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亲是糖尿病1型 会遗传给女儿吗
不一定哦。
1型糖尿病存在着遗传异质性,遗传背景不同的亚型其病因及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简而言之,如果长辈中有人得了1型糖尿病,只能说子女从糖尿病亲属那里遗传的只是容易得糖尿病的体质,而不是糖尿病本身。
所以说啊,就算父母得了糖尿病,子女也不是迟早就会跟着得病的~具有糖尿病倾向的体质,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才是真正导致1型糖尿病的元凶。
其实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比如视网膜病变、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足等,所以及早预防及早治疗,效果会好很多,参芪降糖颗粒可以与多种治疗糖尿病药物同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
糖尿病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都是不能一劳永逸的。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是我们健康常驻的秘诀哦!
❷ 糖尿病遗传么
糖尿病遗传的问题:
1.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性,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父母、兄妹、子女,很容易患糖尿病。
2.1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代亲属,指兄弟姐妹及子女.他们较一般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高10倍,但95%-97%可不发生糖尿病;另外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胰岛素释放减少者,也应预防1型糖尿病.
3.新生儿过瘦、过胖,将来都容易得糖尿病。
父亲患糖尿病后所生育的子女,先天畸形的危险并不增加.而母亲患糖尿病后妊娠、生育的子女,发生先天畸形的危险就要增加。但并不是说糖尿病妇女不能妊娠。在严格地监控下,大多数的糖尿病妇女都能有正常健康的孩子。
肥胖、饮食不合理、体力活动减少是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重要的环境因素。超重者的糖尿病发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9倍,体重指数在23~25之间的妇女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是体重指数小于22的妇女的4倍。体重指数大于35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是体重指数小于22的人群的93.2倍。18岁后体重增加7~10.9公斤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增加1倍。肥胖妇女在10年内减轻体重5公斤以上,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可以降低50%或更多。
某些人,特别是老年人,缺乏铬可能也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婴儿期体重过低,成人后易发生糖尿病,而肥胖又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
遗传因素:同卵双胞胎糖尿病一致率达57%,如果包括亚临床胰岛素分泌障碍,轻微高血糖,则几乎达100%,异卵双胎糖尿病一致率为17%。父母为2型糖尿病者,子女中50%有糖尿病,12%有耐糖量降低。遗传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环境因素:尽管2型糖尿病有遗传因素,但并不是每个带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都会遗患糖尿病。称之为遗传倾向,而不是遗传病。这种遗传倾向表现与否,则与后天环境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糖尿病一级预防:
2型糖尿病它的易感人群包括:
1.有2型糖尿病的家族史的人群。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性,同卵双胞胎糖尿病的一致率达57%。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父母、兄妹、子女很容易患糖尿病,应积极预防。
2.从体力劳动转变为脑力劳动的人群。
3.肥胖者。
4.女性妊娠时曾经有过血糖增高者;或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女性。
5.高血压、高血脂或早发冠心病者。
6.长期用某些药物者。某些药物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诱因。这些药物包括苯妥英钠、噻嗪利尿剂、皮质类固醇激素、β-受体阻滞剂、某些避孕药等。
1型糖尿病的易感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代亲属,指兄弟、姐妹及子女。他们较一般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高10倍,但95%~97%可不发生糖尿病;另外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胰岛素释放减少者,也应预防1型糖尿病。
糖尿病一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
2型糖尿病的预防措施:
1.防止和纠正肥胖。
2.合理、科学饮食。具体原则同糖尿病饮食。避免高脂肪的饮食。
3.增加体育活动。
4.避免或减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5.妇女妊娠时应合理饮食,尽量使胎儿体重在理想范围。要让大家知道,新生儿过瘦、过胖,将来都容易患糖尿病。但也要防止严重的低血糖。主要手段是饮食控制,必要时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预防措施:
1.新生儿及早期婴儿不吃牛奶(牛奶喂养可能使婴儿对1型糖尿病易感)。
2.服用自由基清除剂即烟酰胺。
3.早期用胰岛素治疗,使胰岛β-细胞休养,可减少胰岛的损伤。
4.使用免疫抑制及调节剂。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
