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宋朝皇帝为什么叫父母

宋朝皇帝为什么叫父母

发布时间:2022-05-04 09:29:29

Ⅰ 宋朝为什么称皇帝为官家

臣下对皇帝的尊称。

Ⅱ 宋朝的皇子是不是称呼皇帝为父皇

不是;
宋代皇室之间的称呼如下:
1、宋代皇子皇女对父亲的口语称呼不是“父皇”,而与寻常百姓一样,是“爹爹”。 例:
上至,奉卮,白太后以“烛颇惬圣意否”?太后谓上曰:“你爹爹每夜常设数百枝,诸人阁分亦然。”上因太后起更衣,微谓宪圣曰:“如何比得爹爹富贵?” ——《四朝闻见录·宣政宫烛》
2、在平时口语中,宋代皇子皇女称嫡母为“娘娘”或“大娘娘”。皇子皇女称身份为妃嫔的生母为“姐姐”。例:
……上由是怨章献,而亲章惠,谓章献为大娘,谓章惠为小娘。 ——《涑水纪闻》
上尝语宪圣曰:“极知汝相同劳苦,反与后进者齿,朕甚有愧。俟姐姐归,尔其选已。”宪圣再拜,对曰:“大姐姐远处北方,臣妾缺于定省。每遇天日清美,侍上宴集,才一思之,肚里泪下。臣妾诚梦不到此。” ——《四朝闻见录·宪圣不妒忌之行》
3、曾祖父为“公公”,祖父为“翁翁”或“大爹爹”。例:
宪圣叱王立侍,因责王以“我见你公公,又见你大爹爹,见你爷,今又却见你。”言讫,泣数行下。 ——《四朝闻见录·宁皇即位》
4、曾祖母为“大妈妈”;祖母为“娘娘”,例:
嘉王连称:“告大妈妈,臣做不得,做不得。”宪圣命侂胄:“取黄袍来,我自与他着。”王遂掣侂胄肘环殿柱。 ——《四朝闻见录·宁皇即位》
5、宋皇子之间皆以“哥”称呼,无论长幼,按排行区分,如“大哥”、“三哥”、“九哥”,神宗赵顼比岐王颢大,但他也是称颢为“二哥”而不是“二弟”。 皇帝也同样如此称皇子,如赵佶称赵构为九哥,赵构称赵瑗为大哥。公主之间称“姐”或“姊”,也按排行分。
6、皇帝和宗室在身为帝后的父母、祖父母面前自称为“臣”,而不是“儿臣”。公主平时没很多限制,口语可以称“我”,但正式上表章时要称“妾”。在神宗朝之前,长公主本来有表章不称妾的特权,但后来礼院议谓:“男子、妇人,凡于所尊称臣若妾,义实相对。今宗室伯叔近臣悉皆称臣,即公主理宜称妾。况家人之礼,难施于朝廷。请自大长公主而下,凡上笺表,各据国封称妾。”神宗从所请。
7、宋朝皇帝一般只是在在朝堂之上、与大臣议事,或在较正式的场合对宫眷谈正事时用“朕”,平时还是用“我”。
8、除皇子皇女外,无论是太后、皇后、妃嫔、大臣、宦官、宫女还是平民,平时都称皇帝为“官家”,也可称“大家”,禁中人私下议及时也称“官里”。总之,相较于“官家”,“陛下”是种更正式、慎重的称谓。

Ⅲ 明朝大臣们为何建议嘉靖皇帝称自己的亲生父亲朱祐杬为“叔父”呢

主要是古代严格的家族礼法制度,好比我们知道王朝历史有“正统”观,在同一个王朝内部的传承也是一样有正统观念,皇帝严格说是代代相传,但凡是总有例外。武宗正德皇帝本身就是独子,而且死的时候才刚刚三十,没有儿子,其实武宗都知道精力旺盛,按说被后世形容为非常好女色的,例如大量征选民女的。但居然他没有儿子,假如不是身体有问题的话,多少能说明嘉靖后来对武宗有抹黑,个人觉得武宗虽然亲近女色,但说不上荒淫,更谈不上无道,这个在关于武宗的问题有过回答。

