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错的不是我,错的是中国的教育还有那些中国式父母!!
中国式教育方法在世界上还是很起效果的,很多西方国家都在效仿。他们连个小九九都不会,也不会有千字文(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讲了世间大道理)这么经典的著作,中国人却在模仿人家抛弃了的很多东西,国人向来就是爱崇洋媚外。
回过头去看一眼我们对世界的贡献、我们教育出来的成绩,外国人根本就没办法比拟。
B.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有哪些是值得赞许的
中国父母对下一代最大的期待,对下一代最大的绑架。不要太在意“别人的孩子”。“5岁孩子简历”引爆了互联网。他们2岁学诗歌,4岁学钢琴,11级围棋证书,5岁学100首诗,每年读500本英语书,每周写3本英语日记,会数独,拼图,几何认知,做实验,掌握很多科学理论。同龄的孩子比不上优秀的水平,父母的精神暴击是冷漠造成的。
借用网友的一个笑话:站在姚明的肩膀上,站在京M .郭的肩膀上可以作为起点吗?第三,教育不要急功近利。既然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凡,为什么不能尝试接受孩子的平凡?现在的教育乱象有多可怕?小学生上课可以猝死!希望以后的新闻少一点,真的让人心碎。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郑恩芬2002年在民主建设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作者强调,孩子的起跑线不在于金钱和物质的积累,而在于父母爱的教育,家庭氛围的营造和父母以身作则。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禹卫院士曾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他指出“神经教育、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已经发现,0-3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但儿童发展并不意味着儿童教育,也不意味着幼儿园教育,更不意味着提前教授小学课程。是父母用爱和陪伴完成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也有科学的认知基础,可惜在口碑上被扭曲误读了。教育从来都不是竞赛,孩子的成长不应该被禁锢在比较的框架里。一个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没有危险的生活必须首先是自由的!
C. 美国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和中国教育有哪些不同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特有的教育方式,因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不同,所采取教育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就拿美国来说,他们肯定也有属于自己国家的教育方式,那么美国的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其和中国教育有哪些不同?美国的父母教育孩子是放任型,让他们的孩子去实践中寻找答案并锻炼自身。和中国教育相比有教育方法、范围以及程度等方面的不同。
每个国家都会有他们自己对于孩子教育的方式,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美国所用的就是放任型,而中国的是严格—溺爱型,严慈相济。所以,美国的教育孩子方式和中国教育孩子肯定是有不同的。
D.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他与亚州国家泰国在文化上有哪些差异
1、权力距离观念差异
泰国是等级观念很强的国家,在等级社会中,选拔决策以候选人的社会等级为基础。本和彼此尊重的态度却有着高低的权利分化,人们遵从于这种等级制度甚至是在大学中也存在这种制度。
中国作为高权力距离的国家,人们之间是不平等的。在中国,老师教育儿女要尊重父母,教师主导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权威,学生也要尊重老师。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取向差异
由于泰国的宗教文化底蕴,人作为家庭、宗族的人员来到人世,家族予以保护成员报之忠诚,泰国人思考问题,决策出发点是“我们”。泰国人注重群体的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人不能只关注自身的情感,而应关注身边人的感受,他们在保持一种和谐平静的生活。
中国依旧是有一种主流思想是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人与人之间也更注重情感的交流,而非独立存在。
3、男性化与女性化差异
泰国在男性化还是女性化的维度上倾向于女性,由于人妖这一行业导致的旅游业风生水起,利益驱使人们更加认可了这一行为,女性的地位不断的提高。泰国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男子平等,无男孩的家庭,财产由女儿继承。
提高女性地位方面,中国一直在亚洲国家中表现的较为突出,中国女性日趋自强与独立,全国人大代表中的女性比例甚至超过美国国会。但是这还是没能改变男性化占主导的地位。对于物质利益与权力的喜爱又使中国社会呈现出明显的男性化倾向,家庭中往往男性处于主导地位。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泰国民俗文化:
泰国人对于不认识的长辈都习惯叫叔、伯、姑、姨、或爷爷、奶奶。同辈之间也称兄道弟,或姐妹相称。他们从小受家庭教育,在家庭要尊敬父母、长辈。学校培养学生尊敬老师、对高年级同学要有礼貌的风气,教导学生敬老师犹如敬奉父母。一年一度的宋干节,人们都习惯向自己尊敬的长辈、上级洒圣水祝福。在敬老师那天,学生要向自己的老师膜拜致敬。尊长敬师的风尚与社会提倡知恩报德的教育有关,泰国人没有重男轻女的风气,不少家庭生了女孩,更比生男孩高兴。泰国女子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如受教育、选举与被选举权。
