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菊花和桂花分别是哪个城市的市花啊
菊花是北京、 太原、 德州、 芜湖、 中山、 湘潭、 开封、 南通、潍坊、 彰化市的市花。
桂花是杭州、桂林、合肥、苏州、泸州、信阳、南阳、老河口、恩施、台湾台南市
的市花。
② 潘姓来历和名人!
来历: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
名人:
1、潘安
潘安,即潘岳,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潘安的小名为“檀郎”、“檀奴”。因潘安既是美男子,又对结发妻子一往情深,忠贞不渝,即便后来妻子很早就去世了,他也没再娶。是女性心目中完美的情人、夫君形象,“檀郎”、“檀奴”遂成为夫君或心上人、情郎的代名词。
潘安出身儒学世家。少年时,随父宦游河南、山东、河北,青年时期就读洛阳太学,二十余岁入仕,供职权臣贾充幕府,后历任京官,因作赋颂扬晋武帝躬耕藉田显露才华被当权者左迁河阳县令,潘安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
2、潘任
潘任是宋淳祐时状元、秘书阁学士潘仝之孙,南宋后期皇室护卫潘毅之子。自幼受家庭影响和严师传教,精武略,重忠孝。潘任少年时代就充满着雄心壮志,要立志报效国家,在父亲指导下,博读四书五经,精通武艺。
南宋德祐年间,元军攻陷都城临安,潘任积极响应文天祥勤王号召,在汀州率领士兵奋力阻击元军,朝廷封扶驾征讨大将军。潘任在汀州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把元军堵在汀州之外。但坚守二个多月,汀州失落。潘任并不气馁,又在漳州修筑防御工事,重振军威,并在漳州多次击退元军进攻。
3、潘阆
潘阆,为人疏狂放荡,一生颇富传奇色彩。早年在汴京讲堂巷开药铺。太平兴国七年(982),卢多逊为相时图谋立秦王赵廷美为帝,潘阆参预其谋。后卢多逊和秦王事败,潘阆受株连而遭追捕。潘阆假扮僧人逃进今山西省南部黄河北岸的中条山,一路辗转到杭州、会稽卖药为生。
至道元年,潘阆因宦官王继恩推荐,得到宋太宗的召见,赐进士及第,国子四门助教。因其过于狂妄,未几追还诏书。太宗驾崩之前,潘阆与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枢密赵镕、知制诰胡旦等谋立太祖之孙惟吉为帝。
4、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府人,北宋开国名将之一。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宋朝下令征伐南汉,任命潘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今湖南常德)团练使,尹崇珂为他的副手。军队进克富州,刘鋹派其将领率领军队一万多人来增援,潘美与他们作战,大败南汉军,于是攻克贺州。
5、潘季驯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人。明朝中期大臣、水利学家。潘季驯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吸取前人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发明“束水冲沙法”,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潘季驯依据治河的经验,反复研考,写成《宸断两河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等,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治河理论,并绘有《河防一览图》,另著有《司空奏疏》、《留余堂集》。《皇明经世文编》卷375~卷378辑有《宸断大工录》四卷 。
③ 湖北省随州市浙河镇光化小学招生电话
长龙镇位于连江县东北部山区,为连江县海拔最高的乡镇,北与罗源县接壤,距连江县域23公里。辖7个行政村,其中畲族行政村3个,老区基点村7个。镇区面积68平方公里,是汉、畲、归侨聚居地,人口1.3万人。
交通状况
我镇交通便捷,县道飞马公路贯穿全镇,7个行政村均铺设了公路水泥路面,长龙至连江行程40分钟。往东15分钟即可到达文化名镇--透堡镇,继行30分钟就可达可门港;往西车行15分钟,即可达拟建中的福州环城高速公路洋门立交互通桥,贵新隧道通车后,长龙到福州只需不到1个钟头车程。
历史人物
