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弟子规中的生活
把以下的全做到了,就是弟子规里的生活了 ∶)祝吉祥
《幸福人生讲座》
第一集
「不学礼,无以立」
「知缘、惜缘、造缘」
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
中国文化承传的智能—文言文
自我(自私)→竞争→战争→末日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以身作则→「育,教子使作善也」
第二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孟学说的核心:仁慈」
「大乘佛法的核心:慈悲」
「西方圣贤强调:博爱」
仁→王天下
孝→仁爱→互助→互爱→世界大同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欲是深渊」
「少年得志大不幸」
「福田靠心耕」
「海瑞罢官」
第三集
「一切法从心想生」
「学贵立志」
为往圣继绝学(因)→为万世界太平(果)
定位:家→孝子,学校→好学生,社会→好公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亲所好,力为具」
「十无益」:「一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二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林则徐)
《三字经》:「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解行相应」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第四集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人贵自知
「父母呼,应勿缓」
「晨则省,昏则定」
「言语忍,忿自泯」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第五集
「父慈子孝」
朱子治家格言:「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宠子不孝,宠某吵闹」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第六集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百善孝为先」
「父母呼,应勿缓」
「冬则温,夏则凊」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教孝的方法:一、以身作则,二、亲师合作,三、夫妻配合
第七集
「孝」:上「老」,下「子」
「亲所好,力为具」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冬则温,夏则凊」
「出必告,反必面」
「事虽小,勿擅为」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智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孝经》:「立身行道」
「非圣书,屏勿视」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第八集
师生关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因材施教
中庸:「至诚如神」,「诚者,物之终始」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文天祥:「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正气歌并序)
第九集
「见人善,即思齐」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学问深时意气平」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老子》:「上善若水」
子曰:「君子不器。」
《礼记.学记》:「大德不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根本」
司马光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凡是人,皆须爱」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第十集 (转自:http://blog.cersp.com/18794/260498.aspx)
君臣关系
「不听妇言」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
《孝经》:「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忠言逆耳利于行」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第十一集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唐太宗:「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无欲则刚」
「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
「夫妇有别」
相识→相知→相惜→相爱→结婚(靠经营)
什么是「爱」?「爱的感觉是温暖的,爱的言语是正直的,爱的心地是无私的,爱的行为是成全的」
第十二集
什么是「爱」?「爱的感觉是温暖的,爱的言语是正直的,爱的心地是无私的,爱的行为是成全的」
「好学善书,好学圣贤书」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至要莫若教子」
代理父母:一、补习班,二、保姆,三、电视
「因、缘、果」
「财富」的真因是「财布施」
「福田靠心耕」
第十三集
「夫妇」二字之含义
妇女四德:妇言、妇德、妇功、妇容
家庭建立共识:见和同解
第十四集
教育孩子的原则:一、要一致,二、刚柔并济,三、恩威并施
「慎于始」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
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长幼有序
「财物轻,怨何生」
《论语》:「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第十五集
「长幼有序」,「兄友弟恭」
「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子孙做样看」
「知耻近乎勇」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德未修,感未至」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助人为乐」,「知足常乐」
第十六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助人为乐」,「知足常乐」,「回归自然最快乐」,「至乐莫如读圣贤书」
「朋友有信」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易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孝经》:「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
「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第十七集
西方管理的方法:5W2H(Why、What、When、Where、Who、How to do、How much)
朋友相交五要点:一、劝谏,二、关怀
劝谏的时机:
一、「谏不入,悦复谏」
二、「规过于私室」
三、「交浅不言深」
劝谏的方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劝谏的态度:
「怡吾色,柔吾声」
第十八集
朋友相交五要点:一、劝谏,二、关怀,三、肯定赞叹,四、不言家丑,五、通财之义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
第十九集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中国文化的三宝:君(以身作则)、亲(爱护)、师(教诲)
五尊:天、地、君、亲、师
学习的次序:「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
第二十集
学习的次序:「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三字经》:「教之道,贵以专」
《礼记.学记》:「博习亲师」
「不学礼,无以立」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习劳者:知感恩、遇贵人、促进人际关系、磨炼意志力
生活教育:洒扫(做家事)、进退应对(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礼」)
第二十一集
「不学礼,无以立」
「长者立,幼勿坐」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过犹待,百步余」
《三字经》:「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贵以专。
有德行之人:一、仁厚,二、谦卑,三、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第二十二集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凡是人,皆须爱」
「老易至,惜此时」
「对饮食,勿拣择」
「置冠服,有定位」
「审问」「心有疑,随札记」
「话说多,不如少」
「慎思」
《孝经》:「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第二十三集
「慎思」
「至要莫若教子」
《道德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对于自己要赶尽杀绝,对别人要厚道三分
「任己见,昧理真」
第二十四集
维持人心、社会安定的行业:一、老师,二、医生,三、警察
