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诗人赏菊花图片

重阳节诗人赏菊花图片

发布时间:2021-01-05 10:59:15

重阳节手抄报怎么画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素材。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可以用中国的国画写意来表达。

❷ 重阳节菊花的诗句

九九重阳,天高气爽,亲朋好友,三五成群,身佩茱萸,携带佳酿,欣欣然联袂登山,一睹如画江山,饱览金秋美景。中国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我们采撷几首,感受重阳节的独特魅力。
在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抒情小诗是他17岁时所作。当时,诗人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但是他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未完全团聚。这正是此诗深厚、新颖处,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赏菊是重阳的节目之一。秋高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菊花,别有一番情趣。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重阳节到来时要回来赏菊。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宋*范曾大 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词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一首有名的重阳词。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进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把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交织在一起,赏菊时的孤独凄凉心情跃然纸上。

宋*李清照*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毛泽东写的重阳诗,情调与古人截然不同。毛主席在《采桑子·重阳》一词中,以雄视千古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敌制胜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写下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不朽诗篇。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1929.10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千百年来,这些诗篇为重阳节增添了无限光彩,今天读来依然能让人感受重阳的独特魅力。甫一搜索,发现还有更多的描写重阳和菊花的诗篇。

唐*李煜*谢新恩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北宋*李清照*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北宋*李之仪*千秋岁

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露乍冷,寒将报。绿香催渚芰,黄密攒庭草。
人未老,蓝桥谩促霜砧捣。照影兰缸晕,破户银蟾小。
樽在眼,从谁倒。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

北宋*柳永*斗百花

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
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
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
鸾辂音尘远。
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
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
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

北宋*晏几道*蝶恋花

庭院
碧苔红叶遍,
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
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职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
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
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北宋*晏几道*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
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称重阳,
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
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
清歌莫断肠。

南宋*辛弃疾*踏莎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金*段克己*满江红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
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盈把足娱陶令意,
夕餐谁似三闾诘。
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头空白,都无语,怀畴昔
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
汝身孤特应难立。
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元*元无名氏*水仙子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
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
泪涟涟断送了秋光。
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夕阳西下水东流,一事无成两鬓秋。
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
强登临情思幽幽,
望故国三千里,倚秋风十二楼。
没来由惹起闲愁。
常记得离筵饮泣饯行时,
折尽青青杨柳枝。
欲拈斑管书心事,
无那可乾坤天样般纸。
意悬悬诉不尽相思,
谩写下鸳鸯字,空吟就花月词,
凭何人付与娇姿。

元*张可久*折桂令

对青
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
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清*曹雪芹*螃蟹咏

桂霭桐阴坐举殇,
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
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
月浦空余禾黍香。

唐*王昌龄*九日登高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唐*白居易*九日登巴台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唐*白居易*陵园妾

陵园妾,
颜色如花命如叶。
命如叶薄将奈何?
一奉寝宫年月多。
年月多,
春愁秋思知何限?
青丝发落丛鬓疏,
红玉肤销系裙缦。
忆昔宫中被妒猜,
因谗得罪配陵来。
老母啼呼趁车别,
中宫监送锁门回。
山宫一闭无开日,
未死此身不令出。
松门到晓月徘徊,
柏城尽日风萧瑟。
松门柏城幽闭深,
闻蝉听燕感光阴。
眼看菊蕊重阳泪,
手把梨花寒食心。
把花掩泪无人见,
绿芜墙绕青苔院。
四季徒支妆粉钱,
三朝不识君王面。
遥想六宫奉至尊,
宣徽雪夜浴堂春。
雨露之恩不及者,
犹闻不啻三千人。
三千人,
我尔军恩何厚薄?
愿令轮转直陵园,
三岁一来均苦乐。

唐*白居易*九日醉吟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重阳日寄韦舍人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唐】崔元翰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唐】白行简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唐】独孤及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重阳日有作
【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撏白发真堪笑,
牢锁黄金实可哀。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阳
【唐】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
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❸ 为什么重阳节要欣赏菊花