长龙史称“名闻乡嘉贤上里”。解放初期,置下洋乡、苏山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合二为一,置“长龙公社”,一九六二年国有长龙林场、国有长龙华侨农场在长龙办场,“三家合一”统称“长龙公社”,一九七三年三家分开,为长龙公社、国有长龙林场、国有长龙华侨农场。后撤消“公社”建制,改称“长龙乡”, 1997年撤乡建镇。长龙人杰地灵,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乡镇,是革命老区。岚下村院后自然村卓秋元,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推翻清政府民主革命,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英勇牺牲,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飞,陶铸等多次在长龙领导闽东革命活动。第一任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昌曾长期在长龙领导连罗两县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游击斗争。外袄村的林嫩妹是连江第一任苏维埃政府主席。下洋的梁仁钦是连江县第一任团县委书记。长龙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重大的牺牲,现有烈士37人。
建筑景观
长龙历史悠久,现存多座明清年代古民居、古祠堂,保存完好闻名的有建庄后湾里“十二扇厝”。洪峰村的“林氏宗祠”和“岭头顶古厝”。长龙历史上是佛教胜地,现存有寺庙多座。岚下村的广应寺,建于唐贞观元年。苏山村的光化寺,建于明朝年间。还有下洋的兴龙寺,建庄的开元寺,均是建筑年代久远的名寺。寺庙坐落在青山绿水间,金碧辉煌,环境清幽,空气新鲜,是修身养性,旅游度假的好去处。长龙山区多名山,高耸挺拔的芦峰山极目远眺,马透平原,大官坂垦区、罗源湾大海,可门港美景一览无遗。洪峰的红旗山,海拔之最,雾绕山间,若隐若现,犹如美丽的仙女。山顶平坦,绿草成荫,山花烂漫,丹阳、蓼沿,尽收眼底。芦峰、红旗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山健身的好地方。长龙夏季气候凉爽,是避暑胜地。
气候物产
长龙虽是山区,但濒临沿海,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雨水充沛,气候优越,常年平均气温16.7摄氏度。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拥有林地3000公顷,盛产杉木、松树毛竹等。长龙山地坡度平缓,土地肥沃,适宜茶叶生产,现全镇茶园面积高达11000亩,年产茶叶5000吨,是闻名的“茶叶之乡”,长龙又是“蘑菇之乡”,全镇种植蘑菇近300万平方米,年收入1000多万元。长龙镇又是福州市半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向福州市民提供各种无污染绿色反季节蔬菜。
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长龙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2007年,全镇社会总产值2254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850万元,农业产值79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338元。基础设施完善。7个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邮电通讯设施完善,7个行政村已实现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镇已全部开通程控电话,随时可与国内外进行通讯联系。医疗卫生设施较为完善,镇内开通了有线电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长龙镇私营企业发展迅速,现茶厂17家,茶叶销售往祖国各地。长龙“青红”酒采用无污染粟米酿造,芬香味醇,是健身的上品,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长龙事业蓬勃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镇内建有一所中学,3所完全小学,学生可实现就近就学。优美的环境,富饶的物产,便捷的交通,充足的电力以及优质的服务营造了宽松的投资环境。
④ 李白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一、《登锦城散花楼》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2、翻译
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
华美的窗间夹着锦绣的门户,珍珠缀饰的帘子间悬挂着玉钩。
台阶高耸直入云端,我登高极目远望舒散怀忧。
日暮时潇潇细雨飘洒向三峡,春时江水漫漫环绕着双流城。
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正如同身游于九天之外。