E. 中国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 国外的是怎样教育的
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去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认为这是“残忍”的。
F. 世界上出了中国以外,哪有哪些国家的父母教育孩子要乖,要听话
东亚大部分国家都是,比如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等等。这些国家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讲究孝道。
欧美一些国家要孩子独立,有自己的个性,但很多家长也喜欢乖巧的孩子。
听话,懂事的孩子,家长都喜欢的,因为不烦。
G. 哪些国家父母为孩子教育投入最多
在子女受教育上,香港父母花费最多。从小学到大学,父母给孩子的平均花费逾13万美元。
其次是阿联酋,平均花费约10万美元,。然后是新加坡,父母的花费在7万美元左右。
美国拥有世界十所顶尖名校中的六所,而美国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平均花费仅有5.8万美元,还不到香港父母花费的一半。
Image: Stastista
以上是汇丰银行的最新研究。研究调查了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父母在子女受教育上的花费情况。
在15个被调查的国家里,法国父母花费最低,仅1.6万美元。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的父母也投入不多,平均还不到2万美元。
法国父母对子女的未来也比较消极。全球平均有75%的父母表示他们相信孩子会有美好的未来,而法国只有42%,还不到一半。对子女的未来最为乐观的是亚洲父母。在印度,九分之一(87%)的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很乐观,在中国,这一数字是84%。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支持孩子受教育是头等大事。全世界有87%的父母供养孩子读书。
父母这方面的开销主要包括孩子的学费、书本费、校服费、交通费和寝费。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未来,父母们不遗余力,会做很多个人牺牲,比如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减少娱乐活动,甚至是假期。
Image: 汇丰银行
坚定的选择
既然父母投入了那么多,他们对这笔钱怎么用自然也有一定的看法。他们希望孩子读一些传统专业,做医疗(13%),商务、管理和金融(11%),以及工程(10%)等领域的传统工作。
他们也希望孩子能够尽可能多地接受教育。超过四分之三(78%)的父母认为,在他们认定的职业领域,研究生学位对孩子寻找全职工作帮助很大。同样,有76%的父母愿意为孩子承担读研期间的费用。
银行却提醒各位父母要合理安排给孩子的教育经费,因为近四分之三的父母都把日常收入用于子女受教育,而不是用于长期投资或储存起来。
该研究在全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共采集了8481名父母的意见,他们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埃及、法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墨西哥、新加坡、台湾、阿联酋、英国和美国。
网页链接
H. 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国家把国家比作母亲
“祖国-母亲”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作为一种“隐喻结构”,它通.过“拟血缘关系”映射.了个体与国.家间的关系,建构了国.家的合法性,也塑造了公.民的国.家想象和国.家认同。“祖国.母亲”是一个将人.伦伦.理转化为政.治伦.理的隐喻概念,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从历.史来看,“祖国.母亲”的政.治隐喻是在近代以来的民.族和民.主革.命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她主要来自对欧洲政.治文化的移植。这一隐喻植根于西方的宗.教及政.治传统。晚清以来,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引入,这种国.家象征女性化的欧洲传统也传入中.国,法国及苏联政.治文化的影响尤其明显。这一隐喻的移植与内化也受到中.国自身政.治演变逻辑及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为一个来源于人们生活经验的“实体隐喻”,“祖国.母亲”具体可感,这一隐喻因而被广泛传播和接受。但从历.史来看,这种人格化的、女性化的“祖国.母亲”隐喻,其出现的时间并不悠久。实际上,在汉语中,现代意义上的“祖国”这个词语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在之前的汉语文献中,“祖国”只代指“祖先以来所居之地”。
据考证,中.国人称呼自己的国.家为“祖国”应该是从清末的一批留日华人开始的。邹容1903年初在日本所作的《革.命军》中多次使用“祖国”一词。秋瑾也有“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的诗句(《柬某君》)。梁启超则在新旧两种意义上使用“祖国”一词,在1902年所著的《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称“吾祖国前途有一大问题”。梁启超在1905年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也使用了“祖国”一词。实际上,“祖国”一词在20世纪之后的中.国才逐渐成为现代国.民国.家的代称,这当中应该经过了日语的中介。