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三国时代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这就是说,中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某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载: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绎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丸日登山饮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而在这些文学家的故事里,包含着重阳节的各种风俗,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等。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所以这些风俗也为人们所熟知。至于与重阳节有关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孟嘉落帽和白衣人给陶渊明送酒最有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了。 盂嘉是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说起来还是陶渊明的外租父。他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集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问,一阵风刮过,把盂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帽子已不在头上。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盂嘉。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大诗人陶渊明的重阳故事更有名。陶渊明最爱菊花,简直是个“菊迷”。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今江西)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又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风景!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不但用来酿酒,也用来食用。屈原的《离骚》所谓“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罢。 由于这些重阳掌故的广泛流传,六朝以后文人都很重视重阳节,诗文中以重阳节为题材的,可称节令诗中的大宗。唐朝诗人工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咏重阳的诗,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了。杜甫的重阳诗也很多,很有名,如“醉把茱萸仔细看”等,特别提到茱萸。其他不少诗人,凡写重阳诗,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这是一种小乔木,树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树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西晋初期的周处在他所写的《风土记》中,曾说到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宴会;把它称作“茱萸会”。周处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所记的风俗是江南风俗。 比周处稍后的晋朝人陆翻的《邺中记》,也写到当地重阳有登高和佩茱萸的习惯。邺中是现在的河北省临彰一带,可见北方也有同样的风俗。按道理推论,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至于登高,在秋高气爽、遍地黄花的重阳时节,上山登临游览,欣赏深秋的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怕的感受。重阳节登高之风,在唐代已很盛行。许多诗人为此写了不少诗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诗云: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裹,山翠县楼西。 唐代诗人邵大震的一首诗云: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如果说登高游览还只是文人们喜欢的事,那未追究起来,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正是好时机,农民们向来管这种上山采集叫“小秋收”。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当然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 重阳赏菊饮酒,也是一个传统的风俗。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菊花,别有一番情趣。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写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这首诗抒发了人老心壮的慨叹之情。至于王勃的“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的诗句,语言隽永,诗意清新,更写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旧时重阳节还饮菊花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据《西京杂记》载: 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重阳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辅料有枣。栗或肉。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高,象座小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思。有的在重阳糕上还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吧。 地面上最高的地方当数山,重阳节登高,本来也是要登山的。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带,周围没有山,那怎么开展登高活动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这样就简单了。顾名思义,“登高”就是上高处登临,那未在当地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地方就行了。好多地方有塔,不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筑物都高,因此塔就成了登高的理想场所。另外城镇都有城楼,通常都很高,也是个可去之处。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❹ 关于重阳节 菊花的诗句 古诗

1、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代诗人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译文:一院子的菊花金黄金黄,中间有一丛白似霜的花儿是这么孤独。就像今天的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2、九日齐山登高

唐代诗人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诗人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4)重阳节诗人赏菊花图片扩展阅读

重阳席上赋白菊作品鉴赏

白居易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题为“赋白菊”,诗开头却先道满园的菊花都是金黄色。“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这是用陪衬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丛”更为突出,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一点红色也就更加显目了。

“满”“郁”与“孤”两相对照,白菊更为引入注目。“色似霜”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白菊皎洁的色彩。

更妙的是后两句:“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由于诗人随时留心观察生活,故能迅速从现实生活中来选取材料,作出具体而生动的比喻。

这一比喻紧扣题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句“白头翁人少年场”,颇有情趣。白菊虽是“孤丛”,好似“白头翁”,但是却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仍然充满青春活力。

❺ 重阳节赏菊诗词

一、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明•唐寅《菊花》
二、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 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三、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 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四、 年年孤负黄花约。 —— 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五、 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 ——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六、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 —— 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七、 芙蓉金菊斗馨香。 —— 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八、 犹喜闰前霜未下,菊边依旧舞身轻。 —— 司空图《白菊三首》
九、 黄菊开时伤聚散。 —— 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十、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十一、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十二、 斗万花样巧,深染蜂黄。 —— 吴文英《惜黄花慢•菊》
十三、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 杜甫《宿赞公房》
十四、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十五、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❻ 【重阳节】赏菊花,饮菊酒,你要知道哪些知识听歌