1.目的:二能预防是筛选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者,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治疗,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以及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
2.筛选对象: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2型糖尿病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有妊娠期糖尿病或妊娠期糖耐量减低者、有巨大儿生育史者;肥胖、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特别是高甘油三酯者;50岁以上的人群。
3.筛选方法: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一旦确诊为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立即积极治疗。
4.糖耐量减低的干预治疗:糖耐量减低是由正常到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如果治疗得当,可恢复正常或不再进展;如果治疗不得当,则会发展为糖尿病。
❸ 糖尿病会通过母体遗传给小孩子吗
糖尿病是一个遗传性疾病,但并不是百分百遗传的。 研究表明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1型糖尿病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❹ 糖尿病是怎样被遗传的遗传方式是什么样子的
从中可以看出, 2型糖尿病的遗传作用更大。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除了遗传因素外,不良生活习惯特别是肥胖等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也非常大。除了遗传因素外,糖尿病发病还与以下因素有关。1型糖尿病一般没有家族遗传性,往往与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系。所以,1型糖尿病患者也不用担心生下孩子就是糖尿病。上面只是一个比喻,由于糖尿病存在遗传易感性,所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要比普通人更加关注自己的血糖,因为你们天生就是糖尿病高发人群,如果不注意生活方式将更容易发展为糖尿病。
❺ 对于糖尿病而言父母谁的遗传因素更大
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糖尿病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遗传非常复杂,迄今并未十分清楚。子女从父母那里可能得到容易患糖尿病的基因,加之一定的环境因素,彼此互相影响,则可能得病。在这里,环境因素主要充当导火索和催化剂的角色。在不同的人种或民族,遗传所起的作用强弱并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个存在这些危险基因的人都会发生糖尿病。事实上,大部分人并不会发生糖尿病。
1型糖尿病父母都可遗传,遗传性父亲比母亲强。1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可以检测到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以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患者的兄弟姐妹中这些抗体的阳性率也比无1型糖尿病的兄弟姐妹高,而且这些抗体阳性的同胞更容易患1型糖尿病,抗体滴度越高,患1糖尿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们也许可以利用这些抗体预测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疾病,而且往往与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伴随存在。母亲在2型糖尿病遗传中的作用超过父亲。如果父母都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更容易得糖尿病。
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如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由母亲遗传的糖尿病,呈家族性发病,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为0.5%~1.5%。女性患者子女可能患病,男性患者子女均不患病。这类患者多在30~40岁发病,体型正常或偏瘦的较多,伴有耳聋,少数伴有其他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另一种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
(MODY),发病较早,通常患者在25岁以下时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2型糖尿病患者的2%~5%。其主要特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是家族中有多个患者,而且3代以上连续发病。发病年龄较轻,一般在25岁以前,并常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个别也可以在中年后才出现症状。与2型糖尿病不一样,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不是引起MODY的主要因素。MODY主要是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导致胰岛素分泌降低,无酮症,一般不需胰岛素治疗,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往往有效。在临床上,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起病年龄轻,小于25岁,无酮症倾向,不需胰岛紊治疗的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此病。
❻ 1型糖尿病的遗传几率是多少
?最近很多患者都有这个疑问,因为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育龄女性身上,所以他们很怕会影响下一代,针对这个问题,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1型糖尿病的确有遗传倾向,那么遗传给下一代的几率为多少。
糖尿病遗传的概率:
