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阳节是什么节呢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叫做老人节,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重阳节与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祭祖是主要节日做节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❷ 重阳节指的是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作为老年节,并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因此重阳节这天又是“敬老日”、“敬老节”或“老年节”、“老人节”。
活动
重阳节期间,中国各地会举办丰富多彩的节日主题活动和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尊敬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
❸ 农耕时令具体指是什么
农耕时令具体指的是24节气与植物种植
节气特点:
春季
立春:斗指寅;太阳黄经为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公历2月3-5日交节。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公历4月04-06日交节。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公历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公历6月05-07日交节。
夏至:斗指乙;太阳黄经为90°。炎热的夏天来临。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公历7月06-08日交节。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公历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公历9月07-09日交节。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昼夜平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冬季的开始。公历11月7-8日交节。
小雪: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意味开始下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寒冷的冬天来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
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20-21日交节。
节气习俗
1、立春
立春俗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 前一天叫“迎春”。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新的一年之始。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古时候立春要祭春神、祭太岁。
立春日民间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古时,“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那个假人“耕夫”被称作“芒神”。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不佳。
2、雨水
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农民历书说:“ 门 指 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 冰雪皆散而为水。” 雨水过后,开始植树。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 莫让一滴白白流”,“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雨水无雨天要旱, 清明 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 的农谚。
在雨水这天,在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就是干爹的意思。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3、惊蛰
惊蛰象征气温上升, 天气变暖, 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 蠕动。 有“雨水早,春分迟 惊蛰育苗正适时”, “惊蛰不过不下种” 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 有“雷打惊蛰谷米贱”, “惊蛰闻雷米如泥”, “过了 惊蛰节,耕地莫停歇”,“雷打惊蛰前,高岗 能种田”,“雷打惊蛰后,河湾能种豆”, “惊蛰打雷, 小满发水”, “惊蛰云不动,寒到 五月 中 ”, “ 惊蛰不放蜂, 十笼九笼空 ” 的 俗语。此外, 惊蛰前后要种大蒜。
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4、春分
春分, 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将春风、秋风又称为“日 夜分”,民间 有“春风秋风,昼夜平分” 的谚语。春季过半,气候转暖,昼渐长 夜渐短。麦子生长迅速,开始起身,有“ 麦过春分昼夜忙”, “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俗谚,应加强麦田 管理,施肥,严禁牲畜吃青。春分有雨,兆人们身体康健,有“春分有雨病人稀” 之俗谚。
在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在中国岭南一带,有一个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当地百姓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5、清明
