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她18岁上北大,24岁去世,为何北大为一名学生在八宝山办葬礼
每当想到英年早逝的人才,没有人不为之惋惜一声。“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去交趾看父亲,只是路过南昌就能随意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绝世佳句。
他当时才25岁,如果一年之后他没有落水惊悸而死,说不定能与李白交锋两下。北大女大学生张培祥有着和王勃差不多的人生,写了一篇质朴的文章《卖米》让人们看到了一颗才女之星冉冉升起,然而没过两年她就陨落在八宝山墓地。
张培祥的骨灰一半葬在家乡,另一半被北大葬在八宝山。八宝山是安葬忠骨的地方,北大被张培祥的乐观抗癌精神感动,将她安葬在这里,是首个葬在八宝山的北大女学生。
② 张培祥离世后,为啥北大会破例为她在八宝山办葬礼
小的时候在烦恼,以后是读北大好还是清华好,长大之后却发现自己只能读蓝翔和新东方。
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充分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我觉得不然,虽然物质条件是成长中必要的东西,可是即使你有钱,你没有奋斗的意志,也是玩完。
张培祥的《卖米》曾感动了无数人,大家怎么也想不到这位才女会这样离开。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天妒英才吧!
张培祥短暂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充满了传奇,这个从贫困山区里走出来的女子,用自己不服输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最后却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令人惋惜。
“她视贫穷为土壤,在这片土壤上播撒下文学精神的种子,供世人品嗅绽放时的芳香动人。”
虽然张培祥已经离世17年,但她对命运的不屈服的精神依然感动着无数人。
③ 18岁考上北大24岁去世,为何北大会破例为她在八宝山办葬礼呢
1402年在朱棣靖难之役中司礼太监钢铁为国殉职,次年登基为明成祖的朱棣为了保护钢铁的坟墓在京西郊设立了一处陵园。因为此地红土、青灰等八种矿产含量很高,也被称为八宝山,朱棣之后明清两朝的太监都会安葬在八宝山陵园。
张培祥没有让所有的家人失望,1991年她以泗汾双塘小学第一的身份考进了醴陵一中。在初中的时候张培祥一直都是名列前茅,而初三的时候张培祥却想要放弃继续读高中转而去读中专,理由是她不想再继续麻烦姑父一家。当时醴陵一中的校长罗定中特意找到了张培祥,告诉她醴陵一中免除她整个高中的学杂费,张培祥才选择继续读高中。
1997年张培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的法学院,而在北大求学的过程中张培祥特别喜欢泡在图书馆中看书,尤其是对《红楼梦》非常感兴趣。读了多次《红楼梦》之后张培祥还会在网上用笔名飞花发表自己的读书笔记,例如《红楼十日谈》等等。北大的老师都认为张培祥对于红楼梦的理解丝毫不亚于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