这要取决于糖尿病的类型。如果孩子的爸爸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一直依赖胰岛素或者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遗传几率就是十七分之一。但如果是孩子的妈妈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生孩子的时候还不满25岁,遗传几率只是二十五分之一。如果妈妈是满25岁以后才生的孩子,遗传几率就会降低到一百分之一。然而,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1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将提高到四分之一。2型糖尿病是一种与体重有关联的糖尿病,具有更高的遗传性。如果爸爸妈妈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在七分之一和十三分之一之间;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是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就提高到二分之一。事实上,对于这些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来说,只有当他也超重的时候才说明危险临近了。可如今,孩子肥胖的现象日益广泛,所以,患有2型糖尿病的孩子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这两种类型的糖尿病都存在引发心脏病、肾病、神经问题和视力衰退的危险。
1糖尿病是否遗传至今科学界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病症。因为糖尿病病人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人亲属中的高,故说明糖尿病有遗传倾向。据专家介绍,实验表明1型糖尿病遗传概率要低于2型糖尿病,如果双亲均是糖尿病者,其子一代并非100%都患糖尿病,仅有5%得糖尿病,若双亲中只有一个有糖尿病,则子一代患糖尿病的机会更少,且常隔代遗传。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单一基因遗传,而是多基因突变。且糖尿病的遗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必须有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发生糖尿病。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妊娠和环境因素等。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后一定不要恐慌,应该及时的到医院进行各项检查,然后对症下药进行准确的糖尿病治疗。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治疗疾病。
以上介绍了。如果还有不清楚的朋友可以直接咨询我们了解更多。
❼ 糖尿病知识,急
1.糖尿病的原因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2、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3、与妊娠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1型糖尿病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之一、人体免疫治疗
上海滩中医名家的“抗癌先锋网”发表论文指出:通过人体免疫特殊物质几丁聚糖控制治疗糖尿病是目前医学界认可的好方法!几丁聚糖在日本、欧美、中国大陆的部分地区以及香港、台湾等被誉之谓"人体环保剂"、"长寿素",被国际和中国医学界均例为人体必需的"第六生命要素"。现在日本控制"糖尿病"首选为"几丁聚糖"。
"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容易堆积过多的疾病。国外给它的别名叫"沉默的杀手"(Silent Killer),特别是"成人型糖尿病",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染患率特别高,在日本,四十岁以上的人口中占10%,即十人当中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一旦患上"糖尿病",将减少寿命十年之多,且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遍及全身。
所谓"糖尿病"并发症, 在这些并发症中,出现率最高的是视网膜症、肾病和神经障碍,被称为"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这三大并发症在"糖尿病"患生后二十年以内,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一定会得患这些疾病。动脉硬化也包括在里面,这是因为血液中过剩的葡萄糖逐渐腐蚀全身器官及其组织的恶果。
一旦患上"糖尿病",人体的麻烦随其而至,因为免疫功能减弱,容易感染由感冒、肺炎、肺结核所引起的各种感染疾病,而且不易治愈。并可以选择性地破坏细胞,吞噬细胞。抗癌细胞的防御机能将会大大减弱,至使癌细胞活跃、聚集,导致引发癌病患。
引起并发症范围如此广泛的疾病,除了"糖尿病"之外几乎很少见。因为并发症的关系,故有人说一旦得了"糖尿病",寿命至少减去十年。
至于使用"几丁聚糖"改善了"糖尿病"的案例一一呈现,给许多患者带来了健康的希望。"几丁聚糖"在这些"糖尿病"患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了至关重要的两个目标:
一、 血糖值下降。
二、 改善引起的并发症、并配合逐渐治愈。
"几丁聚糖"帮助"糖尿病"患者达到上述两个目标,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途径完成的:
(一) 通过神经系统的刺激达到组织氧的释放。这种多糖体在大量地服用过程中被人体吸收以后,首先通过肠粘膜静脉到达肝脏门静脉系统,强烈地刺激肝脏的迷走神经,依靠完整的神经传导路,通过饥饿中枢,然后再下达,最终使全身副交感神经发生兴奋。 副交感神经兴奋是什么状态?人们在饥饿的情况下突然浑身发热,两手发抖。这种状态,在病理上就是组织氧在释放的表现,处于一种应急状态,来应急体内食物不足,一种给氧活动。对于"糖尿病"人而言,刺激迷走神经,全身副交感神经兴奋,组织氧的释放,带来这么两点好处:
(1) 由于"糖尿病"人代谢方式出了问题,正常人是分解,把葡萄糖分解成碳水化合物,是有氧分解,来供给人体所需的能量,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而"糖尿病"人则经常处于无氧酶解状态。因此,帮助"糖尿病"患者在代谢过程中给氧十分重要。改善"糖尿病"人代谢方式,使其向有氧分解转换。组织氧,尤其是肌细胞的氧,促使氧释放,因为肌细胞含氧量较高。
(2) 糖尿病人在无氧酵解过程中产生三类物质,一是乳酸,二是酮类,三是自由基,而造成"糖尿病"人酮症酸中毒。在给氧的情况下,让有机酸在形成的过程中获氧,使它过多地向碳酸去转换,形成碳酸以后,就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水被细胞利用,二氧化碳随着静脉进入肺循环。它的代谢很简单,尽量使这两种物质(乳酸和酮类)产生的量减少,这是组织氧释放的作用。
