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都有哪些补救措施吗
父母总是担心这些那些一不留神伤到了孩子,这份小心谨慎的态度是好的。但对于孩子来说,伤人的未必是生活中的有些麻烦本身,而是他的父母会以怎样的态度应对那些麻烦。
你爱孩子,这就比什么都强,至少为他提供了一份最底线的安全感。想一想,大不了就是吵呗,能有多坏?你还有机会向孩子展现出你的智慧、温柔、果断、勇气、力量,平常心,或者还有一点幽默感。
说不定这些对孩子也有一点帮助呢?
2. 和孩子吵架后怎么处理有几点
01
改变不合理观念
控制情绪的第一要诀,就是改变自己原来的一些不合理观点,并且用一些合理的观点来取代它。
比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困扰、不协调,只是彼此意见不合、看法不一致,并不是大难临头;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不是一帆风顺的,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孩子出错、遇到问题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等等。
当父母采取了这样一些较合理的观点时,就容易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产生正向的情绪反应,从而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了解孩子,给予孩子关怀和支持,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02
诚恳地和孩子沟通,表达真实的感受
没有人可以完美控制自己的情绪,当自己被各种负面情绪笼罩,实在做不到风轻云淡时,不妨诚实地告诉孩子:
“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现在心情不太好,需要一个人冷静一下,如果你总是打扰我,我怕会对你发火,妈妈不想对你发脾气,所以希望你乖一点,好吗?”
再比如父母吵架,尽量不要当着孩子面,要与孩子好好沟通,让孩子明白:我们的负面情绪不影响和你之间的关系,爸爸妈妈的负面情绪不是因为你。
通过观察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孩子会明白有矛盾有冲突不可怕,只要敢于面对,通过正确的处理,结果也会是好的。
03
积极的暂停
当你和孩子发生冲突,你感觉到自己很生气,快要失去理智的时候,强迫自己离开发生冲突的房间。
因为不理智的时候不适合做判断,更不适合做决定,慢下来才能立体地感知孩子,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先让自己冷静一下,等自己的情绪平静一些之后,再和孩子进行沟通。
如果在离开前你还能理智说话,就告知孩子:“爸爸妈妈允许你生气,或发脾气,但不能伤害自己与别人。因为太生气了我们都需要冷静一会,让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04
找到合理的途径和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
在情绪上来的那个瞬间,你可以试试3个小技巧:
深呼吸:深呼吸,深深地吸气,把气吸到肚子里,然后慢慢地吐出来,这会有助于减慢你的血液循环和心跳,从而让你逐步冷静下来。
微笑:回忆一些孩子之前的可爱优秀的表现,对着镜子提拉下自己的脸部肌肉,努力让自己笑出来。
语言暗示:比如在心里默念不要生气不要生气,帮助自己的理性战胜感性。
身体动作:比如跑几圈,快走几圈等,通过身体的运动,让负能量释放出来。
05
冷静思考情绪产生的原因
当你能意识到自己有情绪管理不太好,其实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能够保持对自我的觉察,这一点很重要。
面对实际问题时,把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冷静思考,给自己一段时间独处,分析自己为何会生气,带着这样的情绪可能会对孩子做出怎样的行为?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样做对解决问题有没有实质性帮助?
通过冷静的思考,会避免很多冲动行为;稳定的情绪下,父母也会更客观公众地评价孩子的言行,更有效地处理问题。
06
向孩子坦然地承认自己失控,向孩子道歉
父母总会有控制不了情绪,心态失衡的时候。但当不稳定的情绪已经伤害到孩子时,我们需要及时跟孩子道歉,给予孩子平等的尊重。
我们可以真诚地跟孩子解释自己发脾气的原因,请求Ta的原谅,并鼓励孩子将内心的感受说出来,慢慢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实现心灵的成长。
我们不妨对孩子说:“妈妈今天的反应有点过头,真的很抱歉,有没有吓到你?现在心情还好吗?”