酸性体质是万病的根源
「道法自然」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中庸:「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第二十五集
「一切法得成于忍」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礼记.学记篇》:「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至诚如神」
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第二十六集
「心无远虑,各欲快意」(《无量寿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菜根谭》)
「明辨」
善有真有假,「根心者真,袭迹者假」
「善相劝,德皆见,过不规,道两亏」
「福在受谏」
「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
「人之行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第二十七集
「明辨」
「善有真有假,有大有小,有端有曲,有半满,有难有易,有正有偏」,「根心者真,袭迹者假」
「人之行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亲憎我,孝方贤」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福田心耕,相由心生
朱子治家格言:「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第二十八集
「明辨」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骨气」
「勿畏难」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尊长前,声要低」
「倘揜饰,增一辜」
读书志在圣贤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父母呼,应勿缓」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朱子治家格言:「听妇言,乖骨肉」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
第二十九集
「明辨」
「堂堂六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易经》:「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勿急疾,勿模糊」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凡出言,信为先」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第三十集
「事非宜,勿轻诺」
「奸巧语,秽污词」
「诈与妄,奚可焉」
「过能改,归于无」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步从容,立端正」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善相劝,德皆建」
「冬则温,夏则凊」
「居有常,业无变」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事虽小,勿擅为」
「斗闹场,绝勿近」
「物虽小,勿私藏」
「凡取与,贵分晓」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
「事死者,如事生」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长者先,幼者后」
第三十一集
「行笃敬」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用人物,须明求」
「朝起早,夜眠迟」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钮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步从容,立端正」
「勿践阈」
「勿摇髀」
「凡出言,信为先」
「凡是人,皆须爱」
「言语忍,忿自泯」
「兄道友,弟道恭」
「勿谄富,勿骄贫」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第三十二集
「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无量寿经》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惩忿窒欲」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欲是深渊」
第三十三集
「惩忿窒欲」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君子道消,小人道长」
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第三十四集
「窒欲」
「改过迁善」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改过要发三种心:一、耻心,二、畏心,三、勇心
第三十五集
「改过」
「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非礼之礼」
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一、行孝不能等,二、行善不能等
人生有三件事最遗憾:一、老年丧子,二、中年丧妻(丧夫),三、少年丧母(丧父)
如何行善:
一、「爱敬存心」
二、「敬重尊长」
三、「与人为善」
四、「劝人为善」
第三十六集
如何行善:
一、「爱敬存心」 六、「救人危急」
二、「敬重尊长」 七、「兴建大利」
三、「与人为善」 八、「舍财作福」
四、「劝人为善」 九、「护持正法」
五、「成人之美」 十、「爱惜物命」
第三十七集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中庸:「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笃行」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道义为原则、为依据,不为私利,不图己功,只问是否合乎道义,不问是否利己,亦不求有功。】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至诚如神」
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刖民聚。」
第三十八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见和同解」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交浅不言深」
「勿畏难」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十无益:
一、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二、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第三十九集
十无益:
一、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六、做事乖张,聪明无益
二、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三、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九、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五、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有恒为成功之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勿谄富,勿骄贫」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
见人有恶,不批评,规劝或守默
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
谦卦六爻皆吉
《书经》:「满招损,谦受益」
礼让、忍让、谦让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
第四十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一切法得成于忍」
《吕氏春秋》:「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善学的态度=落实在生活中+谦虚+反省+听话(老实)+有恒心+一门深入+立志+活学活用+要懂得发问+勇气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转自:http://blog.cersp.com/18794/260498.aspx)
⑵ 小孝养身,中孝养心,大孝养父母之志的意思
这里的“小来”、“中”源、“大”是指孝顺父母的情意深浅。养好自己的身体,是对父母的小小孝顺,因为你的身体健康,父母就心里安慰;培养自己的洁净心灵和良好品格,是对父母的中等孝顺,因为品德高尚、人品正直的人,令父母更加满足;最大的孝顺是完成父母未竟的志向,他们没能完成的理想目标,你替他们完成了,他们必定非常幸福快乐,这就是最大的孝顺。
⑶ 孝养父母之身,语出于哪部书或者谁的言语,后面还有中
出自《孝经》:小孝养父母之身,中孝养父母之心,大孝养父母之志
⑷ 大学生该如何孝顺父母
1、尊重
儒释道三家来都把孝道放到源最首要的位置,父母是家中真佛,所以要学会尊重。
2、陪伴
渐渐成人后,我们和父母在地理和心里上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要懂得牺牲时间去陪伴,给父母更多温情的时光。如果身在异地,要会通过视频和电话远程陪伴。
3、耐心
不要动不动和父母顶嘴,让父母生气,不要认为父母思想陈旧,难以沟通……这世间其实没有什么恒常的真理可以执守。有的只不过是相互的迁就,而这不正是我们欠父母的吗?
