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孔子说作儿女最大的孝顺是

孔子说作儿女最大的孝顺是

发布时间:2021-11-20 19:09:47

⑴ 孔子说中孝顺的名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上面的翻译

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说:“所守的约言符合道义,所说的承诺就盟能兑现。态度容貌符合礼仪就不致于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2、孔子说:“后生小子(弟子在这里指的是年纪幼小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这里的弟子指命士以上的任务而言。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便敬爱兄弟。寡言少语,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精力,再去学习文献。
3、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4、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为谥号)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孔子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5、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道:“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
6、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7、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问孝,孔子说:“儿子在父母面前经有高兴的神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菜佳肴,年长的人吃喝。
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8、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9、宰我(孔子学生)问:“父母死后要守三年的丧,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习礼,礼仪必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去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陈谷既然已经吃完了,新谷又已出来,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一个轮回,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
宰我道:“安."
孔子(抢着说)道:“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小的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干好了。”
宰我退了出来,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儿女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宰予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10、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其为人也孝弟中的“弟”是悌,音ti的四声。孝为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为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吧

http://wenku..com/view/cb329f6e25c52cc58bd6be53.html

⑵ 孔子怎么描述的孝子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作为一个孝子,对于父母不对的地方,就要尽力的劝阻。“见志不从”就是说父母不听劝导的话,那么就“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古人讲父母老了,怕没人照应,而不远游,即使要远游,也一定要有个方向。这种解释,我不大同意。有哪一个人出门会没有一定方向乱走的呢?到月球去也还是个方向。我认为“游必有方”的方是指方法的方,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远游时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方”者应是方法,不是方向。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是接到上面一句“游必有方”所引起。离开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对父母的爱心、孝心深系于怀,这就是孝子。同时,对于古人在上面解释这句话的错误,也有了明证,而可以纠正过来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我们做子女的人,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为什么呢?两种心理,一种因为知道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站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所以就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了

⑶ 孔子关于’孝‘的语录有那些啊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孙氏问我怎样做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侍奉他们,父母不在世后,要依礼节安葬他们,依礼祭祀他们。”
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怎样做是孝,孔子回答说:“做父母的就是担心子女的品行不好,所以,孝顺父母,就要涵养自己的德行,不要使父母担忧。”

子游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的人所谓孝顺,只是能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这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人也能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重孝道、事父母,要出于诚敬,而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

孔子告诉弟子:“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其年高长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因其日益衰老而担心。”

孔子还说:“侍奉父母,如果我们觉的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婉言相劝。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是要尊敬父母。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并不怨恨。”

子夏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如果仅仅做到有了事,孩子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来享受,但是,子女的脸色却很难看,这难道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最后孔子还有一个关于孝的经典对话
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⑷ 在孔子看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本人也是非常重视这个道德的。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百善孝为先。孔子的《论语》里头,孝这个字出现了17次。据说宋朝,宋太祖在夺取天下以后,声称要以孝治天下。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说过这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半部《论语》治天下应该说和宋太祖说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所以论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记载。下面我就通过这些记载来分析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孝具有哪些层面的含义。

一、依礼行孝
先来看论语中这样一个故事: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知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孟懿子问:“怎样才能算做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仪。”一天,樊迟为先生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请教什么是孝,我答复他说,不要违背礼仪。”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应按一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去世了,应按一定的礼仪要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孝首先就是要不违背最基础的礼节。孔子本人以承接周公的思想为人生使命,而西周以来逐渐形成的“周礼”,即周朝所遵循的礼法制度,就是发源于周公的思想。在周礼之中,忠孝之道的思想是居于主要地位。孝也是一种礼节。通过各种各样的礼节来表现出孝。而且他不是一般性的礼节,他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基础的礼节。所以《左传》里说过这种话“孝者,礼之始也”。人这一生中要学很多礼,礼貌、君臣之礼、朋友之礼、同学之礼、邻居之礼,各种各样的礼。我还得对其他人的长辈讲礼,对其他人的晚辈讲礼。但是千礼万礼,礼之始,最初的礼你先对你的父母吧。父母对你来说是第一层社会关系是你第一要打交道的人。跟他们如何处,所以孝与礼非常重要。孔子特别重视每一个人在家对父母的这种礼节。在孔子看来,孝道是道德伦常的根本。“本”的原意是树根,树根扎实是枝繁叶茂的基本保证。所以,孝道是人伦根本,就是说如同大树的根基一样,人的一切的道德伦常都是从孝道的这个根基处开始生发。尽管树根并不是大树的全部,孝悌之道作为做人以至于成仁的基点,却是人类道德生活所不可缺或的主要方面。本着这样的原则,孔子主张孝道应该从家庭做起。他要求年轻人“入则孝”,所谓“入”就是指家庭的内部,“孝”就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的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根本,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第一步。家庭和睦当然有方方面面,但孝道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依然是根本性的。

