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没有人知道有关于论语的小故事吗特别是孔子教育弟子要孝顺的故事
你忘了的故事是曾子的。你要故事建议你看一遍《史记》的《孔子世家》,《仲版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权语》,《礼记》中也有许多。在网络网页输入书名即可,要译文就加译文或白话,如果觉得不通,再问我。故事太多了,回答不下。另外今人有许多孔子传之类,但解读多驴唇不对马嘴。所以,还是建议看原文。
『贰』 在论语里面有三个人问何为孝,孔子都怎么回答的,什么意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孟武伯请教什么是孝。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关心的程度才是孝道。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叁』 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和翻译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内兄长。出自(春秋容)《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肆』 孔子在《论语九则》中提出了希望子女如何行孝的行为准则的句子是
“父母在,不远游”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
『伍』 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和翻译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陆』 《论语》中是怎么描述“孝道”的
在《论语》中,有孔子谈话的多章记录: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七章)(学生子游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只说能够养活父母。至于犬马,人也一样养活;不敬,养活父母和养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这段话中的比喻很生动,人也养活供使役的马牛,养活宠物狗猫;如果对待年老的父母,只是给一口饭吃,缺乏尊重、关心和爱护,还不如你养的宠物呢!决不是每月交一百元、二百元赡养费算是孝。孔子着重提出的是个“敬”字,“敬”有尊敬、严肃、庄重的意思,对父母首先要尊敬。
究竟应该怎样行孝,孔子有多次论说: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有问号)”(《为政》第八章)(子夏问孝。孔子说:“难的是所表现的态度。有事,作弟子的去做;有好的饮食,年长的人先吃,仅仅这样待父母,能称得上是孝吗?(这里有问号)”)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第二十一章)(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高寿而欣喜,一方面也因他们高寿而担忧。)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第六章)(孟武伯问孝。孔子说:“对父母,要担忧他们的疾病。”)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第十九章)(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必须出远门,一定要告知去处。)以上四段的第一段,孔子提出“色难”,即态度问题。孔子认为“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是对待师长、年长者都应该做的,绝不仅仅为父母扛回煤气罐,或买两盒蛋糕送去便是孝,难在发自内心的亲爱、关心和尊敬。以下几段,也都是强调这种真实的心理感情,或喜或忧,在于深厚的关怀,如关怀父母的健康,尽量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等等。第三段“父母唯其疾之忧”,自古以来有两种解释,除上文的译释之外,也有古注解释为父母为儿子的毛病担忧,亦通。父母为儿子担忧,做儿子的怎么办呢?(这里有问号)应该尽量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而且要更加孝敬父母。
『柒』 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和翻译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为:子曰:“色难。有事内,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容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释义: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7)论语里孔子夸子谦孝顺的句子扩展阅读: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捌』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和解释越多越好!1
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2)无违:不要违背.(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4)御:驾驭马车.(5)孟孙:指孟懿子.【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2)养:音yàng.【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玖』 孔子夸人的论语
孔子夸奖弟子颜回的句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专不改其乐属。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真是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