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南怀瑾开示人如何孝顺

南怀瑾开示人如何孝顺

发布时间:2020-12-27 10:34:52

Ⅰ 南怀瑾老师说,人在临终的时候怎么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临终那一念是真心不是妄心,不夹杂怀疑、不夹杂妄念就是真心。

「又何为至心?《无量寿经宗要》引什公之喻」,什公是鸠摩罗什大师,他说的这个譬喻。「譬如有人,值遇恶贼,直来欲杀。其人勤走,渡河求免。尔时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无他念。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这也可能是有人向罗什大师请教,什么是至心?什么是一念?罗什大师就举了这个比喻,譬如有人遇到强盗,旅行的时候遇到强盗,这个强盗非常凶恶,一定要杀人。这就逃命逃到一个河边,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念头,怎么过河?除这一念之外没有别的念头,这个一念就叫一念。为什么?不杂余念。我们念佛也要用这个方法,什么叫至心?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杂念夹在其中,这个时候就叫一心、一念、至心,这意思都相同。

「行者亦尔」,行者就是念佛的人、修行的人,也是这样的。「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都可以,念佛名是持名念佛,念佛相好那是观想念佛,都可以要紧的是「无间念佛」,这个念头不能停,为什么?一停就有夹杂进来,有念是妄念,无念是无明,都不能成就。妄想不能夹杂,无明也不能夹杂,无明是愚痴,妄想是贪瞋痴慢,都是障碍自性,都是破坏你一心不乱,这是念佛人不能不知道的。「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一念到十念,这是讲临命终时他决定得生。「是谓行人念佛,如彼喻中人之欲渡河,只是欲渡之念,更无他念,是名至心。如是之念,相续至十,即为十念。临终能行,决定往生。」这个句子十分肯定,一丝毫疑虑都没有,真正是如善导大师所说万修万人去。「乃至一念」,临终的时候十念时间来不及,他马上就断气了,他最后这一念是阿弥陀佛都能往生。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往生这一刹那他肯定见佛。如果最后这一念见佛,一念相应一念佛,他来不及了,就是没有时间告诉大家:佛来接引我了,我跟佛去了。说这句话的时间都没有,如果是十念他有时间,有时间告诉大家佛来接引。最后只有这一念,他来不及,他真看到佛来接引,那就真往生了。

这个意思,《念佛三昧宝王论》里面有说到,「念心纯固」,纯是不杂,固是坚固,这个信心非常纯、非常坚定,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亦得往生。盖以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这两句话说得太好,这是说什么?临终那一念是真心不是妄心,不夹杂怀疑、不夹杂妄念就是真心。大乘教里佛常说「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妄念,你真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就暗合道妙。道是什么?道是自性。妙是什么?妙是妙用,它起作用太妙了。临命终时最后这一念跟性德的体用相应,这还得了吗?这个品位可高了。巧入无生,这个巧是形容缘分太殊胜,哪有这么巧的事情!一辈子用妄心,临终一念是真心,太难得、太难得了。入无生就是入常寂光,就是契入自性,自性不生不灭,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说,他说了五句,第二句就讲「何期自性本无生灭」,讲得真好。

「是故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五逆十恶临终地狱相现前,他要是真有畏惧之心,这个时候把他的妄念都吓跑掉,只有一念,要是提醒他「阿弥陀佛」,他就接受这一念,这一念里头没有怀疑,这一念里面没有夹杂,那他是什么品位?岂不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临终遇到这样殊胜的缘,肯定上辈往生。真诚到极处是上品上生,真诚里面差一等,上中品、上下品,上辈往生。我们知道,上辈往生是生实报庄严土,中辈生方便有余土,下辈生凡圣同居土,果报太殊胜。世出世间一切法,只有这一法是真实的,其他都是假的。佛在《般若经》上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这桩真实。「正显弥陀本愿不可思议」,这种成就,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成就。「法藏菩萨五劫思维之果,即在于此」。我们这一生能感得这样殊胜的缘,不能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恩德。我们真正修学,修学成就了,这是真正的报恩;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报恩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就是决定得生,要想决定得生,那你就决定要放下。大乘经里面跟我们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放下执着,你就证阿罗汉果,永远不再搞轮回;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是理一心不乱,生到西方世界生实报庄严土。所以关键,确确实实能不能放下,能不能彻底放下。这么多年来,我们在这个地方细心的思惟、观察,为什么放不下?放不下是因为没看破,也就是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把假的当作真的,把真的打成问号,疑惑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所以信心非常不坚定,摇摆不定,过失就出在这个地方。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20集(净空法师)

