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不能和菩萨照相有什么破解的办法吗
不要迷信,已经拍照过了的决定没有问题! 你把大慈大悲心量满虚空法界的诸佛菩萨,想的还不如一个世间普通善人和圣人.....真是三世诸佛齐喊冤啊, 您也太低看、太看不起诸佛菩萨了吧? 而不相信佛,总相信自己吧?一切众生平等都是佛,自己当然也是佛(未来佛)了,自性即佛哦,您总不能连自己这尊佛都不信吧?觉悟了的人就是佛,佛是觉悟的意思,而佛法所有的设施都为是像教学一样,启发您自性中的自性佛而设置的,都是有其表法意义的,而要是不要不知其意,那就真实上当了,那真实既冤枉又迷信。 总之有的地方出于保护的因素而禁止拍照的就要遵守人家的规定,出于尊重心与对佛法的恭敬心、最好征询当地管理人员,允许拍照的情况下再拍。 不管怎么样要以 恭敬心 为主就好。 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协助,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 教观音:千手观音 据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唐代以后,千手观音像在中国许多寺院中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千手观音的形象,常以四十二手象征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 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因此,就应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时,为利益一切众生,“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发誓愿已,应时身千手干眼悉皆具足”,变现出如意宝珠、日精摩尼宝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杨柳枝手等。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在佛教看来,只要虔诚地信奉千手观音,就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大好处。 千手观音为观音部果德之尊 。“千”为无量及圆满之义,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无量广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 。根据《陀罗尼经》云:千手千眼观世音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随众生之机,相应五部五种法,而满足一切愿求。 以下是为您汇集的有关佛陀教育的各类开示: 再说教育 佛陀的教育(再次强调,这里说的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迷信的宗教,本人就是学习佛陀教育而非宗教的非有神的也非无神的).佛法的大智慧不全在寺庙(相当部分都是迷信的烧香拜佛算命,没有正信的学经讲座)而在佛陀所说的经典里面。 而儒释道三家:儒家教育人与人的关系(伦理道德),道家教育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果教育),佛家圆融前两者同时。更深入详细讲了,人与人/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人与山河大地/人与自然/人与不同维次空间/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佛陀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 而只从字面上看,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名字中的“本师”是什么意思?就是“我的老师”啊。我们自称是佛弟子,“弟子”是什么意思?学生嘛!佛陀与我们是师生关系,十方诸佛菩萨都是他介绍给我们的老师与同门师兄啊.......明眼的有智慧的一看就知道,这哪里是宗教和迷信?整个就一超级大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系统。真搞清楚道理了就一点都不迷信了嘛. 而佛经哲学,是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圆融儒家与道家的佛法所教所说: 一切万法唯心所造,唯识所变。自己掌握与了知自己的前生今世与来生的命运 ,自己把握改造自己的一切,(包括身体环境与生活环境与物质环境)。但是,能 真正能自己把握与改造命运的前提条件 是:你要以正信的态度,并且今生有宿世的善根(真信切愿)福德(能解能行)因缘(有缘分遇正信的佛法),次第的学习佛法中各种或深或浅的知识,来得到宇宙人生真相与开启幸福圆满的真实大智慧。这里无法详细解答您,如果您真有善根福德因缘的话,请您去网络搜索观看慧律法师(幽默爆笑型讲法),或者净空法师(易解稳重型讲法)或海涛法师(轻松愉悦型讲法)的视屏与他们个人网站,推荐您网络净空法师的《轻松学佛法》系列作为起步,非常容易理解,如对藏传佛教有兴趣请网络索达吉堪布的讲座资料。最后祝您法喜充满,六时吉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阿弥陀佛。 有关破除迷信与 佛门设施表法 的开示: 1 佛法里所有一切设施都是教学的工具,都是表法,都是启发自性,这是很了不起的。 2 灌顶是形式,是表法;重要是法,不懂得法就白灌了。灌是慈悲加持,顶是佛顶,把佛法里面至高无上的佛法传授给你,这叫灌顶。 3 佛用莲花来表法,把污泥比作六凡世间,上面的清水比作四圣法界。莲花开在上面,四圣六凡他都放下了,都舍了,这叫真清净。如果你把四圣六凡统统舍掉,你就是莲花化生。 4 我们这个法门也称为莲宗,极乐世界也称为莲华世界。莲花是花果同时,拿来比喻净宗念佛成佛非常恰当。 5法 轮是最早用来表法的,轮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一个象征,它确确实实代表了佛法的内涵。轮的周边在动,它心不动,佛法里面讲的空有、性相、动静,它统统能代表。