九九重阳节是入秋之后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文化中,将“九”视作为最大阳数,而九月初九,两个九字相重,因此在这天举行的各种活动,被人们赋予了各种特殊含义。例如,重阳登高,是为汲取天地阳气,以趋福避祸;而饮菊酒、插茱萸的风俗,也带有了期盼健康、长寿的意味。

图1. 重阳登高。

菊花和茱萸,是在重阳节中扮演十分重要角色的两类植物,而其中又以菊花为甚。赏菊花、饮菊酒、食菊糕,已经成为了重阳节的标志性风俗。那么,菊花究竟是如何与重阳这个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呢?
重阳赏的是什么“菊”?

都说重阳要赏菊,那么我们赏的,到底是什么菊花呢?
如果抛开重阳节不提,那么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可赏之“菊”:作为鲜切花的非洲菊和雏菊、庭院栽种的矢车菊和勋章菊,还有可形成大片花海的波斯菊等等,这些美丽花儿的名字中都带有一个“菊”字。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菊科大家族。

图2:各种菊科植物的花。

所有的菊科植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看上去的那朵炫目的“花”,其实是由诸多小花组成的花序。对于菊科植物来说,我们看到每一片“花瓣”,以及每一个“花蕊”,其实都是一朵独立的小花。只不过,那些看似“花瓣”的小花,花冠特别延长,因此称为舌状花,又因为位置在边缘,又被称为缘花,而像“花蕊”的小花则花冠小而呈管状,因此称为管状花,因为位置居于中间,所以也被称为盘花。

图3:菊科植物花序的结构。

因此用这样的特征去判断,我们身边的菊花真是太多了,例如我们熟悉的蒲公英、向日葵,以及最近为人们熟知的青蒿、黄花蒿,都是“菊花”(菊科植物)。在这些“菊花”中,有些花序全部由舌状花组成(如蒲公英),还有一些既有舌状花,也有管状花(如向日葵),整个菊科也因此分成了舌状花亚科和管状花亚科两大类。

不过,显然这些“菊花”并不是我国传统意义上菊花。重阳节所赏的菊花,只是全世界30000余种菊科植物中的一员,即管状花亚科菊属的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这一个物种。然而,正是这单单一种,因其长久的历史和我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了品种繁多、用途各异的大家族,而又进一步成为了整个菊科的代表。

图4:国人认识中典型的菊花模样。

“食”菊长久远
虽然现在的菊花色彩缤纷,形态各异,但人们最开始对菊花的利用并非是用来欣赏,而更多是拿来食用,以及制作菊花酒。
人们饮用食用菊花的历史,要远远早于赏菊。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可能已经有食用菊花的历史。而到了汉代,以菊花来制作菊花酒,已经成为了相当流行的习俗。记录西汉时期逸闻轶事的《西京杂记》就记载道:“菊华(“华”通“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可见,西汉时期的菊花酒,不单用菊花,并且还要加入菊花的茎叶,这大抵是利用气味更为浓烈的菊花茎叶,来增加菊花酒的风味。

图5:菊花酒。

到唐代时,随着重阳节成为公众普遍的节日,重阳节与菊花酒,已经成为一对固定的搭配。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九日登山》中写道:“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不过此时,茎叶入酒的习惯逐渐减退,更多是单以菊花与大米一同发酵,或直接将菊花浸入酒中,从而让酒带有菊花的清香和微黄的颜色。直到今天,菊花酒依然沿用着一千多年前的制作工艺。