二、以心行孝
那是不是只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待和侍侯父母就叫做孝了呢?我们还是从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日常的问答中找答案吧。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孔子先不去谈我要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这个人是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我在于丹老师的节目中听到一个让人很感动的儿女尽孝的小故事。有一帮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个人说,我在外面时间这么长,我要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一声。然后,他拨了一遍号码,停了一下挂断,又拨了一遍号码,拿着听筒等着,接着跟他父母说话。他的朋友们很奇怪,问,拨第一遍占线啊?他说没有。朋友问,那为什么要拨两遍呢?这个人淡淡地说,我爸爸妈妈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他们只要听见电话就觉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顾一切往前冲,恨不得扑在电话机上。我妈因为这样就经常被桌子腿绊了。后来我就跟他们说好,我会经常打电话,但前提是你们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拨通电话就响两三声,然后挂上,你们慢慢走到电话机边等着,过一会儿我一定还会打过来的。
这个故事,说实在话,是比较少见的儿女孝敬父母的故事。朋友们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对儿女的爱,大家可能随口说出一大把,但是儿女有如此之心对父母的,往往少见。其实,我倒真希望这样的故事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赡养老人单靠“服理”是不够的,还要用心考虑如何安其心。只要尽到了感情就是尽到了孝。

三、敬才有孝
论语中还有这样一些记载给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和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爱之心,那养活父母与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这些事情大家都认为是孝了。但是,孔子都要反问一句,这些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这些真是孝吗?
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也就是说只孝不敬就不叫做孝。尽孝不是一种无奈的义务,养而不敬何谓孝?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得父母欢心,自己就不可以做人,不能顺遂父母的心,就不可以为人子。何为“色难”就是态度问题,上面讲不敬何以为孝,就是态度很难,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对待父母,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回家看看,要做到敬爱有加,既要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更要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要从内心真正地关心、关爱他们,给他们微笑,惦记,发自内心的微笑。他们活了一辈子,老的时候最需要得到的是,孩子们真诚的微笑。

