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孝顺的议论文,800字以上
我们的生命、思想;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一切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所以,我们不能不孝敬父母。
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崇尚孝顺的人和事。他们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皇帝,但他们孝顺双亲的事迹,都成为千古美谈!薄太后的儿子汉文帝刘恒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身为帝王的汉文帝,其实完全没必要事事亲力亲为,只要一声令下,什么都可以做好。可是,他做了。至少他没有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帝王如此,平民百姓又何尝不是呢?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他从不抱怨,总是恭顺对待。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直到冰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份孝心足以感动每个人。
刘恒和王祥不管身份是否卑微,地位是否显赫,但是,他们都做到了孝敬父母,刘恒虽然身为皇帝,但他侍奉母亲的举动让我们深受感动,而王祥可以视自己的养母为亲生母亲对待,以德报怨,更是让人感动,他们孝顺父母的一言一行,难道我们不应以他们为荣吗?
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平常一句问候,一个爱的眼神,一句感激的话语,都能让父母高兴很久。当父母的生日到来时,即使说一句生日快乐,父母的心里都会很高兴的,当父母生病了,如果拿一点药,父母也会觉得开心,当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时,如果为父母倒杯水,父母都会觉得再累也愿意,当父母伤心的时候,一句短短的安慰,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种幸福,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孝顺父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总会与他人相识,产生亲情、友情、恋情,其中浓的化不开,砸碎骨头连着筋的唯有父母亲情。所以,不管贫穷也好,富贵也罢,孝顺父母是我们做儿女应尽的责任。
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这辈子都无法偿还的,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就开始为了我们而奔波忙碌,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他们宁可自己苦,也不肯让我们受苦,他们对我的爱,是无尽的,伟大的,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是他们让我们可以享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是他们让我们过的如此快乐,难道,我们不应该报答他们吗?
Ⅱ (紧急求助)作文《孝》议论文,不少800字
所谓“孝“,是恭敬,是爱护,是孝养。为自己所爱是小孝,为家族亲人为中孝,为国家民族是大孝。因此,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父母的孝顺,应该从亲人做起,“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Ⅲ 关于孝的议论文
何谓“孝”?曾子曾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孟子曾说过不孝有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知劝阻,使他们行差就错,这是第一种不孝;家里贫穷,却不去做事来奉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第三种大家都知道,无后为大。 离娄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与孟子谈论匡章的。公都子很疑惑,觉得匡章,全国的人都说他不孝,而孟子却与他交游,就问孟子是为什么。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认为不孝的人有五种;一,懒惰不赡养父母;二,赌博喝酒,把钱都花光了,而不赡养父母;三,吝啬钱财,有了老婆把父母丢到一边;四,自己行事乖张,放纵欲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斗狠,使父母受到连累。而匡章只不过是因为父亲做错了事,他以善相责,而不被父亲接受罢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亲做出错事来而不管,这才是不孝呀。” 而孔子曾经说,对于供养父母,如果心无恭敬,那么与养猫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此看来,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无缺,心宽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给父母牵累,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错,也要婉转的直言不讳。这才称得上孝。 有个典故,名字叫”王祥卧鱼”,就是说的一个“孝”字。 山 东南部有一临沂城,城北有一河名曰孝母河。此河中心有一处三九寒天不结冰,而且冰水界线划出了一个人形。据传说这就是王祥卧鱼处。相传西晋时期,临沂城住着一户人家,家中有一血气方刚少年,姓王名祥。