朱厚熜后来非常明确,他是继“法统”而非继“嗣统”,这个说法非常有力,而且合情合理。杨廷和等人抬出的宋朝皇帝情况不同于朱厚熜的继位,宋朝当时皇帝都是活着的时候没有儿子,在宗族里面选一个孩子养在自己身边作为将来立储有备无患,这个出发点就不一样,的确是先选“子嗣”,改认老爸就说得过去,作为皇帝的儿子继承皇位。这个既符合传承制度也符合宗族礼法。这个就是与朱厚熜继位组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朱厚熜的孝心是一方面,关键他站的住脚,他来到北京是继承法统,是武宗朱厚照无嗣,改为兄终弟及的程序来继承大统,这个完全符合古代皇位传统,没有必要非去改认孝宗为父,作为孝宗儿子继承孝宗的嗣统再继位,所以杨廷和等人是过于死板了。

Ⅳ 为什么把宋朝的皇上称为官家,而不是皇上呢

因为宋朝的环境比较特殊,宋朝的兵力很弱,还有登基后的皇帝都被俘虏又另立新皇的历史,所以称呼皇上为“皇上”不太吉利,也不太适合,因为真正的皇上还被俘虏着,称呼为官家就很适合了。

Ⅳ 宋代怎样称呼爸爸妈妈

兄弟,父亲叫家严,母亲叫家慈。

安人:封建时代命妇的一种封号。宋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明清时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与其母或祖母则称太安人。

宋代的称谓习俗中,流行以贤否为标准再准而不再以贵贱尊卑为标准的称谓习俗,对尊贵者称为“公”,对贤者称为“君”,对老人或者父辈称为“公”、“丈”表示尊敬,对别人父母的尊称为“尊甫(父)”、“令尊”、“令堂”、“北堂”、“高堂”等,书信往来中常使用“尊履”来称谓对方。对家庭成员的称谓上,宋代称祖父为“祖翁”,祖母为“婆婆”,称父亲为“父翁”,叔父为“叔翁”。岳父为“妇翁”、称庶母为“叔婆”,称父妾为“妾母”、“少母”,称妻子为“内馈”、“儿母”,称妾为“小妇”、“次妻”、“小妻”等,称子侄、婿为“郎”,称女儿、侄女为“姐”、“娘”,称长女为“大娘”、“大姐”。

再补充一些:

古代社会对他人的代称,一般包括对家人、亲属、朋友的称谓以及其他称谓。对亲属的称呼,尊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慈母”、“堂上”、“膝下”等。若是姻亲关系则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若有世谊关系的加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若是姻世关系的加“姻世”二字,如“姻世伯”。对家人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夫君”、“良人”、“相公”、“官人”、“外子”等,丈夫称妻子为“荆人”、“贱荆”、“拙荆”、“糟糠”、“中馈”、“大嫂”、“大姐”等。

对别人的晚辈称“令郎”、“令嗣”、“令爱”、“令婿”等,对自己的晚辈称“弱息”、“犬子”、“小犬”、“息子”、“息女”、“息妇”、“东床”等。对朋友的称呼,一般的互称则加一个“仁”字,如“仁兄”。根据具体的关系不同,又划分为同学、同事等。同学之间的称谓为“同窗”、“同科”、“窗友”、“砚友”等,同事之间的称谓为“同仁”、“同察”、“同人”、“同僚”、“同年”、“同寅”等。

Ⅵ 宋朝皇帝为什么被称作“官家”

最早用“官家”来称呼皇帝的见于《晋书·石季龙载记》:“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讲的是石虎对石勒的不满,他准备学习冒顿单于杀死父亲取而代之的意思,不过石虎是石勒的侄子。对于这段内容中的“官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三年》注解为:“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

Ⅶ 宋朝的皇帝为什么叫官家

臣下对皇帝的尊称。始见于《晋书·石季龙载记》。《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三年》胡三省注:“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一般也用以指公家。
所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因为皇帝要至公无私,所以才称为·官家’】。一个贤明的皇帝,没有自己的私爱,私财,皇帝是代表上天来治理天下,天下的子民对于皇帝来说,都应当一视同仁。

