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江南怎么称呼曾祖父母

江南怎么称呼曾祖父母

发布时间:2023-05-27 20:20:36

㈠ 古代亲属关系及名称

中国古代亲属称谓家谱总览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孙 孙之子。

玄孙 曾孙之子。

来孙 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古今亲属称谓杂谈

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 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 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 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 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 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娅。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 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 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 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 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 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 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 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 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 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 因称老婆太俗,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办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 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 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 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爱人 男女互称。

右客 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 现代都市对妻子的俗称。

另外,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 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 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丈夫”小考 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身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 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随着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妓女为“花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

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其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连襟”趣话 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迈有关。

较早在笔下出现这个词语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子,叙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一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了。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 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封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郑镒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在旁边的黄幡绰讥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张项徇私,很不高兴,不久把郑镒降回原九品。后来,人们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东床”的缘来 东床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得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东床,只顾吃东西,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

㈡ 古代将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统称为什么

古代将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统称九族。

三字经对九族的说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从秦代起,“九族”有经学上的今文和古文两种解说,各有其社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满足统李好治者的需要。

“九族”泛指亲属。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2)江南怎么称呼曾祖父母扩展阅读:

“九族”相关故薯乎事:

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连坐被杀者达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亲之发配充军者高达千余人,时称“瓜蔓抄”是也。

方孝孺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辅佐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哪手铅李满朝廷。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两次见新皇帝都是披麻戴孝、嚎啕痛哭,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他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

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可草。”朱棣:“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门生”凑成十族,统统杀掉。

㈢ 江南的人怎么称呼爷爷奶奶

江南的人称呼爷爷奶奶主要是发音的不同。
“爷爷”读“yaya”第二声,奶奶”叫“宏行弊ennian”第一个读一声,第二个字读三声~~“爸爸”就是“baba”读的是轻声。
吴侬软语,是一个形容词、成语,别称“吴侬娇语”、“吴侬细语”,形容“吴地人讲话轻清柔美”蔽族这个现象。“吴侬软语”一般用来形容江苏苏州一带的吴方言带脊,因说话比较软糯婉转,故有“吴侬软语”之称。

㈣ 急求族称的称谓

宗族称谓 祖上: 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 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 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 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 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 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一、必须是同姓。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三、辈分必须相当。 公子: 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另外诸侯的女儿也信敏大可以称作公子。 考妣: 父母又称为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继父: 生父死后,母亲再嫁之夫称为继父。 八母: 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 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继母: 父亲的后妻称为继母,对于继母,服制也是齐衰三年。 养母: 过继儿子称收养他的母亲为养母。对养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别的妾抚育,此别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 亲母因父亲死后再嫁,称作嫁母。为嫁母服齐衰杖期。 出母: 被父亲休弃的生母称作出母。为出母服齐衰杖期。 庶母: 父亲的妾称为庶母。士为庶母服缌麻。 乳母: 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称她为乳母。为乳母服缌麻。 九族: 九族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2、亲属称谓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祖父(母):父之父(母)。 父母:父,母。 己身:自己本代。 子:子。 孙:子之子。 曾滑竖孙:孙之子。 玄孙:曾孙之子。 来孙: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伯父) : 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姑父: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出):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 女之夫。 中表(姑表) :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拿散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舅:母之从元弟。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亲家: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之间的婚姻。具体地说,夫之父为姻,妻之父为婚。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古今亲属称谓杂谈 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 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 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 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 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及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 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亚。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三弟之子、从父母亡子女之子。隶巍,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类也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因称老婆太俗语,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方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妻殁再聚约。 家里、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贱内、贱媳:古人对妻子的谦称, 爱人:男女互称。 老马子、后头人:河南农村对妻子的称呼。 右客: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现代都市流行的对妻子的俗称。 参谋长、内务部长:现代人对能干持家贤惠妻子的尊称。 附: 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如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 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夫妻在古今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人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后期好声色,宠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 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随著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妓女为“花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 什么叫“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 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 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 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四、“丈人”'代表岳父。 “结发”的含义: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连襟”趣话: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迈有关。 较早在笔下出现这个词语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子,叙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一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而比洪迈还早一些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和洪迈写的谢启相对照,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了。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封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郑镒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在旁边的黄幡绰讥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张项徇私,很不高兴,不久把郑镒降回原九品。后来,人们知道此事,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东床”的缘来:东床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得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东床,只顾吃东西,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

记得采纳啊

㈤ 中国家族辈分称谓

一、上按次序称谓:

