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会把他养废吗
我认识一个全职妈妈,她跟我吐槽说:
“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陪孩子,包括陪他玩游戏,陪他读书,陪他画画,可是我儿子发展并不好。
同样是3岁,跟他同龄的小孩,专注力特别好,画画像模像样的,可是我家孩子读个绘本都够呛,要么就随意翻两页,要么就是粗暴地在上头随意涂抹。你要说他他就哭。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是我陪伴的质量还不够吗?”
我当时就反问她:你一直陪孩子,一直陪,孩子现在有了这样的状况,你有没有想过,不是你陪得不够,而是你陪得太多了呢?
凡事过犹不及。
所以,结合这个妈妈的问题,想说说陪伴这个事。
首先来说说,上面这个3岁的小孩儿,为什么在妈妈无微不至的陪伴下,反倒出现了专注力差、缺乏耐心等问题?
很多父母以为,陪伴就是花大量时间去关注孩子,去跟孩子互动。以至于,很多父母借陪伴之名,占满了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这就像是一个孩子,成天都是吃饭吃到十成饱。结果会怎样?当然很容易消化不良。
很多父母不了解这一点。他们对孩子保持了过度的关注。特别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比孩子懂得多,理应去看着孩子、指导孩子,一旦孩子做错了,他们倾向于立刻纠正孩子。
但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随时介入,在无声中告诉孩子:你不对,你做的不好,你不行,你离开不我。
就像我们需要给孩子的胃消化食物的时间和空间一样,我们也需要在孩子的生活中留出一些空白的、没有被安排的,没有父母在场的时间和空间。
当父母给孩子留出这个空白,即在孩子独自专心鼓捣的时候不介入、不打扰,才会给孩子传递出一种接纳。那意思是说,孩子,你所做的是没有问题的。
孩子的专注力跟自信心,就是在这样的空隙中成长起来的。
我当然也可以理解这些父母。
照顾孩子原本很辛苦,但是这个辛苦对父母而言又很迷人。它会让我们觉得自己重要。所以,比较起来,很多父母更愿意承受那个陪伴和照顾的苦,而不愿意忍受孩子不需要自己的现实。
说句实话,我们做早期教育的其实也会有这样不太能够耐受的时刻。
比如当我看到孩子进了幼儿园以后,开开心心去学校头也不回的时候,内心就会弥漫起失落感。
但是我知道,那个难受是我们必经的。
我们得去耐受,同时,我们也不能去报复。
所谓不报复,就是不因为孩子这方面不需要我,就在孩子别的方面需要我们的时候也不给与,甚至对孩子冷嘲热讽。
比如有的家长就会冲孩子说:你不是翅膀硬了、不要妈妈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这就是在报复孩子。所以这种话我们最好不要说。
一个孩子哪怕他长到十几岁看起来特别有想法了,其实他也还会时不时需要回到父母身边求安抚的。
随着孩子长大,很多父母都需要做到的功课,就是耐受不被孩子那么需要了。
所以,允许TA有单独的时间跟空间,可以去探索,去游戏,去生活。
邀请他人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适当隔在你和孩子中间;让你和孩子,变得亲密,但是有间隙。
觉察自己的那份失落,该放手的就得要去放手,然后试着去找回自己的生活吧。
别让你的陪伴,成为对孩子的打扰。
❷ 妈妈想要拆散我的家庭怎么办
你现在的生活真的很烦, 其实你妈妈是没有那个能力拆散你的家庭的,最多就是说服你,控制你这个源头,法律上认可的是你们当事人之间的情况……从现状光靠你自己是说不服你妈妈的,确切的说你妈妈不一定是瞧不起你老公,更多的是看不上你老公的家庭条件,我不知道你们两家各自的家庭观念,及成员状况,如果可以,你们可以商量一下,你妈妈不想让你生活在那个家庭,那你和你老公都搬回到你家住有这个可能吗?当然也要看你老公父母这边,其实做父母的希望的是自己儿女一辈子能过的幸福开心。其次,你不能说服你妈妈,你能和你爸爸谈谈吗?以及其他亲人,我觉得你更应该学会说话,找一些合适的理由,既然你们已经有法律文书(结婚证),那么当初你的家人至少还是有认可的,希望你同他们交流,同时也听听他们的意见,别一直抱着一点,一些纠结不放。只要你老公家的公公婆婆对你还是很好,将来也是幸福的,如果他们也对你有异意,只有可靠的老公,望你三思……也许你还很年轻,有些问题无知的忽视将来就会后患很多,多想想多思考,别去看表面现象。其次,无论怎样都不要有死的心里,一是真不孝了,养了你十几年二十几年,很艰辛的。二是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不想让他变得可怜就不要做傻事。其实还有一个最极端的手段平息一切,但我不想告诉你,不想……很理解你的父母,也理解你的情感,可惜,可惜……
