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九月九重阳节千古传诵的名句
九月九重阳节千古传诵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句解析: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1]注释译文:
作品译文:
意译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B. 九月九重阳节思念天堂母亲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该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2)九月九重阳节念亲恩扩展阅读: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C. 九月九重阳节的诗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郑谷《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D. 关于九月九重阳节的诗句
1、凤城歌管有新音。——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2、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3、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4、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露乍冷,寒将报。绿香催渚芰,黄密攒庭草。人未老,蓝桥谩促霜砧捣。照影兰缸晕,破户银蟾小。樽在眼,从谁倒。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李之仪《千秋岁》
5、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九日水阁》
6、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李煜《谢新恩》
7、少年自负凌云笔。——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8、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司空图《重阳山居》
9、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10、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1、朔风万里入衣多,嘹呖寒空一雁过。——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12、露浥初英,早遗恨、参差九日。——吴文英《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13、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王昌龄《九日登高》
14、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5、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6、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17、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18、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鸾辂音尘远。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柳永《斗百花》
19、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20、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旅中过重阳》
E. 九月九重阳节那首诗是什么
九月九重阳节那首诗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F. 推荐几首关于“重阳节”的古风段子
时运金秋叶正红,否极泰来天道同.
人生亦或一束菊,繁华过后是从容.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G. 九月九重阳节的伤感情诗
1、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赋诗。忽逢重九日,无奈菊花枝。《九日示大圆洪智》 宋·陈与
2、祝融峰下逢嘉节,相对那能不怆神。烟里共寻幽涧菊,樽前俱是异乡人。遥山带日应连越,孤雁来时想别秦。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九日陪董内召登高》 唐·廖匡图
3、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九日》
4、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荃蘪路远愁霜早,兄弟乡遥羡雁飞。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九日雨中》 唐·徐
5、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重阳阻雨》 唐·司空图
6、重阳时节。可怜又是天崖客。扁舟小泊花溪侧。细雨斜风,不见秦楼月。白衣望断无消息。举觞一笑真难得。归兮学取陶彭泽。采菊东篱,悠然见山色。《醉落魄/一斛珠》 宋·赵善括
7、重阳高会古平台,吟遍秋光始下来。黄菊后期香未减,新诗捧得眼还开。每因佳节知身老,却忆前欢似梦回。且喜清时屡行乐,是非名利尽悠哉。《十日和张少监》 唐·徐铉
8、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九日寄行简》 唐·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