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有些成年人的孩子动不动爱发脾气,还要暴打父母,是否心理有问题
应该和他的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就认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就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他的父母或者周围相处的人很可能就脾气暴躁!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很难脾气会好!也不排除有部分是心理有问题!
『贰』 为什么有些坏人对父母很孝敬,有些坏人却打父母
有些坏人对父母孝敬的话,那就不算很坏吧,至少这一项看起来很加分,还要看你是怎么定于坏这个词啊,有些人打父母,也要看是不是那些人的不对,或者有时被父母逼急了。
『叁』 为什么有此人,连父母都敢打敢杀,这些人和父母有什么仇恨
因为父母给孩子的爱,孩子没感觉到,反而给孩子带来的不平等,却让孩子记忆犹新,这就是孩子逆反心理的根源
『肆』 为什么有的人会殴打自己的父母
如果一个家庭有这样的孩子,父母是崩溃的啊!
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有时候,那种由爱生恨,又爱又恨的“仇人”,比血海深仇更加诛心。更诛心的是,这个让人爱不起恨不得的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为什么有些父母倾尽所有的爱,却把孩子爱成了仇人?
1.平常口中所谓的爱,把孩子越推越远
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总会有另一批人跳出来说:父母辛辛苦苦把你养这么大,还有错了?
没错,养育一个孩子的确是需要太多太多付出,深夜哺乳、不停的换尿布、变着花样做辅食、上学后辅导作业……
作为父母确实是幸苦,可是,我们在强调这些付出的时候,说的都是衣食住行上的照顾,却很少有人提到孩子的心理需求。
武志红说:中国有很多父母,都停留在“口欲期”。
他们把孩子吃饱穿暖当做第一大事,可能为了孩子想吃的红烧肉折腾一个小时,为给孩子买一双运动鞋省吃俭用一个月。
却不见得愿意安静下来跟孩子说说话。
前一阵,儿子的幼儿园组织了一次“二手小集市”的活动,就是同学们都拿着自己不喜欢的玩具去互相交换。
当我们来到小集市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比较贵的玩具呢。
一时间,我身上的贪念作祟,在儿子耳边说,快,你去换那个玩具汽车,那个贵。
儿子说:可是我喜欢那本佩奇绘本。我告诉他,绘本很便宜,我可以给你买,但是那个玩具车挺贵的呢。
说了半天之后,儿子很不情愿的去交换了那辆玩具汽车,然后整个下午都没有跟我说话。
2.暴力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拌嘴,可是,很多家长喜欢用暴力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就会给孩子留下很大的心理阴影,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
对父母也就没有了爱的感觉,反而会因为家长的不恰当行为恨上这个家庭,恨上自己的父母,而且这种恨会持续一辈子。
除非父母关系得到了改善,孩子还可能会有一些改观,不然,孩子对父母都会充满恨意。
3.无限度地贬低自己的孩子
这类家长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时刻都在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嘴上时常说的话语就是贬低孩子,没有一样是夸孩子。
这样会让孩子从小就是去自信,从而也恨上自己的父母,家长对孩子的认可才是孩子进步的动力,久而久之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认可,加上父母的一味贬低,孩子就会从心里恨上父母,因为他没有得到一个家庭该有的爱。
『伍』 有些人为什么对自己的父母不好甚至还殴打
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很能挣钱,但就是应酬太多,每天早出晚归,妻子和女儿很难和他吃上一顿饭,聊上一会儿天。这样时间一长,寂寞的妻子有了外遇,俩人离婚了。父亲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女儿判给了他。女儿认为是父亲不回家造成了母亲有外遇,是父亲的冷漠使她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她恨父亲。在家里,女儿不是摔东西,就是骂父亲,骂的话非常难听。父亲打她,招来的是她更恶毒的骂。万般无奈的父亲感叹:“挣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女儿成了这个样子。”后来,他只好求助于心理医生。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像这样因为骂父母,甚至打父母而被带去看心理医生的青春期孩子有所增加。
无奈的父母
当这些孩子最初打骂父母时,父母往往始料未及:怎么会是这样?供他(她)吃供他(她)喝,给他(她)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怎么一点都不领情?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困惑,感到不知所措;有的对孩子进行斥责、打骂,结果导致孩子更加强烈的反抗。最后,不要说实现父母给孩子制订的各种学习目标,就连正常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许多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无法求助别人;还有的父母觉得被孩子打是不光彩的事,没脸求助别人。只有在家庭内部寻求不到解决的办法,被孩子打得遍体鳞伤不堪忍受时,父母才会想到向别人求助。
■孩子的“暴力心”从哪里来