“轮”代表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用它来表法。 6 在佛法里养生的原则是:身要动、心要静。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要运作、要运转,一定要动。轮的圆周在动,我们身要动;轮心是非有非无,心不但要静,心要虚。心里头一无所有,这样的人决定长寿,这样的人决定不生病。 7 手结印,合掌、放掌都是表法。合掌的时候表一心,放掌的时候表法界。 8 佛门当中,讲经说法是佛事,我们点蜡烛,不点电灯,为什么?蜡烛能明显地表法,蜡烛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舍己为人。 9 香表什么?香表信香,对佛菩萨的教诲深信不疑;又表戒定真香,戒定是真干,真正依教奉行。 10 佛像前面的供具,最重要的是供水。不烧香没有关系,不燃灯也没有关系,一定要供一杯水。水表什么?表心,心要像水一样清净,要像水一样平等。 11 供花,是提醒自己要修好因;供果,是提醒自己要求好果。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在佛菩萨面前磕几个头、烧几支香、供香花水果就得佛力加持,那是迷信,没有这回事! 12 世俗人戴珠宝是炫耀他的身份与财富;学佛的人戴珠宝是提醒自己心要清净、要不染、要不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取这个意思。 13 阿弥陀经讲的“十万亿”不是数字,是表法的意思。十万亿是尽虚空遍法界,真如本性是尽虚空遍法界。 14 在佛经里面数字都是表法的意思,像阿弥陀经里面,我们看得最多的是用“七”,像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宝池。七代表圆满,七的意思是东、南、西、北、上、下、当中,取这个意思。 15 你一入佛门,头一个看到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特别塑造布袋和尚的像,大肚皮代表有容量,能包容。弥勒菩萨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对待任何一个人都欢欢喜喜,一切是非善恶统统能包容。 16 东方天王代表尽职,履行道德;南方天王代表精进,日新又新;西方天王代表多见;北方天王代表多听。这是天王殿,你一入佛门就给你上第一课! 17 寺院里面供养佛菩萨,是为了教学;这种教学,不仅是学佛的基础,也是做人的基础。看到佛像就磕头,那就叫礼敬吗?泥塑木雕的佛像你给它磕一万个头,它也不晓得! 18 佛像是表法的,叫你看到它,晓得除了自己之外,统统都是佛,是这么个意思。佛是觉,觉性里本来具足一切功德。我们在事相上见到佛像,立刻就晓得,要觉悟,要求觉! 净空法师关于佛像开光与意义的开示: 请佛像到家里供养,不需要做任何仪式。佛像请到家里也不需要开光,这个事情我也讲的很多。大家都希望这个佛像会灵验,就一定要开光,不开光他就不灵了。你请我去给它开光它就灵了,你想想看,你就不如拜我,我比它强多了。我叫它灵就灵,叫它不灵就不灵,那佛菩萨就听我的了,这个观念错误。开光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新造的佛像,或者新造的礼堂、念佛堂,开幕仪式,我们现在不叫开光,叫开幕。开幕的时候一定要跟大家讲解,为什么要建立这个,为什么要造这个佛像,造这个佛像是什么用意,我们供养有什么好处,把这个说出来之后,这叫开光。是佛像开我们的光,不是我们开佛的光,你看这个颠倒了,这麻烦大了。 像我们供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我们看到观音菩萨,自己对一切众生慈悲心就要生起来,是观音菩萨开我们慈悲之光;地藏菩萨他是孝子,见到地藏菩萨,我们就想到要孝顺父母,把我们孝敬父母的光开出来,这个意思就没错,这一定要懂得。一个佛菩萨就像我们学校里功课一样,他代表一门功课,你把他讲清楚,看到他,他来提醒我的。你说你是个不孝的人,有人天天在你旁边嘀咕你「你要孝顺父母,你孝顺父母」,听了几天你就讨厌了,你就会怨恨那个人。佛门里的方法非常巧妙,供一尊你看到很喜欢的地藏菩萨,看到他,他就在提醒你孝养父母;看到观音菩萨,就提醒你,你要慈悲对人。所以,所有诸佛菩萨的形象都是这个用意,千万不要错会意思,错会意思你就上当了。不但是佛菩萨没有开你的光,你是愈迷愈深,大错特错,你真正是迷信。
B. 弟子规怎样背最快
南无阿弥陀佛
弟子规不仅是要背,,更是要做到才行。
======================
净空法师---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是什么?给诸位说,《弟子规》。你能把《弟子规》统统落实、统统做到,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佛在经上教导我们,《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念佛的人,求往生的人,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就是善护三业,这个我们有没有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话就是“十善业道”!而修净业的人,佛在《观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定是从净业三福奠定基础。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做到没有?其他的不必说了,这是头一条。这条没有做到,怎么能往生?这条为什么做不到?这个我说得很多了,我们没有一个真正善人的基础。经典一打开,“善男子,善女人”,我们不是善男子,不是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是什么?给诸位说,《弟子规》。你能把《弟子规》统统落实、统统做到,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然后你学习十善业就没有问题,很容易,一点都不难;没有《弟子规》,十善业做不到。所以十善业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落实,这净业三福里头头两句落实,然后你才能够学十善业。有十善业的基础,你才真正能够受三皈五戒,要不然三皈五戒全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这些年来,我非常重视《弟子规》的学习,无论在家、出家同学,我都叫他要认真学习《弟子规》,比什么都重要;根本的根本,基础的基础。《弟子规》,说实在话就是教你学做个好人,就是教你做个善男子、善女人,你们想想这个多重要!
