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有三个孩子的家庭里,为什么老二最容易被轻视
一般有三个孩子的家庭里,老二最容易被忽视,因为老大刚生出来的时候,老大作为他们的第一个宝宝,他是在大家的期待下出生的,所以大家对他的关爱和照顾都不少,而且当时也只有他一个宝宝,所以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就算是很多不爱小孩的爸爸,他们在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十分的疼爱的,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做爸爸,他们内心的情感很是激动,所以他们会想方设法的对自己的孩子好。
那么夹在中间的老二进的时候就很容易被父母忽略掉。因为老大在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一定的年龄,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个时候父母就会尽量的去满足老大的需求,而老大在这个时候正处于中间段的年龄,还不太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又不会比老三年龄还小,所以往往大家都会把注意力和关心都放在最小的那个。
⑵ 小S自爆冷落二女儿,为何家中老二总得不到爸妈的爱
小s自曝冷落二女儿,那为何家中的老二总是得不到爸妈的关爱呢?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一个非常出名的电视剧,它是由韩国拍出的,他的名字叫《请回答1988》,其中女主人公就是家中老二。女主人公呢,他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然后她刚好夹在中间,姐姐呢比较争气,有爸妈的关爱,并且也是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弟弟呢比自己小两岁还在读初中,但是毕竟是家中的老小,所以也比较受到父母的疼爱。
老二被忽略的情况其实在很多家庭中都有所体现出来,只是有些家庭比较严重,有些家庭比较轻微,每个父母的性格都不一样,所以身为老二的孩子们你们不要气馁,相信等你们长大之后,父母一定会更加的喜欢你们,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在大家长久的忽略下,会造成老二性格上的一个自卑或者是内向,他会觉得自己在家里没有存在感,进而的产生了敏感自卑的心,所以这也是一方面的理由。
⑶ “老大宠,老三惯,老二受气倒霉蛋”,老二为什么不受待见
在过去子女比较多的家庭中,老二确实是最不受父母待见的那一位。所以这句俗语也是有道理的,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是绝大多数的家庭还是如此的。首先父母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自然是非常重视的。这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全家人关注的焦点,因为没有经验,因为有新鲜感,所以父母亲对老大也会投入更多的心血,时时刻刻都会把目光投入到他的身上。而且作为老大,父母在他的身上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身上肩负的责任也更大。在古代长期盛行长子继承制,就算是帝王之家,长子也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由此可见父母对于老大的重视程度。
找老大商量。而有好事情了,则会优先照顾老三,自然而然老二也就最不被待见的了。正是由于老二从小就在“夹缝”里生存,他也学会了察言观色及和人相处,并且还明白了想要就得自己去争取的道理,因此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进取心特别强,进入社会后往往打拼得也更好。
⑷ 农村老人爱说: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见是老二,老二为什么不受待见呢
农村讲究“儿孙满堂”,家中孩子多,在以前,常常能看到一个家庭中有四五个孩子,一方面是讲究传承香火,来“养儿防老”;另一方面是以前农村需要劳动力来干活。众所周知,人一多,矛盾就多,那家庭的孩子多,就会生出些许尴尬来。
比如农村老人常说的:“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见老二。”这就让中间出生的孩子十分尴尬,常常陷入爹不疼娘不爱的境地。
这句农村俗语一语揭露了农村许多尴尬的人际关系,其实也是许多父母教不好孩子的关键原因,有没有真正的爱,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从小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缓解,所以既然是自己的孩子,请尽量做到每个都爱吧!这么看来,计划生育真是极其有效缓解家庭矛盾的方式啊!
