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阳节的来历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易经》中来讲,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登高以避邪气。
民间传说中的重阳节登高避邪一说,与梁朝吴均编写的《续齐谐记》一书有关。该书中记载了汝南桓景有关。
桓景四处寻师访道 ,在山上遇到一位神通广大的仙人。随后,桓景拜人为师,废寝忘食的勤学苦练,学成了一身神通的本领。
有一天,师父告诉桓景:农历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的家中有灾祸 ,赶紧回去,让家人插上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然后,与家人带着菊花酒到山峰中登高,到山上畅饮。
民间还有句谚语:“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重阳节有地方“吃辣萝卜汤”。
在山东菏泽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
而山东枣庄的滕州出嫁不到3年的女儿,忌讳回娘家过节,这源于“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资文献:《易经》、《中国神话民间传说》等;
⑵ 重阳节什么节日
1、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2、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3、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4、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5、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6、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⑶ 重阳节的生日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在中国古代,人们惯常把“九”看作是一个吉利的数字。
在《易经》中,人们将“九”视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日与月皆为九,故称为“重九”,又名“重阳”,有九九归一、万象更新的说法。
因此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是值得庆祝的喜庆节日,所以说这一天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的重阳节也就这样而来。
重阳节,又被人叫做祭祖节,登高节,在新时代,还被人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祭祖在我国是一个很隆重的项目,这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敬,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礼敬先祖的观念。
逢年过节总要祭祀一番先祖,表示人不忘本,也符合古代的以孝治天下。而重阳节正好和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可见它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作用。
(3)重阳节赏秋扩展阅读
1、重阳节是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2、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⑷ 重阳节传统习俗‘赏秋’的来历是什么
是我们中国比较重要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重要节日表,要节节也都是创业欣赏的来历,是一本主要登高望远
⑸ 重阳节登高赏秋的诗句
《蜀中九日》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代: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代: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
唐代: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唐代: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代: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九日寄秦觏》
宋代:陈师道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代: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宋代:晏几道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
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
初见雁,已闻砧。绮罗丛里胜登临。
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九日水阁》
宋代: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定风波·重阳》
宋代: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九日和韩魏公》
宋代: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宋·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望江南·幽州九日》
宋代:汪元量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和泪捻琵琶。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行香子·天与秋光》
宋代: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⑹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
重阳节的意义是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重阳节与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祭祖是主要节日做节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6)重阳节赏秋扩展阅读:
重阳习俗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汉代作品《西京杂记》中收录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