4、养志
这是儒家提出的孝亲方案 —— 养父母之志。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帮父母完成他们的心愿。
5、成才
让自己成才,这将是父母最大的荣光,精神层面无上的宠耀。
6、分忧
回家多做家务,承担父母能力以外的各类家庭事务。管好自己的生活和德行,不要让父母担忧。
7、养身
父母操持一生,渐渐衰老,要尽可能在物资、医疗和讯息方面给他们最好的资源,让他们能多活几年。
8、学佛
著名学者罗侯罗教授说过:佛教客观地揭示了我是谁,我将到何处去,并提供了了生脱死的移民方案……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一定要让父母知道。
【阿弥陀佛,答得不好,还请见谅。】
⑸ 养父母之心 之志 之慧是什么意思
养父母之心
要时常关注父母想念我们的心情,常主动陪父母吃顿饭,做点家务事,聊聊天。
养父母之志
为人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
道,扬名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养父母之志。用自己的德行奉献社会,赢得人们的赞誉。这是父母
最自豪最欣慰的事。弟子规中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我们要为父母增光,而不去做为父母蒙羞的
事
养父母之慧
人生有三戒,第一“少者戒之色”第二“壮者戒之斗”第三“老者戒之得”。人老了最忌讳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说的明白点就是贪心。
⑹ 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之慧
这是对我们行孝父母的一个总体的归纳。百行孝为先,何谓“孝”?不是父母老版了,你能供养让他们吃权饱了不饿你就是孝了,而是在供养父母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孝养父母的心,让父母心生欢喜,开心,快乐。还有就是要孝养父母之志,哪个父母都是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孝养父母之志,不能做出对不起父母的事情。
⑺ 国学中,如何养父母之身和如何养父母之志怎么写
如何行孝: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 、养父母之志 ,报父母十大恩德 。
⑻ 孝养父母之身,语出于哪部书或者谁的言语,后面还有中孝养父母之心。 大孝:养父母之志。 至孝:养父母之慧
出自《孟子来*离娄章句上》:自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这是最初的来源。
养父母之慧是后人的发挥,其出处得自于佛经教学理念:对父母究竟圆满的孝是帮助父母摆脱六道轮回的苦海,使父母生生世世不再受苦!
⑼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慧,什么意思
侍奉父母: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婚礼的意义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除了教育好下一代,我们还要尽心尽力侍奉父母,“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思考、来用心,从哪几个角度?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还有养父母的智慧。养父母之身,代表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要时时懂得去关怀。在古书当中记载,差不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就要把他当小孩一样关怀、照顾。老人在晚年比较容易觉得孤寂、孤独,身体也比较虚弱,所以我们要能够常常体恤父母的身体状况,尽这一份孝心,给我们的孩子当好榜样。比如说春秋之际,温度变化特别大,这个时候假如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家里,就应该打一通电话问问父母有没有御寒的衣服,棉被够不够。这通电话一打,你的孩子在身旁都能感觉到你处处关怀父母的身体,他能感受到你的孝心。
父母的健康要时时能够去关怀,而关怀父母的健康还要有正确的知识才行。我们来思考一下,父母假如生病了怎么办?直觉反应都是看医生。看什么医生?其实中国人最重视的是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所以中国人特别注重的是养生,绝对不要等到生病了才去看医生,那就很辛苦。我们思考一下,有哪一个人高血压送到医院去,然后高血压好了?有没有哪一个糖尿病患者去看西医,然后看到最后糖尿病好了?
