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吃立节,土王节,赶鸟节,老人节分别是那个民族的
吃立节 --- 壮族
土王节 --- 侗家
赶鸟节 --- 瑶族
老人节 --- 即重阳节,汉族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回龙州县、凭祥市答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亦称"大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还有的杀羊来庆贺战士们的胜利。
『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重阳登高忆兄弟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内思亲。
遥知容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人皆携带茱萸是否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2)古代重阳节表欢庆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叁』 吃立节,土王节,赶鸟节,老人节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吃立节
亦称“大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三十举行“吃立”,壮语音译,“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土王节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带的侗族,每年农历谷雨节的前两天要过一个“土王节”。届时各寨的青年男女要结伴来到离寨不远的土王坡上,举行各种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年轻人的欢乐节日。除了对歌、斗鸡、赛臂力、比试鸟枪外,还有具有传统特点的吃茶苞活动,即男青年用藤枝将茶苞串成圈,然后趁姑娘不注意之际,套住其脖子,或者干脆将其扔进女青年的背篓里,并将未脱壳的茶苞塞进她们的嘴里,强迫其吞下又苦又涩的茶苞,以此对姑娘爱情的忠贞与否进行考验。传说古代有18对侗族男女青年,因不甘屈服于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而于谷雨前自缢身亡。为了缅怀这18对殉情的情侣,人们每年的这一天都要聚集一起吃茶苞以示纪念。逐渐演变为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活动的固定的节日。
赶鸟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是瑶族的“赶鸟节”。相传很久以前,瑶族山区林木茂密,很适宜鸟雀的繁衍生息。以五谷为食的山雀、野鸡、斑鸠……成了瑶山早玉米、早春作物的头号大敌,人们年年有种无收,只能靠野菜过活,官府的钱水粮源也枯竭了。这一消息惊动了皇帝,皇帝颁下圣旨:谁人制住鸟害,赏岭9架,免税9年。圣旨传谕了9山9岭99寨,山主和耕山人都想着办法。有个叫细妹的瑶家姑娘,聪明伶俐又有一副好嗓子,她只要向着山林歌唱,鸟雀就羞得不敢开口,歌声住了,它们还在天空盘旋,追寻歌味,迷得不想飞去。二月初一那天,细妹带着平日里向她学唱歌的青年们,一路唱一路引着鸟儿们离开瑶山,鸟儿被歌声迷醉,一醉就是半年,等到醒来飞回瑶山,坡地上只剩下旱禾英、包谷秆、蕃薯藤,耕山人早已把粮食收进了寨。这一年,9山9岭99寨没遭鸟害,都得到了好收成。
皇帝嘉奖下来,功劳却被一个贪婪的山主谎领了。第二年开春,皇帝派使臣请山主赶鸟,山主却毫无建树,眼看鸟儿把播下的种子都快吃光了,细妹不忍让大家错过播种的时节,开了金口,于是鸟雀乖乖地听她调动。这一实情惊动了使臣。使臣回京禀呈皇帝,皇帝便高兴地把瑶山赐给了细妹。于是瑶家人就将农历二月初一这天定为赶鸟节。
年年的这一天,不管天晴还是下雨,瑶家山寨的男女青年一伙伙、一群群聚集山头,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子歌,从日出到月起。渴了,喝一捧清泉;饿了,吃几个粑粑。鸟雀忘了归巢,唱歌人不想回寨,直到夜露湿透了头帕,他们才男送女,女送男,送过岭,送过山,送一程唱一段,快进寨门了,才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地分开。这一天;青年们忙着赶会对歌,寻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里,把连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铜钱大小,戳在竹枝上,插在神坛边或堂屋门旁;名叫"鸟仔粑"。说是鸟雀啄了粑粑,就会把嘴壳粘住,再也不会糟蹋五谷了。到晚上,瑶家人还走村过寨地串火塘,品尝各家的"鸟仔粑",祈祷不生天灾人祸,辛苦一年能有一个好结果。
老人节
自古以来,朝鲜族把尊重老人看成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极为重要的礼节。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老人关怀备至。一到节日,先向家里的长辈依次恭喜问安,接着还要到村里的长辈家恭喜问安。1982年以来,在朝鲜族聚居的延边地区,各地都成立了老人协会,并将9月3日定为“老人节”。每年都要举行尊老爱幼的活动,为老年人健康长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尊老习俗发扬光大已成为人们遵循的美德。
朝鲜族把60周岁看成是人生道路上的分水岭,因而民间有60岁的花甲宴,70岁的古稀宴,还有结婚60周年的“回婚礼”,这些都是他们特别讲究的活动。
在花甲宴这天,儿女们为老人大摆寿席,广邀亲朋邻里欢聚一堂,深情地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祝寿的仪式是这样进行的:儿女们先为老人换上一身特制的礼服,在大厅或院子里摆上寿席!花甲老人坐在寿席正中,同邻里中的同辈兄弟一起接受寿礼。
当寿桌上摆好了糖果、鱼、肉、糕点和酒菜时,寿礼便开始了。儿女按长幼之序,亲朋好友按远近之别,依次敬酒献宴。或者敬酒, 或者献祝诗,或者载歌载舞。这些仪式
完了,祝寿便进入到大家欢宴阶段。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大伙儿边吃边喝,唱歌跳舞,至兴尽方归。
提起“花甲宴”,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说的是从前,高丽国王发布了一条法律,老人到了60岁花甲,不管死不死都要埋葬。一位姓金的小伙子舍不得把老父埋掉,就把老父藏了起来。后来,有个国家给高丽国王出了三道难题,若答不出就灭掉高丽国,国王为此而发愁。姓金的小伙子给老父送饭时, 说起这件事,老人眉头一皱,计上心头,想出回答三道难题的妙法。小伙子把这些办法告诉了高丽国国王,解救了国难。后来国王知道这些好办法是一位要被埋掉的老汉想出来的,就下令废除这条法律,并设“花甲宴”来纪念老人的智慧。
这类的故事汉族及其他民族中也有流传,但像朝鲜族人一样设立老人节的并不多,可见朝鲜族人更注重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这也是朝鲜族人美德的集中表现
『肆』 祝福九月九的好句子
1、九九重阳,送你99朵鲜花,祝你脸蛋漂亮胜似鲜花;送你99颗星星,祝你生活璀璨超专过星星;送你属99只气球,祝你梦想腾飞高过气球。
2、吃着重阳糕,饮着菊花酒,插朵茱萸花,牵着爱人手,散步到永久,重阳节到了,愿你幸福平安,快乐一生。
3、九月九,漫步走;哥喝酒,你吃肉;哥登高,你带路;哥赏花,你唱歌;哥无语,你在吼。哈哈哈,“哈巴狗”,祝福你,重阳节,乐悠悠!早安。
4、忘却时光忘记年龄,青春活力永葆年轻,快乐重阳当成六一,七十也能变成十七,切莫烦恼切莫忧心,开心快乐永葆童心,祝您重阳快乐、健康长寿!
5、今天刚在指客兑换了话费,第一个想到你,发条短信出点血。重阳到,在这里,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6、九月九,喝杯菊花酒,思念在心头,九月九,吃口重阳糕,牵挂时时有,遍插茱萸日,少了旧时友,只好发条贺卡诉送问候,愿你快乐到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