而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并形成一个固定的隐喻结构则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情,它最早在文学领域中.出现。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对促成这一隐喻结构的形成及广泛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作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故作歌“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七子之歌》引言)。诗中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将割让的殖民地比喻为“子女”,字里行间充满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七子之歌》的广为流传,使“祖国.母亲”的类比在全国的白话文中流行开来,也标志着“祖国.母亲”这个概念隐喻的正式形成。
20世纪20.年代以后,“祖国.母亲”的隐喻开始慢慢向各种文本繁衍。仅在现代诗歌语料库中,就有16首重要诗人的作品中.出现过“祖国是母亲”的概念隐喻,出现频率非常之高。而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的使用和引申,通.过文学和艺术传播渠道,形成了一个以“祖国.母亲”为核心意象的抒情话语网络,其影响也从文学领域扩散至政.治社.会领域。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直到今天,它已然是我们语汇中的一种“超稳定结构”。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可以看出,“祖国.母亲”隐喻结构的核心是将“母亲”和“儿女”的血缘关系和情感体验投射和迁移至“祖国”和“国.民”的关系上,进而使后者的关系变得可理解和可体验。而从事实层面看,国.家和子民之间当然不可能存在血缘关系。
按照洛克、卢梭等人的说法,国.家与国.民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关系,是通.过社.会契约而形成的共同体。国.家和“母亲”的角色也是有根本差异的。正如刘擎教授所言:“与父母之爱不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感远不如前者那样是一种自然的本能。因为国.家或民.族并不具有像家庭(以及宗族、部落、村落、地方社区甚至城市)那样的经验具体性和直接可感性。人们对国.家观念的理解,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都不是‘现成的’而是‘养成的’。”但通.过“祖国.母亲”这一隐喻,“现成的”和“养成的”这两种东西融为一体,这正体现出隐喻的“创造性功能”。
“祖国.母亲”隐喻中的两种角色类型
布莱克(ВLack)认为,一个隐喻包含两个主体,即喻体和本体,或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和始源域(source domain)。隐喻意义的产生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交互通.过映射(map onto)的方式进行。“映射”可以通.过“是”或“像”等语法和修辞手段唤.起“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祖国.母亲”实际上包含了“祖国是母亲”和“祖国像母亲”两种意象关联。这两种关联就建立在对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的唤.起、建构和强化上。
作为喻体,“母亲”有多种形象和内涵,她既是伟大的、坚强的,有时又是柔.弱的、悲伤的。历.史地来看,“祖国.母亲”的隐喻所包含的形象、角色与“母亲”的内涵十分相似。在笔者看来,近代以来的“祖国.母亲”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强者”或者说“庇护者”的“祖国.母亲”;另一种是作为“弱者”或“被庇护者”的“祖国.母亲”。
中.国“祖国-母亲”的隐喻产生于近代以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语境下,国.家四分五裂,民.族危亡迫在旦夕,因此作为“弱者的母亲”是“祖国.母亲”最早的喻象。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祖国.母亲”丢失了孩子,显然就是一个“骨肉分离”的“受难者”。
而“九.一.八”之后,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民.族主.义及其构建也掀起了新的高.潮。如同“中.华民.族”的观念形成一样,反帝.国主.义侵略和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加速了这一概念的形成。“祖国.母亲”的政.治隐喻也一样。正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这一隐喻更加频繁见诸于各种文学艺术作品。
如1935年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站在欧洲、美洲各位华贵的太太面前,固然是深愧不如,就是站在那日本小姑娘面前,也自惭形秽得很呢!”在各种诗歌中,这一时期的“祖国”也频繁地以一位“受.辱”的母亲形象出现。如七月派重要诗人胡风1937年的《为祖国而歌》一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侮辱”“苦难”“眼泪”“呻.吟”“蹂.躏”“屈辱”“挣扎”等都是那一时期“祖国.母亲”隐喻的关键词。
1949年以后,中.国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祖国.母亲”的受难形象开始被新的形象所代替。“苦难的母亲”的喻体转变成为“新生的母亲”“强大的母亲”喻体。如冰心在《祖国.母亲的心》一文中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河山被开发了,和煦的东风吹拂着,遍地进散着新土的芬芳,崭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飞跃发展,我们多么需要更多的劳动双手呵!”
