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两个儿子,二儿子孝顺大儿子不孝顺,而妈妈却向着大儿子,这是为什么
我爸爸就这样,很孝顺,我大爷和我奶奶住农村,我爸爸住城市,生病住院都是我爸爸管,要啥买啥,没事就回家看我爷爷奶奶,过节啥的就给钱。但是我大爷就没有这样了,我爷爷奶奶去我们家住院看病,我大爷就没去看过,就是出院去了开车拉着他们接着走了。我奶奶特别向着我大爷,说他们好话,她还经常说我妈妈的不是,我妈妈回到家就做饭,我大娘他们呢是不到吃饭点不来。凭什么!欺负人
B. 孩子如何孝顺父母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们刚刚提到的是父子关系,父子关系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孝道,这个“孝”字是会意字,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一个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所以上一代念念想着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甚至于是对社会教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念念背着父亲,也就是说念念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如何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圆满。所以古代的孝子确确实实他那个存心都能够时时刻刻念着父母。 古代有一个很有名的孝子曾子(曾参),他有一次上山去砍柴,刚好他的朋友来找他,古代朋友来找可能都是走了二天、三天很长的路才到。他母亲为人特别忠厚,想着朋友这么找来,这么远来,那假如又没见到曾参,这样对朋友很不好意思。马上她就往自己手上扎了一针,这一针扎下去,曾参马上觉得心痛,马上觉得一定是母亲出事了,赶快快步赶回家里来。结果一回家,看到他母亲话还没讲,马上跪下来说:母亲,到底有什么事,为什么我的心一阵痛?结果母亲才跟他解释,因为有朋友过来,我想赶快叫你回来,所以我才这么做。所以古代为人子女的人确确实实是念念想着父母。 那我们现在想一想,我们自己对父母有没有这样的态度,为什么没有?我们回想一下小时候有没有人教我们要孝顺?没有人教。每天脑子里想什么?可能念念想的是自己。我们常常会跟小朋友说,小朋友,你母亲喜欢吃什么东西?他们都说不知道。结果我就问小孩子,我说:妈妈知不知道你喜欢吃什么?他们说当然知道,有什么、有什么,讲了好几样。我说你看妈妈念念为你想,都知道你想吃什么,妈妈这么照顾你,你是怎么样去回馈母亲的,居然连母亲想吃什么都不知道。 “亲所好,力为具”,父母喜欢的东西我们要尽心尽力去拿给父母,奉养父母。所以我们就跟小朋友说,以后买东西的时候先买什么?先买母亲喜欢吃的东西。藉由这个对比让他们去感受到母亲这么爱护我们,我们却连这么生活的基本都不了解。所以古代人有这样的孝心也是取决于他们的父母有做出好榜样,再加上教育当中以孝道为根本,从小就教他孝。甚至于是邻里乡党互相之间看到孝子都会非常的佩服尊敬,甚至于效法,所以当时候的社会风气也很好。现在确实在社会上要听到孝子容不容易?很不容易!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断了二、三代,必须从头开始。 如何引导孩子尽孝道,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常常会从母亲整个怀孕到生产,接着养育的整个过程,让他去体会母亲的恩德,所谓知恩者才能报恩,知恩才能报恩。所以我们一开始就会跟小朋友说,佛陀有一次经过一个地方,看到地上有一堆白骨,佛陀就先顶礼,跟这些白骨顶礼。顶礼完之后学生就问:佛陀,你为什么跟这一堆白骨顶礼?佛陀就说;这些白骨可能都是我们过去的祖宗,我们应该对祖宗礼敬。拜完这一堆白骨之后,佛陀就叫学生把这两堆骨头比较黑的分一堆,比较白的骨头分一堆。学生就问:这两堆骨头为什么会一边比较黑、一边比较白?佛陀接着就说:这一堆黑的骨头是母亲的骨,因为母亲在怀胎的过程,整个胎儿的营养都要从母亲的身体当中抽出来,所以钙质流失很多。然后因为整个养育过程非常操劳,所以母亲身体就会日渐憔悴,而且在整个怀胎过程是十个月的时间,十个月怀胎是几十斤重,非常辛苦。 我们做了一个活动,就是把一个鸡蛋交给一个孩子,让他们在那一天当中保护这一颗鸡蛋。诸位朋友,结果怎么样?结果鸡蛋几乎是全军覆没。他们保护这个鸡蛋差不多三分钟又忘记了,渐渐就会蹦蹦跳跳,所以这么一蹦蹦跳跳,鸡蛋马上就破掉了。我们藉由这个体会跟学生讲,你看你们保护一个小小的鸡蛋一天都保护不了,而母亲保护你这么大的一个自己的小孩,保护多久?十个月,所以非常辛苦。怀胎到后期的时候,躺都躺不舒服,觉都睡不好。十个月之后要生产,那更是很辛苦,也很痛苦。 