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朱德的孝顺故事

朱德的孝顺故事

发布时间:2021-01-04 09:27:44

❶ 朱德的故事80字

(以身作则)
朱德有个侄孙,不太安心在农村工作,曾几次写信给朱德,请求朱德把他专调到北京工作属,朱德都拒绝了。后来这个侄孙参了军。一次从东北回老家探亲,途经北京时去看望了朱德。朱德对他说:“你参军了,咱们是革命同志关系,而后才是其他关系,你要遵守部队纪律,好好学习,严格训练,努力进步。”几年后,这个侄孙临近复员时到北京请求朱德帮他在城里找个工作,朱德说:“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带头执行,不能有半点特殊。你在部队入了党,共产党员更应该服从组织纪律。仪陇县天地广阔,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组织安排,无论干啥都要干好。”这个侄孙听从了爷爷的教诲,愉快地回到了家乡,当地政府安排他当了公社的放映员。

❷ 朱德的感人故事60字

1928年冬日的一天,天刚麻麻亮,朱德军长又带领部分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到宁冈龙市挑粮.
这天,朱军长像往日一样精神饱满,穿着一身灰布军装,背着斗笠,扎着腰带,打着绑腿,穿着草鞋下山去.来到龙市,战士们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没有工具的战士索性脱下长裤,把裤口扎紧,把粮食装满两条裤腿,往肩上一搭一样方便.这样,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岭,穿行在井冈山的蜿蜒山径上.
那年,朱德军长已经40多岁了.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粮和年轻的战士们一道走着.大家想:朱军长晚上忙着思考作战大计,白天还要挑粮,这可会累坏他.他们商量一起到朱德军长面前提“抗议”,劝他少挑些.朱军长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说:“同志们,今天我们来比比赛,看谁最先赶到黄洋界上的大槲树那儿!”一听说比赛,战士们劲头来了:“好啊!谁先到大槲树谁是英雄!”一个战士灵机一动说:“朱军长,比赛可以,但有个条件.”朱军长问:“什么条件?”战士说:“你年纪大,不能挑那么多,分给我们一点.”朱军长一听,爽朗地笑起来了:“那可不行!”说着,挑起担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阵笑声.
中午时分,队伍赶到黄洋界大槲树下休息.黄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势险要雄伟,一边是高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悬崖.这里云海翻涌时如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故黄洋界又称“汪洋界”.休息时战士们议论开来了,七嘴八舌地说,劝也劝不住,讲也讲不过,怎么办?最后大家叫一个机灵的小战士把朱军长的扁担“偷”来藏起来了.战士们认为这样朱军长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军长砍来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实的扁担,并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大字,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人“偷”了.战士们看到朱军长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满脸是汗,军装湿透了,扁担压得弯弯,感动不已.这时,山道上响起一阵阵歌声:
同志哥,扁担闪闪亮,朱军长带头挑粮上井冈;井冈兵强马又壮,粮食充足装满仓;消灭白狗子,分田又分粮;保卫根据地,人民得安康……

❸ 朱德有哪些故事

1、以身作则

1886年12月l日,四川省仪陇县李家湾,一个男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中国第一个元帅朱德。

朱德从小热爱劳动,4岁就帮妈妈干活,5岁时,他就学着割草、拾柴,帮家里干些杂活。朱家附近没有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妈妈再也没有力气去挑水。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妈妈却发现缸里的水满满的。妈妈感到很奇怪,于是连着几天都不打水,可是水缸每天都是满满的。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妈妈起了个大早,这才发现是自己的儿子在悄悄地挑水。妈妈又惊又喜,紧紧地把朱德搂在怀里许久说不出一句话。

❹ 红星照耀中国中朱德的感动故事或细节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中朱德出现在第十篇第四章“关于朱德”:

朱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他亲生父亲对他很凶,过继给大伯父,大伯父对他如亲生。他六岁时每天走三里路去私塾读书,他的名字是他诞生时父母给起的,奇异的巧合,"朱德"两个字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

