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孩子总是夜里哭闹,家长们应该警惕什么
引言:宝宝小的时候,声音发育不完全,所以哭就成了宝宝的一种交流方式。但是婴儿哭闹有很多种,比如饿了,感觉不舒服。如果婴儿一直哭,那么父母应该注意婴儿可能身体不适。那么,孩子总是夜里哭闹,家长们应该警惕什么?
所以,我们要清楚地找出孩子哭泣的原因,引导和忽视,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其实,幼年时期的孩子是需要培养安全感的重要时期。 孩子哭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安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B. 心情压抑父母侮骂这是什么病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23
C. 孩子睡觉总是满床翻滚这或是孩子不舒服“求助”,家长别大意了
文/兰妈谈 育儿
最近一段时间,家里面两张一米五的床铺,都不够我家2岁半的二丫头折腾,上半夜可能还在妈妈和姐姐这屋睡觉,下半夜就可能跑到爸爸那屋睡觉,再到清早时分又跑到沙发上睡觉,那种睡个觉都是一波三折的架势,给人的感觉既 搞笑 又警惕,警惕的是孩子为什么睡个觉要找好几个地方。
相信家有萌娃的家长们,对孩子睡觉满床打滚的姿势不陌生了,那种有多大床就能翻出多大动静的不安分,在很多人看来是童真里的烂漫,但从人体睡眠的舒适度来看,满床打滚包括睡个觉折腾好几个地方的动静,实际上也是孩子发出的一些不舒服“求助”信号。
那么,孩子睡觉总是满床翻滚或折腾好几个地方,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1、天气太热、孩子睡觉不舒服
说到孩子满床打滚,或一晚上折腾好几个地方睡觉的情况,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孩子冷了、热了的常规需求,经过两三天的观察后,得知二丫头前半夜睡一个地、后半夜睡一个,再到清晨又睡一个地,主要是身体燥热导致的不安分,那种凭着感觉找到一处舒服的地方,无非是想要睡得踏实安稳而已。
某天开了空调之后,发现二丫头睡觉的姿势和睡时并无太大改变,在没有开空调之前不管睡在哪个地方都是满床打滚,床头睡到床尾不说,有的时候倒腾的动静太大还摔到地上。有着开空调的前后对比之后,深刻地感受到小孩子睡觉里温度环境的重要,这是因为人体的舒适温度在26℃,室内温度如果超过了28℃,或则温度太低都会让孩子产生不舒服的睡眠姿势。
2、睡前太闹腾,孩子的潜意识也很嗨
小孩子天生的活蹦乱跳是他们的拿手绝活,想要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一本正经,这个心愿不切合实际、也违背孩子的成长需求,但是贪玩归贪玩,如果睡前太过贪玩的话,孩子的神经系统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就好比我们长跑累到虚脱需要好几天修复一样。
睡前玩得太过兴奋的孩子,会发现他们的入睡状态要比没有闹腾更难搞定一些,因为孩子的困意都被闹腾的精神气打醒,睡觉的时候嘴巴也是喋喋不休地讨论着,有时候明明哈欠连连但是却无法安眠,这个时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潜意识也很嗨,就像是身处KTV、酒吧这类场地一样,一进去周围的环境、气息,都让人动感连连、困意全无!
3、睡前看了恐怖片,精神紧张难以放松
现在的小孩,可以说几乎没有不接触电视机的小朋友,前些日子大闺女被一个大大玩恐怖闯关 游戏 的视频圈粉,就连她曾经最喜欢的“嗨,基尼”都不看了,整个的一个沉迷状态。某一天,大姑娘突然问我一句“人老了,会不会死”,为了让孩子正确区别人老病死这个问题,我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但是孩子却偏偏说“她不要死,也不要老”。
为了这个问题还哭了好一会,无奈之下只能暂时迁就孩子,后来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原来是孩子看闯关 游戏 视频太过恐惧,以至于她的精神紧张难以放松,一到黑夜脑海里就浮现了恐怖的画面,以至于让他们睡眠质量严重下降。
4、孩子身体不舒服,难以深度睡眠
孩子满床打滚的不安分睡眠,除了以上三种情况之外,还有身体不舒服的难以深度睡眠,比如肚子饿了、吃得太饱,生病了或者憋尿了等等,这些发自于身体本能的需求,都会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睡眠不安的状态,身体的不适会让他们来回辗转,直到找到可以让自己更加舒适的位置为止。
所以,发现孩子睡觉总是满床翻滚的时候,不要把这些事当成孩子顽劣来看待,多一分了解、才能少一分担心。
孩子优质的睡眠质量如何平衡?父母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衡量:
1)环境方面,室内温度尽量保持在26℃的适宜温度
2) 健康 方面,让孩子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
3)精神方面,睡前减少闹腾、不看恐怖片
4)睡眠方面,减少开夜灯的习惯,让孩子习惯自然入睡
最后,优质的睡眠质量还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小孩子不自律乃是常态,如果孩子能如大人一样自觉又岂会被称为孩子呢?所以家长的以身作则才是孩子优质睡眠的基础。为了预防孩子睡前太淘、玩得太嗨,或者沉迷看电视,家长不妨在晚饭后带孩子出去遛遛弯,既可以消化晚饭吃饱喝足的负荷,又可以在遛弯的间隙留下亲子美好的瞬间。
---------------------
我是兰妈,专注于 育儿 领域解析作者,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 育儿 感触的瞬间,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 @兰妈谈 育儿 一起学习共成长!
