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父母去世后有什么禁忌
1、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
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加。
2、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戴绿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
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戴绿。
3、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
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贰』 母亲去世后有什么禁忌
亲人去世后忌讳身边没有亲人,以前的人很注重传宗接代这个说法,如果有老人去世,身边必须有自己的亲人或者后辈在身边陪着,以便逝者去世时,还有人陪着她,不孤单。逝者在阴间的时候也不会太牵挂这边,他们才会安息。如果逝者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死去,那就是最大的福气,如果老人死在儿女的怀里,是儿女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子女在穿孝服时切忌不走亲访友,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幸。守孝期间,子女也要避免穿一些鲜艳的衣服,也不要浓妆艳抹,饮酒作乐。如果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过于的伤心难过,在天堂里,他们如果看见你这个样子,他们也会很难过,他们不喜欢你那么消沉,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叁』 父亲去世子女怎么守孝
三年内不办嫁娶喜事。直系子孙,即便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有的在老人弥留期间,匆匆把事情办了,还有个说法叫“冲喜”,办喜事能把老人的病灾冲走。还有的因各种原因等三年有困难,就在老人入土后立即办喜事,不贴“喜”字,不放鞭炮不听响(喇叭)。如果是后来要办喜事,也可以迁就着挂三个年头计算。
三年内正月十五不蒸灯。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面灯上分别捏出一到十二个褶子,对应着一年的十二个月,掀锅后,从灯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断月份的旱涝,预测年景。人在三年守孝期间,没有蒸灯的权利,但可以点灯。乡邻们用笼布包三个五个面灯送去,说给孩子点个灯吧。主人答谢。不在于几个面灯的价值,在于人家能想到自己,与自己共同怀念老人。人缘好的能收到数十上百盏面灯。
三年春节不贴门对子(春联)。过春节时,不贴门对子不听响。从门前过路的人一见便知这家有变故,也会为之叹惋,念一声:这家子老的去世了。到第三个春节可以贴黄色或蓝色门对子。亲属的门对子也有讲究,哥哥嫂子死,弟为幼,为长者执礼,大爷大娘死,其父为幼,自己父母健在也当执父母礼。弟弟弟妹死,兄为长,叔叔婶子死,若父母健在,其父为长,均可贴红色门对子。有时堂兄弟之间处理不当,也会反目。
三年没有好时运。说父母去世三年内做事不顺利,凡事要格外谨慎,不冒险,不经营大生意,不与人斗恶。这大概是因为心情极度悲伤,情绪不稳,做事易出差错。有时孝子与人斗恶,人们便用“三年没有好时运”相劝,孝子很容易接受,斗恶的对方也会谦让。
这些习俗,都是用来劝人恭敬父母,身教子孙,引导父慈子孝,使人伦有序,社会和谐,承载的是传统美德。虽然今天已是百无禁忌,而这些习俗依然在人们心中庄重地保留着,三年守孝的仪式虽然难以做到,而世人心中皆有三年之约。
『肆』 父亲去世百天下葬习俗
下葬
的习俗有: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如果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招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
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汉族百日祭奠有风俗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到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县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
一个人死后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
。满三周年烧纸祭奠
,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伍』 家中老人去世有什么讲究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
『陆』 母亲去世了,应怎样守孝
,守孝三年的来历;
说法一:父母亲去世要在灵堂停放少则七天,多则过“五七”(三十五天)后下葬,下葬后其儿子要住在墓旁守孝三年。防止墓中亲人复活,以便及时解救。
说法二:“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人生下来一般要由父母怀抱两年才能生活自理。加上在娘胎中的一年,共三年。儿女要报答这三年的怀抱之恩。
二,如何守孝;
1,三年内不办嫁娶喜事。直系子孙,即便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有的在老人弥留期间,匆匆把事情办了,还有个说法叫“冲喜”,办喜事能把老人的病灾冲走。还有的因各种原因等三年有困难,就在老人入土后立即办喜事,不贴“喜”字,不放鞭炮不听响(喇叭)。如果是后来要办喜事,也可以迁就着挂三个年头计算。
2,三年内正月十五不蒸灯。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面灯上分别捏出一到十二个褶子,对应着一年的十二个月,掀锅后,从灯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断月份的旱涝,预测年景。人在三年守孝期间,没有蒸灯的权利,但可以点灯。乡邻们用笼布包三个五个面灯送去,说给孩子点个灯吧。主人答谢。不在于几个面灯的价值,在于人家能想到自己,与自己共同怀念老人。人缘好的能收到数十上百盏面灯。
3,三年春节不贴门对子(春联)。过春节时,不贴门对子不听响。从门前过路的人一见便知这家有变故,也会为之叹惋,念一声:这家子老的去世了。到第三个春节可以贴黄色或蓝色门对子。亲属的门对子也有讲究,哥哥嫂子死,弟为幼,为长者执礼,大爷大娘死,其父为幼,自己父母健在也当执父母礼。弟弟弟妹死,兄为长,叔叔婶子死,若父母健在,其父为长,均可贴红色门对子。有时堂兄弟之间处理不当,也会反目。
4,三年没有好时运。说父母去世三年内做事不顺利,凡事要格外谨慎,不冒险,不经营大生意,不与人斗恶。这大概是因为心情极度悲伤,情绪不稳,做事易出差错。有时孝子与人斗恶,人们便用“三年没有好时运”相劝,孝子很容易接受,斗恶的对方也会谦让。
『柒』 父亲去世后要注意什么
1、守孝穿戴:
家中有人去世,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2、守灵时间:
守灵基本上以三天为限,有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内守灵的,也有在殡仪馆内租礼厅守夜的。在郊县现在还有“搁三朝”之举。
3、守孝三年: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
丧事常识
死者入敛后,孝子拉着扫帚,拿托命纸及死者先前旧衣,端着灵牌,前往五道庙迎接亡魂。吹鼓手奏哀乐,所有吊丧者均绕庙3周,呼死者上车,后将命纸、旧衣放入纸车中焚烧,孝子大哭,亲友北面行礼,孝子答礼,谓之“送行”,俗称“接丧”。
出殡前,亲友在灵前行礼祭奠,棺木抬出堂院,停放门口外。吹鼓手奏着哀乐,长子或其他继承人在棺前摔碎孝盆,扛起幡杆,长媳抱罐,其它子女及亲友紧随其后,走向墓地。
『捌』 父母亲去世满一年有什么习俗做法
摘要 一个人死后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 。满三周年烧纸祭奠 ,逝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
『玖』 父母去世有哪些讲究
一、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
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八、守孝期间,子女忌穿色彩鲜艳衣服
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为父母守孝,古时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现代时间缩短,但也不宜少于一年。守孝期间,子女忌讳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浓妆艳抹,饮酒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