清明,空气清新,草木返青,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有“清明十天种高粱”,“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 “清明前后, 点瓜种豆”, “清明喂个饱( 上肥), 瘦苗能长好” 等农谚。清明 节忌讳天阴、下雨。是日天晴,兆大丰收 有“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 暗谷雨”, “清明无雨多吃面” 之说法。俗以为清明不明, 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西北风,主旱,有“清明西北风, 旱了不会轻” 之说, 但也有“清明南风起, 收成好无比” 的俗谚。 清明夜落雨, 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 只怕清明一夜雨。”
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是春天的节气,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
6、谷雨
谷雨为公历每年四月 二十日 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 时开始。 一般天气变暖, 断霜雪, 雨量也较前增多, 是播种的重要季节, 开始种高粱、 玉米等秋作物,有“谷雨下秧, 立夏栽”, “谷雨麦怀胎” 之说。 此外,谷雨无雨, 亦为 荒年之兆, 民 间 忌之, 有“ 明 清明,暗谷雨”, “清明 要明, 谷雨要雨” 之俗谚, 也有“谷雨到, 布谷叫, 前三天叫 受干, 后三天叫 受淹” 的说法。 雨后开始碾场, “三月 不碾场, 打麦土里扬”。
7、立夏
立夏是为 夏季之始, 小麦齐穗, 开始扬 花上浆。此时, 各种候鸟相继入境, 并继续播种秋作物。 农谚云:“ 立夏茭子小满谷, 芒种玉茭大疙哚。” 立夏日 忌无雨、 无风。 俗以 为立夏日 无雨, 主旱, 有“立夏不下, 旱到麦罢”, “立夏不下, 高挂犁耙”, “立夏刮东风, 药铺把门 封” 之说。 立夏是多雨的 时节。 传说,古代君王常在这一天到京城外迎接夏天。
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是日中午,家家户户都要煮好鸡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8、小满
小满,农民购置农器家具, 做收麦前的准备工作, 并开始套种晚秋作物。 有“小满不满, 芒种不忙”,“小满十八天, 不熟也要干( 指小麦)”, “小满种谷, 憋满仓屋” 的农谚。
在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水车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祭车神”亦为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物,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这些习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9、芒种
进入典型的夏季, 天气相当炎热,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收、 夏种、 夏管统称“三夏”。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
10、夏至
夏至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是收割小麦、秋田 管理的紧张季节。气温升高, 天气变热,忌连阴 雨,有“荒谷烂麦长玉茭” 之说。“春争日 , 夏争时, 中 耕锄草不宜迟”。 夏至三庚入伏, 伏有三十天或四十天, 分头伏、 中 伏和末伏。 每伏十天, 中 伏有二十天的。 民间有“热在中 伏” 和“三伏里头加一秋” 之说。
史载,宋代宫廷中,每适夏至,御厨们就包出一种夏至馄饨,供帝后妃嫔食用。其实,宋代宫廷不光是夏至这个节令吃馄饨,一年之中其余二十三个节气都吃馄饨,故宋代宫廷有一道“二十四节气馄饨”的著名面点,南宋高宗尤嗜食馄饨。
11、小暑
小暑天气逐渐炎热, 汛期到, 作物旺长, 要加强秋作物管理。 可犁地, 农谚有“小暑前后种绿豆”。 小暑忌旱,有“六月 怕干, 九月 怕淹”, “六月 旱, 喝稀饭”, “六月要雨难得雨, 八月 要晴难得晴”, “小暑南风十八天, 坑里泥巴都晒干”, “伏里无雨, 谷里无米” 的俗谚。 在小暑节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12、大暑
大暑为一年中 气温最高的时期, 正值伏中。谷子甩大叶,黄豆二棚楼,要注意治虫、 防旱、 防涝。 有“冷在三九, 热在三伏”, “三伏不热, 五谷不结”, “小暑 大暑, 热 死老 鼠 ”, “ 小 暑 不 算 热,大暑压草肥 ”,“头伏有雨, 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 “伏里有雨,多种麦”, “大暑到立秋, 割草压肥不能丢”, “头伏萝卜 , 二伏菜, 三伏里头种荞麦”, “伏天三场雨, 薄地长好麻” 的 农谚。 还有“ 伏里带九里”, “ 冬病夏治”的说法。
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葭芷一带的民俗。清同治年间,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时节为甚。人们认为这是五位凶神所致,于是在江边建了五圣庙,更在大暑节这一天,用特制木船将供品送至椒江口外。意思很明显,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13、立秋
立秋,秋季开 始, 时在三伏之中。 有“ 三 伏 不 到, 秋来到” 之说,但天气仍然炎热难耐, 有“秋老虎” 之说。 农事有“立了秋, 挂锄钩” 之说,意为庄稼不再锄了; 还有“立罢秋, 万事休”, “立秋种芝麻, 老死不开花”, 意为此时各种作物不能再种了。但此时要播撒葱子,育出 小葱苗,待第二年春天移栽。 还可种菠菜、 青菜、 芫荽。 立秋是当地农家的大节气, 是庄稼接近成熟的季节。“立秋三天遍地红”, 指高粱穗变红成熟。 立秋日 忌雷、 雨、 风, 有“雷打秋, 晚禾折半收”, “秋前北风, 秋后雨, 秋后北风干到底” 的俗谚。
在立秋时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习俗。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习俗中有很多说法。摸到南瓜,易生男孩;摸到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这个夜里,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
14、处暑
处暑,暑尽天凉, 炎热的天气将于是日结束。农谚有“处暑不种田, 想种等年”, “处暑不露头, 割倒喂老牛”, “过了 处署不种秋, 就是种上也不收”, “处暑暑谷渐黄, 大风要提防”。
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
15、白露
