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味的顺从才是孝顺吗
绝对不是。听父母的话是孝顺。但是不能什么话都听父母的。那叫愚孝。父母的话固然要听。但是遇事自己认为是对的就要去做。即使失败也不后悔,毕竟经历过。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啊。不要前怕狼后怕虎的否则一事无成。你总不能一辈子都在父母的庇佑下活着吧。那样你永远长不大。男人或女人都要遇事有主见才行。记住;狼走千里吃肉。
『贰』 孝顺父母就应该一味的顺从父母吗
当然不是,父母的观点也不是全都对的,需要自己理智判断,一味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并不是孝顺他们的表现,而是愚蠢的表现
『叁』 孝顺是不是一味的给钱
有些人在父母年老后,每个月寄一点钱,就认为自己很孝顺。其实这并不是“孝”。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认为“孝”就是养活父母,让父母吃好穿好,而没有用心恭敬他们,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何区别呢?
那么,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孝”呢?
1.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闻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席子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像黄香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根据不同的季节,给予不同的关怀,才是子女应当做的。但我们有没有这样呢?每个人不妨想一想。
子女用钱孝养父母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给予安慰。作为父母,晚年往往会感到孤独、寂寞,始终觉得自己遭人嫌弃、没人理睬,因此,子女平时要多加安慰,让他们开心。其实这也合情合理。
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不会吃饭、不会穿衣、不会走路,而父母牺牲一切,悉心照顾我们长大,之后又关心我们读书、工作、成家···
到了现在,我们长大成人了,而父母的身体已经苍老、体力已经衰退,这时候,如果对他们一点都不关心,那真是没有良心的表现。
2.
有些人对父母关心很不够,好像从降生以来,父母从未关心过自己一样。
当然,这也与父母的教育有关,包括一家人共同吃饭时,因为对孩子的宠爱,菜往往先夹在他碗里:“你是宝贝,最可爱的。”其实不应该这样,吃饭时,应让孩子先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种恭敬的表示。这样点点滴滴教,渐渐地,他就会对长辈有尊重之心。
子女长大之后,若想报答父母的恩德,不能只用物质来回报,因为当年父母对你的养育,并非只付出了物质,更付出了满腔的爱。
所以,若想回报这种深恩,就要真正关心他们,常常想着他们,就像父母始终牵挂自己一样。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6岁那年,一次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端出蜜橘招待他。他没有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时,怀里滚出了三个蜜橘。
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
他回答:“这么好的蜜橘,我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一个6岁孩子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是难能可贵。
因此,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也应该像小陆绩一样,时时都把父母挂在心上。
『肆』 究竟什么叫愚孝
愚孝的意思是: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每一个皇帝去世以后,在谥号前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等。儒家也提倡忠,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后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今人称此口号为愚忠愚孝。
『伍』 孝顺就是一味的顺从,一味的听父母的话吗
儿女孝顺父母是很好的。只是一味听从。又是愚孝。
对于父母是好事。
对于本人的婚姻。对方会有很大的压力。
『陆』 对老人一味顺从就是孝顺吗
是的,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以顺为孝!(百善孝为先)
『柒』 孝敬父母是要一味的顺从吗
不一定要顺从才是孝顺,关键你要怎么去理解,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都有曾遇见同样矛盾的问题,父母子女意见不合很正常,毕竟是生于两个时代的人,受到的环境教育都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最好能保持一直就是多沟通,多交流,多体谅,多包容,父母所做一切总体都是为子女好,只是你没有把你的想法跟父母沟通不协调,所以才导致父母意见不合。
『捌』 孝顺父母,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为了不让父母生气,是不可以放弃自我,一味的顺从
至少要做到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常回家看看,孝顺不是要顺从,相信做父母的会是讲道理的,在矛盾面前如果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尽量晓之以理,说服他们.
『玖』 你认为,如果父母有错也要一味地孝顺吗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父母有地方错了,你可以和他们好好谈谈他们的错,只要你把利弊分析给他们说明了,我想一个正常的父母会改变自己的事情的,只有好好孝敬父母一切都会改变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