C. 南昌要到哪里看抑郁症
多做好事善事,哪怕是做一点点好事都会使人感到快乐,多孝顺父母。念佛,念回地藏经,戒邪淫多放生答。心理出现问题是心灵的垃圾太多。可以看周老师讲的心法,《根除烦恼的秘诀》《刘大善人讲病》。可修心祛病。神奇的四句真言<对不起,请原谅我,谢谢你,我爱你》可清除心灵垃圾.南无阿弥陀佛
D. 子日:“为政以德全文意思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意思: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E. 梦见买花敬佛
梦到买花敬佛,是一件好事。
这个梦没有必要去执着是什么意思。你为善,就预示吉祥,你为恶,就预示灾难
。这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千古不变的道理。
我愿意为你略为解说一下相关的佛法。你看完就明白了。
佛法浩瀚,我就讲一下因果规律和个人的改运之道吧。
佛法讲究因果规律,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此时此刻所受的苦,都是前
世今生的恶业所致,我们此时此刻享受到的快乐,都是前世今生善业的成熟。是
自己作的善,让我们达成心愿,让我们快乐,是自己作的恶,让我们诸事不顺,
让我们痛苦。这是快乐和痛苦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命运是自已造成的。
所以,命运的改变,主要也要靠我们自己,说到这里。楼主是否已经明白,佛菩
萨济世救人的方式,以神力护佑是次要的,主要的方式,是教导我们一套行为标
准(行为标准就是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让我们做个大善人,从而自
己改变自己不好的命运,走向幸福圆满的康庄大道。
楼主试想,一个人犯了错误被关监狱里,受了很多苦,佛菩萨能用神力瞬间毁掉
监狱,还他自由吗?不能,对吧,只能教导他一套行为标准,让他改过,然后争
取减刑。所以“教化万民”,这是佛菩萨渡人的主要方式。
另外,关于?学佛的内容,不光是烧香,还有吃素,放生,忏悔,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念佛、念经、持咒(念佛念经是佛门大善)等。后者才是重点。后者给我们带来好运的力量更大!因为后者表明你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实践了,力行了。这些也是佛门消灾解难除病改变命运获得平安吉祥之正道。
比方说佛门五戒吧,佛言,行上品五戒十善者,来世可以升天,行中品五戒十善
者,来世还可以为人,免入三恶道受苦。楼主你看,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这都是
自己的行为造成的。
念佛诵经有什么用呢。且看经书:《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是如何说的: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解怨)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解恶咒解毒害)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辟邪)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寻声救苦)
楼主你看,称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与观世音菩萨圣号,效果不错吧。
再看大善行:助印经书及造像的十大功德
1、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
2、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3、夙生怨怼,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4、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
5、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6、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
7、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城爱戴,恭敬礼拜。
8、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
9、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
10、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
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楼主你看,上面的福德,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不是求来的,楼主想要心想事
成,吉祥如意,还须按照佛菩萨对我们的教导,实地去修啊。
附一点,孝顺父母是人间大善,不孝是很折福的。孔子说过,孝顺父母最难的是
“色难”,就是难以对父母和颜悦色,所以我们以后要对父母以柔心对待,讲话
轻声细语,语气不要凶。
最后,楼主要是有兴趣,可以请一本《认识佛教》来具体全面的了解一下。佛法
讲明了宇宙人生的起源,道理,我们凡人如何离苦得乐之道,很是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祝愿楼主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阿弥陀佛!