D. 儿童心理学:孩子出现这4种表现,家长需谨慎,这是抑郁症的前兆
根据心理学家对抑郁症患者,多年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抑郁症患者正在趋于低龄化。大量儿童抑郁症患者的出现,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父母们的注意。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呢? 这是让父母很费解的一个问题。在家长的眼里,现在的孩子们生活非常美好,吃得饱穿的暖,吃喝玩乐样样不愁,为什么会抑郁呢?家长千万不能大意,因为抑郁症并不是一种负面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心理病。
所以作为家长,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 健康 。当孩子出现这4种表现时,家长一定要谨慎,因为这是孩子抑郁症的前兆:
1、不爱活动,没有活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情绪低落,就会丧失对身边事物的兴趣,会变得不爱活动。而抑郁症的最明显表现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在抑郁症患者的眼里,生活是灰白没有颜色的,身边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从原来的活蹦乱跳变得不爱出门,喜欢躲在角落,不愿意与人交流玩耍时,父母就要谨慎了,要细心地观察孩子是不是有抑郁的征兆,早点发现,及时给孩子做心理疏导。
2、开始厌食,睡觉不好
一个正常的孩子,是白天闹腾不停,吃的好,睡的香的状态。而一个孩子如果经常失眠睡不好,厌食什么都不想吃,家长也不能忽视,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是因为身体不舒服,天气影响或者心理问题,才会如此呢?
一个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曾说:“每天晚上是自己最痛苦的时候,只能靠安眠药入睡,那种想睡却睡不着的感觉,是极度痛苦的”。而且长期失眠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 健康 ,还会让孩子的精神变得萎靡不振。
3、习惯性表现出无助的状态
习惯性无助是孩子在面对问题时,会下意识地将错误归结到外界或者是别人的身上。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习惯性无助状态容易引发抑郁,这种状态的孩子,多数出自于父母管教严厉的家庭,因为害怕被责备或者挨打,才会给自己树立一个无助弱小的形象。
所以作为家长,尤其是严格的家长,要格外注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 健康 问题,观察孩子是不是有习惯性无助的状态。
4、带着微笑面具
这就是“微笑抑郁症”的表现了。微笑抑郁症的人会给人一种乐观开朗的印象,他们总是用微笑的对待别人,不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承认自己内心的痛苦。所以这种抑郁症状是最难发现的。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幽默好玩,即使你对他打骂,孩子也不会表现出负面的情绪。父母就要注意了,因为不好的心理状态不能及时发泄出来,时间久了就会发展成抑郁症。
抑郁症逐渐低龄化,是一个需要父母引起重视的现象。 作为父母在给孩子学习和成长压力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 健康 ,多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保护。
E. 当自己的孩子总得病的时候父母是什么心情
如果自己的孩子老是生病的话,那么父母其实是会很伤心的,他们会想是不是自己的基因不好遗传给孩子?还是自己当初在怀孕的时候没有做对事情,所以才会让孩子这么受折磨,孩子生病,父母总是会自责的,他们会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父爱母爱都是伟大的,孩子生病,父母的心也是疼的体弱多病的孩子总是会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父母会对体弱多病的孩子感到自责。
所以很多这种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也不会太过苛刻,去批评她们,她们身体并不舒服,所以其实还是会比较偏爱他们的。
F. 当宝宝出现这哪些症状时,说明身体不舒服了
当历经怀胎十月与分娩的艰辛过程之后,家里终于迎来了小天使的降生。相信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是欣喜若狂的,对待宝宝更像是掌上明珠般,希望宝宝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但与此同时,由于很多家长都是新手爸妈,对初生宝宝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再加上宝宝也不会说话,所以很多时候可能宝宝正在生病,新手爸妈们也没有注意到,这对宝宝来说可是很危险的。
这时候家长们也不用太过着急,可以先看看是不是天气或者食物本身的问题。如果气温合适、食物换了,宝宝依然是食欲不佳的话,家长们就需要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一下了。不过根据经验而言,一般都是宝宝积食或者是消化不良引起肠胃不舒服,家长们也不用太过担心,相信医生,对症下药就可以了。