白露,时值中秋, 天气 转 凉, 夜间露水发白 ,开始收获高粱和早玉米。农谚有“白 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 小麦)”,“白 露没有雨, 犁地要早起”, “秋收打谷又犁田, 来年又是大丰年”, “八月 初一洒一阵, 旱到来年五月 尽”。
16、秋分
秋分,秋季的一半, 此后, 北半球渐短, 夜渐长。 秋分后, 既要抓紧送粪犁地, 积极备播小麦, 又夹带收秋,是秋季最忙时期。 农谚有“白 露早, 寒露迟, 秋风种麦正适时”, “秋分分断根”, “秋分过五, 小麦入土”,“ 秋 天 弯 弯 腰, 强 似 春 天 转 一 遭 儿”, “ 初 一 不 下 盼十三, 十三不下一冬干”, “一年辛勤在于秋, 粮不入屋不算收”, “三春不如一秋忙, 收不到屋里不算粮”。 秋分前后, 月 亮落地的变化, 将直接预示着来年年景的好坏。 俗谚云:“ 七月 十五早看天, 强似抽签问 神仙;月 亮落地接云彩, 年景好的说不得; 月 亮落地光塌塌,明年粮食打不发。”
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代社会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17、寒露
寒露,进入寒露,气候明 显转凉, 夜有寒冷之感。农谚有“哪有寒露不割谷”, “寒露不刨葱, 等到立了 冬”,“打蛇打在七寸上, 庄稼种在节气上”, “一早三分忙,一壮三分旺”, “割寒露, 打霜降” 之说。 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18、霜降
霜降,以天冷、露水结成薄霜而名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有“霜降有霜,米谷满仓”, “十月 不下霜, 种地一包糠”, “有墒不等时, 到时不等墒”, “犁犁耙耙种 下田, 最晚不过立冬前”, “ 前耧后耧, 差一穗头”的农谚。
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相传土司第十四世许文英,其妻岑玉音为湖润土司的女儿,曾和其夫在清朝末年,一道骑牛到闽越沿海抗倭。因为岑玉音是骑着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称为“娅莫”。“娅”是壮语里对老年妇女的称呼,“莫”即黄牛。岑玉音抗敌凯旋之日正值霜降节,为纪念许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庙,逢霜降日,民众扛着玉音的画像,举行游神活动。节庆由此而来,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由于下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土司文化,使霜降节由单纯庆丰收节庆活动,发展成为祭祀民族英雄、进行商贸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的综和性民俗活动。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壮族民俗文化,承载壮族土司文化、反侵略斗争的历史记忆。
19、立冬
立 冬,意味着冬天的到 来,太阳过黄经为225° 。古有“冬是终了 ”, 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谚有“立了冬, 把地耕,能使土里养分增”, “冬耕深,出 黄金” 之说。 立冬日 忌讳吃生冷食物, 如萝卜 、 水果等, 否则会损伤身体。 立冬忌无雨, 有“重阳 无雨立冬晴, 立冬无雨一冬晴”, “男 人不忘秋刹地, 女人不忘夜纺花”, “地冻牛铃响, 萝卜 白 菜正在长” 的俗谚。
20、小雪
小雪“,气温下降, 始飘雪花。 开始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整修道路, 开展副业活动。农谚有“千家万户 ,沫子粪土”,“ 修渠 筑坝, 天旱不怕 ”, “ 修好水渠 筑好塘,年年丰收有保障”, “修好水利, 一本万利”。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年的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们都会放在嘴上唠叨着:几号了,还有几天就要到小雪了,谁家的糯米碾好了,谁家的还在场上晒着呢。这时候小孩子们都很兴奋,觉得就象过年似的。
21、大雪
大雪,因天寒地冻、 大雪纷飞而名 。“瑞雪兆丰年。”“麦盖三床被( 大雪), 头枕蒸馍睡。” 农事活动继续以 水利建设、 整修道路水渠为主, 并开始磨粉, 生产粉条、粉皮, 从事商业经营及商品 生产等活动。 农谚有“场光地净, 五沟挖通”, “薄地想丰收, 冬闲挖深沟”。 大雪忌无雪, 俗谚有“大雪不见雪, 来年不收麦”, “今年大雪把门 封, 来年一定好收成”, “雪水化成河, 麦收不会薄”,“大雪丰收来, 无雪少吃麦” 之说。大雪时节,天寒地冻。 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寒号鸟”的传说。
22、冬至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 归线, 是日交九, 此后天气渐入严寒。有《 冬九九歌》:“ 一九二九闭 门 塞手, 三九四 九冻死鸡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农业生产上, 除继续进行防冻、积肥等工作外,还要注意人畜的安全过冬。“吃了冬至饭(姜饭), 一天长一线”, 白 天将逐渐变长。 冬至忌无雨, 俗谚云:“立冬无雨看冬至, 冬至无雪一冬晴。”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冬至节,来由于节气特点“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在冬至祭祀神灵和祖先的节日习俗。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家境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的由来,是因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23、小寒
小寒,进入严寒天气, “小寒大寒, 滴水成团”, “小寒冻土, 大寒冻河”。 梅花是小寒节气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咏梅诗起源于六朝,隋唐崛起,极盛于宋元,明清相继,仍余韵犹存。这些诗词或写梅品质,或咏梅风姿,或绘梅神韵,或歌梅情怀。大都立意新颖,借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梅花以抒发作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高尚情操。
24、大寒
大寒,进入一年中 最寒冷的时段,时在农历十二月 ,准备过春节, “小寒、 大寒、 杀猪过年”。在大寒节气中,其间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