⑸ 农村老人爱说: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见是老二,老二为什么不受待见
农村地区的重男轻女观念特别严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认真。只想拥有一个男孩,而不是一个女人,并且想要一个男孩继承香。大多数农村家庭想要两个,因为有四个或五个孩子的家庭中,前几个是女孩或只有一个男孩。
其实,父母在内心里对待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但是在一些事情中父母一些不在意行为,却让儿女们感到很不公平,特别是家里有老大、老二、老三在对待父母的某些行为时会有很大的成见。这就是农村人老人说的老话“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见是老二”。
⑹ 为什么老二一般不受父母待见
做一个人人夸奖的“乖小孩”,只是父母一厢情愿的满足,并非孩子内心的抉择。
台湾作家小野曾讲过他一对儿女的故事,一个很自我,“不懂事”的哥哥和一个“懂事”的妹妹。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选最好的、最大的、最贵的,总是反反复复、犹豫不决。妹妹则很“坚定”,没有一丝犹豫,总选择最简单合宜的。有次,全家去香港玩,哥哥和妹妹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个玩具。妹妹一开始就挑了个哪里都买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而哥哥从进门起,一直挑一直换,最后挑到一个八百元的蝙蝠侠。结账途中,看见一个限量版、要价四千元的蝙蝠侠,又换。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对这件事还耿耿于怀。她跟小野说,她选完就后悔了,可是大家都赞美她的坚定、懂事,拿她的表现骂哥哥,所以她不敢换。但事实上她很羡慕哥哥,每次都这么坚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闹,最后都能得到想要的。小野说大家都一直以为妹妹有“主见”、“懂事”,于是他们无意识的就将更多的关注给了哥哥,而忽略了妹妹。而妹妹只是因为父母的夸奖与认同而不得不表现的一种“懂事”,将自己的欲望埋藏在心里。后来他们的成长也出人意料。“不懂事”的哥哥,一路上都在拼命地“要”,大学毕业后没拍过电影也非科班出身的他,想出国学电影专业,竟然还要报考美国电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学校。结果竟然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毕业作品在回国后还获得了金穗奖。然而“懂事”的妹妹,高中时面临了很大的困惑。那年她没考上前三志愿,这个挫败让她对自己没自信、对学习产生怀疑,甚至萌生出了休学的想法。小时候表现越“乖”的孩子,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的想法,承受的压力也越多,以至于长大后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小时候活得越自我的孩子,越敢于表达自己,追求自己所要。就像德国心理学专家说的,能够同长辈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往往在成长中都更具潜质。往往越懂事的,越没人疼;往往越明事理的,越没人懂。《奇迹男孩》中,奥吉的姐姐维娅就是个特别懂事、明事理的女孩。4岁之前的维娅,天真无邪,拥有家人全部的爱,所有人都围着她转。她是家里唯一的公主,家人将所有的关系与爱给了她。但奥吉的出生打破了这一切,因为先天性畸形,父母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个残疾的小男孩。父母无意中忽略了维娅,因为在他们眼里维娅是懂事、听话的孩子,她可以很好的照顾自己,她不需要父母操心就能过得很好。然而父母将所有关注给了弟弟奥吉时,他们却不知道,维娅心里其实也很苦,她会对着家里的小狗说:“有人想知道我今天过得怎么样吗?”有次妈妈在陪着维娅说话聊天,这时弟弟的心情不好,在发脾气,妈妈立马就被弟弟吸引走了,留下维娅自己。总说懂事的孩子可以让父母省心,其实是他们隐藏起了掩盖在乖巧下面的情绪。他们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他们穿上听话的外衣,对父母表示理解,但内心并不开心。然而他们表现得越懂事,越体谅父母,而父母越容易忽略他们。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懂事的孩子缺人疼。”我们总是把精力与关注放在家里那个闹腾、不乖巧、哭闹的孩子身上,往往会忽视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甚至我们还把孩子的懂事当成理所当然,认为她本该如此,不需要我们额外的付出与照顾。可孩子终归是个孩子,她的懂事也是在向父母表达:我也需要你们的爱,需要你们的陪伴。