这年冬天,他妈妈生病了,十分想吃鱼,可是时值数九寒冬,到处冰天雪地,哪里有卖鱼的啊 王祥十分着急,毫无办法。一天他突然想起:天这么冷,鱼肯定也怕冷,也想向暖处去,我用自己的体温去融化开河的冰冻,鱼就向我这里游来,我也不就捉着鱼了吗 于是他就飞奔河边,脱下衣服,扒在寒冷的冰上,冰被融化了,鱼也捉着了,妈妈吃了鱼,病也就好了。这就是著名的王祥卧鱼的传说。这位西晋少年的故事十分感人。王祥成为中国历代孝子的典范。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就是完全为父母着想,甚至不惜以生命去回报父母。 当然最早倡导孝的人并非是孔子。在孔子以前,孝的观念已经存在了。但是孔子则是系统阐发孝道的第一位思想家。他首次将孝纳入国家安定,天下太平的角度加以考虑,认为一个人如果能遵守孝悌之道,也就不会犯上作乱了。并且认为孝是仁之本。一个人不能做到孝,就绝对不是一位仁人。孔子用这一思想教育学生,故而他的学生中也有以孝著称的,如闵子骞就是其中一位。 闵子骞,山东人,相传他幼时与父一同驾车,穿着后母刚做好的棉衣,仍然冻得哆嗦,父亲认为他是有意不好好驾车,大怒,举鞭就抽,结果棉衣被抽破了,露出了芦花,而不是棉花。父亲明白了,决心休掉这位虐待儿子的妻子。但闵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哀求父亲不要休掉其继母。他说如果休掉继母,弟弟也会落到这样下场。父亲觉得有理,就答应了他的恳求。闵子骞在孔门弟子中是一位仁德高尚的人,是一位孔子孝道思想的具体实践者。 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他说:像狗和马人人都能喂养,对父母只赡养而不敬就像对待犬马一样了。所以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但是,孔子的孝既有古典人道主义的因素,也有愚孝的成分,而这种愚孝的成分,经过后世儒家学者的发展,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群众的工具。自晋代起,不少封建统治者还打出了“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像孔子孝的思想本身具有先进性和滞后性一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为维系中华民族的家庭团结和睦,起到了其他理论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父慈子孝的良好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他强调子绝对孝敬父母,甚至要求子女守三年之丧,“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为束缚子女的精神枷锁,极不利于个性的伸展,以致为后儒发展为”吃人的礼教”。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孝的意义。 所谓“孝“,是恭敬,是爱护,是孝养。谈到孝顺,一般人以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事实上,禽畜尚且知道反哺,奉养父母只是孝顺最基本的一环,除了对父母尽孝之外,更要扩而充之,对宗族尽孝,甚至进一步扩大为对整个民族尽孝。因此我们说,现代意义上的孝,是爱心的表现,是对国家、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孝维持了长幼有序,是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对生命的至诚感谢,更是无怨无悔的回馈报恩。为自己所爱是小孝,为家族亲人为中孝,为国家民族是大孝。因此,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父母的孝顺,应该从亲人做起,进而“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扩充至整个社会和国家。
Ⅳ 关于孝顺的议论文
小、成、老、担忧90后的“孝道”置疑80后的“孝道”我以老为何丢失了“孝道”我说的好像有点跑题、希望还是能给你一点引导
Ⅳ 求一篇关于孝的议论文,要自己写的
论孝道
孝不可弛于家。
——题记
子曰:“孝,德之本业,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正如孔子所言,我们应修孝之道也,扬孝之意也。
古人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周公的所作所为,正如其言。据说周公助武王伐商灭纣时,惊动天帝,周公恐其行干扰了天帝,于是,在郊野祭祀天帝,同时他将祖宗上辈一同祭祀,还将父亲灵位和天帝放在一起,天帝被其孝道所感动,暗中相助周公,使伐纣大业早日成功,从此,许多国家代代效仿,圣贤明君之德,又有哪一种比孝道之举更为重要的呢?
晋朝王祥幼时丧母,继母不慈,常常虐待王祥.一日,其父外游,其母疾病突来,欲吃鲤鱼,那时正是腊月,河面冰封,上哪找鲤鱼去,可是为了满足继母的要求,王祥决定去河边看看,结果不遂人愿,王祥毅然脱掉衣服,卧于河上,忍受刺骨的冰冷,终于以体温融化了河冰,两条鲤鱼跃出河面,王祥捉回奉于继母,继母问道此寒冬季节,鱼从何来?得知鱼乃王祥卧冰而来,深感欣慰,此后,继母变的疼爱王祥了,多么感人啊!
晋朝还有一位有名的孝子——吴猛。他家境贫寒,只有一间可以勉强遮风挡雨的茅屋,一到夏天,家中热的令人夜不能眠,再加上蚊子的叮咬,更是难以入睡。看到父母白天辛苦地干活,晚上又不能好好地睡觉,吴猛想了一个好办法,每天晚上,他都拿扇子为父母驱蚊,然后脱光了衣服,坐在父母床头,过了一会儿,蚊子便都来叮咬他了,父母才得以好好的睡上一觉。一天夜里,父亲起床上厕所,发现吴猛坐在床头,身上又没穿衣服,感到很疑惑,当他看到吴猛身上的一个个又红又肿的包,算是明白了,他感到十分心疼。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当地太守的耳中,他送了一顶蚊帐给吴猛,从此,吴猛一家再也不必担心蚊子的威胁了,这是用吴猛的孝心换来的。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望我世人,五者具兼,以感母情,以报父恩!