作家巴金在《我们伟大的祖国》(1959年)一文中将“祖国.母亲”的新生描述为“返老还童”,抒发了生活在新中.国.母亲庇护下的无比幸福之情。
孤儿们终于找回了自己的母亲,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一盘散沙上面出现了。东方的天空中升起了一轮鲜红的太阳。祖国带着笑容站在我们的面前,展开两只胳膊,把我们大家全抱在怀里,而且抱得那么紧,一刻也不放松!我们中间哪一个不带着哭泣又带着笑声接连地唤“亲爱的妈妈”?哪一个不充满幸福地感觉到自己和祖国中间那种血肉相连的关系?国.家变了!社.会变了!人也变了!这十年来我们走了多么远的路程!这十年来我们有了多么大的变化!这十年来我们创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迹!这十年来我们写出了多少振奋人心的诗篇!做儿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地向前飞奔。
可见,1950年代的“祖国.母亲”已经一改1949年.前母亲的“受难者”形象,面目焕然一新。而50年代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于建构“伟大的祖国.母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数的作家、艺术家充满深情地歌颂国.家的伟大和祖国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尽管1949年以后中.国政.治曲折发展,但“祖国.母亲”的形象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1⑨80年代后,随着中.国与全球交往的增加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歌颂“祖国.母亲”的课文、歌曲、艺术创作及全国性的教育活动等有增无减,借助各种大众传播的力量,“祖国.母亲”的隐喻已经变得“日常化”,其形象也愈发“高大”。
“祖国.母亲”的隐喻结构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祖国.母亲”实质上是一种对母.子血缘关系的模拟和再现。从社.会生物学的视角看,血缘关系是建立在人类生物学基础上的最为亲.密的一种关系,尤其是母.子(女)关系,它几乎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化灌输就能形成紧密联结。
由于“祖国-母亲”模拟了这样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血缘关系,因此具有一种几近“天然的”合法性。当“祖国”变成了“母亲”,“祖国”的合法性就建立在“母亲”的合法性之上,母亲的善良、慈爱以及对儿女的养育为“祖国”及“爱祖国”的正当性提.供了人.伦基础。显然,这一政.治隐喻彰显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也界定了国.家与国.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那么,这个具有重要政.治功能的“祖国.母亲”的隐喻又从何而来呢?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国.家”或“民.族主.义”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就有,如《论语·微子第十八》中也有“父母之邦”的说法,但传统中.国是一个男权主导的“君父一体”的政.治结构。因此,“祖国.母亲”这样一种国.家象征的女性化现象,其渊源显然是移植自外部而不可能是从传统中内生的。
“祖国.母亲”政.治隐喻的欧洲渊源
中.国人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及爱.国主.义观念直到近代才开始形成。在此之前,中.国人只有朝.廷和“天下”的观念。19、20世纪之交,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意识才逐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
陈独秀在《实奄自传》中回忆,直到1902年八国联军以后他才知道世界“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万国中之一国……我生长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应当尽力于这大家的大.义。”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根本不知道“国.家”和“爱.国”为何物。正如梁启超指出的:“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中.国人形成现代的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观念,是受到西方民.族国.家及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所致。
姜义华先生指出:“近代国.家形态,就中.国而言,不是传统国.家形态在近代社.会发展基础上的自然转型,而是主要藉助对西方近代国.家的认同与移植建立起来的。”因此可以肯定,近代中.国“祖国.母亲”的隐喻也只能是从西方民.族国.家建构的话语当中借鉴而来。实际上,早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祖国.母亲”隐喻形成之前,在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民.族国.家话语建构中,“祖国.母亲”的隐喻早已出现了上百年的历.史。
