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如何和家长父母这

如何和家长父母这

发布时间:2022-04-05 09:42:09

A. 我们怎么才能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们要想和父母更好的沟通,那一定要保持好心平气和的状态,愿意做一个倾听,能够听懂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和关心,哪怕是父母说的东西我们并不认同,那这个时候也要试着去理解,然后平时要多和父母分享我们的生活,将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

B. 如何与父母沟通

1、首先在和父母的沟通的时候,一定不能摆出一种你们什么都不懂的姿态。

父母在你生命的大半部分,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你的老师,一直是他们教自己的孩子一些生活和学习中的技巧,其实很多时候,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很厉害的代名词,父母对于这种角色也是非常高兴的。

C. 如何跟父母沟通

一、尊重家长、理解家长是前提
一方面要尊重家长。心理学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我们做班主任的不可能在跟家长接触的短短时间内让家长喜欢自己,但我们可以注重自己的言谈方式,使家长产生一种愿意跟你沟通的的欲望。因此再跟家长沟通之前,一般要充分准备好学生的材料,诸如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及老师近段时间的评语等。同时在脑海里预想一下家长可能遇到的问题,力求自己在回应家长的问题时做到准确无误,以增强家长对自己的信任感。而对于少数文化程度较高或教育孩子经验丰富的家长我们本着虚心求教的态度,跟她们交流和请教管理孩子的方法,这样既便利我们工作,同时也让家长觉得我们比较民主随和、诚实可信,从而更愿意跟班主任联系沟通。
另一方面理解家长。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家长对孩子造成的一些过失或者为了孩子与老师发生的矛盾等问题。事实上,我们从家长那里会得到学生的各种信息,同时老师还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如果教师与家长结成和谐融洽、互相信赖、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会把孩子引向好的发展。
二、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
因为家长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其知识结构、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没有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是万能的,班主任应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分析,对待不同层次的家长,班主任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做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

对于知识型的家长,班主任可以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在充分肯定家长的合理化建议的同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溺爱型的家长,班主任一般在交谈时先肯定孩子的长处,然后用恳切委婉的语言向家长反映情况,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溺爱所带来的危害,从而使得这类家长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全面地了解孩子,并主动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那些对孩子失去信心而放任孩子的家长,班主任要多强调家长在孩子成长与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班主任要及时将学生的点滴进步反映给家长,激发他们对孩子的信心;对因离异而不管孩子的家长,要劝他们不要因个人恩怨而影响孩子,帮助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尽到自己的义务。其实无论与何种类型的家长沟通,最关键的还是要以诚待人,将心比心,相互理解,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建立家校联系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的联系途径是家访。通过家访,班主任能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等基本情况,从而对学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家访中,班主任宜与家长共同商洽教育学生的方法,树立家长教育子女的信心。不宜过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削弱家长对子女的信任。由于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通讯具有的便捷、快速、方便等优点,使得电话或短信沟通成为一种新的方式。班主任通过给家长打电话、发短信的方式,既便捷,又宜于与家长的情感维系。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与家长电话交流时,语气要和蔼,要亲切。对学生的近期表现,要多肯定,多鼓励;对于不足,要委婉表述。随着现代网络事业的发展,网络平台也日益成为交流的重要方式。班主任可通过Email、网络博客等方式与家长在网上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的联系途径是定期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联系中占主导、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家长会的定义是由学校或教师发起的,面向学生、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交流、互动,介绍性的会议或活动。通俗讲,就是“学校同家长联系的一种方式”。召开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家长与老师互相理解和支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更好的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家长会却存在形式单调、内容雷同、方法陈旧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新型的家长会模式。首先,班主任在召开家长会时应学会换位思考,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体会被尊重、被接纳、被理解的感觉。其次,家长会的内容应具有丰富性。家长会上除了传统上的汇报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还应包括孩子品德言行的进步、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等。最后,家长会的形式应多元化,且要具有研讨性。改变教师一言堂式的传统形式,变为研讨交流式,使它成为老师与家长和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讨论会和交流会。
四、要正确地评价学生
教师与家长接触,往往离不开评价学生。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可以先请家长谈学生在校外的表现,而后班主任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对学生的评价有以下几点:
一是进行发展性评价学生,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进步,是否一天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向上发展。以此来评价学生,使学生在迁移默化中走出分数的怪圈,从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使家长听后,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感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与家长的愿望相一致的,从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学生。
三是讲究方式。在共同语言上多交流,注意语言技巧,切忌挫伤家长的自尊心。因为家长都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庄稼别人的好,孩子自己的好”,在他们心里,自己的孩子是不错的。假如,我们教师在家长面前尽说学生这不好那也不好,把学生看扁了,会严重地挫伤家长的自尊心,毕竟最差的学生也还有他的闪光之处。
五、让家长感受到你是一个认真负责师德高尚的教师
班主任在与家长的谈话中,始终能反映或体现老师对学生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体现出他把孩子交给你放心,家长非常信任你!
总而言之,班主任和家长的交往非常重要,班主任和家长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靠老师的责任心,靠相互的尊重,靠彼此感情的沟通,而它又建立在对学生正确评价的基础上。班主任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去学习、总结他人的成功经验,以创新思维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上形成新的思路,开创新的局面。