(二) 纠正酸中毒。这种酸中毒不是医学上一般酸中毒的概念,日本专家在研究几丁聚糖对于"糖尿病"的过程中发现了胰岛的环境问题,胰岛在正常生理环境下,其酸碱度(P H值)应在弱碱(7.35-7.45)状态下,胰岛才处于正常功能,而"糖尿病"人的发病原因就是胰岛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造成糖代谢的功能下降。
如何纠正酸中毒呢?吃些碱性东西,把酸进行中和?不行。向血液中打一些碱性物质也不行。因为血液的P H值受血红素的调控,血液中有很多化学上的缓冲对,在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进行的酸碱度的改变极其困难。目前为止,唯有"几丁聚糖"这种多糖体以游离状态存在,其官能团在没有使用情况下,仍具有活性,进入胰岛周围产生作用,这种"几丁聚糖"之物质具有两个电荷,它可能发生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和有机酸直接结合,更多的是让体液中的水分子发生改变,使它夺去一个正电荷,氢氧根离子浓度明显加强,成碱性改变。因为它要溶解于酸,要夺去一个氢离子(R-NH2+H++OH),则用这种方法使胰岛周围的环境改善,恢复到弱碱状态,从而增强了胰岛功能,分泌的胰岛素就多了,糖代谢就改善了。
(三) 对受伤的β细胞进行修复。当然不可能全部修复,只是对一般的"糖尿病"人,细胞还没过多地减少,细胞处于水肿状态下,若细胞全部都死亡了,成了全胰岛依赖型了,就极其困难了。
现在日本控制"糖尿病"首选为"几丁聚糖"。 更多内容请见上海“抗癌先锋网”的医学论文!
糖尿病治疗之二、饮食定时定量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标准体重[(身长-100)×0.9]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男性比女性每天所需热量要高约5%。而年龄大小不同所需热量也有差异,一般是每公斤体重需要热量千卡数为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平均各高5%~10%每公斤体重/日。而不同体力劳动者每天消耗能量也不同。轻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日消耗30~35kcal热量;中等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消耗35~40kcal热量;重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需40kcal以上热量。一般来说,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及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病人体重保持正常体重的5%左右,常可使病情得到满意控制。
糖尿病治疗之三、合理调整三大营养素的比例
饮食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要合理安排和调整。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主张:糖尿病病人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0%;蛋白质摄入量不应超过每日总热量的15%。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8~1.2g为宜。发育期的青少年及孕妇、乳母或特殊职业者及其它合并症的病人可酌加至1.5g左右;每日脂肪摄入总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6~1g为好,如肥胖病人,尤其有血脂过高或有动脉硬化者,脂肪摄入量应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糖尿病治疗之四、饮食计算及热量计算 供给机体热能的营养素有3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每克可供热能4kcal(1kcal=4.184kj),脂肪每克供热能9kcal(37.74kj)。糖尿病病人可据其劳动强度将每人每天需要的总热量(kcal)按照碳水化合物占69%、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的比例分配,求出各种成分供给的热能,再按每克脂肪产热9kcal,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每克产热4千卡换算出供给该病人不同营养成分需要的重量,可一日三餐或四餐。三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5,午餐、晚餐各25。四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7,其余三餐各27。例如:一个体重60kg的中等体力劳动者,正常体型的成年糖尿病病人,按每日每公斤体重40kcal的热量计算,一天总热量为2400kcal,按以上比例分配即1440kcal热量来自碳水化合物,360kcal热量来自蛋白质,600kcal来自脂肪。提供这些热量需供给360g碳水化合物,90g蛋白质,66g脂肪。 我们强调通过饮食控制热量的方法,并不是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天一定要机械地去计算,而应在掌握这一计算方法后,每隔一段时间或体重有较大幅度改变时计算一下,制订出下一阶段饮食方案,而少食甜食,油腻的食品,饮食选择既有原则但又要力求多样。
糖尿病治疗之五: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是依据患者的功能情况和疾病特点,利用体育锻炼防治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 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好处将在下面列举的锻炼法中具体阐述。在 糖尿病的治疗中,运动疗法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更为重要。
3.糖尿病的预防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二、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素会诱发糖尿病。
三、糖耐量不正常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可以在最大限度内防止糖尿病的发生:每年吃三个月的烟酰胺、Vb1、Vb6、甲基Vb12(弥可保)增强胰腺功能;在季节更替时吃半个月的Vc、Ve,剂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也可以每年分两段时间肌注Vb12,每次两周,一天一支,这很经济!)