欧洲“祖国”象征的女性化及其宗.教色彩
在西方,“祖国”一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时代,从古典时期的patria,到现代政.治中的patrie,veterland,motherland,“祖国”的概念具有多重含义,也历经演变,这一词语浓缩了西方几个世纪的历.史与社.会变迁。
美国学者毛里齐奥·维罗里(Maurizio Viroli)在梳理西方爱.国主.义的历.史时指出:“现代的爱.国主.义话语是建立在古人遗产的基础上的。现代哲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诗人都从古希腊罗马寻找爱.国主.义的宗.教与政.治内涵。”
在欧洲,“祖国”与“热爱祖国”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美国学者里亚·格林菲尔德在《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一书中详尽阐述了欧洲民.族主.义的历.史来源,他指出欧洲人对“祖国”的爱一开始就是与对宗.教的虔诚、对国王的虔敬关联在一起的。在中世纪的西欧,“爱.国主.义”根本上是一种基.督教情感。“不论当patria一词被解释成‘天国’,还是当它指代人出生的地方时,都是如此。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为了国.家而牺牲生命的虔诚越来越受重视。尘世间的祖国由于与宗.教有关系而被神圣化,因此它后来能够成为神圣的来源。”
法国学者吉尔·德拉诺瓦(Gil Delannoi)也认为,欧洲“为民.族献身”“为祖国牺牲”的现象和理念只有在欧洲浓郁的宗.教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否则难以想象。
理解欧洲的“祖国”概念要置身于其宗.教和历.史传统,理解“祖国.母亲”的隐喻也一样。早在16世纪,法国就出现了民.族主.义建构中的“法兰西母亲”的隐喻。倡导“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家将法国想象成一个妇女,一位母亲,她所生的孩子之间的宗.教冲.突撕.裂了她的身.体,蹂.躏了她的灵魂。
当时的作家也经常引用“法国.母亲”形象:“法国,艺术、武力和法.律之母亲,长年以来你用你的乳汁哺育我。”法.王亨利四世的医生热拉尔·弗朗索瓦(Gerard Francois)曾在给国王的名为《法兰西伟大躯体的病痛》献辞中写道:“陛下,既然上帝使我在血统和名字上都是法兰西人,因此……我最忠诚于我祖国的利益……当我看到祖国受到折磨的时候,我要给予她我力所能及的支持,这是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欠母亲的。”
1765年狄德罗第一版的网络全书中收录的“祖国”这一词条中就有:祖国是每一个人的第一个母亲。可见,祖国.母亲在西方观念认识中,具有普遍性的认识。
这种“祖国.母亲”的隐喻一直延续到法国大革.命,并在大革.命时期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的建筑材料。在法国大革.命中,“救国”(la salut puВLic)的观念贯穿了始终。这个观念的背后是一种新型的国.家观念。祖国既是依法.治理的共同体,更是一种情感的共同体。圣茹斯特(Saint-Just)就将祖国这种共同体比喻成是“每个小家庭的圈子通.过那种子女对父母的爱一样的感情连接起来的整体”。
“祖国.母亲”及“祖国儿女”的隐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宣.传与动员中十分普遍。1792年2月1日,巴黎圣安托瓦郊区的公.民向议会捐献长矛,并发出呼请:“请接受我们的长矛和忠诚吧,尊重公共的意愿,这能拯救我们的祖国,这也是祖国儿女传达给主.权人.民代.表的心声。”
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更致力于将法兰西传统的女性形象转化为爱.国主.义的素材,他大力宣.传“祖国是所有人.民共同的母亲”这一观念。1793年12月15日当内战的前线传来13岁孩子因反.抗叛军而不幸被杀的消息时,罗伯斯庇尔立即决定以母.子意象来进行宣.传,树立“祖国.母亲”的公.民信.仰。1793年12月28日,他在导报上歌颂约瑟夫·巴拉(Joseph Bara)赡养.母亲为国牺牲的英雄事迹,称约瑟夫·巴拉“用其所有来回报母亲,再也没有比此更完美的例子用来激发对荣耀祖国和美德的热爱了”。
在法国大革.命后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使得罗伯斯庇尔急需建立一种新的公.民宗.教,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国.民团结。这个新宗.教就是“祖国信.仰”。而“祖国.母亲”隐喻的构建,是这个公.民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这种隐喻不仅影响了法国,也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而传播至其他国.家。
欧洲“祖国.母亲”隐喻的原型
在笔者看来,欧洲“祖国-母亲”的隐喻主要有两个原型或来源:一是古代希腊罗马的“女神”崇拜。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出现,女神被视为一种精神象征,进而被整合进政.治民.族主.义的建构中。通.过拟人化手法来表达抽象概念的做法,是西方政.治社.会化中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这一传统并没有因为反宗.教的政.治运.动而中断。