❸ 家长说的哪些话,会轻松养废一个孩子
''要不是为了你,我怎么会累死累活的''、
''不准哭,再哭就把你扔了''、
''我这都是为你好,别不知道好坏''……
这些话相信有很多父母对孩子说过,也许有的父母会解释说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说了就是说了,有些话没办法收回,有些伤也没办法抚平。
许多父母对这样的话都不陌生,把本该有的担心,变成了指责和训斥,这样的话语,除了彰显父母的意料之中外,对解决孩子的问题并没有帮助。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与其指责他们不听话,不如去引导孩子,如何面对造成的后果。再好的大道理也抵不过孩子自己的亲身经历,只有体验过,才能入了孩子的心。
❹ 为何有的父母喜欢贬低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为什么喜欢贬低子女,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贬低孩子的父母可能以为打击会让孩子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知耻而后勇”,孩子可以变得更好。但是很可惜,这是父母的错觉,贬低只能让孩子更加自卑。
2,这是父母的投射,父母觉得自己不好,就容易从孩子身上看到那些不好,而自己又没法接受,就只能通过贬低孩子,以此表示“我不能接受自己”。
在育儿方面,很多父母都会感到自己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感到能力不够,所犯的很多错误都来自于自身的失败感,对孩子的贬低行为,就反映出其内心的自卑感;他们内心深处觉得自己难以胜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一家庭课题;他们往往害怕孩子会发展出不良的后果,因此心中充满了恐惧,这时贬低孩子的态度就出现了,通常还会伴随有大量的批评和指责。
3)很多父母其实是无法跨过自己内心的那一关——超越自卑,才导致对孩子的贬低态度。孩子本不需要轻视和惩罚,他们需要的是鼓励,只有鼓励才能给他们面对未来生活的勇气。
❺ 为什么有些父母是那么的自私自利,一点都不为自己的儿女而想…
思想意识问题: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没有随时代的进步意识和改变自我,所以动物的丛林原则爆发而已……然而,他们永远不会感觉什么不对,反而将旧封建的礼仪孝道等拿了来做电筒要求别人,却从不照耀自己引起的“只读现象”!对于这样的父母,社会上人们称做“坏人变老了”……做为子女,要希望他们改变是很难的,唯一的是自己要从此认识这种现象的危害,并从此于思想深处不再接受他们的这些行为而按正常的社会修养行事就好了。
❻ 中国父母为什么那么爱插手孩子的生活
在我们中国父母的传统教育的观念里,孩子生下来之后,父母是要操心一辈子的。所以中国的父母爱插手孩子的生活,这也是不足为奇的一种社会现象。就是因为这种把孩子一直放在父母保护伞之下的教育,造就了许多自理能力很差的孩子。
现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从小,孩子上哪个幼儿园,上哪个小学,上哪个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做决定的能力,父母帮着决定是无可厚非。可是孩子以后上哪个高中,上哪个大学,选择什么工作,父母也要插手。有些父母甚至不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利,自己说什么孩子就得做什么。以后结婚找对象,也是父母看中了那个人,就和他(她)成立家庭。
这样的孩子,在父母专制的保护下,已经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在人生中遇到需要选择的地方,都要习惯性的问问父母。一旦父母不能给出答案,就会茫然失措。这样的父母,看似爱孩子,实际上就是害了孩子。你可以保护孩子一时,你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吗?