四、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在我国目前大约有2000-3000万糖尿病患者。此病到目前为止是一种不能根治,但可以良好控制的疾病。如果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正确运用好现在的三类基本疗法,包括饮食、运动、降糖药物在内的综合疗法,而进行终生性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如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颐养天年。糖尿病患者应学会自我保健知识,积极预防各种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避免致残、致死,从流行病学资料来看,如果控制空腹血糖〈7.2mmol/L(130mg/dl),餐后血糖〈8.9mmol/L(160mg/dl),糖化血红蛋白〈8%者极少发生并发症,亦是延缓其发生、发展的有效措施。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遵循严格控制高血糖,坚持治疗达标的原则,才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保证,不能偏听、偏信社会上的“游医”所谓“包医、根治糖尿病”的谬论。
五、糖尿病人能不能吃糖?
这是相对来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其实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蜂蜜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吃点蜂蜜对糖尿病人还是有些帮助的。
4.不能吃哪些东西
一、 饮酒问题:
由于饮酒可给糖尿病人带来四大危害:1)饮酒干扰体内糖、脂、蛋白质代谢;2)饮酒促进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展;3)饮酒阻滞降糖药分解与排泄,易引起低血糖;4)饮酒损害胰腺。所以,糖尿病人最好在节日期间不饮酒。
二、 面对丰盛菜肴吃什么? 糖尿病人应选少油少盐且清淡的食品。不可认为大油大肉炒的菜,只吃菜就没关系,其实菜中的油也不少。
三、
多吃肉、少吃饭,不科学:有人认为肉是蛋白质,饭是多糖,因此,多吃肉不会引起血糖升高,其实不然,肉到体内也能转变成糖,相反,假如天天进食主食较少,反而会引起饥饿性酮症。
四、
定时定量,勿松动:节假日中生活规律易打破,而吃饭的时间与饭量更轻易改变,这必然会影响人体“生物钟”的规律,而且,假如只按时吃药而未按时吃饭也会引起低血糖。
五、 无糖糕点,不能随便吃:所谓无糖糕点,是没有蔗糖,但糕点是粮食是多糖,同样会产生热量,故不能随便多吃。
六、 多吃饭,多吃药不行:在节日期间,认为饭吃的多了,再多吃一些药就可以不影响血糖升高,这是不可采取的!
因为,多吃药不但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副作用也虽之加大!
七、加餐并非加量:我们建议糖尿病人应当少量多餐,但有的病人误认为在限定饭量之外再加餐就加大饭量,而致使血糖升高,尤其把零食如花生、瓜子等零食当作加餐,就更不可取!
八、 如何吃水果:在以下五种情况下不吃水果:1、血糖过高不吃,空腹血糖超过200mg/L;2、餐前餐后不吃,只在两餐之间吃。3、含糖量高不吃,干果比鲜果多,吃的量也限制;4、不交换不吃,水果多吃可与主食交换;5、不监测不吃,有监测条件时,应在吃水果前后进行监测,可以更好把握。
最后,希望糖尿病友在节假日期间牢记三句话:“五匹马车不松套;生活规律保持好; 精神愉快勿过劳”。
❽ 想问一下好智通专家糖尿病在遗传方面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
糖尿病具有明显遗传易感性(尤其是临床上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专家研究发现,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的人群,其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家族史阴性人群。而父母都有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是普通人的15~20倍。
❾ 糖尿病与种族、遗传等因素有关系
患糖尿病的因素很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因素、胰岛素受体因素等
一般情况下,易患因素:
1: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直系亲属有糖尿病者,1型糖尿病遗传在11%左右,2型糖尿病患者属于多基因遗传,在5%—22%期间。
2:肥胖特别是肚子大较突出的。
3:血糖曾经高过或尿糖出现过+号的。
4:曾经有糖尿病症状。
5:生孩子体重过大或双胞胎、多胞胎的
6: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
7:应激状态、妊娠、急性心梗、创伤手术、感染、极度的精神压力急性胰腺炎、甲亢。
8:饮食不注意,暴饮暴食、不运动或很少锻炼身体的(据糖尿病专家试验正常人卧床七天糖耐量明显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