在亲子关系中比我爱你更重要的三个字是“对不起”。
3. 父母跟孩子发生争吵怎么办
谁对谁错要明确。
对了,给台阶。
错了,立马认错。
4. 家长和孩子吵架怎么办
1
吵架,也是一种成长。
你要相信孩子,有时候她也不会让自己吃亏,因此在孩子交往中,尤其是吵架中,你要相信孩子自己的交往能力。就算这次孩子吃了亏,他在脑子里也会盘算着下次怎样尽量不让自己吃亏。孩子自己也会总结,下次如何做才能够改进。
因此我建议大人,孩子吵架只要不是很过分,我们大人不要去急着保护自己的孩子,干涉孩子的处理方式。这样一味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只会让吃快点孩子以后更加吃亏,沾到小便宜的孩子下次更贪婪。这样不利于孩子的交往,语言,大脑等等各方面协调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我们大人先要静下来,不要急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先尝试,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就会有利于孩子更好更快的成长。
当孩子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时,他会发现,其实不用吵闹,也不用吵架,更不用动手,同样也可以解决问题,这就是成长。其实,孩子间的吵闹,是一种童趣,孩子在这种吵闹中成长,也是上天给予他们的一种礼物,一种校本,教会他们如何交往,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成长。
2
吃亏是福,别让孩子太受气就行
在中国,老人常说,吃亏是福,对于孩子而言,吃亏更是福。因为,在孩子的吵架中,如果孩子吃了亏,大人应该及时告诉孩子,吃亏是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自己没有太受气就行。
其实这是一种宽容的心态。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健康的。而现在人们推崇的,孩子吵架了,看到孩子受到一点委屈,便急着叫屈起来,生怕孩子吃一点点亏。这恐怕是一种报复的心态吧,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健康的。这是一种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怂恿孩子报复的事例。比比皆是,这两天,在网上还看到一个新闻,关于一个父亲怂恿自己的孩子报的同学的事情。这些事情看了就让人觉得心寒, 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理念,真的有点让人接受不了,感觉是误入歧途了。
3
父母要耐心听孩子说
当看到孩子吵架时,将不是那么严重,也不是那么过分,没有什么伤害,几乎都是小事。孩子跑过来跟自己的父母说,父母就要耐心的听孩子说,这里面可大有文章,千万不要小觑。孩子的说话里,可以让我们知道孩子的是非观,这也是家长纠正孩子的依据和开端。
耐心的听孩子说,也是一种尊重孩子的表现,千万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批评孩子一顿。这种行为及不客气,认真地听孩子说,耐心的听孩子说,是一种双引先批评孩子一顿。这种行为几个可取,认真地听孩子说,耐心的听孩子说,是一种“蹲下
5. 小孩子之间吵架,做父母的该怎么处理
小孩子之间吵架是很正常的。有一些小摩擦都需要正确的去理解。
而对于父母来讲,应该学会正确的分析问题。再进行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才会有帮助。
6. 爸妈吵架怎么处理
1、如果你的父母的情绪比较激烈,你可以劝劝情绪比较激烈的一方,让他或者她少说几句,跟他们说为了你。
同时如果你知道哪边是错的话,你可以跟他或者她讲讲道理,然后给他们调节一下,做做中间润滑剂,你千万不能发脾气,因为你毕竟是小辈,更不能帮一方严厉地说另一方,最好不要。
其实父母吵架有时候也很正常的,谁家都有,你也不要太烦心。
2、如果他们并不是经常这样的话,就证明在感情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作为你来说,还是保持沉默比较好,过上两天,一定就没事了。
3、如果他们的冷战一直没有消除的话,那么,作为你父母感情纽带的你,这时候可以发挥一下重要作用,从侧面打听一下他们吵架的原因,再根据实际情况从中做一些调节。