只不过她没有直接说出来而已。当我们哭着对父母说:“为什么你们这么偏心?”他们都会很认真的回答:“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我的孩子,我怎么会偏心呢?”然而事实就是如此的偏心。在热播韩剧《请回答1988》中作为老二的德善就是被父母忽略以及不公平的对待。女主德善在家中排行老二,性格活泼可爱,但学习不好,上有一个成绩优异的姐姐,下有一个独子弟弟。在这种“天然的劣势”下,德善成为家中最不受关注宠爱的孩子。德善和姐姐的生日差三天,每次过生日只能在姐姐过完后,蛋糕上拔掉三只蜡烛继续过。德善每次都说想过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却总是敷衍说明年,明年就单独过,然而明年复明年。又一次姐姐的生日宴上,爸爸妈妈又一次顺带着给德善过生日,德善委屈地抱怨自己受到的诸多不公,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开始厌弃。后来,她爸爸向德善道歉还专门为她过了生日。总以为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偏心了,会对德善有所弥补。德善一直善良、谦让、大度,她希望她做的能被父母看见,能被父母认可,也能得到他们的关爱。然而家里煤气泄漏,爸爸妈妈把姐姐弟弟背出家门,一家四口在门外喘气休息,居然忘记了还有德善在屋里。德善自己一个人爬出房门,如果不是德善自己爬出门弄出响声,他们不知要到何时才能想起还有一个女儿在里面。电视剧中德善有一段内心独白:这一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因为二女儿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这个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样,姐姐因为她是姐姐,弟弟因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谦让着。就像我们俗话说的:头生稀罕小的娇,要苦苦到半拉腰。然而父母的偏心,让不被待见的孩子一直渴望得到认可与爱,在他们的心里留有一个坑,一个需要被父母的爱填满的坑,却一直没有被填满。最普遍也最世俗的做法就是加倍孝顺,渴望父母能突然醒悟到他们的付出,从而再得到以前没有得到的父母的爱,来将这个坑填满,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然而就怕过度的孝顺,以及寻求父母认可而失去了自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专家·彼莱玛研究发现:为人子女,无论是被偏爱的还是被忽视的,都常常感到父母的偏心。如果对一个孩子好过另外一个孩子,他们长大以后一直到了中年,都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在天涯论坛曾有留言,自己因为陷在父母偏心的怪圈里,抑郁到无法自拔。她说:小时候很多事情不记得,但只记得什么都要让着弟弟,以至于有好吃的就想当然的要留给弟弟,自己带弟弟没带好就很害怕,认为带好弟弟是姐姐应该的。尤其有次,弟弟要上学,爸爸带他们两个去新华书店,爸爸给弟弟买了新字典,而她想要新书皮的时候,被爸爸的一句话镇住了:没有你的,那是弟弟的。她说她仍记得当时的情景,爸爸理所当然的表情,可是从那开始后,她感觉一切都变了,以前认为正常的事情也开始感觉不舒服,她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偷偷的躲在被窝里哭泣。甚至变得犹如祥林嫂,反复的和每一个亲近的人诉说这段经历,然而依然没能走出来这个漩涡。还有很多被偏心对待的孩子说:每次想到所有的好东西都需要自己让给另一个父母宝贝的孩子,甚至自己的基本需求都不被父母满足,就觉得人生了无生趣。如果难以得到父母的关注,孩子的心理会发生悄然的变化,有的接受现实,另寻出路,其外界寻找认可与爱。而有的孩子就会陷入一生难以摆脱的心理怪圈,成为更易抑郁、自卑与焦虑的人。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逆反行为,与父母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身为父母,要知道自己的偏心无论是对被忽视的孩子,还是被偏爱的孩子,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孩子是很敏感,他们只是不说,不要看到孩子的懂事,听不到孩子的眼泪。
⑺ “为什么老二很难获得父母的偏爱”
谁说家里老二都被宠?讲诉我当老二的那些年
0 1
“怎么又要钱了,不是这个月的已经给你了吗,就不知道给家里省点钱吗,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不耐烦的话语从电话的另一边传来。
这样的场景我早已司空见惯,每当要钱时,总免不了被数落一顿。
作为家里的老二,我的存在,就仿佛是多余的一般。
0 2
姐姐作为家里的老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家里的长辈都围着她转。