古人偏爱服食菊花,其实是对菊花多种特性的联想所致。首先,和其他大多数植物,包括很多菊科植物不同,菊花多在深秋时节开放,“我花开时百花杀”,因此给人以傲然之感;而经霜不谢的特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坚韧”“长寿”,因此也赋予了菊花以“长寿”的含义。其次,菊花的茎叶及花中存在多种挥发性物质,食用或浸酒饮用,这些物质的特殊香气会带给人“神清气爽”之感,更是让人认为菊花会拥有“轻身”“健体”之功效。因此在信奉“天人合一”的古代,取食菊花,以期望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6:菊花也是食材用花之一。

从“饮”到“赏”

当然,如果人们只是将菊花用作食材和酿酒的调味剂的话,恐怕也成就不了今天菊花的名气。而人们开始主动栽种菊花,正是菊花得以变得如此多样的原因。
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人们主动去栽种菊花的,恐怕就是陶渊明莫属了。“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栽种菊花,成为了陶渊明淡然隐居,傲骨犹存精神的体现。不过,陶渊明在东篱下栽种菊花,观赏并非其主要动机,更多的,还是便于采来做酒,不然,为何是“采菊”呢?陶渊明《饮酒》中也明确写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可见,在酒中上下浮动的菊花,和带着菊花清香的菊花酒,都让诗人沉浸在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当中。

图7:陶渊明采菊

陶渊明的隐士之风,逐渐成为了文人们所追捧的对象,而在庭院中栽种菊花,也成为了文人和上流阶层追捧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的表现。不过,当菊花逐渐脱离物质化的食用、饮用功能后,必然会引起人们在审美功能上的重视,因此自两晋之后,菊花逐渐从山野中的“黄花”,演变出了一支专供观赏用的分支。而经过劳动人民的多年选育,观赏用的菊花品种也不断丰富起来。

在李白“笑酌黄花菊”之时,菊花还主要带着野菊的黄色。而在不到百年之后,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就记载“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可见在唐朝时,由于重阳赏菊已经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常见风俗,因此随着人们对菊花品种的选育,菊花花色也不再限于黄色,白色的菊花品种也已经出现了。
而到了宋代,菊花的花色更加丰富。南宋女诗人朱淑贞《菊花》诗云:“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可见红色这种在野菊中绝少见到的颜色,在宋代也已经出现。到清代《广群芳谱》中,已记录有菊花品种300-400个,归结为十余种类别。而近年的统计显示,我国的菊花品种数多达3000个以上。

图8:菊花展上多样的菊花。

如此多菊花品种是如何起源的,是目前花卉研究中一个颇为重要也极为复杂的问题。根据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学研究显示,如此多菊花品种的祖先,其祖先应为菊属中毛华菊、野菊等几个野生物种,并在不断的杂交中引入了小红菊、甘菊等的血统。整个菊花物种的形成和品种的分化,呈现出一个庞大的网状杂交体系,频繁的杂交,以及菊花本身控制花序发育基因的突变,使得野菊、毛华菊原本具有的盘花也转变为了舌状花,并且具有勺状、卷曲状等形态,使得菊花的“花瓣”显得层次更为丰富、形态也更为瑰丽。

图9:菊花的祖先之一——野菊。

千百年来,菊花从默默无闻的野花,到为人取食的野菜,再到受人追捧的阆苑仙葩,与重阳节和重阳文化的发展、深化密不可分。菊花的驯化和品种发展,正是表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企盼和对美的追求,而这也正是重阳节的重要内涵了。九九重阳节是入秋之后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文化中,将“九”视作为最大阳数,而九月初九,两个九字相重,因此在这天举行的各种活动,被人们赋予了各种特殊含义。例如,重阳登高,是为汲取天地阳气,以趋福避祸;而饮菊酒、插茱萸的风俗,也带有了期盼健康、长寿的意味。

图1. 重阳登高。

菊花和茱萸,是在重阳节中扮演十分重要角色的两类植物,而其中又以菊花为甚。赏菊花、饮菊酒、食菊糕,已经成为了重阳节的标志性风俗。那么,菊花究竟是如何与重阳这个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呢?
重阳赏的是什么“菊”?