Ⅱ 南怀瑾语录:什么是佛教的大孝

净空法师---父母这一生不能得度不要怕,自己要往生。自己往生了之后,你的父母不管在哪一道,你马上化身来度,这叫真正孝顺!

1 我们学了佛,有幸遇到净土法门,我们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只有乐没有苦,只有自在没有忧愁。我们拿这个法门劝家人,他们听了不相信,不相信不奇怪,不相信我们也不要烦恼,为什么?他没有那么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

2 我们要想帮他忙也帮不上,不但我们帮不上忙,一切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善根要靠自己修,福德也要靠自己修,别人帮不上!佛只能把方法教给我们,至于做还得要自己去做,佛菩萨不能代我们做,这一点总是要知道。

3 福德不够,他没这个福份,我们要生怜悯心;有福的人,我们要帮助他、成就他,实际状况,我们总要了解清楚,才不会受动摇。我们劝父母,他不相信,他不肯听、不肯学,我们也没有法子!只要我们尽到自己心力,就圆满了。

4 父母这一生不能得度不要怕,自己要往生。自己往生了之后,你的父母不管在哪一道,你看得到;他什么时候能够接受,你马上化身来度,这叫真正孝顺! 你现在为了度你父母,一天到晚心里烦得不得了,好了,父母没去得了,自己也去不了,这个可惜,这是愚痴到了极处!

5 所以,只要自己成了佛,你的家亲眷属,可以说早晚的事情,没有不成佛的。因为他过去跟你有这个缘分,缘分很深,“佛不度无缘之人”,他跟你缘分很深,到他回心转意的时候,智慧现前,业障少一点的时候,你一说他就会听、就会接受。

6 念佛往生也不完全是这一生的事情,来生来世还可以,问题就是我们家人要有一个人真的往生。只要有一个人往生,我们都有救,早晚都有救;一个人都没有,这就很困难!我们堕在六道里头,谁来度我们?

7 所以,缘分很重要!跟我们没有这个关系的人,也就是说,跟我们没有缘分的人,你跟他讲,他不相信,他不接受;有缘的人,你一说,他就听、就相信,我相信每一位同修都有这个经验。

8 我在最初接触佛法,很多法师跟我讲佛经,我不相信,我不能接受;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我跟他学哲学,他跟我讲佛法,我一听就相信——他讲一句我信一句;讲两句我信两句,缘分不一样!