4、当他们吵架时,你就大声说:不要吵了,你们总是这样吵,你们不烦我都很烦了!你们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为什么就不能平心静气的说,我要的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难道这样的要求你们也做不到。或者直接摔门而出,这样他们会明白你不喜欢他们吵架,明白还有你的存在,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5、其实沉默是我最推荐的方法。因为你不论为谁说话都是火上浇油,因为他们都以为自己正确,你只要一说话,两人本来势均力敌,由于你的加入,天平必然倾斜,那另一方必定感觉更委屈,就更加没完。所以,你在一边看着,只要父母不动手,随他们吵,累了,也就没事了。
6、你必须明白,做孩子的,要掌握孩子应该做的界线。父母吵架是父母的事情,上一代人的事情由他们自行解决!当然他们吵架我们心理都不好受,可是没有办法,千万别把父母吵架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身上,这样你会背负一生的压力,这些东西本来不属于我们的。只需要告诉他们我们的感受,就可以了。如果再吵架,你可以走开。
7、父母单独一方和你说对方什么,都要婉言的谢绝!不要站在父母中间,做父母之间战争的法官,这样会适得其反。
7. 父母和孩子吵架,怎样化解矛盾
父母和孩子吵架,不能意气用事,需要保持冷静,父母和孩子双方都要去沟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相信只要父母和孩子互相都能多一点包容和理解,矛盾很快就能化解,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少一点争吵,开心的过好每一天。
8. 当宝宝面吵架,父母该如何正确处理
他们商量好每天早上7点起床照顾5岁的妞妞,一人负责一天,这样另一个人可以顺利睡个懒觉。轮到妞妞妈“值日”的时候,她总是做一顿营养早餐,让女儿看一会儿动画片,然后穿戴好和宝宝一起去锻炼。妞妞妈觉得应该给女儿一个充实有活力的早上。 如果轮到爸爸,情况就完全不同。每次等到妞妞妈10点多起来,总是看到客厅连窗帘都没有拉开,妞妞穿着睡裤,在电视机前看得如醉如痴。“他为了多抱着电脑玩一会儿,连女儿的早餐都很凑和,快让我疯掉了。” 对孩子爸爸来说,早上带孩子出去锻炼不是难事,在妞妞妈眼里,他算是个好父亲,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配合得很好。但这件事一直都是吵架的导火索,他们讨论了多次,妞妞爸每次也都做了保证,但一到周末,还是老样子! 妞妞爸爸试着解释,但争吵逐步升级,声音也越来越大,直到女儿过来哭着劝架才让他们停下。自然,一家人周末的好心情也没了。 吵架的积极面:合理地表达情绪 其实,适度的吵架是有积极影响的。当父母吵架时,孩子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需要教会孩子,即使是幸福的夫妻,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愤怒是一种合理的情绪。聪明的爸妈不会在孩子面前激烈地争吵,但是父母讨论时——如长假妈妈想去看海,爸爸坚持去爬山——不会刻意避开孩子。让孩子明白,争吵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代表父母没有感情了或者要离婚。 你的争吵,同样可以影响孩子自己处理愤怒的方式。如果你没有学会说出你的真实感受,孩子长大后也会一直压抑自己的情感,并且坚信冲突是不能有效解决的。研究者认为,未来当孩子在人际关系中遇到挫折,或者与同事意见不一致时,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家长总是关起门吵架,或者在冲突显而易见时却矢口否认,无疑在告诉孩子,父母是不可信的,自己的感受也是不真实的。 父母不需要事无巨细地告诉孩子吵架的细节,你可以说:“爸爸和妈妈刚才生气了,但是我们已经沟通过,有了解决的办法。”也不需要刻意回避你们的争议。如果是父母一方的过错,一定要承认,很多孩子会认为父母吵架是因为自己不好,千万不要让孩子有这种感受。 吵架的阴暗面 爸妈们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都曾经当着小孩子的面吵过架,毕竟两个人不会总是保持意见一致,而且为了表面和气而假装一致,害处更大。 