我觉得【】的话完全诠释了,但是事实上好像,他们很少做到这些

Ⅷ 宋朝皇帝都叫什么

宋朝皇帝世袭表
http://bbs.5ips.net/dispbbs.asp?boardid=3&id=25084

北宋世系表 (960——1127)

赵弘殷 —┬— (1)宋太祖赵匡胤
│ 960—976

└— (2)宋太宗赵光义 —┬— (3)宋真宗赵恒 ——— (4)宋仁宗赵桢
976—997 │ 998—1022 1023—1063

└— 商王赵元伤 ——— 濮王赵允让 —┐
┌— ————————— ——— ————————— ——— ———————— ——— ———————— —┘
└— (5)宋英宗赵曙 ——— (6)宋神宗赵顼 —┬— (7)宋哲宗赵煦
1064—1067 1068—1085 │ 1086—1100

└— (8)宋徽宗赵佶 —┬— (9)宋钦宗赵桓
1101—1125 │ 1126—1127

└— [南宋]高宗赵构 金灭北宋 北宋亡

南宋世系表 (1127——1279)

中经五世
┌— 宋太宗 ——— ————— (1)宋高宗赵构
│ 1127—1162
│ 中经六世
└— 宋太祖 —┬— ————— (2)宋孝宗赵昚 ——— (3)宋光宗赵敦 ——— (4)宋宁宗赵扩
│ 1163—1189 1190—1194 1195—1224

│ 中经九世
└— ——┬—— (5)宋理宗赵昀 ┌— (8)宋端宗赵昰
│ 1225—1264 │ 1276—1278
│ │
└—— 福王赵与芮 ——— (6)宋度宗赵禥 —┼— (7)宋恭宗赵显
1265—1274 │ 1275—1276

└— (9)宋祥兴帝赵昺
1278—1279 ——— 元灭南宋 南宋亡
建隆元年(960)——开宝九年(976)
太祖像太祖赵匡胤(yìn),21岁时,离家外出游历,23岁投奔后周太祖郭威帐下,开始征战沙场。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典领禁军,随世宗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越。30岁时,拜定国军节度使,31岁迁义成军节度使。周世宗去世后,33岁的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再迁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34岁的赵匡胤代周建宋,在位17年,50岁去世
太祖最主要的成就是恢复了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他平定二李之乱,吞并荆湖,攻取后蜀,灭南汉,亡南唐,迫使吴越和漳泉称臣,基本上结束了唐中叶以来藩镇林立、军阀割据的局面。太祖又是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制定者,其实行的许多政策对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些都无损于赵匡胤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太祖一生,从流浪汉到普通士兵,又从士兵到将军,最终成为宋朝的开国君主,其经历富有传奇色彩。黄袍加身:乱世造就的君主

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唐。在平叛过程中,唐朝的节度使们拥兵自重,前蜀建立者王建石雕像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盛唐逐渐走向衰弱。唐天佑四年(907),朱温迫唐哀帝逊位,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在这50余年里,各地的将领们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兵强马壮,就能称王称帝,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演出一幕幕亲子杀父、兄弟相残的惨剧。普通百姓生活在战乱不断的环境中,更是朝不保夕,他们迫切希望社会稳定下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

后唐天成二年(927)二月十六日,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赵匡胤先世为涿州人,后人遂以为赵匡胤祖籍涿州。但是,咸平三年(1000)赵匡胤的侄子真宗赵恒曾下诏封其祖父宣祖赵弘殷的远房赵氏宗族为官,却在诏书中明确指出保州(河北保定)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为赵氏故里。真宗开此先例后,其后的历代皇帝直至南宋高宗都对保州赵氏予以照顾。真宗此时距北宋建国不过40年,似乎不会将祖父籍贯弄错。然而,由于史书记载的差异,赵匡胤家族祖籍究竟在何处,尚需作进一步探究。