Ⅲ 家风家教是我一生的功课 南怀瑾对孩子们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父亲南怀瑾的离世,对所有人来说都超乎想象地早。不论是子女还是学生,每个人都怀着尊崇,期盼这盏灯能长明,让自己在为人处世上不致迷茫。 父亲常教导我们,人贵自立。以他老人家为例,他从不愿意接受子女的回报,也从不要求子女参与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工作。父亲对一生取得的成就,都秉持“为而不有”的原则,父亲的出生地地团叶故居的捐赠如是,金温铁路的建设亦如是。父亲为了保护子女免受争名夺利的无妄之灾,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参与任何他做的事。我们似乎也天生与他有着观念上的契合,从未因任何自身的利益向父亲开过口。我们从小就学习着“放下”,对名利权情,对世俗世事,对物质欲望,大多沾而不黏。 父亲的朋友圈亦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从小接触的都是才华横溢的长者,像王凤峤先生、刘大镛先生。每次这些朋友来的时候,我们小孩子也很高兴地跟着大人“吃喝玩乐”,搬藤椅、凳子到住宅外,到房子前,把门口当院子,坐在外面喝茶、吃柚子、聊天、笑闹。父亲跟朋友聊天时,我们小孩也会旁听,那些不经意流露出来的诗词典故,在我耳中如雅乐般动听。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时刻是多么幸福。 虽然排行老三,但因我是在台湾出生的长子,所以父亲对我还是怀有期望的。很小的时候,他就让我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古文观止》《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指定一段文辞让我背,傍晚回来的时候考我。现在回想,当年父亲每天要求我背诵的内容不过一百来字,没有太多任务,也没有逼迫太紧。当时背得深恶痛绝,如今却深入骨髓,虽不能说这样就把我的国学基础打好了,但至少奠定了我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兴趣。 从我会看书起,父亲就让我随意进出他的书房。我喜欢不时地看看父亲在读什么书。他读完的书,如果不是太过艰涩难读,就会成为我读的下一本书。父亲读书,时常会做点评,有时就在书页空白处写下些心得或是评语;对他喜欢的字句,也会在旁边加以圈点,有如古人读书的习惯。后来我也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喜欢的书总有些地方让我画花了。 长大的孩子,会怀念小时候父母的督导,我就是这样。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遗憾父亲在我小时候没有再督导我多一点。好在我喜欢读书,已经养成和父亲一样广博的阅读兴趣。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往往是开放式、启发性的。除了最初对我读的书有所要求外,之后给我的只是一个环境,一个靠自己去学习的环境。 赴美前,虽然能带的行李有限,我还是从父亲的书架上拿了许多书。一套小字的《二十四史演义》,从小读到大,看了几遍,实在舍不得离身,也被我带来了。每次看到书架上的书,都会感念父亲和我分享他的藏书。这些书,还有父亲的教诲,会随着我的足迹而延续、存在,这是我对父亲永远的怀念。

Ⅳ 南怀瑾说佛为心,道为本,儒为表,原文是怎样说的

【南怀瑾参悟人生】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Ⅳ 南怀瑾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说明了他怎样的人生处世哲学佛为心,应该是说佛家的豁达和大度是一个人

佛为心,意为要怀善良慈悲之心,
儒为表,以儒家道德行为为表率,
道为骨,人应无傲气,但应有傲骨,正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

Ⅵ 读《少年南怀谨》有感

南怀瑾,从小身体很弱,别人两岁左右就断奶了,他却吃奶一直吃到六岁,甚至已经在村里上小学了下课还要跑回家吃奶。村小读完到乡里面的师熟读书时考试曾经考过倒数第一名,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选择努力的坚持下去。直到最后成为了一代宗师。
小时候的南怀瑾是娇弱的,少年时期的南怀瑾则是沉着、稳重、有思想有抱负的。他在杭州上学时晚上睡觉前都会把当天所学的功课复习一遍,他不但把每天老师要求的课程完成,还自己有一个日程表,每天都排得满满的,每天严格按日程表执行,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经常警示自己“人非有品,不能闲”
南怀瑾是非常孝顺的。他在家的时候父亲对他非常严厉,如果他做错了什么事父亲就会教训他,对于父亲的教训南怀瑾从来也不会顶嘴,总是认真虚心的聆听着,听完之后就会认真的改正。
南怀瑾是非常善良的。他经常会去帮助别人,有一次因为太好心帮助了跟本不需要帮助的人,后来他知道是被骗了,可是他从来都没有因为怕被又被骗而减少对别人的帮助。
南怀瑾也是非常沉着、冷静而且非常爱国的。在他听到村子被海盗抢劫,父亲被日本人打伤,他没有因为自己身怀绝技,拥有一身武功而冲出去跟敌人正面的决斗,而是拜访各地名师,用一生的时间苦心的研究、传播、重振中国传统文化大业,从思想上与日本人斗争。
南怀瑾最后成为了一代宗师,是因为他早早的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并且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无论碰到多大的困难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他的孝顺、善良、沉着、稳重都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目标,有思有抱负。
读了这本书,我有如下感受:我现在还是一名小学生,从目前来看,我是一点也不如小时候的南怀瑾,首先跟父母不顶嘴我就做不到,不管对错父母如果批评我几句,我首先做的肯定是辩解。其次沉着稳重我也是做不到的。至于有思想有抱负吧,对于学习上面我是有一些思想抱负的,我也会去争取的,但是远大理想好象还真没有,看来我是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了。虽然我们不一定都能成为一代宗师,但是我们对凡事都要有计划有目标,小到一天的学习,一个学期学习,整个小学时期的学习,大到长大了我们想干些什么都应该制定相应的目标,并且跟据这些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