想想这些父母这么做的原因,往往都是打着爱孩子的旗号,不忍心孩子受苦,不忍心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他们认为自己为孩子铺一条光明大道,孩子就会一辈子衣食无忧。可是一个人一生中,总难免遇到挫折。年轻的时候,遇到挫折,还有力气站起来重新来过。而当你年老的时候,遇到挫折,还会站起来重新来过吗?
❼ 为什么父母总是喜欢推卸责任喜欢将事情推给孩子,孩子内心会有什么想法
导语: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一些父母开始响应国家的号召了,纷纷加入了二胎行列。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二胎家庭的问题,两个孩子相处如何,如果年龄相同,那么可能有的磨了,而年纪比较大的,是否又能帮助父母分担压力呢。有些父母想的就是这样,自己生了孩子以后,交给大的带,省了一大半功夫。
寄语:女大不中留,当女儿都嫁出去了,那么就尽量地不要再去干扰他的家庭,而自己花些时间,在工作方面做出让步。尽量地陪在小孩身边成长,他才是你们的开心果,当重新参与了孩子的成长后,你会发现又有了不同的乐趣。而过于“压榨”女儿,只会导致她和父母反目成仇,更严重地离家出走。其实很多二胎家庭,父母处理不当小孩之间的关系,会让两个孩子发生纠纷,这些纠纷虽然看似不大,却能影响他们一辈子。
❽ 父亲想把自己的娃娃弄死是什么心态
因为父亲觉得自己很没有能力, 对不起自己的孩子,不能给他特别好的生活 ,或者父亲的脾气特别暴躁,就把孩子弄死了
❾ 为什么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调皮,到处跑来跑去,孩子不废了,不调皮了,静静在哪反而还担心
活泼好动,跑来跑去,调皮是孩子的本性,正因为孩子调皮,才说明他们是健康快乐的,能给予孩子一个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是每一对父母的最大期望。
如果孩子不调皮了,太懂事的话,父母反而应该引起注意,很可能是孩子受过伤害,性格变得有些压抑,所以,我们作为父母,都不要期待自己的孩子太懂事,那样反而不好。只要不是太任性,活泼调皮一点,就随他好了。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过了这个无忧无虑的年龄,想让他调皮,他也不肯了。
❿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都要怪罪儿女
我出去演讲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忧心忡忡的家长,看到我的书中描述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是如何地被制约、被压抑,而祸害一生,因此都会问:我们怎么样帮助孩子让他不要从小遭受那么多的创伤?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修好,孩子就没问题啦!其实,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纳,如此而已。可是,哪个父母不觉得对面的柱子长得比咱们家孩子高,跑得也快,隔壁的薇薇比咱们家女儿聪明,你看你班上的王大头,每次都考一百分,王叔叔的婶婶的表姨的小姑的女儿,拿了什么什么竞赛第一名。哪个父母不曾管教自己的孩子:你看你,手这么脏还抓东西吃,一点卫生观念都没有。你看你,一点小事就哭,那像个男孩子。
从小,在这种“轰炸”之下,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不够好。而这个“不够好”和“不配得”的情结,就是造成我们大半辈子无法真正快乐的主因。因为我下意识觉得不够好,所以容不得别人说我。因为我隐隐约约觉得自己不如所有人,因此我必须强出头,在各方面都要有所表现,来安慰自己。因为我觉得自己不配得,所以很多事情我不会去争取,或是不自觉地破坏快到手的成功或是快乐。