我出生了之后,姐姐获得的关注下降了不少,所以,她总是想方设法得博取关注。
爸爸妈妈可能也觉得亏欠了姐姐,对姐姐也是百依百顺。
姐姐对我其实还不错,我们虽然吵吵闹闹,但日子过得也算平静。
这样的平衡在弟弟出生时彻底被打破了。
弟弟来得突然,他出生时我已经上了初中,姐姐也已经上了高中。
那时,弟弟刚出生,需要有人照顾,再加上他是我们家三个孩子中唯一一个男孩,全家人的重心自然都放在了他身上。
等到弟弟长大一些,不再是事事都需要有人照顾的小婴儿了,姐姐又开始备战高考,一下子点燃了家中紧张的氛围。
家里一旦有什么好东西,第一个就是先供着姐姐。
那时的我虽多少受了些冷落,但也不是不能理解,姐姐和弟弟确实比我更加需要照顾。
一家人的日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了下去。
姐姐高考结束,考了一个不错的大学,全家人都很高兴。
弟弟也准备要上幼儿园了,日子似乎越来越好了,除了我之外。
0 3
我考上了全市的重点高中,但是爸爸妈妈却以离家太远为理由,
将我转去了一个离家比较近的三星高中,与我考上的简直是天差地别。
这是我们之间第一次产生这么大的矛盾,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无能为力,我连自己的人生都不能决定。
为了考上这个高中,不知多少个不眠不休早晨夜晚,每天一个人在灰蒙蒙的天里一边背书一边迎接太阳的升起。
我这时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年的冷落, 不是因为姐姐和弟弟需要照顾,而是他们认为,我不需要照顾罢了。
虽然有诸多的怨恨和遗憾,但木已成舟,我只能进入那一所学校学习了。
我不喜欢那里滚神的同学,也不喜欢那里的氛围,迟迟融入不了这个集体。
不知多少次,在学校的木板床上辗转反侧,泪流满面,难以入眠。
还要感谢后来的那一众朋友,才帮我走出了阴霾。
不知不觉,我就已经进入了高三。
姐姐高三的时候,弟弟还大兆亏很小,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陪读,一边照顾姐姐,一边照顾弟弟。
那段时间,我经常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没饭吃的时候只能泡面充饥。
如今,我进入了高三,他们却一点表示都没有,只在我出发去学校的时候,告诉我。
“在学校里乖一点,别给我们找麻烦”。
说不失落一定是假的,原来在他们的心里,我只是一个麻烦。
0 4
高考前夕,学校举行誓师大会,要求家长也到场一起参加活动。
我那时住在学校,不能回家,所以早早的就打电话回家通知爸爸妈妈。猜禅
那时的我已经释怀了许多,不再像之前那样埋怨他们了。
誓师大会那天,我兴冲冲得和同学们一起排好队形,等待仪式的开始。
家长们也陆陆续续得进来,有许多同学的父母两人都来了现场。
还没看见我的爸爸妈妈,仪式就开始了。
虽然已经排练过许多遍,但誓师大会还是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热血沸腾,感觉青春的画卷正在展开,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挥手。
仪式结束,我们要与自己的家长一起在墙上签名。
穿过重重人群,我却并没有找到那熟悉的身影。
看着周围的同学与家长一个个从我边上走过,最后,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我在心里安慰我自己,他们可能只是有事耽误了,可眼泪还是忍不住得落了下来。
直到大会结束,周围空无一人,他们也没有出现。
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天他们带着弟弟去海洋馆玩了一天。
0 5
高考结束后,为了躲避他们为我填志愿,我躲到了朋友的家里。
他们家有两个孩子,她还有一个弟弟,可却与我们家完全不一样,整个家里都洋溢着温馨的氛围。
她的父母都热情的招待了我,她的弟弟也很可爱听话,会跟在我们后面甜甜的喊姐姐。
这样的家庭氛围是我做梦都想要拥有的。
录取结果出来之后,我才回了家。
不出我所料,我们又大吵了一架,彻底撕破了脸。
上了大学以后,除了每月少的可怜的生活费,我们就再无其它联系。
寒暑假我不是借住在朋友家,就是在外打工,再没有回过家,包括春节。
0 6
为了参加我梦想了许久的培训,凑足培训费,我破天荒的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
电话接通,当我说出我需要一些钱,还没说原因,就被数落了一顿。
没有任何理由,只因我是一个累赘,麻烦,不听话的孩子。
电话里的数落声还在继续,我没听下去,就挂断了电话。
挂断电话的那一刻,不知为何,我感到如释重负。
我不怨恨我的姐姐和弟弟,我只怪那一对偏心的父母没有给予我应有的关怀,原来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这些都不再重要了,从今天起,我将开始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希望所有在原生家庭受过伤的孩子,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幸福人生。
感谢您的阅读!