我们发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许多政.治象征都是女性化的。莫娜·奥祖夫在《革.命节日》中写道:“我们在革.命节日里看到,守护女神有自.由女神、胜利女神、理性女神和共.和国女神,虽然没有法兰西女神和祖国女神,但这个看不见的‘女神’却主.宰了整个节日。”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以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激进的革.命理想主.义者,希望在法兰西建立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共.和国,女神形象十分适合成为这种“政.治图腾”。法国大革.命将“高举着法.律和法兰西盾徽的女性形象”图腾化,这成为法国.民.族主.义建构的重要话语和象征策略。
这种象征和话语呈现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在美术作品中,法国绘画大师杜米埃创作了油画作品《共.和国》(1848年),它表现了一幅“祖国.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她的子女——人.民的亲切的形象。这一隐喻主题在德拉克洛瓦创作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吕德创作的雕塑《马赛曲》(1836年)等艺术作品中也能观察到。显然这种大革.命文化是对法国文化传统中对女性或母性崇拜传统的转化。
这种转化和女性隐喻具有重要的大众动员功能,尤其在征兵与军事战争中,“祖国.母亲”的隐喻有利于武.装全体公.民以保卫祖国。正如法国学者吉尔·德拉诺瓦(Gil Delannoi)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中所指出的:“近乎女神,要求其子女献身的‘祖国.母亲’,出现在平等主.义的社.会里,其中所有人都为民.族的有机整体服.务,而当民.族成为在历.史扮演其生命和命运角色的集体性人物时,这一专横的母亲便登上统.治者的宝座。”在女神般的“祖国.母亲”面前,每个平等的公.民,都需要为她奉献自己的一切。
欧洲“祖国.母亲”隐喻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基.督教中的“圣母崇拜”文化。例如法国人,对圣母的崇拜古已有之,它和王.权崇拜以及王.权的神圣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莱特·博纳(Colette Beaune)考察了法国国王通.过百合花接受天恩和被神圣化的过程。百合花原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法兰西君主声称特别忠诚于她,因此,百合花就成了王室权威的象征。
国王.权威通.过象征性转移,“混淆了上帝之母和法国国王的形象。在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将国王们笼罩在玛利亚的神圣光环下。对玛利亚的崇拜同对国王的崇拜在贞洁的百合花标志中融合在了一起,它同时又是王室的标志。二者都由百合花来代.表,并统.一于百合花中”。
在现代意义上的法国.民.族主.义诞生以前,“国.家”与“国王”,“爱.国”与“爱王”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对祖国的崇拜”与对“圣母”的崇拜也是交织在一起的。在民间文化中尤其如此。我们可以从法国人对圣女贞德的崇敬中看出“圣母崇拜”对法国式爱.国主.义的影响。正如19世纪的浪漫史家儒勒·米什莱(JuLЕS Michelet)所指出的,贞德是法兰西民.族最初的祖国意象,近代法兰西的爱.国主.义诞生于这位女性身上,这显然不是偶然。
而在俄罗斯的斯拉夫文化传统中,女性崇拜的传统也十分悠久。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在论述俄罗斯文化的特征时就曾指出“俄罗斯民.族之魂”的女性气质。在古罗斯接受基.督教以后,受原始女神崇拜及东正教“圣母崇拜”的影响,女性也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在俄罗斯文化中,女性因为她们美丽、强大而被赋予了“拯救”的使命。
“只有女性才能拯救俄罗斯”是许多俄罗斯文学、艺术的主题。在俄罗斯的东正教中,圣母崇拜更是十分普遍,这对俄罗斯人的国.民性格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苏联成.立后,沙俄时期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实际上,苏联的政.治宣.传充满了“弥赛亚主.义”的气息,对东正教传统中的仪式、隐喻和象征等都进行了吸收和转化。东正教和沙俄传统中的“圣母崇拜”和爱.国主.义显然也被苏联所继承和吸收。
实际上,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不久,就“创造性”地复活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就在1934年,这个一度被认为在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意识中身败名裂的‘祖国’一词,被布尔什维克恢复了名誉,而且注.入了新的内容,变成了‘社.会主.义祖国’和‘苏联爱.国主.义’。”苏德战争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与沙俄传统时代一样,女性形象被苏联有机地整合进了爱.国主.义的话语中,表现在教育和宣.传上,“祖国-母亲”的政.治隐喻在苏联十分常见。