有一天早上,我难得跟孩子们一起用早餐(平时是练瑜伽啦,不是赖床-你看,怕你们觉得我不够好,所以要解释,呵呵!)。我注意到我和女儿开始吃了很久,我十二岁的儿子还是在楼上他的房间里东摸摸西搞搞。那天心情不佳,意识层次较低,负面情绪较多,怎么看他就是不顺眼。催了他好几次,总算姗姗来迟,我很不高兴地开始数落他。
“你看看,你动作这么慢!早上起来在楼上摸那么久,我应该送你回台湾去当兵,把你训练得动作快一点!”孩子听了我的数落,感受到我对他的不满,开始很不高兴的反驳我,“哪有慢,今天要穿制服,还要打领带,很复杂耶!”我还是很不高兴地抱怨,一直唠唠叨叨不休。这时,我有了一些觉察,看到自己在试图让猫学狗叫,而且还振振有辞的为自己辩护。
其实,我儿子就是一个动作不利索的人,这是事实。不过,显然并没有误事,至少每天早上我虽然没有陪他们吃早餐,但是他们都准时赶上校车上学了。问题在那里?在那个看不惯别人动作慢的人,就是我,也是他的母亲。利用自己是母亲的身份掩护,尽量投射自己的负面东西在孩子的身上。
很多时候,我们藉由“管教孩子”为名,把自己不喜欢或是看不惯的东西发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为“对他好”,但是却伤害了孩子的心。那天早上,我就听到我儿子大声叱责他妹妹,让她赶快出门,语气充满了不耐烦和怒气。惹得我又不高兴,感觉很毛躁,也很想出言阻止他。但是,我立刻又察觉到:这是谁教他的?谁以身作则地教他对人不耐烦和愤怒时如何表达?谁让他一大早就怒气冲冲的出门?因此一念之转后,那一刻,我体会到的是一个惭悔的母亲的感受。
也许你会说,孩子总有做不对的时候,教总得教吧?当然。孩子绝对需要界限,否则他们会非常迷失的,而且感觉不被爱。但是,重点在于管教时的态度。如果,孩子的行为和言语没有触动你自己内在的旧伤或是情结的话,你管教他的态度和品质是截然不同的。不是吗?
我以前很重视孩子的睡眠。规定他们九点一定要上床睡觉,这是我的“规矩”。因为我觉得他们睡不够就会生病,生病就会找一堆麻烦,所以,每次看他们很晚还不睡的时候,我就会抓狂。有一次,我儿子晚上十点半跑到我房里来,说他睡不着。要是以前,我就会很生气的叱责他,要他赶快回房睡觉。但是,学了拜伦凯蒂一念之转之后,我看到了我的思想,然后我问:为什么生气?答:因为睡不够就会生病。
问:真的吗?
答:嗯,不一定啦。
问: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妈妈?
答:是一个忧心忡忡,而且看到孩子这么晚跑来我房里时,就会抓狂的母亲。
问:没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又会如何?
答:我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心平气和。
问:所以,你看得出来,你的抓狂生气,和孩子的行为没有关系。让你生气的是你的思想,它夺走了你的平安,和做母亲的爱心。
当我看到这个,我就能放下我的“故事”(孩子睡不够就会生病,生病就会很麻烦-这是真的吗?),而以平常心的眼光看着十点半跑来我房里的儿子。他是那么的英俊,长得超像我,嘴巴嘟嘟的,因为睡不着而感到沮丧。我开心的拥他入怀,让他睡在我旁边,安慰他。过一会儿,我柔声问他:妈妈陪你回房睡好吗?他点点头,我就高高兴兴地(他也是很受安慰地)送他回房间。
所以,我说了,把自己修好就好了。只要不把孩子当成我们的“投射板”,孩子多半就会有个快乐的童年。
当您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两种选择:
1.你可将它传扬出去,传播一些积极的信息,让世间多一点爱;
2.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
这就叫做: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