3、介绍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是李白最早创作的诗歌之一。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有多种说法: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春初游成都时;
郁贤皓《李白集》认为此诗当是开元八、九年(720、721年)间游成都时作;裴斐《李白年谱简编》则认为此诗是李白在开元十年(722年)重游成都时所作。
二、《别匡山》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2、翻译
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
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3、介绍
此诗写于开元十二年(724),是当时二十四岁的李白在离开读书十载的匡山书院时写的。
这首诗是李白早期的重要作品,历代李白诗文集均未收录,仅见于四川彰明、江油二县县志。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本诗是他为了实现理想而决心离开故乡的抒情之作。
三、《行路难》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翻译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3、介绍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四、《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2、翻译
我带着两支赤羽箭,来到燕赵之地游历。
正逢国家要发兵征伐外敌,因而受到感染,意气风发。
在洪波台观看兵士操练,手拿着剑遥望玉门关。
希望可以到燕然山去为国效力,而不是留恋于南方。
大风吹动军旗,击打着歌钟,气势威猛。夜里击筑、投壶为乐,可以暂时消去烦恼。
如此强大的兵力,一定可以百战百胜,打败契丹而凯旋。
3、介绍
此诗为诗人于天宝十一年(752)北游幽州途中,在邯郸洪波台看官兵操练仪式后所作,抒发自己北上抗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五、《九月十日即事》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2、翻译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3、介绍
这首诗是李白在当涂(今安徽当涂)龙山登高之作,时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秋重阳节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过一次龙山,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 这属于第二次登上宴赏,故作者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白
⑤ 随州炎帝神农故里的景区景点
1、文化雕塑壁:位于景区入口。为展现人类在蒙昧时代的混沌的文化墙,在石板上雕刻几何抽象图案的浮雕。
2、照壁:位于景区入口。照壁正面是中国书法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炎帝神农故里”
3、烈山湖水库:总库容5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00亩,为炎帝神农烈山风景区提供18万平方米的水面面积。
4、九拱桥:全长117米,横跨烈山湖,将景区入口和神农大殿相衔接。以九为模数进行设计,桥身由九个券洞组成,桥上栏杆间跨度和引桥长度也采用九的倍数。拱桥主桥入口、栏杆、柱头图案花纹等,采用古朴、庄重、浑厚风格造型以表现太古时代的人文精神。桥面铺装采用花岗岩火烧板,桥身及拱圈镶面采用白砂岩蘑菇石。栏杆采用汉白玉栏杆。
5、华夏始祖门:位于核心景区中轴线,九拱桥及圣火广场之间。主门高6米,侧门高4米,借鉴汉代早期门阙合一的形制,斗拱加以简化变幻,通过高矮区别突出主体,‘华祖”‘农宗”门上雕刻图案反映早期炎帝农耕时代的风情,采用青石材质,造型古朴大气。
6、圣火台:取材于古籍记载’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由中国美术学院于小平教授设计。
7、石灯笼:位于齐步登天台两侧。登天台共7段,每段7步。石灯笼选用福建产上等石材,整块石材雕刻,内部楼空放置灯管,灯笼上侧用篆书刻有民族称呼,56个石灯笼代表56个民族。
8、盛世和谐鼎:鼎位于登天台和谒祖广场的连接处。采用青钢铸造。
9、七步登天台:阶梯宽18米,共7*7=49节阶梯。