赵匡胤的祖辈均做过官,其父赵弘殷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爱将。由于出身将门,赵匡胤自幼便学习骑射,表现出极强的恒心和毅力。他曾找了一匹没有驯服的烈马来练骑术。赵匡胤才坐上马,那马却不甘人骑,使起性子来,直朝城门狂奔。赵匡胤猝不及防,一头撞在城楼上摔了下来。在场的人大惊失色,都以为他必受重伤。哪知赵匡胤却猛地从地上跃起,迅速追上烈马,纵身跃上,将烈马驯服,自己却毫发无损。
赵匡胤出生后十几年,朝代两度更迭。其父赵弘殷也在唐庄宗被杀后备受冷落,赵家逐渐衰落。到了赵匡胤21岁时,就连生活也变得十分艰难。赵匡胤正值风华正茂之时,他眼见不能依靠父亲谋取前程,便辞别父母和成婚三年的妻子,离家外出闯荡。

赵匡胤离家后,一路南下,穷困潦倒,受了许多白眼和冷遇。他曾投奔父亲昔日的同僚王彦超,希望能谋一官半职。王彦超看到赵匡胤落魄的样子,竟像打发乞丐一样,给了他几

贯钱,便把他赶走了。赵匡胤无奈中拿着这几贯钱去赌博,哪知手气竟是出奇地好,盘盘皆赢。后周周元通宝当他满心欢喜地拿钱离开时,那些红了眼的赌徒却欺负赵匡胤是外地人,一拥而上,将他按在地上,一阵拳打脚踢,抢了他的钱财之后扬长而去。

两年的流浪生活颇为艰辛,但却磨练了赵匡胤的意志,也开阔了眼界。一日,赵匡胤到了襄阳一所寺庙里。院中住持饱经沧桑,阅世知人颇深。他见赵匡胤方面大耳,虽风尘仆仆,却难掩富贵之相,一身不起眼的装束,却透出英伟之气,又见赵匡胤谈吐不凡,胸中自有一番天地,便劝赵匡胤北上。南方地区相对较稳定,而北方却是战乱频繁,乱世出英雄。赵匡胤接受了住持的建议,便骑着住持送给他的驴北上。

赵匡胤到了邺都后,投奔了后汉枢密使郭威。乾佑三年(951),郭威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是为周太祖。赵匡胤因战功被升为皇宫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周太祖的养子、开封府尹柴荣时常出入皇宫,见赵匡胤颇有才能,便将他调到自己帐下,让他做开封府的骑兵指挥官。周太祖无子,柴荣是皇位继承人。赵匡胤到了未来皇帝的门下,由此走上了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

显德元年(954),周太祖病死,柴荣继位,是为世宗。这时,北汉刘崇联合辽朝大举进攻后周,世宗调兵遣将,御驾亲征,赵匡胤随同出征。双方在山西高平展开激战。战斗开始不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等人临阵怯场,自乱阵脚,周军呈现溃败之势,而世宗身边只有赵匡胤和另一个将军张永德所率领的亲兵4000人。危急之时,赵匡胤镇定自若,建议世宗兵分两路夹击辽军,得到同意。赵匡胤和张永德领兵直扑敌军,赵匡胤高喊为主效忠的口号,士气大振。后周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投入战斗,世宗终于打败汉辽联军。

班师回京后,赵匡胤因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还被周世宗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赵匡胤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使后周军队的面貌大大改观,增强了士兵的战斗力。

更为重要的是,赵匡胤在整顿军队过程中,逐渐在禁军中形成自己的势力。他结交禁军其他高级将领,其中,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延让、韩重赟(yūn)与赵匡胤结为“义社十兄弟”。此后几年里,赵匡胤又陆续将自己的心腹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和王彦升等人安排到禁军中担任各级将领,进而从上而下控制了禁军。此外,赵匡胤还网罗人才组成自己的智囊团,他帐下有大批谋士,如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和楚昭辅等人,后来还有他的弟弟赵匡义。
周世宗是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素怀统一天下的大志。在他为统一进行的战争中,赵匡胤战功赫赫,官位一步步上升,被封为节度使,逐渐成为周世宗的左膀右臂,掌握了军政大权。但赵匡胤要做皇帝,眼前还有两个大障碍,这就是周太祖的女婿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

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握有兵权,但李重进的地位比张永德高,张永德心中很不服气,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大。周世宗为此设立了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让张永德担任,这样,张、李二人