生己者为父母,

父之父为祖,

祖父之父为曾祖,

曾祖之父为高祖,

高祖之父为天祖,

天祖之父为烈祖,

烈祖之父为太祖,

太祖之父为远祖,

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二、下按次序称谓:

父之子为子,

子之子为孙,

孙之子为曾孙,

曾孙之子为玄孙,

玄孙之子为来孙,

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

晜孙之子为仍孙,

仍孙之子为云孙,

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三、直系

1、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2、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四、旁系

1、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2、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3、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㈥ 从古至今对家人的称呼有哪些

妻子谦称:
拙荆、贱内、内人、内子、房下、鄙房、老荆、老婆、阃内、小妾、浣濯之贱、拙妇、荆妻、家下
指代:
浑家、娘子、娘娘、夫人、姐姐、爱人、冢妇、孩子他娘、屋里人、卿卿、芳卿、妈妈、堂客、女萝、河东狮、妻子、媳妇、正室、侧室、通房、女人、女娘、婆娘、家小、家眷、小妻、糟糠、贤内助、爱姬、继室、续弦、太太、姨娘、姨太、雌儿、妻房、丽人、泰娘、萧娘、妇、罗敷有夫、佳妇、嫡
尊称:
孺人、奶奶、县君、院君、安人、令正、尊宠、尊姬、宝眷、大娘、尊夫人
丈夫:
良人、官人、相公、夫君、外子、当家的、掌柜的、孩子他爹、老公、姑爷、姐夫、老爷、先生、郎君、员外、才郎、仙郎、檀郎、萧郎、夫婿、夫、使君、男人、乔才、庄家、汉子、夫郎、夫主、佳儿
配偶:
好逑、匹、冤家、那口子、相好、可人、佳偶、蹄儿(北京话情人)、伴儿(北京话夫妻)、牵手(闽南话情侣)
父母:
双亲、椿萱、考妣、严慈、爹娘、高堂、恩慈、孺慕、堂上二老、翁妪、二亲、天伦
母:
北堂、春晖、萱亲、萱枝、慈亲
父:
阿郎、阿爷、老子、亲老
亲属:
舅姑、连枝、荆花、手足、瓜葛、姻娅、妯娌、骨肉、血脉、同胞、姒娣

㈦ 古代大家族里的各人的称呼

最老的一代是老太爷,老太太。当家的是老爷,太太。年轻的是少爷和小姐。再一代是小少爷,小姐。

㈧ 亲戚的称呼(所有的称呼)

亲属称呼一览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孙 孙之子。

玄孙 曾孙之子。

来孙 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古今亲属称谓杂谈

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 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 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 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 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 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娅。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 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 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 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 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 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 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 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 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 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 因称老婆太俗,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办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 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 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 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爱人 男女互称。

右客 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 现代都市对妻子的俗称。

另外,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 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 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丈夫”小考 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身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 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随着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妓女为“花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

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其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连襟”趣话 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迈有关。

较早在笔下出现这个词语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子,叙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一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

㈨ 古代对于别人父亲的尊称有什么

令尊、尊公、尊大人。

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

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

(9)江南怎么称呼曾祖父母扩展阅读

六种尊称

既有“贬己”的谦辞,那么相应地也就有“尊人”的敬辞。本文选取几个最常用、最为人所熟知同时也最有趣的敬辞介绍给读者朋友。单字的有令、尊、贤,单字以上的有足下、阁下、兄台。

先说“令”。

“令”作为最常用的敬辞,直到今天还在使用。比如敬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更有甚者还在后面加上“大人”二字,令尊大人、令堂大人,极尽尊敬的态度;比如敬称对方的兄长为令兄,敬称对方的弟弟为令弟,敬称对方的妹妹为令妹;又如敬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敬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也写作“令嫒”)。

“令”当作敬辞,即由美、善引申而来,用于赞美与对方有关的人。同时,“令”的下部那个跪着的人也向我们提示着尊敬的含义。跪而听命,理所当然地表示尊敬。

再说“尊”。

《礼记·表记》:“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这是中国文化中关于“严父慈母”的最早表述方式。《广韵》则解释说:“尊,重也,高也,贵也,敬也,君父之称也。”可见,“尊”很早就用作敬辞,“父之尊”或“君父之称”,是对国君或者长辈的敬称。

“尊”当作敬辞,直到今天还在使用,比如敬称对方的父亲为尊上、令尊、尊大人,敬称对方的母亲为尊堂,敬称长辈为尊长,敬称同辈为尊兄,恭敬地询问对方的姓名要问“尊姓大名”。

