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高官父母有病停职叫什么
称病告假,若父母生病去世称为丁忧。
丁忧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后世往往指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1)院长父母生病怎么表示扩展阅读: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
“丁忧”亦称“丁艰”,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就产生了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丁忧丧俗。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倡导重丧,《孟子·离娄下》中记载“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汉代以后,“丁忧”服丧被纳入法律,匿丧不举、“丁忧”期间作乐、丧期未满求取仕途、生子、兄弟别籍分家、嫁娶、应试等都被视为“不孝”犯罪,将会受严厉的刑律惩罚,判处1年至3年不等的徒刑,或遭到流放。
对于仕宦官员,除了应遵守普遍性的行为之外,还有些特殊性的要求,即三年“丁忧”必须解官去职,脱离职权岗位,唐朝时就将此项规定付诸立法条文。有些官员因为丁忧期间贪恋权位而丢官丧命。
如后唐天成年间,滑州掌书记孟升因母丧隐瞒不报,最后被“赐自尽”。而大诗人白居易,其母由于看花坠井而死,在丁忧期间,白居易作了《赏花》及《新井》的诗,被认为有伤官德孝道而遭一贬再贬,从京师到江州刺史,后又被贬为司马。
相反,在丁忧期间,若“丁忧”守丧孝行卓著,则可以越级提拔,受到朝廷的嘉奖。如《明史·孝义传》记载:明代,徐州人权谨“迁光禄署丞 母年九十终,庐墓三年,致泉涌兔驯之异。有司以闻,仁宗命驰驿赴阙,出其事状,令侍臣朗诵大廷,以示百僚,即拜文华殿大学士”。
由此看来,丁忧已经由一种习俗、一种伦理而逐渐演变成一种政治资源了。
⑵ 父母生病了的心情说说
一开始都是懵的~原来从小什么事都挡在你面前的父母,原来也有生病的时候啊回!一下子不知所措答...第一反应就是赶紧送医院。看着父母痛苦的样子,焦虑,担心,希望能减轻他的痛苦。可是,到了医院便是一连串的事需要你去办,挂号,缴费,术前谈话,准备住院物资...没有时间让你去细想。接下来便是一连串的抉择需要你来决定,是该住院了,还是该手术了,一般急症,医生就直接让你签字了事了;不急的话,医生就会把问题抛给你,让你做决定。这时候,其实父母的命就在你的一念之间,或救或不理,选择都听医生的,还是有自己的判断。更棘手的,会遇到不急的病症,但是没有病床无法住院,便无法手术的现象,比如骨折,比如慢阻肺,急症室里待着,不让出院也住不了院!急症只救急,不治病,这时候,你就会深刻体会到不是院长亲戚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