我曾经看过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主要讲:有一个很老的老人,他眼花耳聋,膝盖不停地哆嗦着,他儿子和儿媳妇把他赶下饭桌,让他用木板吃饭,老人的孙子看见了,也想用木板给他父母做碗,让父母老了以后用。父母知道后,明白自己错了,把老人接上了饭桌和他们一起吃饭。第二个故事讲:一个男人很讨厌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带着一条毛毯出去“闯闯”。这时他不会说话的儿子居然说:“父亲,你不必给爷爷一条毛毯,给他半条就行了。剩下的半条请你好好收藏起来,等我长大后可以把它给你们,让你们到外面闯闯”。孩子的父母认识到错误,赶紧留住了老父亲。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的模范,所以父母在做各种事情时都请考虑一下:“我这么做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例外还可看出,父母是必须受到尊重的。
我在《今日说法》的电视节目中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人把他80岁的老父亲赶进了一个小木房,不给吃,不给喝,老人全靠邻居的帮助才得以生存。我看了以后很生气,长辈们都应该被尊重,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呢?现在为了维护老人的合法权利,已经有许多相关的法律出台了,不过,我相信,老人更希望看到的是自然流露出的真情,而不是被法律所迫的的亲情。
在这里,我向那些不关心老人的人呼吁:“关爱你的父母吧,他们为你付出太多太多!
Ⅵ 作文800字 不要在微信里“秀孝顺”
5月10日是母亲节,这个本来是洋节的节日近年在中国也很“火”。今年的母亲节,最火的应该是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了,不少人晒出母亲的照片并配以感恩话语,各种“祝福遥寄”的话语更是充斥屏幕,一些赞颂母爱的文章和歌曲也被热转。一些人甚至调侃,问:“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答:“朋友圈。”试问,你的母亲玩微博吗?她能看到你的微信朋友圈吗?如果答案是“不会”,那么这些秀在网上的爱,是否仅仅是秀给自己看、秀给朋友看的,这类发生在特定节日的秀,总让人感觉流于表面,少了一些“味道”。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认为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个人如果对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知道报答,不去孝敬,那就丧失了人的良心,没有道德可言。虽说只要出于真心,任何一种爱的表达都值得尊重,但在笔者看来,孝顺应重在平时的陪伴和关爱,做远比说更重要,回家给妈妈做顿饭,平时多陪妈妈聊聊天,比起隔空“秀”在网上的爱,付诸实际行动更能让母亲知道你的感恩,行动远比形式重要,也更能打动人心。
大道至简,大爱至细。有人总结何为孝:贫穷的父母,钱到为孝;体弱的父母,健康为孝;孤单的父母,相守为孝;唠叨的父母,聆听为孝;病患的父母,照顾为孝……毋庸置疑,每年能有这样一天表达对于母亲的歉疚和爱,晒出自己的“亲情欠账单”,用感动和感恩回报母亲,是件好事,至少说明你心里还装着母亲。但是对母亲的感恩,不必拘泥于形式,更不必局限于节日。孝顺母亲,不是非要在这一天走到母亲身边,给母亲打个电话,轻轻地告诉她“我爱你”,而是重在平时。孝心更在平时,虽然我们都很忙,关心父母,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健康状况更重要,陪伴和侍奉不仅需要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做,忙中偷闲,多回家看看。孝顺母亲的事儿不仅母亲节这天要说,更应该天天做,千万别只在朋友圈里秀孝顺。
Ⅶ 仿寡人之于国也的一篇关于孝顺的议论文
剪影,一个写意的词:无须精雕细琢,只需寥寥几笔勾出轮廓便能让人深谙它的神韵。茫然中我寻找着一天当中最有轮廓感的时刻:
清晨固有一个“清”字,但早餐奶的味道不足以令线条清晰;正午的阳光过于刺眼,再加之淡淡的困倦,怎求剪影?黄昏、黑夜若拿来剪影,不过是朦胧的一片罢了。
最适合剪影的,莫过于现在——午后。
阳光正处于它最合适的角度:手边的书恰能投下最棱角分明的影子。我忽然有种想在桌面上描下书和书影轮廓的冲动:这样一天天描下去,我读过的书,薄的、厚的,便不仅仅是字符了。它们便成了有形的印记,安静地在那里弯曲、拉伸,勾勒出属于我的那一份充实。这剪影也就是我生活的轨迹了。这难道不美妙吗?
