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父母在不什么

父母在不什么

发布时间:2022-04-07 09:56:36

❶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父母在,不远游”常常被人单拎出来使用,以为孔子此言是在说父母还在就待在家里不要出去。事实上“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游必有方”四字,即指父母在时,不要远行,就算要去远行,也要有一定的方位。这才是孔子的原话。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去齐国,途中听到哭泣的声音,上前看到一个身挂镰刀、戴着白带的人,孔子便问他是谁又为何而哭。那人回答说自己名叫丘吾子,之所以哭是因为他的人生有三个过失,到了晚年才发觉,追悔莫及。“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

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韩诗外传》也有相似记载,只不过丘吾子变为了皋鱼。

在这个故事里,丘吾子所说的“三失”,第一就是因少时远游、回家时父母已去世之“失”。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的是年岁,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这是何其悲哀。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亦是希望子女能好好侍奉、孝顺父母,不给自己留遗憾。

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并不反对出去游学、游宦。只要安排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去处,在有事之时能联系上。正如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所说,“今虽天涯若比邻,然远游者亦必音讯常通,使家人思念常知其处。则古今人情,亦不相远。读者于此等处,当体谅古人之心情,并比较今昔社会之不同。不当居今笑古,徒自陷于轻薄。”

❷ 父母在不远行,远行比有方。 中的·方·是什么意思啊

你问的这句话,原文是: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意思是: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方,在这里是指方向,地方,处所。 这句话要辩证地理解: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❸ 父母在,不远行,子欲孝,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百善孝为先,多孝敬父母,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珍惜现在,孝敬父母

❹ 父母在不留须的那句话怎么说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了众多关于孝道的俗语,例如“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就是其中之一。

俗语:“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究竟什么意思?
01

母在不庆生

从字面理解,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母亲在世之时,孩子不应该庆祝生日。为什么古人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呢?

其实古人说的“庆生”并非指过生日,而是指“过寿”。

按照古代礼制规定,幼儿、青年、中年人都是不能过寿的,人只有过了50岁,过生日才能称为过寿。

按照《周礼》记载: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一百岁则为上寿。

而且就算年过50,但家中父母尚在,最好也不要做寿,因为“尊亲在不敢言老”,这体现了对老人的一种尊敬和孝心。

那为何古人还要特意强调:“母在不庆生”呢?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医疗条件落后,女人生孩子出现意外的几率非常高。

所以孩子生日那天,对于分娩的母亲来说也是最危险,最痛苦的一天。

俗语:“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究竟什么意思?
中国人最讲究孝道,特别是母亲的十月怀胎,以及一朝分娩的辛苦和艰难,应该值得每一位子女铭记。

最懂感恩的人,自然不会在母亲最痛苦的一天,来庆祝自己的生辰,所以才有了这句俗语。

除了告诫子女要懂感恩,这句话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那就是告诫子女:

有机会还是要多孝敬父母,不要只顾着自己过生日,而忘记了母亲的寿诞,趁着老人还健在常回家看看。

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莫要等到那时再后悔。

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在外与朋友大办生日宴,却总是记不起母亲的生日,只留老人在家苦苦期盼。

作为儿女,今后请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儿孙绕膝的安乐晚年。

俗语:“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究竟什么意思?
02

父在不留须

对于这句话,很多人不理解,在古代中国,男人成年之后都会蓄须,只有极少数人不留胡须(例如太监)。

而且儒家思想告诫世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在古代,胡子是美男子的标配,《汉书》中描写刘邦的容貌写道:“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著名的美男子霍光则:“白皙,疏眉目,美须髯。”

还有武圣关公,人称美髯公,胡须长达两尺。

很显然,古代人在成年之后就会蓄须,那这句“父在不留须”的俗语,是从何而来的呢?