Ⅶ 南怀瑾:究竟怎样才算是孝子

南怀瑾:何谓真正的孝?尽心力就是孝
这几句话,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战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也是我们大家要注意的。领导历史、领导国家社会的,到底还是学问思想。

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做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这样受冤的)。“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恋爱中的,把女朋友都丢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说法,我认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这个性的问题,究竟先天的性或后天的性呢?以后再讨论。但宋儒解释“贤贤易色”,为了做学问,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丢开,这是不通的。

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这句话有一个问题产生了,子夏为什么提到“竭其力”呢?重点在这个“竭”字。

过去一般人讲到对父母的孝顺,是“非孝不可”。其实孝道也要量力而为,孝要竭其力,不要过分了。前一二年,有个年轻人基于天生的(不是教育的)孝心,为了孝养父母,去做了小偷,犯了法,对于这样行孝的人,在心理道德上,我们觉得这个人“非其罪”也,因为他为了孝顺,为了医母亲的病,结果偷了钱,犯了法,这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在学问修养上看,对他的批评是“这个人没有受良好的教养”。在道理上来讲,这个青年是好心,但是好心要学识来培植它,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过分的事。中国古人有两句话综合起来的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个人很穷,想买一罐奶粉给父母吃,但实在没有钱,买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积蓄点钱再去买。只要有这个心,只要他这份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原迹贫家无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表现,那穷人家里就没得孝子了。这个道理非常清楚,我们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就是说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这个“君”字,成为过去打倒孔家店的口实。他们认为这是专制思想,是捧帝王、捧独裁的古老教条。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先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君”字是什么意思。从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写,头上“尹”字,“尹”字的古写是“丮”。我们的文字,是由图案演变而来的,手里拿一根拐杖,下面一个口,代表一个人,这个人年龄大了,学问道德很高,拿根拐杖,也等于指挥杖,所以凡是拿拐杖的、指挥杖的,都是君。后来才转借变成皇帝的专用,其实中国文化中的“君”也不是皇帝的专用词,比如我们过去写封信给平辈,不好称他先生,也不好意思称他老弟;乃至一位老师写给学生,这位老师谦虚一点就称学生“某某君”,如果说君是代表皇帝,就是“某某皇帝”了,通吗?没有这回事。日本人学我们中国文化,写信通常都是以君为尊称词。

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论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认识你,认为非你帮忙不可,而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轿子就规规矩矩一定尽心,答应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就好比结婚一样,要做到从一而终。否则当初不要答应,既然答应了,讲做人的道理,就要有信。至于替人家做事的道理就是忠,也就是尽自己的力。不可以表面上愿意帮忙,做出部下很恭敬的样子,背地里却一切不同意,反而捣乱扯腿。即使在外面做主管,也常会碰到这些事。这就是做人的“臣道”不够,简单说就是不诚恳。

所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话解释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还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再三提到,在感情上说,每个人都认为做到了对朋友言而有信。据我自己的反省,虽然很想彻底做到,事实上却很困难。有时候对朋友答应了的事做不到,心里非常难过,为了自己道德的要求,想尽办法去做,所以仔细研究起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实在很不容易。所以子夏说,能够做到这样,“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有真学问。

Ⅷ 出家人如何孝顺父母

念佛,为父母回向,累劫的父母师长回向,为一切众生回向!

