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不孝顺父母的故事
子女赡养父母,那是无可争议的事,但在淄博就有这么两位老人,虽说是儿女不少,可真是尽孝道的却没有一个,万般无奈之下,两位老人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告上了法庭。考虑到两位老人年迈行动不便和使村民受到教育的目的,法院还特意将法庭开进了当事人的村头。
今年76岁的向兆刚和81岁的邢兰英夫妇,是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村民,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该是享享轻福的的时候了,可让老两口没
想到的是,几个孩子是个顶个的不孝顺。
他们老两口,吃不上,穿不上,就连喝水也成了问题,房子破了还得自己修。可这忍忍倒也罢了,可这几个儿子隔三差五就对他们又打又骂的,他们实在是受够这个气了。从1986年到现在,两位老人先后四次将五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费,可大儿子向希福一直少给甚至不给,结果其他几个儿子都跟着学。眼看岁数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可儿子们丝毫没有悔悟的意思,两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状告自己的亲生骨肉。
可大儿子向希福却提出了这样的推脱理由:我从小落上了腰腿痛病,腰肌劳损,脚部骨折,多发部位骨折,现在更加严重,一直治疗不好,就这样为我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现在不是不想养老人,但是我实在是没能力了。
话是这样说,但大儿子又不能提供有效的病历证据,于是法庭对他提出的理由不予采纳,合议庭当庭宣判,结果如下:
自2006年5月起,被告向希福、向希贵、向希荣、向希涛、向希胜、向希美每人每月付给两原告赡养费50元,每月20日前付清。
除了支付相应的赡养费外,法庭还就六个子女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向老人缴纳小麦、生活用煤、医疗费等方面作了详细要求。
对于这样的判决,大儿子向希福现在还是那句话:我就是没有能力,我能力有限。
法庭判也判了,如果两位老人的孩子不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义务,两位老人可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还有一件事
《湖南茶陵6个不孝子女竟叫母亲住猪圈》,居住在茶陵县舲舫乡中洲村的共和国将军谭家述的嫡亲侄媳妇,虽有六个儿女,但却常年居住在猪圈。几个儿女都有闲置的房屋,而谭奶奶却被儿女们安置在猪圈改造的小屋内,靠捡垃圾独居
今年76岁的向兆刚和81岁的邢兰英夫妇,是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村民,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该是享享轻福的的时候了,可让老两口没想到的是,几个孩子是个顶个的不孝顺他们老两口,吃不上,穿不上,就连喝水也成了问题,房子破了还得自己修。可这忍忍倒也罢了,可这几个儿子隔三差五就对他们又打又骂的,他们实在是受够这个气了。从1986年到现在,两位老人先后四次将五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费,可大儿子向希福一直少给甚至不给,结果其他几个儿子都跟着学。眼看岁数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可儿子们丝毫没有悔悟的意思,两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状告自己的亲生骨肉。
山西永济八旬老人王秀英儿孙满堂却孤苦离世,死前6天老人被7名儿女扔在医院,无人过问。2006年12月8日,当地媒体报道了老人的遭遇,7子女仍没人到医院。此事,村传乡、乡传县,引起当地舆论的一致谴责。2007年1月17日,山西永济纪委对老人4个有党籍和公职的子女分别给予处分
B. 不孝顺的孩子的例子
昨天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报:就在上海某城郊,有六十多岁的兄妹俩将七十九内岁的老母亲赶出家门,容老人被遗弃五日后由于饥寒交迫不幸身亡。灭绝人性的行为激起民愤,当地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以分别以《遗弃罪》判处儿子有期徒刑六年半,女儿有期徒刑一年半,缓期二年执行。人的道德缺失,法律的惩处力度如隔皮挠痒是整个社会虐待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根本原因,家庭暴力何时了,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还任重而道远。你认为这算不算一个不善待父母的例子呢?