当时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各样的本领:四方八方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相信他刀枪不入,还有死而复活的能力。

斯诺通过别人口中得知,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年过半百,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

朱德爱护部下天下闻名,喜欢运动也喜欢读书。朱德在战术上,能跟战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作战不管大小,事前要查勘地,精密计划一切,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

(4)朱德的孝顺故事扩展阅读:

作者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❺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孝敬父母事例

朱德总司令从小就懂得关心体贴自己的父母,他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农版村妇女,沉重的家务权累弯了她的腰。朱德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他经常在母亲身边帮忙,当他八、九岁时,就能挑水种田分担母亲的劳动了。他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每天天不亮就费了很大的力气,去很远的地方挑水。
可见,一个孝顺的人,才谈得上为国家做出贡献。

❻ 朱德的故事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长征途中,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转战晋察冀鲁豫等省,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

❼ 麻烦知道的人告诉一下我关于朱德母亲的几个故事,我们老师要我们上交。~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抄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今丁家)一个佃农家里,孕育他的是一位平凡得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农家妇女——钟氏。20世纪50年代成长的青年人,都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过朱德撰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❽ 朱德的长征故事

一、普通一兵

1929年的一天,朱德的通讯员在行军路上病倒了。朱德硬要通讯员骑上他的大黑马,自己挑担子。当部队要到松源的消息传开后,当地群众比过年还高兴,都巴不得立刻见到朱军长,但是因为谁也没见过朱军长,不知道哪个是他。

党代表告诉大家,朱军长骑的是大黑马。于是,队伍出现在面前时,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那个骑大黑马的人身上。只见黑马背上坐着一个约莫二十来岁的青年,面色也不太好,而且显得有点疲劳;前面走着一位挑担牵马的人,是一个浓眉大眼的壮汉。

他正是朱德,他身穿一套黄灰色旧军装,脚踏草鞋,腿打绑带,肩上弯弯的扁担挑着四五盏船灯。在乡亲们疑惑的目光中,只听朱军长洪亮的嗓门冲着大家说道:“乡亲们好啊!”乡亲们这才明白,敬爱的朱军长原来已经来到了他们中间。

二、向往和平

时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上的开城进行停战谈判,和平有望。朱德听说添了第二个孙子,非常高兴,说:“朝鲜战场正在进行和平谈判,就叫‘和平’吧!

希望这孩子能成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的有用之才。”这是朱德同志送给孙子的第一份礼物,这名字里面一定寄予了一个戎马倥偬大半生的老人对和平的向往,对子孙美好前程的祝愿和期望吧!

三、朱德的扁担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与当地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谣。1928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

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毛委员和朱德军长向根据地的军民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那时候,部队吃粮,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宁冈去挑,于是红军发动了一个挑粮运动。

毛委员和朱军长同战士们一样,脚上穿着草鞋,头上戴着斗笠,翻山越岭,亲自参加挑粮。当时,朱德同志已经40多岁了。战士们见他为革命日夜操劳,在百忙之中还和大家走山路过小河挑粮,生怕他累坏了身体,战士们都劝说:“朱军长,你那么忙,就不要挑了。”

朱德感谢同志们的关心,仍然坚持要挑粮。战士们见劝说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以为这样朱德同志没扁担就挑不成粮了。

谁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担,第二天又照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见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担,晚上又把它藏起来,没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样出现在挑粮的队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担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记”三个字。

朱德军长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朱德同志的一席话说得战士们都笑了。

四、一块银元

三千多名战士驻扎一个村,吃饭吃菜成了一件大事。刚开始,由于地主老财造谣惑众,加上村民对红军并不了解,许多人弃家躲避,来不及逃的人关门闭户,筹集粮菜一时陷入了困境。朱德军长严明纪律,让战士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一天,两名战士到村南一户人家,大门紧锁,听说已逃到外村亲戚家中。只见其家门口有一个南瓜大架棚,十分旺盛,棚上挂着两个黄艳艳的大南瓜,小战士心想:人家又不在,怎么个买呢?大个子战士说:“把两个南瓜割下,我写一张纸条,钱以后送来。”