Ⅸ 请问佛教如何能对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来起信佛学佛,源每个人由于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难免不同,这个时候媳妇对婆婆就要体现顺,而婆婆对媳妇要体现爱。大家相互尊重,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商讨事情的处理方式。
学佛了,就要双方都拿出爱心来,坦诚相待。当有好事的时候,婆婆要把儿媳妇当成自己女儿一样疼爱;当婆婆批评儿媳妇的时候,儿媳妇要把婆婆当成自己亲妈一样的不计较。只有这样才能相处的越来越融洽,越来越亲密和谐。

Ⅹ 南怀瑾老先生开示:人是怎么死的及死后如何

南师在“南禅七日”中讲述人死的过程及死后的情形:
人怎么死,一个正常死的人,你们大概看死人不晓得多不多,因为我看得很多,为什么看得多,很多老朋友要走的时候,我都亲自去看他一下,有些还等我来断气要命的,然后我来,喂……手,喂……一抓住他,碰到我这个也怪人,好多老朋友我手一抓住了,我说你这个时候不要留恋了,你念阿弥陀佛,快走吧,我帮你念,快一点……,还有几个我念的,站在那里帮助他,念了一、两个钟头,他还不肯走,我说不拉你了,你走吧,把手一放,他当真跑了,那还很多。人死,我们身体是四大,佛说是四大组合,地、水、火、风叫四大,这个你们年轻都知道,还是你们写一写,不要懒,有许多新学的大菩萨、老菩萨、中菩萨,都要写出来的。四大,地、水、火、风,叫四大。大就是大类,这个慢慢来解释了,所以我们呼吸都属于风大,人要死的时候,地大先发生问题,你看到医院里,快要死的时候,你看到躺在那里,两个脚不能动了,所以我们这样就看到,你读这个古书的时候,读到《论语》,你就看到了,孔子的学生曾子,要死以前,启予足,为什么叫启予足,自己两个脚没有知觉了,叫学生你帮我脚放放好,启予手,两个手也不能动了,你帮我手摆一摆好,而今以后可以免乎,他晓得自己马上要死了,他说现在起,我很放心,我知道一辈子没有做错过事,可以免除了罪过了,因为要走了。所以这个时候,这种情形,人要死的时候,先是地大分散,身体重了,所以我们假使年纪大了,没有好好用功的人,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听自己主张了,走路也不方便了,这个地大都出了问题,告诉你,这是一个信号,要死以前先这个……,然后,要死了,就觉得这个身体,到处不能动,压得很痛苦,身上好像,要死以前,好像一个山压下来一样,大石千斤压下来,这个时候呢,我们今天在坐的,好几位大名医都会救得转来,只要有个办法,还有办法,第二步就没有办法了,等到地大分散,跟到第二步来的是什么呢?水大分散,出冷汗了,一出冷汗,那个人正常的死,身体上一出冷汗,冰的,你要晓得我们做医生做朋友的,摸摸这个躺在那里那个病人,一摸到那个手,那个汗出来,身体上粘的,又冰的,对不住,很难办了,那叫做难办,真难办了,很难救了,这个时候要死的人,感觉的时候已经昏迷的状态来了,自己觉得……好像下大雨,好像在海洋中间漂,幻觉通通来了,同做梦一样,这是水大分散,然后身上,一颗一颗汗珠就出来,最后呢,上面就哦,哦……,那个痰在里头打滚,到了肛门一张开了,最后一次大便,也不是大便,最后大肠里的液体一排,前面小便的还有最后一次的精要出掉,这两个大小便的水大同冷汗一排的时候,完了,很难救了,然后跟到来的,是风大与火大,呼吸,哦……哦……,最后一口气断了,我死过的,因为我看过,当然我还没有自己那么好的经验,我在旁边帮忙他死,我说你快点念佛,走啊,走啊,还有些朋友,念了一辈子告诉我,你们注意哟,我知道,没有办法念了,念了一辈子佛,到临走的时候,我知道没有办法念了,你们注意啊,你们大家说念佛,什么叫念佛,然后我就骂他了,你怎么搞的,你心里念到佛,不要“南无阿弥陀佛”,什么“嘛呢、嘛呢”的都不要了,你只要心里念到,念就是这个念头,我说,你念不出来佛,你怎么会讲话,会晓得自己要死呢?