四、孝应孝顺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婉转的劝说他们。如果父母不听取自己的意见,仍然应该恭敬的对待,不要触犯他们,虽然忧心操劳,但不要怨恨他们。”当父母做得不对的时候,孩子真跟他们有冲突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对于上述情况,孔子有这样的建议:作为儿女,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有意见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觉得父母有什么错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劝止。这叫做“几谏”,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轻微地,能够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劝说。“几”就是轻微、婉转的意思。侍奉父母要委婉地,父母可能有一些想法不一定对。父母可能有一些错误的想法,甚至愚蠢的想法。怎么办?几谏(婉转的语言来劝父母)。要劝说,但是不能粗暴。不能骂父母。“见志不从,又进不违”(《论语》)。父母还是不愿意,不听你的劝告,那怎么办呢?你起码面子上还要恭敬。不能强迫,不能对父母耍态度,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为父母奔波,再有呢,劝父母可能很费口舌,很费精力,但是你不能有任何怨恨。
我们去说一个道理,道理本身是什么样也许不重要,但是表达方式很重要。我们怎么样用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把一个很好的道理说得通,这很重要。我们经常会学习一些人际交往准则,就是你跟同事要怎么说话,你跟朋友要怎么说话,但几乎没有一本社交宝典上会教你跟父母怎么说话,因为大家都觉得,父母是亲人,跟父母说话还需要讲究方式吗?孩子们老说,我在外面受了气,回家跟我妈说说怎么不行?跟我妈还不能发发脾气吗?跟我妈还不能撒撒怨气吗?但是,千万要注意,往往就是最亲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绪垃圾桶,有时候还会因此而受伤。孔子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你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你跟他们有什么意见相左,在说话的时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好话能不能好好说呢?孩子说了,有的父母会听,有的父母没听,还在坚持自己的做法,那就是“见志不从”。没听你的怎么办?“又敬不违”,做孩子的还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顶撞他们。你心中可能对这事继续担忧,但不能生出怨恨,这就叫“劳而不怨”。这些就是儿女辈跟父母发生意见相左的时候圣人所提供的一种建议。
五、不争不孝
宋程朱理学以后,便出现了“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的古训。这句话有点唯心了。也给孔子论孝带来好多责难。父母亦是凡人,怎能没有不是?孔子也从来没有说过,天下的父母做什么、说什么都对,做子女的必须无条件服从。把孝理解为对父母的百依百顺,一点也不违逆,就是孝了,是对孔子孝本意的曲解。儒家讲孝是满足父母合理要求。做为一个孝子,在孝顺父母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能不分是非地去孝顺父母。对父母的一些不正确的地方,你应该恰当的处理。如果你一味的迎合父母,对那些不正确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你也去迎合,去恭顺,你恰恰是不孝。
有一个关于曾参的例子,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叫曾点,父子在锄草。地里面种的是瓜,曾参不小心,一下把瓜秧给锄断了。曾参的父亲脾气特别暴躁,当他看见曾参把这个瓜秧给弄断了以后,就大怒冲过来了。曾参知道自己的父亲生气了。他恭恭敬敬地在那等待着父亲。骂他或者惩罚他。这个父亲脾气很暴躁,拿起棍子冲着曾参就是一棍子。曾参也不跑,就让父亲打。一棍子打上去,曾参应声而倒,一下就晕过去了。曾参待会儿醒过来了,父亲还在那。他对父亲恭恭敬敬地说,儿子不孝,惹你生气了,简直是太不孝了。邻居都说曾参是个大孝子。但这件事情传到孔子的耳朵里,孔子听了非常的生气。他跟其他学生说,你们去转告曾参,说他不孝,我不再认他这个学生了。曾参听到学生的转达之后感到很奇怪。怎么说我不孝呢?我太孝顺父母了,你怎么能说我不孝呢?他就来见孔子了,说我错在哪呢?孔子说,你父亲下这个狠手打你,当然有可能会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的话,你父亲会被官府给抓起来,你父亲就等于犯罪了。所以你就让你父亲这么打你,让你父亲犯罪。造成这个后果,你这才是不孝。如果你孝顺父亲的话,你应该赶紧跑,别让你父亲犯这个错误。别让他因犯这个过错被官府抓起来,别让他承受丧子之痛,这才是真正的孝。实际上这个故事就表达这样一个信息。作为一个真正的孝子,阻止自己的父母犯错误这也是孝。有人说,父母想干什么干什么,愿意干什么干什么。哪怕犯罪也可以,并不是这样。儒家并不提倡这个东西。真正的孝是这样:满足父母的合理要求,及时制止他那些不合理的东西。阻止他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还讲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父母还在,你不要跑到很远的地方。你就是去远的地方,你得有一定的地方。有一定地方好告诉父母。让父母知道你在哪?别让父母内心着急。父母焦虑,那么父母的生活会受影响。关于这种礼,孔子还讲过“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父母年迈,身体可能一天不如一天了,各种各样的病也找来了,所以你对父母的身体要注意。我们做子女的,只要能做到不让父母担忧,也就是有一点孝心了,我们从呱呱坠地起,父母就开始了担忧的历程,小时候担忧千万别闹病,要健康成长,长大了担忧学业,怕学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学,毕业了,担忧找不到好的工作,工作了,担忧婚姻无着。反之,我们为父母担忧了什么?所以孔子要我们深刻体会做父母的一片苦心,尽量减少父母的忧虑,这样就是孝了。