说完割下南瓜,写了一张字条“买两个南瓜,以后付钱。——红军”.放在架上回去了。有一天晚饭,朱德吃到香酥的南瓜饭后,询问谁买的瓜真是好吃时,他才知道南瓜没有付钱。他让人叫来那二位战士,从背包里带出一块银元,语气严肃地说:“人不在,也不能白吃呀。”

说完要二位战士去还钱,两位战士原以为办了一件好事,却受到首长的批评,顿时面面相觑,等他们回过神来时,早已站在身旁的排长对他们耳语了一番,这时他俩才兴冲冲地走了。再说红军进村后,帮助村民打扫庭院、挑水劈柴。

一位大爷病了,还派医生为他诊治,一桩桩军爱民的好事在村里传颂着。村民们消除了误解,事实戳穿了地主们造谣中伤的阴谋,外逃的村民回来了,村子里家家户户敞开大门,争相帮红军做事,有送粮送菜的,有送儿子来帮丁当兵的,真是军民鱼水一家亲啊。

又说村南那户种南瓜的村民叫陈亮,他携妻带儿回到家里,一切依然如故,十分高兴。只是棚上两个南瓜不见,他心里想:家在就好,两个南瓜算是让贼偷了罢,也不把它当回事,在村民会上他无意说了这事,没想到那二个战士又狠狠挨了一顿批,可他们心里不服气哪。

一天,陈亮的妻子上棚割南瓜叶准备煮了喂猪,不经意间看见被割走的一个南瓜蒂上用红布扎着一个小包,他拿下来一看,里面包着一个金闪闪的银元,还有一张小纸条,可他不识字,急忙拿到村里给丈夫看,只见字条写着:“老乡:买2个瓜送上一块银元。——红军’’村里人顿时都聚拢过来,有的窃窃私语。

陈亮顿时面红耳赤,捶胸顿足,大声说:“我好糊涂啊,原以为南瓜被贼偷了,没想到红军大哥纪律严明,买东西付钱,一银元可买好多南瓜呀。”说完他拉着郭夫爷一起找朱军长,一是把银元还了,二是要向两位战士赔罪。

朱德军长激动地对他们说:“这是红军应该做的。银元你留着,至于赔罪由我来吧。”回到家里,陈亮倾其所有,把鸡蛋、鸭蛋和鸡鸭装满箩筐,上面用红纸写着“拥军爱民”,一家三口人高高兴兴担着慰问品走向美魁堂,听说红军走的前一天,他还特地屠杀大肥猪前去慰劳。

五、亲自为战士们站岗

1941年5月的一天,朱总司令带领警卫班的白礼华和小朱、小李及一位向导前往南泥湾踏勘。来到南泥湾中心地带时,已是傍晚,朱老总决定就在这儿宿营。大家找了两个破窑洞,在窑洞里铺上了简便的床铺,吃了点干粮,便休息了。

朱总司令和警卫员小朱睡在一个窑洞,考虑到朱总司令年纪大,又奔波了一天,大家就让他睡在窑洞里边的铺上,小朱睡在洞口的铺上。安顿好后,大家就睡下了。夜里,换岗的时间到了,警卫员小李轻步来到朱老总住的那个窑洞,轻轻推了一下靠洞口床上的“小朱”说:“换岗了!”

便回到自己床铺睡觉去了。第二天清早,向导起床看见的是朱老总站在窑洞前,就问白礼华和小李:“首长怎么没休息?”大家急忙跑到朱老总面前诧异地问:“首长,您怎么不睡觉?”朱老总微笑着反问:“你们站岗放哨睡不睡觉啊?”

