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和翻译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㈡ 孝敬孔子的故事
孔子关于孝敬父母教诲孔子在他的《弟子规》中详述了如何孝敬父母,这对于我们当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是非常有益的。一个仁义,善良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一个好人,待人接物诚实善良,孝敬父母,爱护子女,他的心是无私的。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视为“大逆不道”。今天我们常常看到听到,无论是在文学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时常有这样报怨父母的:“为什么生我?”其实,正如人们讲的“善恶轮报”,人的不幸都是因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后来遭遇不幸,以偿还以前做坏事时欠下的债。以恶相报,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磨难。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礼规,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会非常协调。
㈢ 孔子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孔子的学生曾参,在瓜地里除草,一不小心把瓜苗的根锄断了。他的父亲大怒,操起一根大棒,狠狠地抽打了他。
曾参默默承受着,不躲不闪。
其父却越打越气,直到曾参倒在地上,昏过去。
曾参很久才苏醒过来,醒来以后,他马上站起来,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害得父亲大人不得不用大棒来教育我。大棒太重了,父亲您没累着吧?”
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后,还拿起琴边弹边大声唱歌,以此让他父亲知道,他身体没事,好让父亲宽心、放心。
这个曾参,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但是,孔子听到这事后,是什么态度呢?
孔老夫子发怒了。他告诉弟子们说:“曾参来时,不准他进来见我!”曾参糊涂了,也很委屈:“老师您不是教导我们要孝顺吗?为什么我这样孝顺,您还生气呢?”
他请求孔子接见。他要问问老师。
孔子告诉他,从前有个瞽叟,他的儿子叫舜。瞽叟要使唤舜时,舜总是在身旁。瞽叟发怒要杀掉舜时,却总也找不到这个孝顺儿子了。平时,瞽叟用小木棍打他,他就忍受着;瞽叟一旦拿大棒子揍他,他就马上逃走。
你以为舜是怕死而违抗父命吗?你以为他是不孝吗?正因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他才使得他的父亲没有因为打死了儿子而犯下不慈的罪过,而他自己也没有丧失那拳拳孝心啊!
你呢?拿身体去承受父亲的雷霆之怒,打死也不躲避。你有没有想过,你一旦被打死了,不就是让你父亲陷于不义之地吗?不是要让你父亲承受丧子之痛吗?不是要让你父亲因为亲手打死儿子而悔恨终生吗?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孝吗?
一番话,让曾参醍醐灌顶,冷汗涔涔。
我们看孔子的这个故事,便知道,后来《二十四孝图》中的那些极端的孝道,像王祥卧冰求鲤,郭巨埋儿奉母,庾黔娄尝粪忧心,等等,一定为孔子所反对,因为孔子坚决反对用极端的手段去实现道德标准。用极端的手段去实行道德规范,本身即为不道德,并且会引起更大的不道德。
㈣ 和孔子学习“怎样才算是孝顺”
子游问孝。子曰:“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在国学热持续升温的今天,说到孝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也几乎没有什么人公开反对孝顺父母。但是对于究竟怎样才算是孝顺,可能差别还是很大的。不但作为孝顺者的子女对此有不同看法,即便是作为被孝顺者的父母,对此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可能潜藏一个巨大的危机:很可能由于对孝顺标准的不同,而引发双方的矛盾,甚至可能引起双方的不愉快。因此理顺对孝顺的判定标准刻不容缓。 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等,对于孝顺会有不同的标准。《论语》中有多处提到怎样才算是孝顺,这只能算是2500年前的古人对孝顺的标准,对于这个标准,我们没有必要全盘照搬,但是可以作为参考。如果古人的标准对于今天依然是适合的,我们可以继续引用。如果对于今天的标准是不太适合的,我们可以加以修正。 在《论语》中,记录了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今天一提到孝顺就说是能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喂养吗?如果无敬爱之心,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从孔子这话中我们可以推想出,即便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对孝顺的标准也就已经非常不同了,有人觉得,只要能赡养父母,就可以算是孝顺父母了,但是孔子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孔子认为只做到赡养父母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父母保持尊敬,如果对父母不尊敬,那么赡养父母就与饲养家畜没有什么分别。孔子对孝顺的标准,显然更加高一些。 了解到孔子时代的这两种关于孝顺的标准,作为今日中国人,我是深感惭愧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说在赡养父母的基础上对父母保持尊敬没有普遍做到,即便连最低标准的赡养父母,许多子女都没有做到。相反,我们却看到许多家庭几个子女相互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的现象。尽管父母有几个孩子,却一个子女也不愿意赡养父母。更有甚者,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抚养大,子女不但不能赡养父母,还要继续赖在家里不去工作、心安理得地当“啃老族”! 我们也还注意到另外一种更加普遍的现象:父母并不缺乏养老的钱,他们自己有退休金,或者有子女每月提供的养老金,可是却缺乏子女的关心。有报道说,中国空巢老人在迅速增加。这些家庭的子女往往都去忙自己的事,而把父母独自扔在一边,甚至过年过节也没有时间去探望一下父母。 客观来说,子女无法和年老的父母一起生活,一起照顾年老的父母,主要还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因素。许多子女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将父母接来与自己一起安度晚年。不过也有相当多的家庭,并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父母和子女彼此之间的文化或观念上的隔阂,他们无法和睦相处,宁愿分开生活。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年增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子女在经济上有能力让年老的父母和自己一起生活,但是如果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文化或观念隔阂无法消除,比如著名的“婆媳不和”之类的隔阂无法消除,那么空巢老人得不到子女关心、照顾的社会问题就依然无法解决。消除这个文化或观念隔阂的唯一途径,就是爱,彼此之间标准相同、心灵相通的爱,以及对孝顺标准的统一和认同。 “婆媳不和”是中国最经典的难题之一,为什么西方社会没有类似的“婆媳不和”现象呢?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孝顺标准”的负作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孝顺标准”是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但是从来不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父母什么事都做得很公正,那么媳妇自然会对婆婆很尊敬,可是如果婆婆本身做事不公正,却还单方面强调媳妇必须无条件地尊敬婆婆,这自然会引起媳妇的强烈不满,于是“婆媳不和”便会一代代传下去,即便是当年的媳妇在熬成婆之后,也会同样强迫自己的媳妇无条件地尊敬自己这个新婆婆。 所以传统孝顺标准中的“尊敬”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没有同时强调父母对子女同样的“尊敬”。所以我们今天倡导“孝顺”,在强调要尊敬父母的同时,也强调父母必须同样尊敬子女。也就是,我们强调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敬,而不是一味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只有彼此平等地相互尊敬,这样的孝顺才可以长久,才可以和谐,才可以给彼此都带来快乐,也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爱。
㈤ 孔子的名言关于孝顺的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㈥ 求所有的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
注: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㈦ 孔子孝敬父母的故事
孔子关于孝敬父母教诲孔子在他的《弟子规》中详述了如何孝敬父母,这对于我们当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是非常有益的。一个仁义,善良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一个好人,待人接物诚实善良,孝敬父母,爱护子女,他的心是无私的。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视为“大逆不道”。今天我们常常看到听到,无论是在文学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时常有这样报怨父母的:“为什么生我?”其实,正如人们讲的“善恶轮报”,人的不幸都是因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后来遭遇不幸,以偿还以前做坏事时欠下的债。以恶相报,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磨难。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礼规,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会非常协调。
孔子在对其弟子的教诲中讲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礼貌对待父母,父母有不对时,如何恰当的指出,等等。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解说: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㈧ 关于孝顺的孔子名言有哪些
关于孝顺的孔子名言有: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㈨ 孔子的名言关于孝顺的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