这午后的剪影还真是神奇,我又用它看到了更多的景致。目光投向窗外:午后的阳光并不直射因而不会眩目,而更像打亮白云的荧光灯。白云和阳光就这样结合成天然的背景,窗外的一切因此而变得轮廓分明。以前看树,多是绿绿的一片,可当我将目光掷到绿色的尽头时,那绝美而自然的剪影几乎将我征服:伸向各个方向的枝叶在边缘交叠,虚虚实实,曲曲折折;大叶小叶、长枝短枝、青翠黄枯已不重要,而那细密繁美的轮廓图案足以让人理解自然的手笔是多么精妙。在午后剪影中,这是多么纯美清新的味道。
当然,午后剪影中的人也未尝不可爱。此时此刻,大概没有人会料到我在为他们剪影吧?他们都专注于自己笔下的一字一句,而这正是午后剪影最神秘的角度了。我看到的,是一排排全神贯注的身影,连绵在一起:即使不去描绘什么笔耕不辍,单是那低下的头、伏案的姿势就能让人由里及外安静下来,感受到一种专注的力量。这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屏息”的午后剪影,只因它太纯粹,太神圣。
影似乎是剪不完的,但这种充实、静美、庄重却总是这午后剪影的主题。也许当我沉陷于晨光的困倦和夜黑的可怖时,再捧起这张午后剪影,还会顿时惊醒。这些轮廓也才算在我心中真正清晰。
Ⅷ 求有关孝顺的议论文,800字
不要让孝心留有遗憾
我们常说,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儿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无论他(她)走到哪里,都会牵动着爸爸妈妈的心。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曾在电视上看到的这样一个镜头:一天晚上,一名男子正在家里看电视,当得知第二天气温要骤降时,立即想起了远在他乡读书的孩子,便走向电话边准备打电话提醒孩子注意添加衣服。这时,电话铃响了:“孩子,明天要变天了,一定要穿厚些!”原来是在老家居住的母亲在提醒他。
看到这里,我的鼻子一酸,眼睛不由得湿润了。是啊,当我们在想着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何曾不在惦念着我们?记得上个星期的一天,妈妈打来电话:“我用榆钱儿蒸了点馒头,你们要吗?”“要!要!”我连声说到。因为我知道,这肯定又是妈妈自己亲自采摘的。前些日子有柳絮的时候,为了能吃上上等的柳絮,妈妈就和邻居拿着长钩,骑车到几公里外的农村去采摘。回到家里,先是一个一个地挑拣,然后用水泡、煮,经过多道工序才做成了馒头。要知道,妈妈已经是60岁的人了啊!况且还经常生病,像这样浸满爱的馒头,吃着怎能会不香呢?
想想父母,再想想自己,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他们要过生日了,我却常常想不起来,原因是自己工作忙;过年了,给家人买点什么呢?唉,爸爸妈妈总是准备得那么齐全,好像什么也不缺。给他们买身衣服吧,又觉得妈妈是个要好的人,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不是合适,还是算了吧;星期天到了,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吧,因为自己还要忙着送孩子上辅导班……好像总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由,殊不知这是在自我开脱呀!
前不久,我一位同事的父亲突然间去世了,我们到殡仪馆前去悼念。那位同事见了我们,已经泣不成声,后来断断续续对我们说:“我真是后悔!父亲在世的时候,我连一件衣服也没给他买过。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走了,我真是没想到啊!……”从殡仪馆出来的时候,我们几个人的眼里都浸满了泪水。回来后,我们几个人都深有感触地说:“不要总以为父母还年轻,有时候时间是不等人的,它不会等你有了时间再让你尽孝心,所以以后一定要常回家看看,一定不要给自己留有遗憾!”
Ⅸ 议论文孝顺800字
我们的生命、思想;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一切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所以,我们不能不孝敬父母。
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崇尚孝顺的人和事。他们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皇帝,但他们孝顺双亲的事迹,都成为千古美谈!薄太后的儿子汉文帝刘恒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身为帝王的汉文帝,其实完全没必要事事亲力亲为,只要一声令下,什么都可以做好。可是,他做了。至少他没有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帝王如此,平民百姓又何尝不是呢?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他从不抱怨,总是恭顺对待。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直到冰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份孝心足以感动每个人。
刘恒和王祥不管身份是否卑微,地位是否显赫,但是,他们都做到了孝敬父母,刘恒虽然身为皇帝,但他侍奉母亲的举动让我们深受感动,而王祥可以视自己的养母为亲生母亲对待,以德报怨,更是让人感动,他们孝顺父母的一言一行,难道我们不应以他们为荣吗?
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平常一句问候,一个爱的眼神,一句感激的话语,都能让父母高兴很久。当父母的生日到来时,即使说一句生日快乐,父母的心里都会很高兴的,当父母生病了,如果拿一点药,父母也会觉得开心,当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时,如果为父母倒杯水,父母都会觉得再累也愿意,当父母伤心的时候,一句短短的安慰,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种幸福,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孝顺父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总会与他人相识,产生亲情、友情、恋情,其中浓的化不开,砸碎骨头连着筋的唯有父母亲情。所以,不管贫穷也好,富贵也罢,孝顺父母是我们做儿女应尽的责任。
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这辈子都无法偿还的,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就开始为了我们而奔波忙碌,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他们宁可自己苦,也不肯让我们受苦,他们对我的爱,是无尽的,伟大的,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是他们让我们可以享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是他们让我们过的如此快乐,难道,我们不应该报答他们吗?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