这时,他们才发现,警卫员小朱还在窑洞里睡得正香。这下,大家全明白啦。原来,昨晚睡觉前,朱老总和小朱调换了一下铺位,这个情况小李不知道。结果,下半夜被叫醒的朱老总,就给大家站了半宿的岗。

❾ 朱德的故事

纺织机前度童年
朱总司令于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出生的时候,家人为他起名叫代珍,念私塾时先生给他起一个字叫玉阶,后来参军后才改名叫朱德。
马鞍场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因为周围的山像马鞍的形状,又是附近农民赶场的地方,所以取名马鞍场。
玉阶的父亲叫朱世林,性情暴躁,而母亲虽不识字,却很温顺、勤劳。小玉阶常跟在母亲身后,帮助母亲干这干那;特别是,母亲纺线的时候,他就坐在纺车旁边,听母亲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什么穷人怎样受苦啊,有钱人怎样为富不仁,欺负穷人啊。母亲一边纺线,一边讲故事,小玉阶聚精会神地听着,听得入了迷,听得东倒西歪直打哈欠,母亲就把他抱进屋里去睡,再继续纺线。在纺车吱扭、吱扭声中,小玉阶进入了梦乡。玉阶稍大一点,四、五岁的时候,就帮助母亲干活了,八、九岁就能挑能背,上学回来,看到母亲忙得满脸是汗,把书包一放,就去挑水或者放牛去了。农忙的时候,玉阶就半天读书,半天在家干活,再忙的时候,他就全天在家干活。母亲手把手教他做各种农活。
母亲最疼爱小玉阶,小玉阶也最喜欢母亲,他受母亲的影响也最深。多少年以后,当了总司令的朱德还专门写了一篇怀念母亲、感激母亲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朱总司令在这篇满怀深情的文章中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小玉阶喜欢在纺车前听母亲讲故事,还喜欢听一位老织匠讲故事,讲太平军的故事。
母亲纺了线,到了冬天,老织匠就来把线织成布,染上色。那布,又厚又结实,大孩子穿了,小孩子再穿。
一入冬,小玉阶就站在门口望着大路,盼着织匠爷爷讲故事。织匠爷爷当过太平军,能讲很多太平军的故事。
终于盼来了老织匠。老织匠还带了一个10来岁的徒弟。老织匠把织机一支,哒……哒……,就织起了布,太平军的故事也就开始了。小玉阶和几个孩子坐在织机旁,瞪着小眼睛听得入了迷,赶也赶不走。
老织匠跟说书的一样,讲的绘声绘色,讲着讲着还唱了起来,孩子们还跟着打起拍子来。
听了老织匠的故事,小玉阶知道了有一个叫洪秀全的,领着农民起义军造反。在四、五十年前,洋鬼子打进了中国,朝廷怕的要命,洋鬼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苦坏了老百姓,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跟着洪秀全闹起了太平军,杀贪官、杀财主,给穷人分田分粮。老织匠就在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手下,但是,后来太平军失败了。官兵杀人不眨眼,石达开的队伍被赶到大渡河边,数不清的太平军都被杀了,血流满地,河水都被染红了。
小玉阶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石达开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小玉阶是伴着母亲的纺车和织匠爷爷的织机长大的。

阅读全文

与朱德的孝顺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养生壶有哪些功效与作用 浏览:349
老年人芝麻油怎么吃 浏览:931
为什么老婆老是跟老公父母吵架 浏览:89
孝顺到朱基头 浏览:773
应聘湖北湖老年大学二胡老师 浏览:850
农村商业银行柜员退休年龄 浏览:992
去换证体检多少钱 浏览:979
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费 浏览:548
关于老年大学的三句半 浏览:10
退休金为什么每年要600 浏览:475
老年大学运动会文章 浏览:592
长寿花花朵变黄了怎么处理 浏览:821
西安老年大学简历 浏览:575
丽水智慧养老社区多少钱 浏览:854
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吗 浏览:299
兵役体检提前多久不能吃饭 浏览:95
老年大学面试考什么 浏览:637
定州老人当大官在哪里 浏览:988
青海省西宁市馨悦老年公寓 浏览:729
养生壶煮粥如何加热 浏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