C. 怎么在新闻网上发不孝敬父母的留言
玉阶怨(李白)
D. 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或不孝的实例,最近发生的!灰常急!
近日,记者在农村采访时,部分村民反映,有的子女拿了征地补偿款后,自己在市区购买了高档住宅,而让老人住在破旧不堪的旧屋子里。有些子女平时对父母百般殷勤,只要一涉及到钱,则个个成了困难户,连父母生病都不肯拿出钱来治疗。这些不孝子女的行为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
实例一
儿子用补偿款购新房 父母成了“空巢老人”
今年上半年,石门镇一名姓张的村干部在一次村民走访中发现,有一户以前人丁兴旺的家庭,老屋里突然之间只剩下了两位70多岁的老人。原来,子女在拿了征地补偿款后,自己在市区购买了一套住房,而将年迈的父母丢在了家里。“一开始,我们以为老人的子女会经常来看看他们,但现在半年多时间过去了,儿子和媳妇才来过两次,有时老人想看看孙子,多次打电话去,但这个小小的愿望也很难实现。”这名村干部说,老人儿媳的口碑在村子里不太好,跟婆婆之间经常会有小矛盾发生,“但是不管怎样,父母已经70多岁了,经常回来照顾照顾也是人之常情。”但事与愿违,儿子、媳妇搬出去住后,没有重大事情,他们是不会回老家的,这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另一名村干部说,儿子、媳妇搬出去住后,老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两位老人来做。今年夏天,一场雷阵雨将老屋内的保险丝烧断了,为了能尽快用上电,老人只好去找村里的电工,不幸在路上被一条野狗咬了一口,几个懂些医学常识的村民建议他连夜赶到市区打狂犬疫苗,于是老人赶紧给儿子打电话,想让儿子来带他去市区治疗,没想到儿子称自己在外面吃饭,过会再打电话,结果老人等了一个晚上,也没等到儿子的电话。邻居沈老伯说,自从老人的儿子、媳妇搬出去住之后,两位老人十分孤独,以前还会到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现在晚上7时不到就关门睡觉。不少村民气愤地说,儿子、媳妇买房的钱,很大一部分是老人的征地补偿款,在买房时前一个“爸”后一个“妈”,一旦买好了房,就对老人不闻不问,就连节假日,家里也只有老两口。
实例二:
生了3个子女 父母生病时谁都不肯出钱
崇福镇一户农家,三代同堂,平时关系也算融洽。这个家庭的当家人是一名姓朱的60多岁的老人,他与老伴共育有一子两女。两个女儿都出嫁了。朱老伯夫妇一直以来都是做蔬菜批发生意的,每天几乎天不亮就要出门了,10多年下来老两口疾病缠身,但是为了能给儿子攒钱办个风风光光的婚礼,他们的病能熬则熬、一拖再拖。村委会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96年两个女儿出嫁时,朱老伯夫妇准备的嫁妆在村里算得上很体面了,拿出了老人一半的积蓄。2000年春节过后,二十七八岁的儿子跟女朋友又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农村地区的规矩是娶媳妇必须造房子或是买房子,为此老两口用剩下的一半积蓄造了一幢婚房。女儿、儿子都成家后,老两口也算是了却了心事,一家人之间倒也融洽,儿子、媳妇待他们还算不错,两个女儿也会隔一段时间来看望一下,每次过来,老两口都会给两个外孙一些零花钱。然而,不幸的是,正当心头大事都已完成时,老两口长年积累下来的病像是“决了堤”一样一下子爆发了出来。“看病花的钱都是老两口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前几次住院,儿子女儿倒都来看望,但当老人自己的钱花完时,女儿和儿子都很少来看他们了。”