便平起平坐。张永德与赵匡胤交情深厚,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去世后,续娶将军王饶的女儿,张永德赠给赵匡胤大量钱财,让他办了个风光的婚礼。但张永德毕竟是赵匡胤当皇帝的阻碍,因而赵不得不除掉他。显德六年(959),周世宗北征,无意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显然是有人事先安排好要陷害张永德,但周世宗还是起了疑心。北征途中,周世宗染病,只得回京。病危时,他又想到了那块神秘的木牌,心想张永德手握重兵,又与李重进争权夺利,格外担心张永德发动兵变。于是,世宗解除张永德都点检之职,换上了自认为很可靠的赵匡胤。赵匡胤一箭双雕,既除去了一只拦路虎,还成为禁军的最高统帅。

除去张永德后,便轮到李重进。李重进缺乏政治家的远见,他虽手握兵权,却没有形成自己牢固的政治势力。周世宗去世后,继位的恭帝柴宗训年幼,大权掌握在赵匡胤手中。赵匡胤便设计轻而易举地将李重进名升实贬到扬州做节度使,控制了整个京城的局势。不久,在赵匡胤和他帐下谋士们的精心策划下,通过陈桥兵变,赵匡胤最终实现了从流浪汉到皇帝的梦想。

当时后周的局面是主少国疑,人心浮动,一场早已策划好的兵变便迅速上演了。

显德七年春节,人们正沉浸在欢庆祥和的佳节气氛中,边境却传来了辽朝与北汉联合入侵的紧急军情。宰相范质和王溥并未核查消息是否属实,便急令赵匡胤率领军队北上御敌。然而,人们却依然记得,10年前,河北边境入报,契丹犯边,当时身为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奉命率大军北征。当军队抵达澶州(河南濮阳)时,郭威忽然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建立了后周政权。再加上此前早就流传“点检做天子”之说,人们只觉得眼前之事宛如当年的翻版。因此,当位高权重的赵匡胤奉命北上时,京城中流言四起,到处都流传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陈桥东岳庙(传为赵匡胤发动兵变时的驻跸之地)

显德七年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军从京城开封出发,当晚抵达距京城四十里的陈桥驿。当大军刚出城门时,有个号称通晓天文的军校苗训指着天上说,他看到了两个太阳在相互搏斗,并对赵匡胤的亲信楚昭辅说这是天命所归。这类说法无非是改朝换代之际惯用的伎俩而已,然而,这场煞有其事的谈话迅速在军中传开,军中将士议论纷纷:“当今皇上年幼,不懂朝政。我们冒死为国家抵抗外敌,也没人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先立赵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
赵匡胤早已知道军中将士们议论之事,他暗中部署,派亲信郭廷斌秘密返回京城,与心腹将领石守信和王审琦约为内应,一旦大军返京,便由他们打开城门。

当日夜里,赵匡胤喝得醉意朦胧,拥被大睡。到了清晨时分,一夜未眠的将士们握刀持剑,早已环立帐前,呼声四起。有些将士全副披挂,准备径直入帐。守在帐外的赵匡义和赵普见状,连忙进帐唤醒赵匡胤,拥他出帐。帐外将士一见赵匡胤出来,便大声高喊道:“诸

军无主,愿奉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来不及回答,一件黄袍已披在他身上。众将士一齐跪拜在地,三呼“万岁”,呼喊声震耳欲聋。赵匡胤假装推辞,众将士不依,扶他上马南行。赵匡胤佯装无奈,说将士们贪图富贵强立他为天子,因此必须听他指挥,众将士都答允。

开封城墙

赵匡胤立即整饬(chì)军队回京,早已等候的石守信和王审琦打开城门迎接新皇帝。赵匡胤在众人配合下迅速控制了整个局势。

正在早朝的后周大臣们得知兵变消息,个个大惊失色,手足无措。宰相范质握着王溥双手,悔恨不该仓促出兵,直握得王溥双手几乎出血。只有大臣韩通立即从朝中回家,企图组织抵抗。但刚进家门,便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彦升所杀。

