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阳节的发源地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2. 重阳节的起源地是哪里
发源于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版的《续齐谐权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蜗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鶪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上蔡古称蔡地,西汉时属汝南郡治所。上蔡的历史名人,最著名的要数李斯,县城西南的李斯楼村就是秦国宰相李斯的故里,村庄周围还有李斯墓等遗迹。孔圣人在上蔡留下的东西也不少,他当年周游列国,其间在蔡国呆了3年,“孔门七十二贤”中,有6位是上蔡籍人士。
蔡侯望河楼又名看花楼,位于看花楼村的蔡国故城西城垣之上,东距蔡候路300米,西距开龚路200米,为当年蔡侯登高眺望汝河和四周风景之处,故称蔡侯望河楼,后九九重阳节起源于此,故又称其为重阳登高处。
上蔡县每年均有国际重阳节,重阳节是河南省申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3. 重阳节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节日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来源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庆祝方式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4. 重阳节是到底谁的节日
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如今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4)重阳节发祥地到底是哪扩展阅读
重阳节的习俗:
1、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如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2、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5. 重阳节到底是什么节日到底是在干什么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更多重阳节资料:http://ke..com/view/2572.htm
6. 重阳节文化发源地是哪里呢
2003年月4日
首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2003年10月4日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古城上蔡迎来了国家重阳节特种邮票上蔡首发式及“最美不过夕阳红”文化活动,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集体舞《欢乐的节日》在上蔡县重阳广场拉开了“最美不过夕阳红”文化活动的序幕。
2004年10月22日
第二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2004年10月22日10时,中国上蔡第二届重阳文化节暨河南省文化厅送文化下乡活动在上蔡县重阳广场隆重开幕。开幕式上,省直有关厅(局)领导和市、县有关领导为上蔡县评选出的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先进典型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随后又为90岁以上的老人代表发放了补助金。
2005年10月11日
第三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2005年10月11日,中国·上蔡第三届重阳节在上蔡县重阳广场开幕。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文艺演出、文化研讨、书画展览、诗歌朗诵、重阳登高等,为上蔡县9名90岁以上老人代表、9名100岁以上的老寿星颁发了长寿金。9个好家庭代表、9名好儿女和9名好媳妇代表受到隆重表彰。
2006年10月29日
第四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2006年10月29日,中国·上蔡第四届重阳文化节暨河南省新闻出版局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活动在上蔡县蔡明园广场拉开帷幕。此次活动包括文艺演出、老年艺术表演、召开蔡氏文化暨经济发展联谊会、邀请省市知名医疗专家为老人义诊、开展尊老敬老主题教育等内容。
2007年10月19日
第五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2007年10月19日,中国·上蔡第五届重阳文化节在上蔡县蔡明园广场举行。该县对百岁寿星每年颁发1200元“长寿金”,对9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200元的生活补助费;对农村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先后投资3043万元新建、改扩建敬老院26所,开通闭路电视,建起了卫生保健室、娱乐室、洗浴室等。
2008年10月7日
第六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2008年10月7日,中国·上蔡第六届重阳文化节在上蔡县蔡明园广场隆重开幕。159名尊老敬老模范和尊老敬老先进集体、好家庭、好儿女、好媳妇受到表彰,16名90岁以上“老寿星”领到长寿金。举行了“金秋重阳”诗歌朗诵会、“夕阳红”老年文艺会演等重阳节系列活动。
2009年10月26日
第七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2009年10月26日,中国·上蔡第七届重阳文化节在上蔡蔡明园广场举行。开幕式上,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第二届省十大敬老楷模、省敬老之星、敬老功勋单位受到隆重表彰,老寿星们领到了长寿金。河南省广播电台为欢度重阳节的老人献上了一场文化盛宴。
2010年10月16日
第八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2010年10月16日,中国·上蔡第八届重阳文化节在上蔡县蔡明园广场隆重开幕。开幕式上,与会领导为全市“十佳”尊老敬老模范和上蔡县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尊老敬老标兵、尊老敬老好媳妇颁奖,并为上蔡县的老寿星代表颁发了长寿金。开幕式结束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艺术团进行了慰问演出。
2011年9月30日 第九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2011年9月30日,中国·上蔡第九届重阳文化节在上蔡县蔡明园广场隆重开幕。与会领导向上蔡县颁发“全国敬老模范单位”“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奖牌,40名尊老敬老模范和尊老敬老先进集体、好家庭、好儿女、好媳妇受到表彰,13名90岁以上“老寿星”领到了长寿金。
2012年10月22日 第十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2012年10月22日,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上蔡第十届重阳文化节在上蔡县蔡明园广场拉开帷幕。组织了“金秋重阳”摄影大赛及展出,对全县孝心模范、孝道家庭进行评选,为全县长寿老人免费照相赠送“长寿照”,为全县五保老人和计划生育奖扶对象开展义诊活动等。
2013年10月12日 第十一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2013年10月12日,上蔡县蔡明园广场人潮如海、嘉宾如云,中国·上蔡2013“九九重阳”群众文化活动以及以“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主题的《我的长辈》微视屏作品大赛颁奖公益活动在此举行,受表彰的尊老敬老模范、孝心模范、孝道家庭代表为来自祖国各地的获奖者颁奖。
2014年9月29日 第十二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2014年9月29日,中国·上蔡2014“九九重阳”群众广场文化活动暨《我的长辈》微视屏大赛获奖作品展播活动在上蔡县蔡明园广场举行。活动突出“传播孝文化、醉美重阳情”主题,旨在将上蔡打造成全国重阳文化的节庆盛典地和孝文化传承中心。
2015年10月20日 第十三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2015年10月20日,“爱佑中华善孝同行”中国·上蔡第十三届重阳文化节群众文化活动在上蔡县蔡明园广场隆重开幕。活动期间,上蔡县举办了中老年人健身才艺大赛、“重阳孝老情”戏曲文艺演出、“重阳寿星”及全县孝心模范孝道家庭评选表彰等8项活动。
2016年10月9日 第十四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2016年10月9日,中国·上蔡第十四届重阳文化节在上蔡县蔡明园广场隆重举行。此次重阳文化节以“重阳节·敬老情”为主题,以群众类广场文化演出为主体,共演出歌曲、舞蹈、脱口秀、器乐演奏、相声、诗朗诵等节目16个。
7. 重阳节的发源地!
发源于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等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7)重阳节发祥地到底是哪扩展阅读;
重阳节习俗
一、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二、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尤其是在岭南一带,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祭祀祖先,登高远望,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少地方人重阳祭祖的观念正日渐淡薄。
8. 重阳节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何这一天古人要登高、插菊花和戴茱萸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很受重视。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有非常多的答案。其中广为流传的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历史上重阳节那天不仅热闹非凡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这都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登高,插菊花,戴茱萸。以此来表达对家中年长亲人的爱意,为他们乞求更多的健康,然他们可以得以长寿。菊花酒在汉代就已经十分常见,通常是为人祝寿的时候所喝,意味着祝他人长寿。茱萸入药可以养生去病,并且有祛湿,驱虫的功效,还可以消积食,治寒热。因此古人将茱萸称为“辟邪翁”。
9. 重阳节到底是怎么来的是是啥节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