生产的痛比癌症还痛,在产房里面有一些生产用的床,在床上有两根很粗的钢柱,诸位朋友,为什么有那两根钢柱?痛的时候可以拉一下,可以撑一下,把这个痛转移到拉力当中来,所以相当辛苦。我们跟小朋友说那两根钢柱已经弯掉了,什么样的力量让钢柱弯掉?是母亲生产痛的力量连钢柱都拉弯了,所以这两根钢柱见证了母亲生产的辛苦、辛劳。我们会接着跟小朋友说,母亲生完产之后有没有说痛死我了,还是她孩子长大之后,她会跟孩子说我生你的时候痛死了,有没有这样子讲?都没有。纵使她经历了这么痛的痛苦,但是生完产之后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念头是想着孩子健不健康,孩子现在如何。所以母亲对孩子的关怀,连这么痛的痛苦她都能够放下,这是母亲生产的恩德。 等孩子生下来了,那更辛苦。所以我们有一个家长就说,她说怀孕还没生下来以前,觉得希望赶快把孩子生下来;生完产之后,觉得很想把孩子再送回去,别生了。为什么?因为生下来之后更辛苦,甚至于连觉都睡不好。我记得我那个小外甥,他一岁以前很多时间都在我们家待着,有时候晚上不睡觉在那里吵,家里的人是轮番上阵,一个换一个,因为手都快抱断了。我也成了这个行列之一,但是我几乎半个小时手都快断了。所以确确实实母亲养育孩子真是很辛苦、很辛苦。 孩子生出来母亲要哺乳,就要赶快吃很多营养的东西来提供孩子。在怀孕期间很多的母亲因为身体不适,也会常常呕吐。但是这些母亲还是勉强自己要把食物吞下去,为什么?因为想着这些营养要吃下去才能让胎儿更健康,所以在这整个生下来之后的养育工作,也是让母亲非常劳累。我听我爷爷说,我母亲生我们三个,那我们三个孩子都要哺乳,母亲早上还得上班,所以早上上课上到第二节课,还要马上利用下课时间赶回家里来喂我们三个小孩吃奶,吃完之后马上又跑回学校教书。我母亲说她在养育我们小时候,常常下课时间太累了,一打钟整个人就趴下来,就在讲桌上睡着了。她说不知道有多少节课都是她的学生把她摇醒,老师上课了。确确实实又要工作、又要当母亲、又要把家里的事都能够打理好,确实相当辛苦。 所以我们在引导的过程当中,让孩子去理解到他们的整个成长都是让母亲非常辛苦,让他能够去感念母亲对他们的恩德。很多的孩子在听的过程也会很感动,甚至于有一些孩子眼泪都会掉下来。那我们进一步会引导小孩,我们既然知道母亲的恩德,就应该懂得去报恩当一个孝子,那如何当一个孝子?是不是长大之后赚大钱给母亲花?买大房子给母亲住?这个太遥远了。所以我们引导孩子是让他能够从当下开始落实在生活当中,引导孩子你拿一个拖鞋也是帮母亲一个忙,甚至于帮母亲拖拖地,帮母亲分忧解劳,这都是尽一份孝心。 在教如何落实孝道最好的教材就是我们的《弟子规》,所以告诉孩子说只要你做到《弟子规.入则孝》的一条,就是尽了一份孝心。从哪里开始尽?我们《弟子规》第一句话说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从对父母讲话的恭敬态度开始扎根,开始做起。像《弟子规》里面有一句“冬则温,夏则凊”,这个“冬温夏凊”的典故是东汉有一位读书人叫黄香,他的母亲比较早过世,所以他就跟他父亲独自生活。因为父亲的身体不大好,所以他就很体恤父亲的状况,冬天的时候因为天气比较凉,他就先躲到被窝里面去把被子弄暖和;夏天比较热,他就先用扇子把床搧凉,再请父亲上来睡,点点滴滴都是在观察父母的需要在哪里。 我们会进一步引导孩子,黄香看到了父母会冷、会热,所以他懂得去做这一些工作。诸位小朋友,我们父母生活当中还有
C. 家里有四个孝顺的儿子有多好呀
说明你很有福气有四个孝顺的儿子,我都替你高兴,因为四个儿子都孝顺,祝你晚年幸福,身体健康。
D. 赞美儿子孝顺父母的诗句
赞美儿子孝顺父母的诗句有:
东军本皆孝顺儿,好在良牧绥牧之。《汉中行》年代回:宋作者:吴泳
痴心父母古答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好了歌》年代:清作者:曹雪芹
仲尼留得孝顺语,千年万岁父子不敢相灭亡。《人道短》年代:唐作者:元稹
听余话。长行孝顺酬斯价。《渔家傲 赠宁生》年代:元作者:王哲
孝顺先知金母。更无能、背爹寻父。《茶瓶儿·孝顺先知金母》年代:元作者:王哲
慈爱必孝顺,根枝信天成。《慈竹》年代:宋作者:乐史
唯是我侬偏孝顺,十年不作问安书。《闻父讣二首》年代:宋作者:释了惠
诸子生涯各有成,从来孝顺两边生。《颂古四十四首》年代:宋作者:释师范
愿尔多聪悟,孝顺於君父。《缘识》年代:宋作者:宋太宗
E.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
第一,父母生育来了我们,给予自我们生命,滴水之恩,尚且涌泉相报,更何况是养育之恩
第二,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不辞辛苦的在外赚钱养育我们,还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一切都是为了能让我们在最好的状态下成长,此爱无私,不求回报,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孝敬。