问题是,在孩子面前争吵,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心理学家在研究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时发现,孩子是情绪的记录本,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准确感知父母冲突的所有形式——争吵、敌对、防御等。大量研究结果说明,婴幼儿听到父母争吵的声音,血压会上升。他们不理解语言的含义,但是能体会出其中的情绪。 新的研究发现,父母之间关系的质量,以及他们处理日常冲突的方式,是影响孩子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父母相处和谐,孩子的安全感才能建立,才能自信地去探索环境。但是,如果冲突未能很好地解决,在孩子长大后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会勾起他们当时的感受,他们可能无意识地体会到悲伤、焦虑和恐惧。 孩子怎样看待争吵 婴儿只能感受你的声调、身体语言和谈话时的情感,家长可能只是在争论新出台的医疗改革,但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之间的大声争吵。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这样做,赶快放慢语速、降低声音吧。微笑并拥抱你的宝宝,告诉他:“妈妈和爸爸之间没有什么问题。” 正确的争吵 首先,争吵时不能骂人,更不要诅咒、嘲笑和贬低对方。动手、摔门、大吵或者要离婚也是禁止的。如果情况很紧张,试着用下面的办法控制情绪吧。 ★按下避免失控的暂停键 我们每个人,不管自己是否觉察到,在交往中对侵犯都有个忍耐的临界值。关键是在谈话过于激烈时,能够识别你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会气得说不出话来?会提高嗓门?胃里会不舒服?或是脑袋里全都是对方的不好?在出现这些信号时,做点事转移下注意力吧,去喝杯水或者去别的房间逛一圈,等情绪平静下来再谈这个问题。 如果你在驾车或者处理紧急的事情,先把争论放在一边,定个处理的时间吧。你可能会认为你的孩子没有听到你的争吵,但事实上,他们听到了,和你的另一半约定好,当争吵快不受控制时,你们都要按暂停键。 ★列提纲 如果你可以继续谈论问题了,那么先把你要谈的列个提纲吧。简单地写下来,可以帮助你厘清思路、组织语言。当你重新开始沟通时,语调会更加平静。 ★对事不对人 用第一人称来描述你的感受,如“你给孩子买可乐让我不高兴了”胜过“我对你说了一万遍了,你从来都不听我讲话”类似的表述。记得一次只讨论一件事,不要说“总是”和“从不”,如果将事情泛化,只会激起对方的防御心。 ★不要让孩子来调解 孩子们想要的只是“休战”。孩子并不是更偏爱哪一方,所以当你听到“妈妈,不要对爸爸这么凶”时,赶快降低音量吧。 ★不要总想赢 尽量客观看待争吵这件事,它们只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你很尊重对方的观点时,孩子才能理解,问题不仅只有一种解决办法,折中也是个好办法。 ★关注孩子的压力 孩子也像大人一样,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焦虑:有的逃避,当他们感受到冲突时,会捂上耳朵,跑到另一间屋子去;有些会冲着父母或者幼儿园老师发脾气;有些会去保护爸爸或者妈妈。对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孩子不仅会对人有习惯性的敌意,抗压能力也会下降,甚至会出现生理症状,如头痛、胃痛和暴饮暴食等。 有时你会发现专家的话也不完全正确。晨晨妈妈和爸爸最近就发生了一次争吵,是关于他们4岁的儿子该呆在家里还是送去幼儿园。孩子早上一醒来就在哭闹,坚持要待在家里。妈妈知道孩子没有生病,但肯定有什么心理方面的原因,让他想留在家里,只是需要有人照顾他。 爸爸并不同意,他认为孩子要去上学。两个人个子说了原因,最后达成了一致。很简单,有些事情妈妈负责,有些事情则是爸爸负责,出现争议时,听负责的一方就好了。最后,孩子跟着妈妈上班去了。 争吵时的禁忌话题 ★费用不足 在孩子面前谈论的话题必须是简单直接的,而不是充满焦虑的。要向孩子转达:“虽然钱很紧张,但是我们有足够的金钱来抚养你。” ★重大决定 在孩子面前父母要结成同盟,避免孩子跟某个家长的关系受到影响。讨论重大的抚养问题时,可以等到孩子睡觉以后。 ★关于未知事件 像“我们可能会搬家”或者“爸爸可能会失业”这些问题,等真正确定下来或者开始计划时,再告诉孩子吧。 ★关心孩子 孩子交友有困难吗?还是不喜欢阅读?这类问题不要在孩子面前提起,还是家长之间讨论或者请教专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