有没有哪一个癌症病患去看西医后来说癌症好了?西医都是把你的症状解除掉。比方说高血压,高血压因为血管塞住了很不舒服,所以药一吃下去,血管马上扩张,血流就稍微畅通了。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心脏病患者一发病都怎么样?赶快拿药来。药吃下去是症状解除了,但是血管一天一天松弛。假如你四五十岁就开始吃西药,药要吃多久?要吃一辈子。所以很多老人家出去旅游的时候,包里面会放什么?东一包、西一包都是西药。当我们的父母晚年都是伴随着这些药物在生活,日子好不好过?不好过。所以我们应该去研究更多正确的养生之道,让父母的身体不需要依靠这些西药,这才是正确的方向。平常要多叮咛父母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然后让他了解要多吃蔬菜水果,健康的身体是弱碱性的状态,而肉类食物都是酸性的,摄入过多,久而久之体质就酸化。有一句话叫“酸性体质是万病的根源”,所以我们应该引导父母正确的养生之道,让身体慢慢趋于弱碱性,身体状况才会好。不然,所有的内脏都泡在酸的液体里面会怎么样?很快就会退化掉。所以父母这些养身的正确观念,也要通过我们点点滴滴的引导,他们才懂得如何养身。在看医生方面,我个人比较赞成看中医,中医是治本,不只有治标。但现在这个时代人都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去看一个中医,他把你的脉把完之后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告诉你要调养半年才能够把身体调好。很多人一听半年,怎么样?我哪有这么多的时间来调养!结果西医告诉他一针打下去马上舒服,他很高兴,但是往后他就必须依靠针、依靠药来过日子,而且副作用特别大。所以我们自己要有正确的知识才能够让自己健康,也才能够让父母身体健康。
再来,养父母之心。就是你时时能够关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说妈妈打一通电话给你,然后东聊西聊,你也听出来母亲是在想念我们,这个时候不等母亲开口,应该主动回家去看看。有一些老人家不只是想念自己的孩子而已,还想念小孙子,这个时候我们要能够体恤到父母的这一份心。
我们有一个老师,听了中国文化的课程,她非常欢喜,我每一次看她在上课的时候都是非常专注,只要讲到一些圣贤的故事,她马上奋笔疾书把它记下来。三个月之后,有一天她走向前来,跟我请教了一个问题。我就问她:“您听课三个月了,怎么从来没跟我谈过话?”她说:“蔡老师,我看您太忙、太辛苦了,我不想打扰您。”我一听很感动,她的心时时能体恤别人。她说她听了三个月,自己还有家庭很受益,她觉得不能只有她家里的人受益,还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去教一些失学的孩子,也让他们有学习圣贤智慧的机会。
我们一听很高兴,也很随喜她的这份发心,所以我马上拿了很多教材,像德育课本七百多个故事赶快送给她,然后很多老师了解到她这种存心,也把他们很宝贵的教学经验告诉她,所以她很快就教得很顺畅,教到目前为止也已经八个月了。有一次她的父亲打电话给她说:“女儿,你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父亲很高兴,你的行为父亲觉得很光荣。”一个父亲讲出这样的话,代表父亲对她回馈乡里的这个行为很认同,而且我相信她的父亲也有这个志向想要利益社会,女儿做出来之后他觉得很欢喜也很欣慰。这也是我们继父母的志向去回馈社会。
有一次,这位老师教孩子《弟子规》中的一句:“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这位老师非常用心,她先买了一大袋的荔枝带回去。教完这一句教诲,她引导孩子说,我们学完“入则孝”,理解到父母的辛劳,所以我们时时刻刻要侍奉父母;别人的父母同样也很辛劳,同样对家庭有贡献,对社会也有付出,所以任何一个人的父母也都值得我们尊敬、孝敬。讲完之后,这位老师就说,我们学完之后就要马上去做到,所以就让小孩拿着荔枝到乡里去送给一些长者。一群孩子在乡里跑得不亦乐乎,每个长辈接到这些孩子送的水果,内心都非常欢喜,所以那一天整个乡里面这种敬老尊贤的风气达到了一个顶点。隔天她父亲又打了一通电话给这个老师,告诉她乡里面很多的长辈打电话到家里来。这些长辈讲了一句话,说我们乡里面从来没有一个嫁出去的女儿这么样关心自己的家乡。她父亲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心情非常地高兴、欢喜;女儿听到父亲这么讲,心里也很欣慰。
诸位朋友,她父亲这个欢喜跟买一件新衣服给他一不一样?不一样!买一件新衣服快乐一下,女儿的行为让他觉得光荣,可以欢喜、欣慰一辈子。《孝经》里面说“立身行道”,用自己的德行去帮助这个社会,让所有人感受到某某人的父母养育出这么好的孩子,这个孩子才这么有成就,为社会付出,所以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当我们能够用自己的德行让父母感受到光荣的时候,那就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所以只要你做到大孝,能够因你自己的成就来让社会肯定父母对你的教诲,这就是养父母之心,也是养父母之志。