俗语:“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究竟什么意思?
这还要从辛亥革命说起,1911年,革命党人在武汉发动起义,迫使清朝皇帝退位,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

为了改变国人封建落后的思想,革命党废除了儒家中很多糟粕思想,比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鼓励男子割辫、剃须。

后来还形成了一种风俗,父母都在世,不留须,父亲去世,留上唇胡须,母亲去世,留下巴胡须,双亲都故去,才会上下一起蓄须。

现在能够看到鲁迅先生的照片,几乎都留有上唇胡须,这就是他为了纪念去世的父亲而留的。

不过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皮肤白净的“小鲜肉”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很多男人早已不再蓄须。

俗语:“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究竟什么意思?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来都是无私的,润雨无声的,他们不会真正在乎子女为不为自己过寿,蓄不蓄须。

他们为子女的奉献都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

古代有二十四孝,现代的年轻人也应该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孝道继续发扬光大,经常回家看看父母。

父母期盼的只是阖家团圆,儿孙绕膝,不论有钱没钱,只要全家人欢乐幸福就好!

❺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

“父母在,不远游”:中国的古老的传统习惯,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内。子女守侯容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另外,那个时候通讯交通很不发达,常年在外的人,捎个信儿回家去都很困难,一旦做了他乡的孤魂野鬼,痛断心肠的是家乡的二老。所以,父母守住儿女,盼他们平安,儿女守住父母,盼他们健康。就这样,孝敬父母就不远游,墨守成规了。这是众多人的理解,但人们总是看到前部分却忽略了后面的那句“游必有方。” 这句话有3成意思1、就是若要去游历就一定要有方向、去处,并且告诉父母你的去向、出去。好让父母安心。2、就是出去游历一定有目标、有目的、有意思。比如去周游列国寻求知识之类,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去这地方玩玩就算。在父母的心中儿女有成就最是他们最大的欣慰。当然他们也渴望和子女朝夕相处。所以“游必有方。” 的人们当你们有收获之时不要忘记家里的父母。常回家看看,这才是孝。

❻ “父母在,不远行”的下一句是什么

“父母在,不远行”的下一句是“游必有方”

❼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方”字,是方向的方,这里是指一定的地方。亦即你去东西南北必须让父母知道。实际上这句话的整个意思是:当父母双亲还健在的时候,不要外出。实在非要外出不可的话,你将要去的地点也要让父母知道.否则父母会担心.
这体现了一种孝道 楼上的说得很对 那是交通不发达 出去一次 要很费周折 没有飞机没有火车 就算骑马也要好久 所以古代不光是父母 就算朋友之间也会很伤离别 而且还没有电话 有什么事情 也不方便知道

❽ 父母在不远行,若远行必有方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方,在这里是指方向,地方,处所。
这句话要辩证地理解: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懒得打字,上面的是转的。
个人理解比较中庸:这句话里的游必有方的意思是:如果一定不得已要出远门,那么不但要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向,而且自己出远门也得有个正确的奋斗目标。

❾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为什么。

古人讲父母老了,怕没人照应,而不远游,即使要远游,子女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方”者应是方法,不是方向。

阅读全文

与父母在不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五里庄老年公寓 浏览:108
菊花手工制作重阳节手工 浏览:297
善良孝顺的小故事 浏览:365
养老险缴够多少年可以领养老金呀 浏览:410
体检车什么时候出现的 浏览:186
老年人插胃管的副作用 浏览:656
中小学校长退休年龄 浏览:820
九九重阳节孝敬老人 浏览:418
重庆长寿孩子智力康复哪里好 浏览:289
老人脱臼接上多久能恢复 浏览:482
护士资格证体检需要什么表 浏览:926
养老保险优惠政策补贴 浏览:582
青州市东夏养老多少钱 浏览:390
退休公务员工资多少钱一个月 浏览:293
盖州地区农村养老金是多少 浏览:56
养老院现状数据 浏览:483
上海老年公寓市场现状 浏览:368
老年人肺热咳嗽挂什么科 浏览:511
精神病人怨恨父母怎么办 浏览:11
贺卡怎么做简单又漂亮重阳节 浏览: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