丛中教授分析说,青春期家庭暴力心理的形成,首先和父母的不当教育有关。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过度地承担了孩子应该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洗衣、收拾屋子之类。在过多承担责任的同时,父母自然赋予了自己无上的特权。这样一方面剥夺了孩子应有的成长锻炼机会;另一方面,父母很容易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来支配(虽然是在爱心下的支配),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予以尊重,并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孩子身上。比如,父母认为好孩子应该学习好、不早恋,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父母恨不得他(她)在智力上达到十七八岁的水平,而在男女生关系上最好是七八岁的水平。这种希望当然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孩子还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比较好摆布,他们可以按家长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父母塑造孩子的意愿基本上能实现。但孩子十二三岁以后,到了青春期,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发育,他们会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他们会坚持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做出行动。这反映了青春期孩子要求独立思考的愿望,他们想通过这样的行动来表示自己长大了。而此时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的主张是幼稚的,对事物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总要阻止他们的行动。在阻止的过程中,冲突就来了。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按自己意愿塑造孩子的信心受到了打击。于是,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训的话越来越多,表扬的话越来越少,甚至动手“镇压”。这样做的结果会有两种:一种是孩子被“驯服”了,变得退缩、听话,认可父母的价值观,处事方式;一种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初和父母顶嘴,继而和父母对骂、对打。可以说,父(母)子之间的暴力是互动的,不是单方面的,而最初的发起者则是父母。应该说,父母对孩子的阻止是出于爱护,怕孩子走弯路。但是,他们没有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事实上,如果把阻止改成引导,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即使是碰几回壁,那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应付的代价。
丛中说,父母尤其是父亲在家庭里的行为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个父亲经常对妻子、孩子或其他人拳脚相加,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需要的时候,他(她)就会模仿。
青春期家庭暴力还与亲情的缺乏有关。一些孩子在出生不久,因父母工作忙等原因,就被送到奶奶或姥姥家抚养,等到上了中学了才回到父母身边。这样的孩子往往和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的感情比父母深。离开老人本来已使孩子感到痛苦,再加上父母往往比老人严厉,管得较多,又没有养育的感情基础,孩子很难和父母融洽相处,甚至认为父母没资格管自己,容易和父母形成对立,严重的可发展成“家庭暴力”。
还有一种情况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对父母一方的怨恨而出现暴力行为。丛中说,像这篇文章开头讲的那个女孩就是这种情况。
■如何解决“暴力”
丛中教授担忧地告诉记者,产生青春期暴力行为的根源在父母,但所有的父母都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他们认为有问题的是孩子,所以他们会带孩子看心理医生,而没想到要去矫正一下自己的行为。
丛中教授认为,父母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问题,比如父母特权、父母霸权、对孩子不尊重、和孩子沟通方面存在障碍等等。一般情况下,孩子对父母中的一方较为反感,而和另一方相处还可以。在对父母进行心理治疗时,丛中教授会告诉让孩子反感的一方先暂停一切对孩子的管理,让另一方来管理。然后,再进一步调整亲子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要取得远期效果,父母要调整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待。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特点,有自己内心的真理,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平时少对孩子训斥,更不能使用暴力;对待孩子要以表扬为主,表扬要及时、肯定、实事求是,尤其要对孩子的做事态度,而不仅仅是行为结果给予表扬。
一个人感受到的爱越多,他(她)才能付出更多的爱;他(她)得到的尊重越多,他(她)才会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这在任何人之间都是一样的。
『陆』 敢打父母的都是什么人
敢打父母的人一是神经不正常,二是不通人性,三是大逆不道啊!要明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连自己身上的东西动一动都要考虑父母的心情,就更别说是打父母这种令人发指的事儿了。究其原因可能是从小就被娇生惯养,要啥给啥,动不动就使性子发脾气,做父母的不去纠正,等到孩子大了,开始对着自己动手了,后悔就晚了。所以,教育孩子就得从小开始。告诉他做人的道理,让他知道尊老爱幼,尊敬自己的长辈,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让他从小就讲文明有礼貌。做父母的特别要做到言传身教,在行为举止上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