综上所述,孔子深感自己生活在一个道德沦丧的时代。为此,他无情抨击当时的人们对孝道的浅薄看法。孔子认为,孝不仅是肉体上对父母的养活,比如日用方面的奉养,更重要的是要在这种奉养中加进敬爱之情,使父母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还能得到精神享受。在孔子看来,不孝是社会持续动荡的重要原因。展开《左传》这部书可以发现,父子、兄弟之间的仇杀比比皆是。在权力和财富面前,孝道似乎不值一提。而那些号称奉行孝道的人,对孝的理解也大多是片面的。所以,在孔子与弟子子夏关于“色难”的讨论中,孔子认为,与提供物质供养相比,晚辈对长辈保持尊敬的态度是相对较难的。不用说,孔子在此强调的还是精神之孝的重要性。当然,强调精神之孝并不是说它就是孝的全部内容,而是说,如果没有“色”的配合,没有尊敬的态度和适当的表情,孝便是虚伪的和不完满的。为了深化这一观点,孔子在与弟子们关于孝道的讨论中,不断从各个方面加以阐述。比如说,他主张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宜出游远方。如果不得不去,也要设法让父母放心。这就包括,告诉父母正当的出行理由,以及按期回归等事项。因为之所以要求不宜远游,除了出游之后父母乏人关心外,更重要的是父母必然为之担心,增加父母的精神负担。另外,孔子时代的交通状况与现代相比可以说是天地悬殊。今天的一次很随便的出门,在那时可能就是一次生离死别。在此情况下,父母的极度担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孔子并不是极端论者,在主张不远游的同时,他又提出了“游必有方”。这就告诉我们,应重视的是孔子提倡的孝的精神,而不应在某些具体规则上纠缠不清。
很显然,孔子的孝道不仅坚持了“敬”,而且还有着生动的人情味儿。比如他提出了对父母之年龄的担忧,认为随着父母寿数的增加,做子女的在为之欢喜的同时,也为之忧惧。这一观点颇有辩证的思考。孝子无不盼望双亲长寿,但是,越长寿就越接近衰老,这又会使孝子之心十分沉重。孔子用简单的一句话,生动刻画出了孝子复杂的心态,可谓闻之而令人动容。孔子本人父母早亡,痛失尽孝的机会,但这并不能减损他的孝论之中温馨的人情味。这份温馨与后儒不近人情的孝道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六、大孝至孝
我们知道了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我们也知道通常意义上说的在家尽孝。那么孔子的儒家学说谈到孝就是简单地让我们在家尽孝吗?只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只孝敬自己的老人这符合孔子谈到的孝的真正本意吗?
儒家讲孝不是一种狭隘的道德。我只爱我的父母,我只尊重我的父母。儒家的道德并没有那样狭隘。说我不管别人了,父母之外别人家的人,我不管了,我只管我们家的人。甚至我可以损人利己。我可以损害别人家的利益来维护我们家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不是这样。儒家特别强调要把这种孝的情感扩而展之,扩而大之。要使他最后扩大到什么程度呢?去爱一切人。你去爱人,爱人先从爱亲人开始,但是我不停留在爱亲人上,不局限于爱亲人。而要一步一步扩大。所以孟子说过这种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我对我们家老人好,对我们家长辈好。由此我应该带着这种爱我们家老人之心去爱别人,爱别人的老人,尊重别人的长辈。凡是老者遇到了危难,我都应该想到我在家里头,我们家老人遇到危难,我怎么着。那对别人的老人,我也应该那样。我爱我们家的晚辈,爱我们家小孩,我也应该对人家的小孩有这种爱心。扩充到爱天下人,爱所有的人。实际上是这样一种理念。千万别把儒家的孝给理解成狭隘的,只爱自己家的人。不爱别人,甚至为了自己家的人可以去干损害别人的事情。

⑸ 求所有的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

注: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⑹ 下面哪一项是孔子认为的"孝的"重要标志

敬。“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与重要标志。
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

⑺ 孔子认为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是最大的孝道,这样对吗

生而为人,孝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一个不孝的人,在社会里只会被唾弃。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认为,保护好自己是最大的孝道,这毫无疑问是对的。因为不管从这句话的本意来讲,还是从行孝的人来讲,事实上,只有好的身体才能让他们少一点担忧,才可以更好的去孝顺父母。

孔子所认为的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是最大的孝道,这是没什么问题的。自己身体好了,没什么毛病,其实对于父母是最大的安慰,他们少了操心的机会,这对于他们的身心也是利大于弊的。而且好的身体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照顾父母,更好的尽孝。所以,我们应该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爱自己,也是爱父母的表现。

⑻ 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和翻译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为:子曰:“色难。有事内,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容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释义: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8)孔子说作儿女最大的孝顺是扩展阅读: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与孔子说作儿女最大的孝顺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年人血压高值能达到多少 浏览:113
宜昌市养老金查询 浏览:529
关于孝敬的名言警句怎么写 浏览:280
换驾驶证体检需要做哪些体检 浏览:432
52岁嫁90后 浏览:887
陕再养老保险 浏览:502
杭州市下城区养老院 浏览:675
风韵中年女人50岁 浏览:314
雁塔区附近敬老院地址查询 浏览:708
养生堂电视观众有多少 浏览:848
80多岁老人家脑干出血 浏览:712
北京通州养老院在什么地方 浏览:747
父母的职业司机怎么填 浏览:207
毕业出去旅行如何和父母交流 浏览:831
田园生态养生汤怎么做 浏览:250
90后小伙爱上46岁姐姐图片 浏览:772
一年之内走了两个老人有什么讲究 浏览:296
慰问敬老院党委书记发言稿 浏览:26
脸色苍白练什么养生功 浏览:382
老人手上出现瘀血是什么情况 浏览: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