将士们冲进朝堂,逼迫范质、王溥等人来到都点检衙门。赵匡胤见到他们,假装伤心不已,说他受先皇厚恩,今日为将士们所逼,到了这般地步,实在惭愧。范质正想答话,军校罗彦环持剑上前,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质等人面面相觑(qù),深知已无回天之力,只得一齐跪拜在地,口呼“万岁”。

汴京示意图

赵匡胤见众官已被收服,立即赶往皇宫,迫周恭帝逊位。文武百官就列后,发现尚未制定禅位诏书。哪知,翰林学士陶谷(gǔ)却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念给百官听。赵匡胤换上龙袍,接受群臣朝贺,正式登极为帝。由于其所领归德军在宋州(河南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汴京(河南开封),赵匡胤便是宋太祖。太祖即位后,封柴宗训为郑王,母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京,终生奉养,其后代也受到宋朝历代皇帝的照顾,据说这是赵匡胤亲自立下的规矩。

赵匡胤做了皇帝,很多关于他是“真命天子”的说法便流传出来。道士陈抟(tuán)骑驴出游,听人说赵点检做了天子,高兴得从驴上摔了下来,拍掌欢笑说天下从此太平了。甚至连赵匡胤的出生和幼年经历,人们都附以传奇色彩。据说赵匡胤出生时体有异香,三日不散,其父便给他取了个乳名叫“香孩儿”。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幼时随母亲杜氏逃避战乱,因年幼,便被杜氏放在箩筐里担着走,被陈抟见到了,不无感叹说:“都说当今没有真龙天子,却将天子挑着走。”事实上,这些都是后人的附会之说。赵匡胤之所以能代周建宋,是与五代乱世和他个人的才能分不开的。

杯酒释兵权:皆大欢喜的结局

面对新政权,后周旧臣中识时务者则俯首称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摆布者,尤其是昔日与宋太祖一样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周世宗去世后,怀有帝王野心的人又何止赵匡胤一个?只是赵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机会,但并没有打消他们的念头,他们仍在等待时机去实现自己的帝王梦想,李筠和李重进便是其中代表。

李筠镇守潞、泽、沁等州达8年之久,他为人骄横跋扈,连周世宗都不放在眼里。宋太祖继位后,曾遣使者去封李筠为中书令,欲用高官宋元通宝。

Ⅸ 宋朝皇帝都姓赵,为何还要叫宋朝。

赵匡胤在后周时虽未被封侯、封王,但他曾被授为归德军节度使,其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即位诏书中就说:“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故宜国号‘大宋’。”

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宋朝定都开封,称为东京。后逐步统一中国,由于疆域相对南宋而言到达黄河以北,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北宋。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驻守定州和镇州的官兵谣传辽国南侵,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便立刻派赵匡胤率禁军前去迎战,当赵匡胤率兵抵达陈桥驿(今河南开封市北陈桥镇)后,他授意其弟赵光义、赵普把黄袍加在他身上,拥戴他当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9)宋朝皇帝为什么叫父母扩展阅读:

朝代的名称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因为国号是大事,所以古代起国号时当权者一般都会向多智博学的人求教,而这些人都有个共性就是通玄学,起国号都会在玄学上给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赵匡胤取代后周柴家政权而成皇帝,为了显示其正统性和继承的合法性,从各个方面包装自己。

阅读全文

与宋朝皇帝为什么叫父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阳节三清 浏览:926
孝顺的品质的词语 浏览:583
社保关系转移退休前多久 浏览:20
岳飞孝敬母亲的故事 浏览:236
老人肺心衰竭脚底发紫还能活多久 浏览:6
云和县老年大学画图班 浏览:533
安徽颍上建颍乡孝敬父母劳动模范 浏览:867
养生馆如何做外卖 浏览:179
水利部老年大学电话6 浏览:450
台湾安心养老院 浏览:666
贵州交3000农村养老保险领多少 浏览:449
70岁以上老人日本 浏览:692
钦州市老年大学电话地址 浏览:46
有多少父母对孩子很不好的 浏览:637
80岁瘫痪老人政府有补贴吗 浏览:522
冬至在养生方面注意什么 浏览:968
离婚后如何处理父母的关系 浏览:395
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待遇节假日奖金 浏览:823
孝文帝孝顺的故事 浏览:188
养老院意见箱内容怎么填 浏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