一村民告诉记者,老人的钱花完后,曾几次向子女提起过“借”点钱将病彻底治愈,但没有一个子女肯“借”钱给父母。村民们认为,以前子女这么“孝顺”,是因为老人身上有“钱赚”。一村民透露,朱家养的宠物狗生病时,老人的儿子还带它去镇上看病,现在老人的地位连狗都不如。
虽然疾病缠身,但为了生存为了维持家庭的开销,老两口仍然在做蔬菜生意,老朱生病时,老太太出去卖菜赚钱,老太太生病时,老朱出去卖菜赚钱,老两口艰辛地过着日子。
问题症结
清官难断家务事 舆论缺乏约束力
“这只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不孝事例,其实不管在农村地区还是城市里,子女不孝的情况都存在。从这两个事例来看,它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两个家庭的老人都不是因为贫困导致吃不饱,够不上困难户、贫困户,所以一些政策上的优惠措施很难享受到;二是两个家庭的老人都有子女,他们之间产生的问题只是‘不孝’引发的,没有达到虐待的程度,虽然知情人对这些不孝子女的行为议论纷纷,但这种舆论往往没有多大的约束力,而村委会或政府部门也只能采取教育的方式来唤起子女的良知。”崇福镇一名从事多年调解工作的资深调解员认为,像这样的家庭问题,政府部门其实很难插手,清官难断家务事,政府部门所能做的也是教育工作,但这种方式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记者感言:近些年来,在我市农村地区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关于子女虐待老人、不愿赡养老人的事例,有些子女甚至拿了征地补偿款自己购买了新房,让老人住在破旧不堪的旧屋里。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如何保障这部分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
其实,子女不孝只不过是道德观念上产生了偏差,要想子女今后善待自己,就一定在子女小的时候做好他们的道德教育工作,一个对别人有爱心负责任的人,相信对自己的父母也是同样如此,孝就是一种爱与责任的表现。
E. 不孝子女新闻曝光
你应该向当地的新闻节目去反应,应该有电话的,你就打电话去,一般地方台的新闻节目喜欢这类的新闻,所以会接受你的请求
只要你自己是身正的就不要怕影子斜,公道在人心,放心吧
F. 你见过哪些子女不孝顺父母的事件
我们村就有,那个老太太生了八个儿子,含辛茹苦的把他们都拉扯大了,如今他们大了,都各自成家了。老太太生病了,他们没有一个愿意去医院照顾的,也不愿意出钱,最后被医院给轰出来了,老太太的病就给耽误了,一直没好,今天年初病重过世了。
G. 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不孝敬老人最近光看到这样的新闻。。
1.
国家并没有把品德与素质教育放在眼里,如果说理由那就更好说了,你中高考时是否会有品德加分?就业有品德素质优先(反正我没有听说过。)(直接原因1)
2.
家长过度要求成绩,不让学生掺和家里的事。(直接原因2)
3.
社会腐败现象严重,拜金,啃老等现象层出不穷(直接原因3)
4.
不排除有一些想孝敬但不知道怎么孝敬的的人,在平常的时候可能因此遭人误解。(客观原因)
5.