F. 论语第十一章原文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乡下人啊;后来学习礼乐,君子啊。如用的,那么我们从前辈。”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译文:孔子说:"跟从我周游陈蔡之间受苦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了。“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李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道德修养好的人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善于辞令、口才好的有宰我、子贡。长于政事的学生有冉有和季路(子路)。文学才华突出的有子游和子夏。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啊!对于我说的话没有不高兴。”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大孝子啊!人们从来不挑剔和怀疑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孝顺的话。"
11-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南容经常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就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的好学,但他不幸早死!颜回死了。”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颜路请求你的车来为他买椁。孔子说:“才不才,亦各言其子啊。鲤死,有棺无椁。我不步行来为他买椁。因为我从大夫的后代,不可能步行的。“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颜渊死的时候,孔子说:"啊!苍天灭我啊!苍天灭我啊!"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颜渊死了,儿子哭得悲痛。随从的人说:“你哭了!”他说:“有痛吗!不是他自己的是悲痛,谁是!”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颜渊死了,学生想厚葬的,孔子说:“不可。“守门人厚葬的。孔子说:“颜回把我像父亲一样,我不能看还你的。这不是我的过错呀,那你们呢。”
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季路问侍奉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怎么能侍奉鬼神?”他说:“请问死?”他说:“我不知道生,焉知死?”
11-13、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译文:闵子骞侍奉在孔子一侧,恭敬和悦的样子;子路表现出刚强的样子;冉有和子贡体现出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的样子。孔子很高兴。又说道:"像子路这个样子,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11-1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译文:鲁国人翻修长府。闵子骞说:"老样子,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说:"这个人不轻易发表意见,一开口说话就很中肯。"
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弹的这手瑟,怎么是我的门徒呢?"因为这个,学生们便不尊敬子路。孔子说:"子路的水平已经进入厅堂了,但还没有进入室内罢了。"
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谁更贤能?"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子夏有些不足。"子贡接着说:"那么说就是子张要好一些了?"孔子说:"过头和不足是一样的。"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孙氏比周公还富有,而作为季孙氏的家臣的冉求还帮助季孙氏聚敛搜刮更进一步增加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声讨他。"
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口彦。
译文: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差不多,多次空。赐没有禀受天命,而做买卖;行情多次中。”
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么做好人。孔子说:"不跟着前人的脚步走,就很难进入很高的境界。"
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译文:孔子说:"言论笃实的人可以称许他为善人,但还要进一步判断,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出来的呢?"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说一个道理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就去做呢?"冉有也问:"听说一个道理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听到了就要去做。"公西华问老师:"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冉有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的回答是听到了就去做。我很疑惑,敢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有做事退缩不前,所以我就鼓励他大胆地做;子路胆子太大,好勇争胜,所以我要约束他。"
(6)孝顺父母才是善人扩展阅读:
论语第十一章是整部《论语》中较长的一章,集中谈论的是师徒五人的愿望。有述有评,人物个性鲜明,画中有画。曾点的回答很有道家的意味,儒道两家文化,很值得细细品味。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人做人做事一直都讲究一个“度”,常说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所以说万事须讲“度”,率性而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事不成,心慌难择路,欲速则不达,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是为“度”。
这个“度”就是分寸,万事万物皆有分寸,时间有分寸,它公平地给予了每个人相同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自然有分寸的,四季有规律地轮回。人,做事更应该懂得分寸,把握分寸。做到恰如其分,是最高境界,事实上,把握好了人生分寸,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