10、谒祖广场:广场长117米,宽117米,为正方形。面积13689㎡,9的倍数。采用福建产上等花岗岩铺装,可同时容纳2万人参加拜祖活动。
11、八大功绩柱:八大功绩柱采用产自福建的编号606优质花岗岩雕刻而成,高9、9米,直径1、27米 ,九九之数,示意炎帝在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八大功绩柱以图腾柱的形式分布组成一组雕塑,用写实的手法,生动的画面,通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充分体现炎帝在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丰功伟绩,西侧从南到北依次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合榭而居,安居乐业;治麻为布,首创纺织;首创农耕,发明种植;东侧从南到北依次为:日中为市,首创交易;作陶为器,冶制为斧;遍尝百草,发明医药;首创耒耜,教民耕耘;分列展开一组充满诗意的画卷,富有灵巧的装饰效果,又不失庄重大方的雕塑意味。顶部雕刻盘龙和玉琮,龙是华夏民族图腾的象征。设立八大功绩柱雕塑,意在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对重拾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必将激历我们承先启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12、钟鼓楼:位于神农大殿拜祖台两侧,层层叠色,体现出荆楚文化韵味。楼内分置铜钟和皮敢,晨钟暮鼓与万法寺遥遭呼应。
13、炎帝神农大殿:提取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建筑形象。采用庑殿顶,三重檐,高台基的建筑形制,这些均是对早期楚汉高台建筑大尺度的空间技术方法和早期大空间的建筑空间组合的运用和提炼。大殿面阔9间。当心间10.8米高石券门直达二重檐,既是炎帝时期穴居生活和神农洞的象征,又有早期古朴自然的建筑技术风格隐喻;三重花岗岩台基体现炎帝神农的始祖地位;展现历史上荆楚地区高台建筑的地域建筑风格。大殿两边的钟鼓楼以简练的石亭形制,小巧的尺度,以衬托大殿的雄伟壮阔并在立面构图上与大殿在视觉上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神农大殿建筑平面柱网采用面阔九间,以反映历史上荆楚以九为尊地方文化内涵,同时也隐喻炎帝神农故里九龙山的含意。在平面布局上由内外两圈石柱围合而成,外圈柱36根,象征36天罡,在入口处四颗方形石墩柱上分别雕有炎帝神农画像及图腾,一方面隐喻着四个季节及炎帝恩泽华夏大地,另一方面是对楚汉建筑特有建筑形式的抽象再现。炎帝大殿外廊的36根柱子,通高9.9米,全部采用整体花岗岩中间钻孔,与整体石制柱础安装定位后再现场浇注钢筋混凝土柱,高超的施工难度和施工技术确保了无缝石柱的高度整体性和雄浑效果,显示出恢宏无以伦比的气势。1.5米的坐斗拱采用整石砌筑与混凝土梁插连接,以模仿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石门为了保证永固耐用和古朴雄厚的气势,没用采用传统的石材干挂形式,而是通过20公分厚的花岗岩砌筑而成。二三重檐之间运用传统建筑抱厅的处理方法,形成高侧窗,解决了大进深室内采光要求,也通过从屋顶头下来的光线处理,为大殿平添了神秘浪漫的气质.大殿外廊尺寸46.8M*36.8M,内壁尺寸37.2M*27.2M。大殿内墙裙将布置展现神农功绩的石材浮雕,大殿顶部为长方形,刻有祥云浮雕。
14、神农塑像:由中国美院教授根据1987年周共·王德樵带回的画像为蓝本设计,雕像高4.4米,神农凝视前方,双目有神,慈祥中不失威严。
15、旭日曰、弯月湖:分别位于谒祖广场的东西两侧,和谒祖广 插、环形树阵共同构建了一个“天圆地方、日月同辉”的景观。旭日园外圆路宽3.6米,半径24.5米;内圆路宽4.6米,半径9米;八卦园半径3.6米。弯月湖位于炎帝神农大殿西南侧。占地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湖内水容量约为2万方。
16、万法寺:万法寺位于烈山的耕耘山山巅,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随州古代名刹、佛教胜地之一,有“百川汇海,万法朝宗”之誉。万法寺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经历朝历代复修扩建,原寺已拆毁。为发展风景区的旅游事业,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已于1991年重阳节按照历史原貌修复了万法寺的“大雄宝殿”等殿堂,完成了第一期工程。2009年,根据景区统一建筑风格,进行再次整修。万法寺由山门、大雄宝殿和两廊偏殿组成。山门口雄立着一对白狮。正面是大雄宝殿,两边朝廊也都供有神像,姿态各异,形象逼真。