国家教育体制有严重根本性“拜分主义”,有也是幌子。(根本原因)
H. 不孝敬父母的例子
我真的很瞧不起不赡养老人的人,其实,在我看来,不应该称之为人,而是连畜生都不如
外婆共有六个儿女,除了老大和最小的是儿子外,中间四个都是女儿,我的妈妈排行第二,比我的大舅舅(占时这样称呼,至于原因,当你看完后就明白了)刚好小一岁,当我还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小舅舅那时还在上大学,就是当时的师专一类的,大舅舅女儿比我大一岁,九十年代初,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就到广东打工挣钱给我和我的孪生姐姐上学,因为家里没人照顾,所以就把我和姐姐放到了外婆家开始上一年级,外婆家在农村,大舅舅是挨着外婆家住的,因为他们家的房子就是他结婚是分给他的,那时记忆里就是大舅舅和舅妈老是打架,一打架,我表姐就哭着大叫,反正,大舅舅和舅妈不喜欢外公外婆,现在才得知说是外公外婆带了我们这两个外甥女,现在又给小舅舅带小孩,说没给她带,其实,她这是说的风凉话,后来她们也去广东打工了,表姐不一样的是外公外婆照看,我们小时候都在一起玩的,也就因为外婆照看了我们,舅妈对我的父母也有意见,其实,我们真的没有招她惹她,舅妈是那种典型的农村妇女中的厉害角色,有时候我都觉得大舅舅是粑耳朵,舅妈倒是很顾她的娘家人,好像只有她的父母才是父母,丈夫的父母就不是父母了,我在外婆家生活了三年后就回自己家上学了,后来,表姐考上了大学,外公外婆都很为她感到高兴,我们是一天天的在长大,外公外婆却是一天天的老了,现在两个老人在家还种了地,去年还收了几千斤玉米,这些年,都是外公的四个女儿每年都有给钱给他们花,小舅舅也给,但他是因为有两个小孩在家外公外婆带着,小孩学费,零花钱这些,所以,我觉得他寄钱是应当的,小舅舅这个人也没什么责任心的,反正就是那种很自私的人,什么事都想要扯到钱上面去,因为我小姨条件要好些,所以小舅舅就老是打小姨的主意,大舅舅这些年,钱是给过,比如,过年了,外公没钱了,就打电话给他要钱,他是答应了,明明是可以从银行寄的,现在这么方便,但是他叫他的小姨妹(也和外公一个镇)给到外公300块,他这么做是什么用意,无非就是想让大家一个传一传的,说他给了老人钱花,真的,想起来就觉得他这种行为可耻,但是这300块中,当时表姐考上了硕士,外公就给了200块给她,后来又是过生,又给她100块,差不多大舅舅给的钱就转了到手,转到他女儿手里去了,小时候在外婆家,我们吃什么她吃什么,有什么好吃的都是一起吃,从来没有说外公外婆对我有什么私心,都是一视同仁的,去年,大舅舅在镇上买了房子,表姐也快毕业了,她学校离家也就一两个钟的车程,她回去的话都不会回去看外公外婆,倒是常大包小包提着东西去看她自己的外婆,偶尔回去一趟,外公外婆知道了,就会把家里好吃的但他们平时不舍得吃的东西拿出来弄给她吃,留她在家住,她也不愿意,总是嫌家里脏吧,农村养了畜生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在农村长大的人都应该知道的吧,大舅舅和舅妈现在在广东这边做核桃生意,就是进些货来自己担着出去买,当然,进货的时候好的进少一点,做个样板,不好的就多进,给你看的当然是好核桃,但买给别人的就是铁核桃,铁核桃是吃不到里面的肉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调包",从他们的职业来看,我想,你们就知道他们的心肠究竟好不好了,稍微有良心的人都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买的话他们利润就高多了,我常在想,大舅舅舅妈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的硕士表姐也如此呢,去年年底外婆过生日,她都没去,她也在她镇上的家啊,从镇上到外婆家,走路20分钟就到了,后来她说不知道外婆过生,也许是她真的不知道,但是她在父母却是可以告诉她的,只因,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老人的存在,前几天,外婆生病了,比较严重,几个女儿知道后都往家里寄了钱,现在她们正打算把外婆接到身边照顾,两个儿子有没有寄钱或是打电话回家问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在我心里面,我没有舅舅,一个都没有,说真的,我瞧不起他们,人家都说养儿防老,我有时候就想,为什么外婆生下他们的时候不一屁股坐死算了,这样的人含辛茹苦的把他们养大,外公外婆得到的是什么,心酸啊,不气他们已经就是好事了.
此生,最痛恨不孝敬老人的人,毕竟,老人没有做对不起你的事.
I. 不孝敬父母,出现了的哪些社会现象
新闻报道,一大堆
学校,学生对家里今天又吵,又闹,又骂,
到了学校就换了个人似的,
J. 孝敬父母与不孝敬父母的古今中外的事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