最后我们提到的是养父母的智慧。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纵使有钱也不见得快乐。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老人家很有钱,但是每天在那边想有一千万、想要两千万,有了一千万看看别人一千二百万,他自己又很不舒服,常常都活在患得患失的烦恼当中。孔夫子曾经提到人生有三戒,有三件事情要特别谨慎。第一件事是少者(年轻人)最忌讳的,“戒之在色”。《弟子规》说“非圣书,屏勿视”,结果现在很多的媒体都是暴力跟色情,孩子受污染之后心性就很难清澈。父母要懂得替孩子抵挡这些污染,电视节目也要替孩子选择,不能让他接触太多暴力色情的东西。“壮者戒之在斗”,年轻力壮,很容易跟人家竞争起冲突,所以这个时候切忌跟人在工作上,甚至在肢体上产生一种敌对状况。当然我们假如从小告诉孩子懂得处处替人着想,懂得扩宽自己的心量,他就不容易犯这些过失。
最后一条是“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讳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其实说白一点,就是贪,贪心,贪这个、贪那个,别人的孙子又怎么样,我们又没有,常常就在这种情绪当中,很难快乐,很难知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机会,趁父母心情比较好,引导他这一些执着要懂得放下来。告诉父母,钱够花就好,家财万贯每天吃多少?还不就吃三餐。纵使你有很多间房子,躺下去之后睡多少?还不就躺六尺而已。
所以人生要知足常乐,让父母一些贪念能够慢慢放下来。更重要的,引导父母接受圣贤教诲,让他们的心能够安住在圣人的引导下,晚年就会愈走愈清净,愈走愈自在。当父母的晚年能如此的话,我们的孝道就做得更圆满。
在中国几千年的孝道中,最遗憾的一件事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你真正想奉养父母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了。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子路很孝顺,常常走到百里之外把米扛回来让他的父母吃。后来他当了大官,每天吃得非常丰盛,都很多道菜,结果子路反而吃不下。人家就问他这么样的山珍海味,你为什么吃不下?子路说,这一些饭菜比不上我去帮父母扛了一百里的白米香,而且我的父母现在也没有机会吃这么丰盛的菜肴。他能够替父母分忧,能够奉养父母,这种日子他觉得非常踏实、非常欢喜。所以行孝一定要实时去做,人生在报恩、在行孝当中,你会走得很踏实。
⑽ 老:法师对五个佛法的看法
净空法师---第一,人天善,现在有很多人讲,提倡人间佛教,也不错、也很难得,这是所谓五乘佛法,五乘是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人天善,佛讲了四句,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算不算善?佛的经典有大乘、有小乘,大小乘经典里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不一样,这是必须要知道的。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成佛,要成佛先要符合佛要求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要有条件做佛的学生,善就是条件。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把这个标准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第一,人天善,现在有很多人讲,提倡人间佛教,也不错、也很难得,这是所谓五乘佛法,五乘是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人天善,佛讲了四句,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孝养父母是不是对父母衣食样样都照顾到,这就能算孝了吗?没有。诸位要晓得,孝养父母是从学佛开始,一直到你成佛都不能离开。为什么?要把孝养讲得圆圆满满,成佛才能做到。因为不仅是供养衣食住行,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叫他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才叫孝!这个孝还不究竟,学了佛的人知道,一定要劝父母念佛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他真的往生了,这才算是孝。假如父母还在六道里搞轮回,那叫尽什么孝?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学佛,在家里就要做一个好榜样,叫一家人看到你都欢喜,你劝他念佛,他才肯相信。你学佛了,在家里头这个样子怪,那个样子怪,家里人总是看不惯,天天闹别扭,怎么能叫家人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