那个就是念,大家念佛不懂得是什么念,以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念,那是佛号啊,这个也慢慢再介绍念佛有念佛法门的,这个时候……气断到这里,火大就断了。我们晓得,你们都上过唯识的课没有?我问你们出家同学们,都上过了吧?暖、寿、识三位一体的,意识精神还存在,身上的暖气一定存在,意识还存在,意识一散掉了以后,要死的时候,暖气就没有了,意识就离开了,就灵魂离开,所以人死了以后,以佛的这个科学,你看他几千年怎么知道,所以讲六道轮回,假使这个人,这一辈子的善恶的行为,来生还能够变人,人中再来的,他死的时候,最后一口气一断,你把他全身一摸,这是个科学,什么地方都冷了,最后这里还暖和的(南师手示心脏部位),来生一定变人,人道中再来,善恶兼半,这种人临死的时候一定,有些人更高级的,很清爽,家里的事情都吩咐好了,然后眼泪掉掉,没有,无可奈何就走了,胸口最后还温的,那个是人道中再来,如果有些高血压的心脏病,全身都冷完了,摸这里还热的,天道,不过天道里头或者阿修罗道,他脾气大,死了以后也是天人,阿修罗变这一种的,有些,慈眉善目的,窝囊兮兮的,那个算是好天人,所以好人跟坏人,分不清的,阿修罗、天人是同等的,都是上面,如果头顶最后还暖的,往生西方的,不过有时候走了,半路又走到东方来了,这是真的,不是跟你说笑话的,这个中间是科学,我现在大致给你介绍,如果是死了以后,这个人这一辈子恶事、坏事做多了,变畜生的呢,全身冷了,肚脐下面还暖的,畜生道中,但是这个没有啦,你摸不出来的,这种人死相都是冻得很可怜,最后全身冷完,膝盖头最后还暖的,饿鬼道中,地狱道是向下走的,这个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老师啊,这个本师他怎么知道,那个时候拿什么科学实验,他怎么知道,可是真实的哦,这样叫做地、水、火、风都散光了,就昏迷了,死过去了,你注意啊,人,这是讲正常的,我没有讲狗怎么样死的,蚂蚁怎么死的,虾子怎么死的,都没有讲哦,那都有的,佛学里头都有,你要去找啊,所以人家讲,佛学是浩如烟海,太渊博了,浩如烟海,那么渊博,那么高深,这四个字也害死大家,因为烟一样看不清楚,海一样我何必去游泳呢,何必去烟里头钻呢,所以像你们一样,不读书,何必……,就是这个样子蛮好,何必研究呢,浩如烟海怎么办,烟是看不清的,海是那么深,怎么去游泳埃真正要死亡,正常的,最后那一刹那是无比的快乐,可是,最后一刹那,这么弹指一声,什么叫刹那,刹那是佛经的话,梵文过来的,这么弹指一声,六十个刹那,刹那多快啊,所以你觉得,完全离开这个肉体,四大分散的时候,觉得很舒服的时候,已经昏迷了,没有了,不知道了,那个真死亡了大概这个死亡阶段,经过二、三十个钟头,拿我们人世讲,这个暂定的,没有标准,忽然梦一样醒过来,普通叫灵魂,这个不是鬼,这里我们普通,佛学没有叫灵魂的,这叫中有身开始了,也叫中阴身,就是说这个身体死亡了,另一个身体生命还没有配合拢来,这个阶段,中间存在阶段叫中有,也叫在阴,这个时候自己好像,一个人睡眠睡过去忽然醒来以后,我好像死了,可是看自己尸体看不到的,中国人两句老话,生不认魂,你活到自己这个灵魂你也不知道,假使活到能够知道自己的灵魂,虽然没有成佛成道也差不多了,有一点基础了,你们好好打坐,慢慢认得吧,还不知道呢。