宝宝生病也是很常见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体质比较弱的宝宝会更容易出现身体不舒服,家长们要多留心注意宝宝的身体状况,一旦有异常要及时带宝宝就医。希望所有的宝宝都能够健健康康地长大。
G. 孩子抑郁症焦虑症生气发脾气,父母跟着吵,斥责,打骂踹孩子,半夜三更撕扯
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很重要,父母对疾病的认知和配合尤其重要。儿童情绪障碍的全称为特发于儿童时期的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s with onset specific to childhood),是以焦虑、担忧、恐惧、羞怯、烦躁等情绪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尽管表现多种多样,其共同特点是起病于儿童时期,主要与个体素质因素和心理应激,如某些精神刺激或家庭教育不当等有关,患儿往往自身感到痛苦并影响社会的适应。
由于是特发于儿童时期,许多医生不了解此病,简单地将成人的概念和经验用于儿童,结果导致了诊断和治疗的延误。甚至有人将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和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混为一谈。儿童情绪障碍与儿童的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与成人期神经症无连续性。儿童精神病学中传统地将特发于童年和少年的情绪障碍与成年神经症区分开来。
儿童情绪障碍虽然临床表现“形形色色”,但抓住核心症状,可概括为两大问题:儿童焦虑和儿童恐惧。
一、儿童焦虑症
儿童焦虑症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无指向性的恐惧、胆怯、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婴幼儿至青少年均可发生。
(一)临床特征和类型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指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的、持久的和不现实的紧张焦虑,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儿童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多发生于3岁至15岁儿童,发病高峰是6岁至11岁。患病率在4~16岁儿童中为4.7%(Bird等,1988)。女孩多见。
紧张焦虑在儿童中是极普遍现象,是一种正常反应,特别是儿童与父母分离时,一过性的紧张焦虑非常普遍。所以,如果不是非常严重、持久以至于严重损伤其社会功能时过度紧张和焦虑,不要轻易诊断为病态。
2.儿童广泛性焦虑症
儿童广泛性焦虑症是指对社会能力、学习、未来、以及以往行为表现出过分地和不切实际地担心、忧虑和关切;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常有躯体不适如头痛或腹痛等;这些症状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而不伴有特定的焦虑或其他精神症状。一般10~13岁发病,男女差别不大。儿童与少年广泛性焦虑的主诉及植物神经症状均较成人少,诊断应慎重。
诊断需注意以下几点:
1.焦虑症是青少年儿童中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需要注意一方面必须与正常人的焦虑反应相鉴别,以免诊断扩大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焦虑症的隐蔽性,以免误诊;
2.焦虑的躯体表现几乎遍及人体各个系统,患儿经常可能以其中之一作为主诉或不会描述焦虑体验,因此被误认是躯体疾病,反复去综合医院内、外科检查,而长期得不到确诊;
3.焦虑和抑郁经常同时存在,应善于从孩子的各种不适主诉中考虑到可能的情绪障碍,以免遗漏并存的抑郁症状;
4.有许多疾病可同时伴有焦虑表现,如:甲亢、低血糖症等,焦虑还可以是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之一。因此,病情较复杂的患儿,要注意检查确诊,准确地评估疾病类别、合并症、严重程度、自伤、自残、自杀及暴力的可能,以免延误治疗。
(二)主要治疗原则
根据患儿发病有关因素和症状的特征,可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家庭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几种方法可同时或先后应用。
1.减少刺激:显然,精神应激与焦虑状态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只要有可能就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或缓解不良刺激。
2.行为治疗:主要是各种形式的松驰训练。年龄较大的学生可用生物反馈疗法,也可以认知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帮助消除各种不利因素。
3.个别指导: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理解这种反应的原因和机制,并指导孩子掌握对付焦虑的方法,如松弛疗法等。同时耐心教育引导,帮助患儿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适当的体育锻炼及户外活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注意生活内容要丰富多彩,生活时间安排要规律。