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期间,爱.国主.义高涨,“祖国.母亲的召唤”就是各种政.治宣.传中的重要主题,这在许多宣.传画中有所表现。1941年,由伊·莫·托依泽创作的《祖国.母亲在召唤》是这种政.治隐喻的代.表。宣.传画上隐喻“祖国”的“母亲”神情严峻,目光坚定,充满激.情,她正在号召她的儿女拿起武.器,打败侵略者。这幅宣.传画大量印刷,在战时发挥了巨大的感.召和激励作用。
另外如《红军战士,救救我们》(柯列茨基,1942年),《红军战士,一切希望都在你们身上!》(依凡诺夫,1943年)等,表现的都是“坚定”或“充满期待”的母亲形象。苏联莫斯科国.家艺术出版局1948年编辑出版的《苏维埃宣.传画三十年》一书中说:“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苏联人.民这个主题是苏维埃宣.传画创作的中心主题。在宣.传画面前摆着的任务不仅仅是去影响观众的理智,而且也要去影响其感情、良心和意志。”
“祖国.母亲”的具象化无疑可以影响受众的情感。从宣.传效果看,这些宣.传画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激发士气、广泛动员的效果。
除了宣.传画,苏联“祖国.母亲”的雕塑也十分常见。1960至1967年在伏尔加格勒的玛玛也夫高地,苏联建成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英雄纪.念碑》,其中最壮观的就是《祖国-母亲》雕塑,它高达104米。“祖国.母亲”右手高举着利剑,左手直指柏林,意味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扭转了苏德战争的局面。
在《祖国.母亲》雕像的下面,还建有一座圆形的纪.念厅,纪.念厅对面广.场的中心水池中的也有一座雕刻,题为《母亲的忧伤》,意喻着祖国永远怀念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祖国”的人格化和女性化,使“爱.国主.义”变得容易感知和理解。作为多民.族国.家,“祖国-母亲”的隐喻使苏联人.民能够团结一心,在战争及社.会建设中激发出强大的动力。实际上,这正是政.治隐喻的功能所在。
中.国对“祖国.母亲”隐喻的移植和内化
中.国对法国及苏联“祖国.母亲”隐喻的移植
与欧洲及苏俄相比,中.国历.史上没有尊崇女神及圣母崇拜的传统,女性化象征难以被铸入民.族国.家的构建话语当中。不过晚清以来,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引入和传播,这种“革.命化女性”的欧洲传统也传入中.国。我们可以观察到,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显然吸收了欧洲的这种政.治文化。
在晚清的政.治文化语境中,西方塑造出来的革.命化身的“女神”形象一度变成了中.国人口.中的“西方美.人”。在晚清西学东渐及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中.国人发现并热情引进了西方的“革.命女神”。当时出现了众多诸如《外国列女传》《世界十女杰》《世界十二女杰》等这类颂扬西方革.命女杰的编译著作。这些读物中的“西方美.人”既成为先进的中.国女性师.法效仿的完美典范与理想榜样,也成为知识精英构建爱.国主.义话语中的重要原料。
如热情鼓吹“欧风美雨返精魂”的秋瑾就以俄国的苏菲亚、法国的罗兰夫人等西方女杰作为“精神导师”。在秋瑾遇.害后,时人献诗“献身甘做苏菲亚,爱.国群推玛利侬”。台.湾学者刘人鹏对“西方美.人”在晚清民.族国.家建构中的隐喻意义做过精彩的分析。在她看来,“‘西方美.人’与‘二万万女子’是在国族欲.望成为长生帝.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被生产出来的比喻”。
前苏.联《祖国-母亲》雕塑
I. 加拿大人是怎么看待中国家长的
在外国人眼中,亚洲父母表达爱的方式颇为鲜明。他们怕你穿得不够暖和,所以经常给你买衣服;对你的爱永存,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都是孩子;他们更乐意于为你准备好一切,对你的关怀面面俱到。
与之相同的还有“鹰爸的鹰式教育”,是用极端手段对孩子进行逼迫从而激发孩童潜能的教育方式。鹰式教育的初衷是父亲为了挽救儿子生命而被迫所做的一种方式。要知道多多是一名早产儿,被医生判定他是一个脑瘫儿,而孩子父亲却不服这口气,于是他成为了鹰爸。在父亲残酷的鹰式教育下,多多并没有患脑瘫,而是成为了一名小天才。但也正如专家所言,这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具体还是要看孩子的适应能力和体质而定的。
所以无论是中国家长还是外国家长,他们都在是用不同的方式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在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毕竟两种教育体制各自适用于自己的国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应该互相借鉴,共同学习。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从而获得最佳的发展。
J. 哪个国家的父母最爱孩子
哪个国家的父母都最爱孩子。 或许教育方式不一样,我们看到的也不同。 不可否认的是,母爱如天,父爱如山。 除非不是亲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