私的声音学会了叫第一声:爸爸,妈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
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 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如果让我用爱去排名的话,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就象陈红首中<常回家看看>.不但要很好父母应尽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是父母让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让我们懂得了:爸爸,妈妈的含义.
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篇。
虽然孟子没有明示,但是汉朝的经学家赵岐在注释这一篇的时候,给出了起码是他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
“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赵岐,东汉经学家。字邠卿,初名嘉,字壹卿。京兆长陵人。曾任并州刺史,因党锢被免职。后任议郎、太常等职。著有《孟子章句》。
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不孝的第一条“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表面上的顺从、唯唯诺诺,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而到了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反思,对于这种情况,孟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这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即不孝。
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看出“不孝”定义的发展。当然,孟子的《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是中国历来所宣扬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