再说“贤”。

《颜氏家训·风操》篇中记载的江南风俗:“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

“贤”当作敬辞,比如贤弟、贤侄、贤甥、贤妻等等,比如敬称夫妻为贤伉俪,用以敬称别人,毫无疑问是赞美他人的美好品德。

正如段玉裁所说:“人称贤能,因习其引伸之义而废其本义矣。”“贤”当作敬称即由此而来,意为恭维别人多才多能,品德美好。

再说“足下”。

“足下”是一个敬辞,下对上或者同辈之间都可以尊称对方为“足下”,意思跟今天的“您”相近。人们会觉得这个敬称很奇怪:既然是尊敬的称呼,怎么能把对方称为脚下呢?原来,这个称谓的由来还有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呢。

晋人嵇含所编撰的《南方草木状》中引述了一条西汉幽默大师东方朔在《琐语》中的记事:“木履起于晋文公时。介之推逃禄自隐,抱树而死。公抚木哀叹,遂以为履。每怀从亡之功,辄俯视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亦自此始也。”

不过,在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作的集解中,南朝宋的学者裴骃引述蔡邕的解释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如此说来,“足下”之称,意味着不敢直视对方,犹如说:我只敢盯着您的脚下说话。

再说“阁下”。

在一些隆重的场合或者问候的书信中,常常尊称对方为“阁下”。不知道这个词的来历的人,甚至常常误以为这个词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因为在很多欧美影视剧或者两国的外交场合,这个称谓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比如“总统阁下”、“大使阁下”之类的称呼。

殊不知这是最正宗的中国古代的礼貌用语,而且更加鲜为人知的是,这还是一个误用了两千多年的称谓!

段玉裁说:“凡上书于达官曰‘閤下’,犹言执事也。今人乃伪为‘阁下’。”赵璘则感叹“今又布衣相呼,尽曰‘閤下’”乃“浮薄相戏”、“名分大坏”,殊不知连“閤下”一词都误为“阁下”了!

今天所有与做官有关的词组,比如“入阁”、“内阁”、“组阁”等等,其实都是错误的。虽然早已约定俗成,但是因为将“閤”误为“阁”,以至于人们再也不明白“閤”和“阁”的本义了,甚至有的辞典望文生义,把“阁下”的尊称解释为“我在您的阁楼之下”,真是令人浩叹!

最后说“兄台”。

朋辈之间相互敬称“兄台”,这个敬辞至今还在使用,更多的是用在书面语或书信之中。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敬辞到底是怎么来的,甚至还有人解释为“兄在台上我在台下”,因此用来表示敬意。这种解释非常可笑,原因在于不懂得“台”字的特殊含义。

什么叫“三台”?《晋书·天文志》载:“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原来,“三台”是星名,地上的“三公”就是比照着天上的三台星而设置的。

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是仅次于皇帝的最高官员。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面向槐树而立,因此也称三公为“三槐”。“三台”、“三槐”合称“台槐”,代指宰辅之位。

此外,“台鉴”是请对方审察、裁夺的敬语;“台照”也是请对方鉴察的敬语;“台启”是写在信封上的敬辞,敬请启封的意思;“台安”表示对收信人的问候;“台讳”是询问对方名字的敬辞;“台甫”则是询问对方表字的敬辞;“台候”用于问候对方的寒暖起居……

这才是“兄台”之“台”作为敬辞的真正来历。

阅读全文

与江南怎么称呼曾祖父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70岁的人刑事犯罪规定 浏览:223
国家政策对军人父母有哪些好处 浏览:899
70岁老人手指抽筋怎么办 浏览:170
幼儿绘画重阳节 浏览:603
丰富老年党支部活动 浏览:328
养老保险新政策2016每月交多少钱 浏览:591
黄冈哪个地方有养老院 浏览:412
安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浏览:456
高考体检检查有纹身怎么办 浏览:476
孝顺的感人 浏览:379
哪里有养生药贴 浏览:187
聘请退休人员用交社保吗 浏览:502
厦门60岁以上 浏览:408
辽阳逸和居老年公寓离哪近 浏览:104
父母的亲属卡遗失怎么补办 浏览:989
60岁可以贷款 浏览:213
戴耳麦体检能检查出什么 浏览:866
大嫂不养老人怎么分房产 浏览:577
佛教重阳节慰问 浏览:262
绍兴市新昌县养老保险查询 浏览: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