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与别人交谈时,如何称呼自己的父母
这个和礼貌没有关系,在我老家,这是一种习惯,尤其是比你大的,比如表哥表姐,堂叔表叔,比如说你二叔和你讲你爷爷的事,当着你的面是说“我爸爸”呢还是称“你爷爷”?还有妈妈和你谈家里说“我老公”“我婆婆”,还是说“你爸爸”“你奶奶”多呢?考虑考虑,别调理了,平辈之间别太计较,各地方习俗而已。
『贰』 古代人叫自己的父母怎么叫
古代人如何称呼自己以及家人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叁』 我国古代对父母称呼都是怎么叫的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
(3)如何称呼自己的父母扩展阅读:
相关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肆』 北京人怎么称呼自己的父母是“老间儿”吗
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和配偶称呼自己的父母叫“老家儿”,意为“老人家=我们共同的父母”,不适合对其他人使用。要是尊重些,就称呼为“咱爸咱妈,咱爸妈,咱父母”。
老北京也说“怹老人家”来形容自己的父母,多为过世后提到,以示尊重。当然这个话用在一些重要的过世老人身上也可以。
平时对平辈称呼自己的父母“我父母,我爸妈,我爸爸,我妈妈”清朝也有“我们家老爷子,我们家老太太”的叫法。现在都不是大家族了,尤其独生子女一般不会这么用。
对自己父母称呼为“爸,妈,爸爸,妈妈”
对有身份的熟人或长辈比如岳父岳母或较严肃的场合,称呼自己父母“家父,家母,我父亲,我母亲”以示尊敬。
庄严场合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
不重要场合称呼别人父母为“您父亲您母亲”
不想尊重对方,甚至有挑衅口气的,就是“你爹你娘,你妈你爸”,注:北京人很少讲爹娘,感觉不是那么有礼貌,粗俗。
北京本地说话的规矩基本差不多。
『伍』 对母亲的称呼有哪些
如下:
1、汉朝时候,把母亲称为“姐”和“社”。
2、南北朝时期,母亲又称为“家家”和“阿家”。
3、唐朝的平民百姓在非正式场合,称呼母亲为“阿娘”和“娘娘”。在严肃场合,或者想要表达敬重,便可称呼“母亲”。若是王子或公主,也和百姓一样的。当然在严肃的场合,就应该毕恭毕敬的称呼“皇后殿下”。
4、明朝时期,一般是称呼“妈妈”、“娘”或者“母亲”。这时候已有“令堂”。提到已经去世的母亲,则是“先妣”。
5、清朝时期,八旗官宦家庭,称母亲为“额娘”,有时候也用汉称母亲或娘。
其他尊称:
令尊\令严:尊称对方父亲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女儿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郎:尊称对方儿子
家严、家父:指自己的父亲
家慈、家母:指自己的母亲
舍妹\弟:指自己的弟弟,妹妹
小犬:对自己儿女的谦称
拙荆\贱内: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陆』 古代人怎么称呼自己父亲的呢,有几种称呼
我了解到的,有以下的几种方式:
阿父,《南史·谢诲传》:“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
阿公,对父亲的方言俗称。《南史·颜延之传》:“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
阿妈,女真人对父亲的口语称呼。特别是满洲人的小说里,常有这样的叫法。《元曲选·货郎旦》:“阿妈有甚话,对你孩儿说呵,怕做甚么!”这里的“阿妈”,即指父亲。
2.“家“类父亲称呼
家父,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最为常见。
家翁,《隋书·长孙平传》:“鄙谚曰: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
家尊,称呼别人的父亲。《世说新语·品藻》:“谢公(谢安)问王子敬(王献之)‘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家尊”,在这里是谢安对王献之父亲王羲之的称呼。
家公,对自己父亲的称呼。,《孔丛子·执节》:“申叔问子顺曰:‘子之家公,有道先生,既论之矣。今子易之,是非焉在?’”
『柒』 比如把父母称做高堂,要怎么称呼自己的父母
比如把父母称作高堂,那么称呼自己的父母也可以称作高堂!比如新人新婚时拜高堂就是拜父母。
『捌』 有了孩子后,应该如何称呼自己父母好
我建议你还是在当面的时候叫爸妈,和老公和自己的父母谈话的时候成孩子的爷爷奶奶,如四位老人都在跟前,那就称呼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