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阳糕上面为什么要插面小红旗
插旗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很早,重阳糕本身就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吃内了重阳糕,容万事都登高,小旗既有美观的意思,也有人们美好意愿的象征。
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重阳糕十分讲究,糕上嵌以蜜饯、枣脯。初起,风力正紧,又是放风筝的良好季节。故人们于此时,都纷纷出游到郊野放风筝。古代重阳节还是骑马练兵、讲武习射的节日。
相传,现在流行的重阳糕,就是从当年发给三军士兵的干粮演化而来的。唐德宗时,曾规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为岁时三节令。
从那时起,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更是普及全国。在重阳登高的同时,唐德宗还鼓励人民讲武习射,锻炼骑术。此风一直沿袭到清代。直至民国,当时曾衍用重阳登高习武的意义,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
㈡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一面小红旗和它的来历为什么要吃重阳糕,重阳糕是不是桂花做的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回明时,以答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㈢ 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劲”读jin还是jing
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劲”读音是:jìng,强劲的意思。
出自: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原诗:
采桑子·重阳
现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释义: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黄花:指菊花。分外:格外。不似:不类似,不像。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主题思想:
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人成就: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又是独领风骚的诗词巨匠。毛泽东诗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辛历程的艺术再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毛泽东致力于“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根据地发展,要打破“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的割据状态,要粉碎“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的军事围剿。他追求“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世界大同愿景。
毛泽东喜欢把“山”与“红旗”两个意象联系在一起,如“山下旌旗在望”;“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不周山下红旗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红旗”象征着革命道路和革命武装,“山”加“红旗”意象是毛泽东长期革命生涯的真实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