【初心的时光】:人间皆是温柔,你我亦是星辰,愿你保持初心,砥砺前行。分享个人成长干货和情感故事,希望大家都能爱情事业双丰收!
⑻ 为什么三个孩子老二最不受宠
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因为是父母们的第一个孩子,所以无论男女在家长们的心目中都是非常的重要,如果第二胎还是女孩的话,两个女孩在家里,家长们就不容易出现偏心,但是只要第三胎是个男孩子,那么就注定,老大和老二的地位将会下降,相对的老二的家庭地位则会下降的更多。
因为在老二的心里有一种“精神”,那就是想要得到父母们认可的“精神”,老二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做事,自己独立生活,尽量不给父母添加负担,这都是为了争一口。
因为他们打心底想要听到父母的称赞,想要让父母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所以在老二心里,最重要的不是金钱的奖励或者是其他物质的奖励,他们最想听到父母的夸奖,但就是这样的心理,造就了老二孝顺的心理和超强的自理能力,这也是许多多孩家庭,老二的缩影。
注意事项:
在父母忽视的生活状态下,孩子们极易形成一种讨好型人格,因为他们为了得到父母们的奖励,可以接近所能去完成父母的要求和请求。
而且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拒绝,只知道自己成好的话是可以得到父母们的夸奖,同时这种人格也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奴性”,在小时候就无条件的服从父母们的指挥,这种习惯就会带到学习中,今后的生活之中去,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诉求,什么事情都在自己的心里消化。
⑼ 为什么老二总不受宠姐姐妹妹就可以
现在社会一般父母不会可以偏袒巧雹散或者疏忽那个孩子的。但是乡下孝氏有种说法二胎一般都鬼点子多所以不怎么受家人待见;但是个人认为原因可能是大孩子因为是第一胎父母一般比较上心,小孩子因为肆辩最弱小很容易得到保护,不上不下的位置反而尴尬。
⑽ 家里三个小孩的,为什么说老二是最可怜的那一个,经历的来说说
心理学上有一个“老二定律”。大致上是说第一个孩子一般都比较受父母宠爱,而且可以享受独一无二的受宠地位。老二一出生,面对的就是要跟老大分享父母的爱,所以本能就要用“争宠”的方式来获得自己的“权益”。如果下面又有弟弟妹妹出生,父母的爱又转移到弟弟妹妹身上了,所以老二总是觉得自己“吃亏”了,既不够“受宠”,又没有老大排行老大的“地位”。
现在不是有很多独生子女不愿意让父母生二胎吗,就是想要独占父母的爱和资源。其实父母生了二胎后给老大造成的“心理创伤"也不小,感觉父母会更爱弟弟妹妹,因为弟弟妹妹小,更需要被照顾,老大要眼睁睁看着父母把本来自己独享的宠爱分给了弟弟妹妹。李橡
实际上任何事都有利弊。老大虽然享受过父母”独一无二“的宠爱,但是容易被父母委以“重托”,继承家族使命,接受父母的投射和期待,使很多被宠惯了的老大束手束脚,畏首畏尾,不堪重负,放不开手脚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最终落个老成持重,碌碌无为,成年之后反而要依赖父母的扶持和照顾。
老二因为一出生就面临跟老大的竞争,反而更容易积极进取,自我鞭策,事事要”抢先“和”出风头“,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成功意识。就是不太容易心平气和、宽容忍让,需要提醒自己注意为人处世不要过头过火,用力过猛。
