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孝敬老人具体事迹(1500字)
肖大妈每当和左邻右舍谈论起儿媳妇的事情时,总是深情地说,“儿媳妇与我从来没吵过架,也没有红过脸。我能有这样一个好儿媳妇,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啊!”。肖大妈谈的这个儿媳妇,是大儿子吴夫存的妻子,名字叫薛秀萍。吴夫存是山东兖矿集团杨村矿普掘工区职工,妻子薛秀萍没有工作,是一名家属。在左邻右舍的心目中,薛秀萍可是个孝敬公婆的好儿媳、疼爱丈夫的好妻子、关爱子女的好妈妈。
有一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这句话在吴夫存和薛秀萍夫妇这里,得到了新的诠释,注入了不同寻常的意义。2006年腊月的一天,刚刚退休的公公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还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时,鲜血已经从嘴里吐了出来。从没有见过这场面的婆婆吓的不知所措,当时,吴夫存正在井下工作,二儿子也远在济三矿。为了不让哥俩担心,影响他们工作,薛秀萍没有打电话告诉他们,而是和婆婆一起把公公送到了矿医院。由于入院及时,公公的病得到了控制,但矿医院建议应到上一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为使公公尽快康复,薛秀萍又和婆婆带着公公转到了集团公司总医院,经过总医院的检查,最后确诊公公得了胃癌。
胃癌,对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来说,对于一个没有工作仅靠丈夫工资养家糊口的薛秀萍来说,无疑是晴空霹雳,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增添了困难,公公得了胃癌,预示着家里将有一笔巨大的费用要支出了。“公公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仅够生活;刚参加工作的二弟也没有多少积蓄,况且又有了女朋友;公公辛苦了一辈子,还没有享受天伦之乐,就生病了,作为家中的老大,没有理由不出钱给公公治病,尽管自己也没有多少积蓄。”薛秀萍在心里默默的念叨着。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其所能,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为公公治病,以尽晚辈的孝心。”就这样,薛秀萍、吴夫存夫妇把存有的积蓄全部拿出,又从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为自己的父亲开始了漫长的治疗。历时近1年时间,先后在公司总医院、济南齐鲁医院治病,共花去医疗费用84000余元。住院期间,薛秀萍隔三差五看望公公,每次看望,都买上一些公公爱吃爱喝的营养品。一次,到齐鲁医院,正赶上公公刚化疗完,把吃下去的饭全都吐在了身上和被子上,薛秀萍赶紧用毛巾为公公擦洗,一点也没有感觉到难为情,到让公公有些不好意思。同病房的病友见到后对她的婆婆说,“你的儿媳妇比闺女还孝顺呀!”
在平时,薛秀萍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可在孝敬公婆身上,她却非常的大方。每月不仅给婆婆百儿八十的钱,逢年过节,还为公婆添上一两件新衣服,以表孝心。在她的带动下,没过门的二弟媳妇也把自己的工资卡换成牡丹卡让婆婆使用。看到儿子、儿媳们对老两口如此孝敬,婆婆感动地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她逢人就讲,“我的儿媳妇比闺女还好啊!”正是薛秀萍这颗赤诚的爱心和无限的孝心,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好评,也因为她的孝心,她们家连续三年获得“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光荣称号
㈡ 孝敬事迹
孝顺的故事
★大白香象
在久远的过去,有两个国王,一是迦尸国王,一是比提醯国王。比提醯王因为拥有一只力大无穷的香象,总是轻而易举地就把迦尸王的军队打败,迦尸国王为了一雪前耻,便对全国下达命令:「若有人能为国王抓来强壮的香象,必定重赏。」
当时,在山里住了一只大白香象,被人发现了,国王立刻派军队上山围捕。这只强壮的大象竟然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温驯的被带回了宫中。国王得到这头珍贵的白香象非常欢喜,为它盖了一个漂亮的屋子,里面铺了非常柔软的毯子,又给它上好的饮食,还请人弹琴给他听,可是香象却始终不愿意进食。
迦尸国王非常著急,亲自来看这头香象,问道:「你为什麼不吃东西呢?」香象回答:「我的父母住在山里,年纪又老,眼睛也瞎了,无法自己去找水草来吃,一定饿坏了,只要想到这里,我就难过的吃不下东西……大王,您能不能放我回去孝养父母,等将来父母老死了,我会主动回来为陛下效命。」
迦尸国王听了深受感动,便放这头香象回到山中,同时颁令,全国皆要孝养、恭敬父母,若不孝者,将处以重罪。
过了几年,老象往生了,大香象依约回到王宫,迦尸王高兴极了,立刻派它进攻比提醯国。但是,香象却反倒劝国王化干戈为玉帛,并愿意前往比提醯国,作和平的使者,果然,香象真的化解了怨结,使两国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 瀑布成美酒
从前在日本美浓国〈现在的日本歧埠县〉有一位非常孝顺的年轻人,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过世了,长久以来与父亲俩人相依为命。他们的生活穷得连买米的钱都没有。
父亲很爱喝酒,可是连买米的钱都没有,哪来的钱买酒喝呢?年轻人知道父亲一直想喝酒,每天出门的时候总会对父亲说:「爸爸,我一定会努力工作,给您买些酒回来,请您多忍耐!」,可是,砍了一整天的木柴所卖的钱也只能买一顿饭菜回来,一想到父亲有酒喝时高兴的样子,年轻人忍不住难过起来,一步一步拖著疲惫的身子回家。
做父亲的实在也不忍心看著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工作却吃不饱一顿饭还要顾虑他有没有酒喝,看儿子满脸忧戚的样子,他赶紧安慰儿子:「别烦恼了,我的好儿子啊,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酒不喝没什麼关系的。」,听到父亲反过来安慰他,年轻人更难过,心想:「明天,明天我一定要买酒回来给父亲喝。」
第二天一笤纾
㈢ 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
花木兰替父从军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中。
这时立国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国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断南侵,北魏政权便多次“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与柔然大战。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在《木兰诗》中开头就说明了当时的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而花木兰家中除了年迈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帼英雄本色的表现。