❹ 重阳节是什么节呀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日期在九月九,又叫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和除夕内、清明节、中元节容合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是我国比较古老的节日,是人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的体现。俗话说“家有一老,如获至宝。”家里有老人,才能保持兄弟姐们的团结,还有人说,家里老人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也就散了,因为他(她)们聚在一起的机会少了,而亲情、家族荣耀等都是老人在起关键作用。
我们每年逢年过节的时候,有些人不吃辛苦千里迢迢都要养家里赶,就是为了与家里的老母老母能够团圆,这也是我国重阳老人节传承下来的基因。重阳节意义重大,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极目楚天舒,就是象征高寿,长寿。
重阳节与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分不开的。阳历时间可能每年不一样,但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说,与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离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天。
到了九月九就晒秋,农民这个时候家家户户把家里的农产品都拿出来晒,一个是代表粮食都丰收了,家里的存货多了,庆祝农业大丰收。二个是趁着秋高气爽的好日子,家人团聚,把农产品拿出来晒一晒,人多力量大,团聚话丰年。
❺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重阳节又叫祭祖节、登高节、敬老节。
1、祭祖节
重阳节与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祭祖是主要节日做节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2、登高节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3、敬老节
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习俗
1、重阳习俗之赏菊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九月初九的冲重阳节,当然少不了赏菊的习俗。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古时重阳节,各地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2、重阳习俗之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汉代已见,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3、重阳习俗之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佩带茱萸可以辟邪求吉。因此,茱萸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重阳节
❻ 重阳节的典故,来历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古人认为,因为古老的《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因“九”在个位数中最大,所以古人以“九”为最高;而且夏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又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把九月九日叫作重阳节。这种说法的形成还与魏文帝曹丕的解释密切相关。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的说法说明这一认识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但这种说法带有明显的附会成份,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这是因为,最初的“重阳节”并非一开始就确定在农历九月九日,“阳”也并非只指日月两个天体,“重”也并非仅指“二”这个数。另外,《易经》天之数说:“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系天故取其奇为灾岁数”,可见“重九”并不是吉利之数,有时却是大凶之数。综合后人的研究,[②]重阳节的来源应该说比这说法复杂。它和从远古到上古时期两个非常矛盾的先民习俗——九月庆和九月祭,[③]以及先民天神互通的原始信仰与火神死亡崇拜有紧密联系。一、上古九月的庆典习俗。对于农耕社会来讲,农历九月农事基本完毕,因此从远古开始,华夏先民往往将丰年庆典和祭神祀祖等活动安排在九月。《吕氏春秋
❼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
重阳节的意义是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重阳节与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祭祖是主要节日做节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7)重阳节农耕扩展阅读:
重阳习俗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汉代作品《西京杂记》中收录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
❽ 重阳节是什么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内风俗,所容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重阳节与除、清、孟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❾ 重阳节的来历,习俗知多少
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9)重阳节农耕扩展阅读:
重阳节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制作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