都说重阳要赏菊,那么我们赏的,到底是什么菊花呢?
如果抛开重阳节不提,那么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可赏之“菊”:作为鲜切花的非洲菊和雏菊、庭院栽种的矢车菊和勋章菊,还有可形成大片花海的波斯菊等等,这些美丽花儿的名字中都带有一个“菊”字。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菊科大家族。

图2:各种菊科植物的花。

所有的菊科植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看上去的那朵炫目的“花”,其实是由诸多小花组成的花序。对于菊科植物来说,我们看到每一片“花瓣”,以及每一个“花蕊”,其实都是一朵独立的小花。只不过,那些看似“花瓣”的小花,花冠特别延长,因此称为舌状花,又因为位置在边缘,又被称为缘花,而像“花蕊”的小花则花冠小而呈管状,因此称为管状花,因为位置居于中间,所以也被称为盘花。

图3:菊科植物花序的结构。

因此用这样的特征去判断,我们身边的菊花真是太多了,例如我们熟悉的蒲公英、向日葵,以及最近为人们熟知的青蒿、黄花蒿,都是“菊花”(菊科植物)。在这些“菊花”中,有些花序全部由舌状花组成(如蒲公英),还有一些既有舌状花,也有管状花(如向日葵),整个菊科也因此分成了舌状花亚科和管状花亚科两大类。

不过,显然这些“菊花”并不是我国传统意义上菊花。重阳节所赏的菊花,只是全世界30000余种菊科植物中的一员,即管状花亚科菊属的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这一个物种。然而,正是这单单一种,因其长久的历史和我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了品种繁多、用途各异的大家族,而又进一步成为了整个菊科的代表。

图4:国人认识中典型的菊花模样。

“食”菊长久远
虽然现在的菊花色彩缤纷,形态各异,但人们最开始对菊花的利用并非是用来欣赏,而更多是拿来食用,以及制作菊花酒。
人们饮用食用菊花的历史,要远远早于赏菊。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可能已经有食用菊花的历史。而到了汉代,以菊花来制作菊花酒,已经成为了相当流行的习俗。记录西汉时期逸闻轶事的《西京杂记》就记载道:“菊华(“华”通“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可见,西汉时期的菊花酒,不单用菊花,并且还要加入菊花的茎叶,这大抵是利用气味更为浓烈的菊花茎叶,来增加菊花酒的风味。

图5:菊花酒。

到唐代时,随着重阳节成为公众普遍的节日,重阳节与菊花酒,已经成为一对固定的搭配。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九日登山》中写道:“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不过此时,茎叶入酒的习惯逐渐减退,更多是单以菊花与大米一同发酵,或直接将菊花浸入酒中,从而让酒带有菊花的清香和微黄的颜色。直到今天,菊花酒依然沿用着一千多年前的制作工艺。

古人偏爱服食菊花,其实是对菊花多种特性的联想所致。首先,和其他大多数植物,包括很多菊科植物不同,菊花多在深秋时节开放,“我花开时百花杀”,因此给人以傲然之感;而经霜不谢的特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坚韧”“长寿”,因此也赋予了菊花以“长寿”的含义。其次,菊花的茎叶及花中存在多种挥发性物质,食用或浸酒饮用,这些物质的特殊香气会带给人“神清气爽”之感,更是让人认为菊花会拥有“轻身”“健体”之功效。因此在信奉“天人合一”的古代,取食菊花,以期望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6:菊花也是食材用花之一。

从“饮”到“赏”

当然,如果人们只是将菊花用作食材和酿酒的调味剂的话,恐怕也成就不了今天菊花的名气。而人们开始主动栽种菊花,正是菊花得以变得如此多样的原因。
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人们主动去栽种菊花的,恐怕就是陶渊明莫属了。“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栽种菊花,成为了陶渊明淡然隐居,傲骨犹存精神的体现。不过,陶渊明在东篱下栽种菊花,观赏并非其主要动机,更多的,还是便于采来做酒,不然,为何是“采菊”呢?陶渊明《饮酒》中也明确写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可见,在酒中上下浮动的菊花,和带着菊花清香的菊花酒,都让诗人沉浸在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当中。