第三,抛开个人感情,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其道德、法律都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孝顺父母的心,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人类能延顺到现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我们没有做好孝顺父母的榜样,怎么有说服力让自己的孩子以后孝顺我们呢?
F. 如何培养孝顺的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就道出了春秋时期人们敬老的情形。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报答养育之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9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孝敬父母,是中小学生品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制定的《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把“孝敬父母”作为新世纪中小学品德教育的一项任务来提出,可见,国家对这个问题是何等的重视。
令人不安的是,当今青少年中,孝敬父母之风每况愈下。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孩子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1)要让孩子明理,知道没有父母便没有孩子的一切(躯体、智慧、思想等等),父母恩深似海。作为孩子有孝敬报答的责任,这是做人的道德。古语“鸦有反哺之义”指的就是孩子必须尽孝的问题。
(2)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必然不可能从心底里孝敬父母。为此,作为外出打工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要让孩子知恩图报。从留守孩子来说这个“报”是对待父母讲道德礼仪。家长应要求孩子:一是对待父母有礼貌,如与父母讲话要得体,关心父母的工作、身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二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三是听从父母的教导,改正自己的不足;四是拓展对父母的爱,把对父母的爱拓展到对师长的爱、同学的爱、人民的爱、祖国的爱。这样的爱就是对父母做好的爱。
(4)从日常小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如要求他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主动关心家长健康,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总之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5)父母本人也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家长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亲。如果说平时在外打工或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回家后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久天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G. 儿子的孝顺中心思想
这让我怎么回答。。。 中心思想。。那就是孝顺哈
H. 中国普儿子孝顺的有多少
中国儿子孝顺的还是不少的。
不孝顺的毕竟是少数。中国五千年文化孝字为先。有的虽然怕风言风语才孝顺,但是毕竟也是孝顺的。
I. 为什么普遍女儿比儿子孝顺
也许是女儿心细,有的儿子不是不孝顺,只是不善于言辞。还有就是儿子多数主外,没有太多时间和心思。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女儿结婚生子,更能体谅为人父母的不易吧!
J. 书记怎么表扬孝顺儿子
就这样,他是一个孝顺听话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