老三以下,尤其是最小的,通常不用背负父母的期待和家族使命,又不参与老大老二的”恶性竞争“和”争权夺利“,更容易轻装上阵,自由自在,拥有一段挥洒自如、五彩缤纷的个性化的人生经历。如果说有什么“弊”的话,就是排行小,可能会有点“人微言轻”,说话不被重视。还有可能成为老大老二的出气筒,受哥哥姐姐的“欺负”。
以上所说的只是一个一般的,泛泛的,说不上严谨的“规律”。人们之所以常常被一些规律和习惯所左右,还是因为身在其中,不明所以,盲目地跟着走。如果能及早看清楚其中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不管是老大还是老二或者老三老四,都可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自我调节自己的人生节奏和方向,走一条使自己充实,满足,利己又利人,更富有生命意义的人生之路。
我就是家里的那个老二,又因为是女孩,一出生就被父母嫌弃。接生的人看到我爸连看都不愿意看我一眼的样子,于是提出来,给我爸500,把我抱走。87年那会,500块也不少了。我爸动心了。所以,我生下来,就被抱走了。
我妈回家的那一天,又突然反悔了,说自己生的孩子,不能就这样以后都见不到了啊!所以,一定要让我爸把我要回来,不然就不跟我爸回家了。不得已,我爸又去找人家,把我抱了回来。
多年以后我一直想,假如当初我没有被抱回家,现在的我应该过的会比现在好吧。医生把我抱给别人,自然也不会给太穷苦的人家,毕竟他们也买不起。
回到家以后,才是我可怜的开始,才是我噩梦的开始,才是我这一生都无法建立安全感的开始。
回到家以后,我妈在我一个月的时候,就给我断奶了,就开始盘算着把我送到哪里去养了,因为我妈还想再要一个。
最后,我妈把我送到徐州一个姨姥姥家看着,就是我姥姥的姐姐家。据我妈描述,姨姥姥当时都70多了,也抱不动我,也哄不了我,还要干活,只能把我放在一个小框子里躺着。
一岁多以后我会跑了,姨姥姥看不了我了,我妈又把我送到舅舅家养着。可是那时候,舅舅舅妈也很忙,不得已就把床堆得高高的,让我自己在床上,拉了尿了有时候换不及时就弄得到处都是。
都说婴儿幼年时期频繁更换监护人,会导致孩子这一生都无法建立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会不如意。多年以后,我发现自己始终都无法全身心信任一个人,也许可以在幼年里,找到答案。
慢慢的长大了。舅舅家还有一个大我一岁的表哥,表哥也欺负我,吃的都抢过去,动不动就恶作剧的打我。
我妈大概是什么时候把我接回来的呢。大概就是从有一次她去看我,正好看到表哥把我推在泥坑里,还不允许我出来,深秋的天,我在泥坑里冷的发抖,也不敢动弹雀扰做。而我妗子,在旁边也没制止。
我妈说,当时看到我那个样子,顷衡她再也受不了了,就决定接我回家。
回来以后,家里的一切都很陌生。家里有一个大我四岁的姐姐,还有一个才出生的小弟弟。姐姐总说这个是她的,那个是她的,我不能碰。而妈妈忙于照顾小弟弟,也没时间管我。
我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坐在妈妈床前,看她哄着弟弟。再看她吃饭,她把碗里的荷包蛋扒拉两个给我,笑着说,吃吧。
这个场景,是我儿时记忆里最好的光,最温暖的一幕了。除此之外,我的记忆里,都是一片灰暗。
后来姐姐上学了,我开始照看弟弟,洗一大家子的衣服。每天都被父母支使干活,拔草,喂猪,反正各种事情,从来没有玩耍的时间。
在家里,姐姐一直被宠着的那个,弟弟也被呵护着,只有我,除了被父母使唤干活,我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用。
现在长大了,我妈仍然是偏心的,每次我姐来,又是说贴心的话,又是拿东西。我妈总是贴补我弟弟。而我回去,都是买很多东西回去,回来的时候,总是两手空空。
所以,不被偏爱的那个,就算是多年以后,也不会被偏爱,这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