图7:陶渊明采菊

陶渊明的隐士之风,逐渐成为了文人们所追捧的对象,而在庭院中栽种菊花,也成为了文人和上流阶层追捧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的表现。不过,当菊花逐渐脱离物质化的食用、饮用功能后,必然会引起人们在审美功能上的重视,因此自两晋之后,菊花逐渐从山野中的“黄花”,演变出了一支专供观赏用的分支。而经过劳动人民的多年选育,观赏用的菊花品种也不断丰富起来。

在李白“笑酌黄花菊”之时,菊花还主要带着野菊的黄色。而在不到百年之后,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就记载“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可见在唐朝时,由于重阳赏菊已经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常见风俗,因此随着人们对菊花品种的选育,菊花花色也不再限于黄色,白色的菊花品种也已经出现了。
而到了宋代,菊花的花色更加丰富。南宋女诗人朱淑贞《菊花》诗云:“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可见红色这种在野菊中绝少见到的颜色,在宋代也已经出现。到清代《广群芳谱》中,已记录有菊花品种300-400个,归结为十余种类别。而近年的统计显示,我国的菊花品种数多达3000个以上。

图8:菊花展上多样的菊花。

如此多菊花品种是如何起源的,是目前花卉研究中一个颇为重要也极为复杂的问题。根据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学研究显示,如此多菊花品种的祖先,其祖先应为菊属中毛华菊、野菊等几个野生物种,并在不断的杂交中引入了小红菊、甘菊等的血统。整个菊花物种的形成和品种的分化,呈现出一个庞大的网状杂交体系,频繁的杂交,以及菊花本身控制花序发育基因的突变,使得野菊、毛华菊原本具有的盘花也转变为了舌状花,并且具有勺状、卷曲状等形态,使得菊花的“花瓣”显得层次更为丰富、形态也更为瑰丽。

图9:菊花的祖先之一——野菊。

千百年来,菊花从默默无闻的野花,到为人取食的野菜,再到受人追捧的阆苑仙葩,与重阳节和重阳文化的发展、深化密不可分。菊花的驯化和品种发展,正是表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企盼和对美的追求,而这也正是重阳节的重要内涵了。

❼ 关于重阳节赏菊的诗句有哪些

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版阳,玉权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2.《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
3.《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5.《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6.《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7.《重阳后菊花三首》
范曾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8.《菊》
刘克庄
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9.《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❽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花

因为这个时候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因此自古以来就形成了重阳节赏菊的传统习俗。

❾ 古代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花

古代重阳节赏菊花的原因如下:

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古代重阳节的其它习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2、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3、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4、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5、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9)重阳节诗人赏菊花图片扩展阅读:

古代重阳节赏菊的诗句:

《重阳席上赋白菊》

作者:唐代-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译文:一院子的菊花金黄金黄,中间有一丛白似霜的花儿是这么孤独。就像今天的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诗人赏菊花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只要是孝顺父母的不要问我 浏览:390
本地养老保险迁入单位需要什么 浏览:201
为什么老人网上养老认证很难 浏览:468
2012年退休金怎么算 浏览:959
老人家把寿材卖了 浏览:317
韩剧孝顺 浏览:423
身外养老保险转入深圳 浏览:969
退休年龄女性最新规定2022 浏览:810
实验幼儿园体检去哪里 浏览:198
为敬老院老人理发范文 浏览:558
老年人胆固醇偏低怎么回事 浏览:459
王维和重阳节的资料 浏览:747
老人家老了会胡思乱想 浏览:705
带父母收假回去怎么发朋友圈 浏览:775
80岁水肿原因 浏览:809
养老护理独立转移是指什么 浏览:910
孝感公务员在哪里体检 浏览:175
春夏秋冬如何养生不生病 浏览:119
女儿给父母买房有哪些规定 浏览:178
重阳节九月九王维 浏览: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