17、功德殿古建筑群:此组建筑是由清华大学徐伯安教授主持专家组设计的一组秦汉风格建筑群,高大雄伟,外观威严、庄重。整体占地面积10320平方米,建设面积2466平方米,由日月门、天门、碑苑和功德殿组成,它是景区重要景点之一。用于集中展示炎帝神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神农井位于功德殿中心广插,为烈山九井之一。
18、神农碑:明代万历丁丑年(公元1577年)随州知州阳存愚立。碑高2米,宽1米,重数吨,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安徽桐城诗人何松涛赞道:“九烈山粱挺巨碑,民族伟树根可追。纵然风雨沧桑变,也教炎黄儿女归。七字凝结四海意,一石绽放五洲眉。神农灵在应堪慰,仰赖阳翁寸草晖。”
19、神农洞:相传炎帝神农诞生之地。
20、神农泉:位于炎帝神农大殿西南侧。传说炎帝神农诞生时,天崩地裂,九井自穿,九山相连(即汲一井水,八井皆动,一山抛鞭九山应),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此而来。随着时间流逝,九井现存一井,,即为神农泉的所在之处。
21、神农纪念馆:由门厅、神农生平展厅、祭祀活动展厅、五姓宗亲会馆、书法展厅、神农座像联合组成。
⑥ 随州的老年人高龄补贴是什么政策
随州市民政局老龄办最新消息:全市约2.9万名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获每月30元的高龄生活补贴,每年最多一次性可获360元。
【目前,随州共有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约2.9万人,随州大部分地区以今年1月为节点,按出生时间来计算,以每月30元的标准发放高龄补贴。如某人1932年1月出生,则可领取全年12个月、共计360元的补贴;某人1932年5月出生,则可领取8个月、共计240元补贴。随州各个县市区的高龄补贴发放形式各异,其中随县通过人社网络平台发放,广水依托社保卡发放,曾都区多个平台兼用,邮政代发为主;随州经济开发区已发放到位;大洪山风景名胜区采取社会化发放,以银行发放为主。】
⑦ 随州过年的习俗
北方的习俗比南方还多,比如包饺子,而且要贴窗花,各种的花纹,寓意来年吉祥,包括一些本命年的穿戴及讲究,多不胜数。
明清以来,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一枚钱币,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过年吃年糕、水饺、汤圆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年糕因其谐音“年高”,寓意年年高升,再加上有着多种多样的口味,特别受杭嘉湖一带市民的欢迎,市场空间很大。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是春节的传统食物。而过年吃水饺,则是受到了北方过年习俗的影响,但和面、剁馅、擀皮等复杂程序却让人望而却步,因此速冻水饺成了超市一个大卖点。
北方过年的习俗或许是要讲究一些,虽然已经告别了在坑头上打哈哈的年代,但传统似乎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改良。家里的女人在这段时间总是最忙的,由其是年三十,早起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准备年货,鸡下锅,肉剁馅,鱼去鳞,虾剥皮,菜切片,面和团,一切有规有矩,轻车熟路。北方各家几乎都是“大户”,大的不在财,而是人,所以过起年来,吃饭也成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找不到那么大的桌来容纳十几口的人。于是家里的女人又要做些许的牺牲――等待第二拨的饭局。桌上大战后的战场,最终也是要落在这批“后进部队”前来打扫。而年饭总是要吃的比平时早的,因为还要给胃留点空间去塞满大年初一的第一餐――饺子。无疑,这顿美味也是要由家里的贤妻良母来主持的。这并非是男尊女卑的传统,只是成了种形式,没人会为此抱怨。
除夕这天的重头戏,就是晚8点全家会掐着时间盼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可是5个小时过去了,人们便又要絮絮叨叨的数落一番,这似乎也成了惯例,总是对这样安排下的喜庆提出点意见。我倒也不保持缄默,毕竟是关了自家的大门,躲在家里的说说闲话,谈不上什么雅与俗,也不必担心有什么会走露风声的秘密。
年这15天的头,也就真是重在这么一天了,大年初一的街道也只是冷清。不善于熬夜的北方人,在这天总是会感到特别疲倦。因此在聚会的过程中,卧倒的人数也会比往常多出几倍。当然这样的礼遇只属于男人与孩子们。女人还要象昨天一样,将熟悉的套路再重新演练一遍,这天也就算是过去了。
大年初二,这时也冒了个尖,差不多是该休息了,而再睁眼的时候,又要换一家串门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