4.父母咨询: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患儿心理上不良的影响。帮助和支持父母,减少他们对孩子心理行为的过分介入和彼此的过分依赖行为。规劝父母允许孩子更加独立自主是治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焦虑情绪可以传播,因此对有焦虑个性倾向的父母,要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认识本身的个性弱点及对患儿的不良影响。
5.家庭治疗:患儿是家庭系统中的主要成员,甚至是家庭的核心。儿童时期最主要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因此,调整整个家庭,是治疗儿童焦虑症的关键。临床上也发现许多住院治愈的情绪障碍儿童回家后不久又复发;在家庭环境中焦虑不安的儿童到医院环境很快就改变过来。
6.药物治疗:一般以心理治疗和环境调整为主。对症状严重者可短期使用抗焦虑及抗抑郁剂。常用佳静安定(阿普唑仑)、氯羟安定(罗拉)、安定等,或/和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等。但是新型药物由于伦理学限制没有药物上市前在儿童中使用的资料,应谨慎观察使用。
二、儿童恐惧症
儿童恐惧症指对某客观事物或特殊情景表现出异常强烈的恐怖情绪,这些对象是日常生活中一般性的事物或情景,但其反应超出了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危险程度,劝解无效,以至回避、退缩、因而影响日常活动和社会功能,发作时常伴心悸、出汗、面色苍白、尿频、瞳孔散大等症状。
许多学者认为恐怖症实际上是焦虑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Husain,1992)。尽管尚有争议但两者确有许多共同之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断方面都有交叉。所以,研究恐怖症重点是临床特点及治疗。 恐怖症在总人口中的患病率是5.1%~12.5%,儿童中比较少,Rutter(1970)报道10~11岁儿童中儿童恐怖症只有0.7%,女孩较多见。男女病人恐怖对象有区别,女孩多对闪电、陌生环境恐惧;而男孩多对社交恐怖。
(一)临床特征和类型
儿童恐怖障碍涉及了两个概念,一是害怕(Fear),二是恐惧(Phobia)。害怕是指对客观存在的或想象中的具体事物或情境产生的一种主观不愉快的感觉。通常伴有特殊的表情和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及肌肉紧张。面部表情和生理变化随着刺激源的消失而消除。恐惧是极端的害怕,不但程度严重,而且刺激源消失后仍持续存在,特别是其恐惧的对象对同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其他人并不引起同样的反应。所以,临床上首先分清害怕与恐惧症是非常重要的。
(二)主要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与儿童焦虑症治疗相同,包括药物治疗与行为治疗,但特别强调行为治疗对儿童恐惧症的治疗作用。
1.系统脱敏法:
(1)渐进地将患儿暴露于其所怕的事物或环境中。
(2)放松训练:不断地暴露于所怕的刺激,同时进行放松训练,就会减轻伴随这种刺激的焦虑,因此也就减轻了回避行为。
(3) 帮助患儿认清焦虑的症状。
(4) 减轻焦虑的放松法:通过肌肉紧张与松驰的交替并调整呼吸来放松紧张的“神经”。
2.冲击疗法
也称为暴露疗法,即以恐治恐法。对年龄稍大,身体强壮的儿童可以采用这种疗法。
(1)治疗者与患儿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并使患儿对治疗充满信心。
(2)将患者暴露于所恐惧的对象边或环境之中。
(3)劝说患者继续留在所恐惧的对象边而不是回避。这种继续的暴露可以切断所怕对象与不可忍受的焦虑之间的联系,而缓解恐怖。
3.示范法及认知行为法
对于年幼的儿童可以通过别人处于患儿所怕的对象边或环境之中而轻松无事,来使患儿消除恐怖。
年龄较大的儿童应配合认知支持疗法,让他们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配合行为矫正而克服恐惧心理
H. 孩子总说他嗓子难受,该如何判断是怎么回事
孩子总说他嗓子难受的原因:因为假如孩子一味的跟父母说嗓子难受,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喝一些水。孩子多喝一些水,就有益于孩子嗓子舒适。家长在孩子发生不舒服的情况下,就不能给宝宝吃一些辛辣刺激寒凉的食物,假如一直给宝宝吃辛辣食物寒凉的食物,造成宝宝嗓子愈来愈难受,有的时候还会继续造成咽喉炎。孩子有不舒服的病症,家长一定要引起注意,看一看孩子有没有其他的病症。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一直说嗓子难受,首先要做的也是让孩子维持充足的睡眠,孩子夜里不能有晚睡的习惯性,假如一直熬夜,孩子嗓子便会发现异常。有一些孩子在感冒之后嗓子会很不舒服,嗓子里边喉咙有痰,父母就需要看一看孩子嗓子里边的痰严不严重,当孩子人体产生明显改变时,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到医院开展医治,依据大夫的引导开展药品服食。
I. 我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父母只要身体不舒服,我就担心会不会是绝症
侵入性思维,遇到类似的事不要过于深入思考,该去医院检查就去,想想别的转移注意力
J. 儿子十四岁一点点不舒服就怀疑这有、病那有病是不是心里有问题
儿子14岁可能是没有安全感,他很怕自己得病会受罪,甚至失去生命。也有可能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父母的关爱,因为父母没有更多关心他,所以他心里比较失落才会说自己有病,希望父母重视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