可是中阴身一醒转来,那一刹那之间有强烈的光明,这是一个科学的道理,生命的,为什么,那个光明不是太阳光,也不是月亮光、也不是电发的光,强烈的光明,除了真的平常打坐得定,自己在性光中看清楚了的人,那个时候一定这个光当中这个生死不来了,就请长假了,给这个世间,所以你平常这个光,自己性光都认不得,你到那个时候,中阴身灵魂境界,那个光一来,有时候把你自己灵魂,灵魂也吓散开了,散开了,又乱七八糟来了,这是科学哦,那是真的哦,所以你真的得定,四禅八定,达到某一个境界,是一片真的性光之中,不是有相的光,也并不是无相的光,那么你守到一个有相的光也不是无相的,这个再讨论,所以这个光一来,中阴身一醒过来以后,这个光一过来以后,一闪就没有了,前面出现的什么,你这一辈子的所做的任何一点事,大事、小事,一幕一幕电影一样很快很快都出来,不止你这一辈子,前辈子、大前辈子、前前辈子,多少辈子所有的好坏事情影子一样,片断的都跑过来,因缘,所以佛告诉你四句话,释迦牟尼佛,“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纵使经百劫,所作的业不会亡,亡,就是不会没有,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每一个生命转过来,为什么这个人寿命有长短,相貌有好看不好看,遭遇有好不好,有些很穷,有些很得意,有些不得意,为什么都是……,所以佛法的道理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假使佛法对因果轮回的道理都没有搞清楚,你是白学佛了,所以我们晓得有一位老法师,现在我不讲他名字还活到,他当年学问也好,也当过大方丈,他,人家告诉我,他讲了三句话,我拍掌大笑,我说真讲得好,他是大法师哦,他说我告诉你啊,告诉大家,居士怕因果,这些学佛的人很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这个轮回,三角的轮回。虽然这个是笑话,学佛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个道理没有搞清楚,你是白学了,大小乘的佛法,一切修持的法门基本都建立在这个上面,这是因果定律,就在自然物理科学里头也是公定的,承认的,至于生命定律里头统统是因果的道理。

阅读全文

与南怀瑾开示人如何孝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2017养老金核定表 浏览:258
长春老年大学课程 浏览:990
吉林省老年大学和长春市老年大学有哪些 浏览:677
18和60岁 浏览:606
个体户退休金的计算方法 浏览:129
老年大学芭蕾舞蹈我的祖国 浏览:126
安徽省阜阳市三区养老院有哪些 浏览:333
大岭山体检是去哪个医院 浏览:282
父母的房产怎么加儿媳妇 浏览:206
欢庆重阳节新闻稿 浏览:150
湖北2017退休金上涨 浏览:524
台州职工养老保险2015发放 浏览:503
退休工资6000多什么级别 浏览:618
公务员会计退休年龄 浏览:432
长寿区川维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浏览:265
农村轮流抚养老人 浏览:178
广州养老院排名 浏览:930
70岁得了肺癌怎么治疗 浏览:668
企业职工在管理岗位上如何延长退休年龄 浏览:19
苏州退休社保哪多少钱 浏览: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