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她早晨告别爷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岸边,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暮色苍茫中,一个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何等荒凉而又悲壮的境界。“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战事是十分的频繁,岁月是十分的漫长,那么多的将军蝶血疆场,花木兰能活着回来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树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锨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声析山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
积雪没胫,坚冰在须。当此苦寒,天假强胡,
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
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渐浙,魂魄结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http://www.fhsyx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238
㈣ 现代孝敬父母的事例
我听我爸爸说过一个孝敬父母的事例。
那个人大概跟我爸年纪差不多,在一个什么乡还是县的当干部,老家在乡下,离工作单位很远。骑自行车要半天到一天的工夫。
这个人每周周末都会骑自行车回老家,不管刮风下雨。回了老家就往炕头上一坐,点根烟,听他老母亲唠叨、说话。老太太七八十岁了,口齿也不太清楚,而且关心的都是些小农琐事,还有家里的狗跑出去了,昨天摘了筐黄瓜卖了,家里鸡不下蛋等等。他就那么听着,偶尔应两声。
跟那人在城里的工作和他的阅历相比,这些事情毫无意义,如果放在美国人身上,肯定会恼了。但那人一点都不烦,尽管他也不喜欢听。他就是坐在炕头上,听他妈唠叨半天,就为陪着他妈。因为他知道他妈想他,喜欢经常能看见他;他妈也知道他儿子理解他。
就这样,年复一年。那人用最简单的方法尽自己的孝心。娘儿俩往炕头上一坐,就开始聊。一个说,一个听,简单而悠闲。这比任何华丽词藻所堆积出来的孝道都感人,因为它能静静的沁到人们的心里去。
㈤ 孝敬父母的事例 500字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K
㈥ 孝敬父母的事例
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㈦ 孝敬事例,急需!!!!!!!
孝子当义工回报社会好心人
“爸爸您走好啊……”看着父亲被抬上殡仪馆的丧车,王希海一次次哭倒在地,他不敢相信82岁的父亲就这样走了。昨天,刚刚从殡仪馆回来的王希海告诉记者:“父亲走了,许多人都说我应该开始新生活,但我和外界‘隔绝’已经25年了,我的新生活要从做义工开始,回报那些帮助我们的好心人。”
伺候植物人父亲25年
在2004年,本报就曾经报道过王希海照顾植物人父亲的事情,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81年,王希海的父亲成了植物人,当年只有二十几岁的王希海放弃了工作,一心一意照顾父亲,这一照顾就是25年。将近50岁的他直到今天仍然没有结婚,父亲就是他生活的中心。
25年来他的父亲没有瘦一斤,反倒胖了不少;25年来他从来不敢一觉睡上1个小时,因为要给父亲翻身……父亲有痰吐不出,他用一根胶皮管把痰先吸到自己嘴里。他父亲的屋子里春夏秋冬温度相差不多,夏天即使王希海热得满头大汗,也要给父亲扇扇子。他每天给父亲按摩,他的按摩手法就连医院的专家也不得不称赞非常好。2004年记者去采访时,王希海说他的愿望是让父亲活过80岁,那时他父亲刚刚过了80岁生日。而今父亲在82岁高龄时去世了,王希海一共伺候了他25年零2个月。
老父走得安详
王希海告诉记者,大年初七一早5时,他和往常一样扶父亲起床,本来父亲应该和他脸贴脸的,可这一天他刚把父亲扶起来,父亲的头就滑到了他的肩膀上,在他怀里,父亲安详地闭上了眼睛。王希海不敢相信父亲就这么走了,他立即给父亲做人工呼吸,找来社区医院的大夫看是否还能救过来,但他的父亲还是走了。
孝子得到众人帮忙
昨天是王希海的父亲出殡的日子,站北街道的领导们一大早赶到殡仪馆,许多社区里不相识的居民也纷纷前来。社区志愿者帮着抬他父亲下楼。旁边的装饰材料市场的保安们也主动来帮忙。珍奥核酸、大商家家广场这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企业也都给他送来了钱和物品,并承诺将尽量提供帮助。
在殡仪馆里,不时有人说,“王希海,我在晚报上看过他的事迹和照片,太感人了!”“听说过,大孝子啊!”许多人纷纷过来和他拥抱。
新生活从当义工开始
万全社区书记王淑贞对王希海说:“你父亲没有了,你要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了,我们社区就负责给你介绍个对象。”王希海笑了笑,他说:“我现在还没考虑这些,是要开始新生活了,但25年来,父亲一直是我生活的中心,我到现在还舍不得他走。而且我毕竟已经25年不怎么出门了,就相当于和外界隔绝了25年,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我要先锻炼自己,再走入社会,我刚刚办了个大连市慈善总会的义工证,我的新生活就从做义工开始吧。过两天我就出去和志愿者一起清理野广告。”
王希海有漂亮的按摩手法,记者问他是否愿意靠这个挣钱,他说:“如果别人有困难,我会尽可能的帮助。如果有的贫困家庭有护理的需要,我是义不容辞。大家这么帮我,我拿什么回报社会?就用我余下的时间为大家做事吧。”
㈧ 古代有哪些孝敬父母的事例
详细事例如下:
㈨ 有关孝顺的名人事例
有关孝顺的名人事例:
1.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版所措,权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2.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得知母亲因为不好意思藏起尿湿的裤子,主动要求去清洗。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
3.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有一天,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
4.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
5.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