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儿园老师奖励了小红花家长在家可以继续奖励小红花吗需要注意什么
导语:对于父母来说,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一天天长大也是父母最开心的事情,当孩子步入小学之后,只要成绩优秀就会得一个奖状,很多家长也都会拍下来,发朋友圈和更多的宝妈分享自己的快乐,如果没有看清楚奖状上面写的是什么,很容易闹出误会。
在前段时间有个孩子得了奖状之后,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看都没看就发了朋友圈,结果好友们纷纷评论:看好内容再发。
看到大家的留言,这位粗心大意的妈妈仔细看了一遍奖状,奖状上的“好孩子”写成了“好该子”,和表扬孩子也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赶快将朋友圈删掉了。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会发生这种类似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他们也会进入学校之后感到别扭,毕竟孩子觉得奖状不是用来炫耀的。
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总会想着分享给父母,而父母却总想着发朋友圈炫耀,所以家长应该多多注意孩子的内涵,而并不是遇到什么小事就炫耀。
小学获得奖状,对孩子成长有什么意义?
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和老师经常夸赞和认可的话,这对孩子来说可以有效地提升自信心,而且在学习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
肯定孩子的进步
当孩子认真学习的时候,很希望能够得到家长的表扬,而且也会认为自己的这个努力方向也是正确的,就比如说一张小小的奖状,孩子们就觉得是老师的认可。
记录成长
奖状也是记录孩子成长的一个好办法,每一张奖状后面都代表着孩子背后的努力,在孩子长大之后再看一下这些奖状也是很有意义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也都关系着孩子的成长,只有小时候孩子有了一个良好的习惯,而且打下了学习的基础,他们才会从而爱上学习。
当孩子们得到奖状的时候,并不像大人一样心思那么复杂,只想把这件好事情告诉父母,发自内心的高兴。
所以当孩子把奖状带回家来的时候,家长们不要首先发朋友圈,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正确的对待这件事情。
当孩子拿了奖状之后,孩子也是想得到爸妈的认可,希望爸妈以此来鼓励自己,所以家长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和孩子做一些小游戏之类的。
当和孩子做游戏的时候,孩子成为赢者,家长也可以给孩子颁发小奖状或者是小红花等之类的奖励,这些虽然在大人眼里微不足道,可在孩子眼里却是最好的鼓励。
结语:妈妈发朋友圈炫耀女儿奖状,却被好友泼冷水,当大家看完这个真实的事情之后,是不是也觉得这位妈妈是在炫耀女儿呢?如果你是这位宝妈的话,会先把奖状拍下来发朋友圈吗?
⑵ 父母怎么运用“奖励机制”,能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
小乐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了,按理来说也应该尝试独立去做一些事情了,不过每天他的所有事情都是让父母帮忙来做的。就连穿衣服,整理书包,都是小乐的母亲帮忙做的。小乐的母亲心里想的是孩子还小,能不让他做的就不让他做,觉得只要自己付出了,孩子一定会感觉到的。
这种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延迟满足“,有专家做过一个实验,就是给孩子们发糖,并说明要过十分钟才能吃,有的孩子经得起诱惑没有吃,有的孩子经不起诱惑偷偷吃了。等到了过年以后,发现经得起诱惑的孩子普遍要比那些经不起的成就要更高。集小红花不仅是锻炼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同时也是帮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2、和孩子一起做家务
孩子不愿意做家务,那么父母可以先陪伴孩子一起来做,比如洗碗的时候,让孩子一起来帮忙洗碗。
先让孩子跟着一起来做,然后再逐渐的让孩子单独的去做,而且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做家务,还能够培养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孩子不愿意做家务活,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父母的宠溺所导致的,特别是包办型的父母,孩子如果本身就没有做家务的习惯,他当然不愿意主动去做家务活了,从小事做起,让孩子逐渐的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样他才能够更好的帮助父母分担忧愁,主动做家务。
⑶ 家长应如何鼓励和表扬孩子
1、父母对“我”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这类父母的口头禅是:“你今天终于没有做错,了不起!”“全部做好了,很好。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做错了!”
