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父母在,不远游”常常被人单拎出来使用,以为孔子此言是在说父母还在就待在家里不要出去。事实上“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游必有方”四字,即指父母在时,不要远行,就算要去远行,也要有一定的方位。这才是孔子的原话。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去齐国,途中听到哭泣的声音,上前看到一个身挂镰刀、戴着白带的人,孔子便问他是谁又为何而哭。那人回答说自己名叫丘吾子,之所以哭是因为他的人生有三个过失,到了晚年才发觉,追悔莫及。“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
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韩诗外传》也有相似记载,只不过丘吾子变为了皋鱼。
在这个故事里,丘吾子所说的“三失”,第一就是因少时远游、回家时父母已去世之“失”。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的是年岁,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这是何其悲哀。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亦是希望子女能好好侍奉、孝顺父母,不给自己留遗憾。
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并不反对出去游学、游宦。只要安排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去处,在有事之时能联系上。正如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所说,“今虽天涯若比邻,然远游者亦必音讯常通,使家人思念常知其处。则古今人情,亦不相远。读者于此等处,当体谅古人之心情,并比较今昔社会之不同。不当居今笑古,徒自陷于轻薄。”
❷ 父母在不远行,远行必有方
“父母在不远行,远行必有方”出自《论语·里仁》,原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不离开他们而去远方,如果确实没办法要离开,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方向,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告诉父母你在哪里,你的况境怎样,别让他们担忧。今天深深体会到父母在,儿不远行的实质感受。
父母在,父母尚在也,即父母年老病弱之时,子女于此时,当孝敬父母于身前,单寄赡养之费,则如豢养也,又岂可谓孝?若必游于远方,则必使父母知其方向,以解相思之情;若有事,亦能使知也。
我这次生病住院,孩子在外求学,我需要她帮忙的时候却帮不上,走远了真难啊!适逢开学,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还要一大笔路费。我也明白孩子的心思,只能泪汪汪地劝她不要回来,我能行,其实心里依赖得不行而没办法,只能让先生与亲侄女、外甥女,兄弟姐妹轮流来守护。这一下子就考虑到,现在还年轻就这样,我和先生都老了呢?孩子要是远行,我们该怎么办?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我后悔把孩子培养得太优秀》的文章,那位父母把孩子培养的太优秀了,送出国去了,而孩子却如黄鹤一去不复返,在外创业,成家立业再也没回来。就是等他们病重想见他的时候,他也没有回来,最终那父母俩后悔而终。
“百善孝为先!”希望当儿女的也能明白父母的心思,父母在不远行,人一生能陪伴父母终老不容易,特别是现在流动性特别大的社会,怎样做到远行必有方,是值得每个儿女,每个游子深思的……
❸ “父母在,不远行”,真的是这样吗你不知道的下半句
我们常说,“父母在,不远行”,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被我们忽略掉了,那意思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自己吃不了苦,也怕吃苦,总是呆在家里,也不想着出去挣钱,总想着呆在家里,吃父母的,喝父母的。
而往往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观点,他们认为,古人说得对啊,父母现在还在人世,他们留在父母身边,照顾父母,陪伴父母,这样是对的,年轻人就应该陪伴父母,等以后父母不在了,他们才应该无牵无挂的出去闯荡生活。
当然这只是很少一部分人,会有这样的想法,而我们大多数人,为了生活都是四处奔波,不得不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那么这一句话的完整版是什么呢?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中,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父母在的时候,不要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目标和具体的去处,这个情况要让父母知道,以免父母担心 。
所以,并不是说父母在了,我们就不能离开家了 。
当然,不管我们身处何地, 工作再忙,也要多抽出点时间去陪伴父母,有时,多打一个电话,多一句问候,父母就很欣慰了。
多抽出点时间,陪陪自己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时我们再抱憾终生!
如果你也喜欢这段内容,欢迎点赞关注,支持一下西米,西米与你一路同行,有 情感 问题私信我。
❹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远方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
“父母在,不远游”意义在于,人从出生到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即使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在中国依然需要依靠父母照看孩子或者洗衣做饭。但同时也也意味着你需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父母只要存在,你就不能游走得太远。一方面,父母鞭长莫及,没办法照顾你的生活,另外你也无法照料父母。
在中国,父母对下一辈是不计回报,无私奉献。因此“可怜天下父母心”一说,孝顺的儿女自然不会远离父母,在他们年老走不动的时候,能够照顾他们,这笔“等发达了,衣锦还乡”更能让父母感受到你的孝心。
当然,古人也不是一味强调愚忠愚孝桐袜衫。后半句又加以说明“游必有方”局腔。如果你真的有能力,因为工作或者学习远走高飞。属于合理的范畴。只需告好拆诉父母,出门远离的原由,还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
因为一方面没有目的和方向就容易做错事,另一方面更会让你的父母为此更加牵挂和担心。而因为自己的莽撞让父母担心牵挂,在孔子看来也是不孝的一种表现。
简单一句话看似蜻蜓点水,但实际上道尽孝道的全部要点。所以说为人子,当常怀孝心,多行孝道事。
❺ 如何看待“父母在,不远行”这句话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让我想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版不待。我是离开家乡多年权的人,年少时总想着家里有父母等着,从没想过他们会匆匆离开,而现在子欲养而亲不在了,所以有父母的孩子,多陪陪家人,多尽尽孝心。不远游,游必有方。不要让家人担心。
❻ 不远行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原意是:父母在,不远行。意思是父母亲还在,就不要远行,以免耽误照料父母。
❼ 父母在,不远行的意思是什么
父意思是:自己的父母在人间时,自己还有归处,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而不在了,就连老家也极少回去了。这句话意指父母在时,要多加孝顺。
父母在,我们还有家,每逢节假日我们还能有个心心念念牵挂相聚的地方,可以思念家,父母不在了,我们就成了孤儿,忙忙碌碌无人喝彩,最后只剩下归往人生最后的归宿。虽然我们也会成家但是有一个我们生活从小至成年的家不在了,人大半生生活和思念的家不在了,所以要孝顺父母。
(7)父母不宜远行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毕淑敏以36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发广泛关注。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她的《学会看病》选入语文(人教版)5年级上册第20课。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❽ 怎么看待“父母在不远行”这句话
个人觉得有点太守旧了,就算在外也可以常回家看看的。
❾ 父母在不远行出自哪里
2,希望你且行且珍惜!
❿ “父母在,不远游”,还有后半句原来我们都被误导了!
“父母在,不远游”,还碰李举有后半句?原来我们都被误导了!?“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扰雹季氏篇第十六》,是孔子的学生子夏对孔子说的。这句话的大意是,父母在的时候,不要远行;父母去世后,才可以远行。为什么呢?因为,父母在的时候,孩子能得到父母的照顾,能够得到父母的关爱,孩子在父母的身边,就会有安全感,就不会感到孤单。父母去世后,孩笑碧子就会失去父母的庇佑,就会感到无依无靠,这时候,孩子才会想起远方的父母,才会想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和父母曾经的教诲,才会有远行的想法。这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了,孩子就会想要去远方,去寻找自己的父母,这就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后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