对于交给孩子的任务或是孩子做的事情,他们表现得很好,父母虽然心里满意,嘴里却说:“你这几天终于记住了自己该做的事,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明天可别再忘了!”
这样的表扬很勉强,而且隐含着批评,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觉得好事做了也白做,爸爸妈妈的眼睛总是盯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不得翻身。
2、父母对“我”无的放矢,盲目比较。
这类父母的口头禅是:“你做得真棒,比××强多了。”
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他在幼儿园画的画给父母看,他的眼神很期待,父母煞有介事地说道:“画得真棒,你一定是你们班上画得最好的!”
班上的孩子自身条件不一样,起点也不同,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显然有失公平,况且今天你表扬了孩子是班里最棒的,而明天他没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内心会很沮丧,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
这样大而空的夸奖并不能给孩子面目清晰的感觉,反而可能造成他空中楼阁般的自信——也就是自负。
他盲目地认为自己好,而不清楚好在哪里,进而难以形成对事物恰当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3、父母对“我”沉溺历史,苛刻要求。
这类父母的口头禅是:“你居然得奖了,真是妈妈的骄傲!你以后一定还能得到更多的奖!”父母对孩子以往取得的成绩整日挂在嘴上,并常对孩子唠叨。
父母这样做无非就两个目的:一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二是用一次好成绩为孩子确立一个“高标准”,要求孩子每次都必须达到,否则就是“骄傲、退步”。
此时的表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孩子身上的“包袱”,成为了孩子的“紧箍咒”,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4、父母对“我”以偏概全,“浮夸”无度。
这类父母的口头禅是:“这件事你也能做好,真是个好孩子。”“你居然考了第一,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考了第一或是做了件好事,父母就对其大加夸赞。
这样的表扬是父母最常说的,表面上看是对孩子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可是这样随意的话说多了,会使孩子顺着父母的思路推理: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我是好孩子;我考了一个高分,因此我是聪明孩子。
但是,孩子按照家长的思路,还可能进一步做出“相反”的推理:我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情,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在一次考试中得了低分,就是一个笨孩子。
这种“以偏概全”式的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一件事情成败的评价,当成了对自己整体的评价。
而且过度的表扬,会造成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十分完美”,在日常生活中经不起外界的批评,在竞争中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对孩子造成所谓的“捧杀”。
5、父母对“我”夸奖的言不由衷。
这类父母的口头禅是:“你真棒!”“你真是个好孩子!”孩子在向父母分享成功和喜悦时,父母表情淡漠,语气敷衍地表扬和鼓励孩子几句,对孩子来说是模糊和夸张的。
模糊而夸大事实的表扬,听起来,有一种满足感,却经不起推敲,容易让孩子变得自负,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
延迟、淡漠、敷衍的表扬不会迸发出激励的效果,会让孩子的喜悦减掉大半。
父母表扬和鼓励孩子时的语气与方式很重要。
⑷ 爸妈对幼儿园孩子的鼓励
1、有耐心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2、这个问题有点儿难,但我相信你有能力去解决它!
3、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4、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5、只要努力,下次就一定能考好。
6、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好---赞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7、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
8、我很欣赏你在ㄨㄨ方面的才能---放大优点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9、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10、诚实是做人的第一美德。
11、成功是属于最有力量的人。在这里,“力量”是指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
12、勤奋、认真的你,再认真、踏实些,必定收到累累的硕果。
13、你已经很努力了,别急,自信点!
14、孩子,你一点也不笨---尊重与信任让孩子变得信心十足。
15、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生活中处处有学习榜样,人人都有值得效仿和学习的地方。
16、你瞧,通过努力,你成功了,祝贺你!
17、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18、我相信你会尽力去把这件事情做好的。
19、只要认真细心,什么也难不倒你!
20、靠着你的勤奋,就会站在那成功的金顶,傲然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