D. 人应该如何对待父母

我其实也是一个对父母不怎么好的一个叛逆期的少年 我经过了4年的艰难磨砺 终于成熟一点了 相对家长好一点了可是啊 我平时不怎么让家长省心 所以 我经常和父母大吵特吵 弄的家里好不和谐 所以呢我觉得 你如果适合我一样问题的学生的话 咱俩可能有相同话题可以说说 我认为啊 对父母首先是尊敬 然后才是孝顺 不论你得父母多烂 多不齿 可狗不嫌家贫 子不嫌母丑 再让人生气的 女人 只要是母亲 都是善良得对你起码是 所以呢我觉得我应该对你进行一些提示 反正我是想明白了 只要你对家长 尊敬 爱护 呵护 体贴 不要把父母做的都想为 应该的 所以嫩我认为 你对家长 可以试着接触 他们了解他们得想法 不要老讨厌他们的那些老套的词语 老套的理论 老套的人生 老套的教育 其实父母的出意都是好的 你要试着相信他们 如果这还不能让你和你得父母关系变得融洽 那就一定还有 其他的原因 你得学习成绩 其实家长不会太看得 只要你努力了 他也不会说你什么的 我有2个同学他俩的 家长 为他俩 补课花了不知道多少钱了 但是他俩都考得十分不好 但他们的父母都没有骂他们 只是会心平气和得和你讲的 写下这些字 我勇气也顿时升起来了 我也要和我的父母进行 理性的沟通 谢谢 我也提问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啊

E. 怎样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

许多家长表示,他们其实很希望能与老师沟通,但是不会、不习惯与教师进行主动、积极的交流。
一、家长协助老师缩短了解与认识孩子的时间:当孩子换新老师时,可以让孩子或在亲自拜访老师时,携带上跟孩子一起制作的自我介绍卡。上面贴着孩子与父母的合照或自画像,以幽默的方式所写的有关孩子的优、缺点,家长的联系方式,以及想对老师表达的话,如让老师知道对他的支持、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理念等等。
二、化被动为主动与老师保持交流互动:许多家长都怕去跟老师做交流,认为没事最好不要去拜访和跟老师打电话,觉得这是麻烦老师,和打搅到老师的工作或休息。的确,老师的工作并不轻松,不过,如果家长秉持的是帮助老师缩短去摸索了解教导孩子时间的态度;而不是拜托老师多照顾、孩子就全权委托你啦、请老师让他能乖乖上课、用功读书…的这种托重任或告孩子状的事,都不会被老师认为被麻烦到。家长要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家长应经常进行校访,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同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以便学校家庭共同配合,把孩子教育好。所采用的联系方法:
1.书信或电话来往:定期或不定期都可以,由孩子带信给老师,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其的关心和信任,或可常与老师通通电话,互通情况。多找机会向老师表达你对他的感谢与敬爱:如在电子家庭联络簿上,回以谢谢老师、辛苦啦、听孩子(写下自己孩子名字)说,老师今天脸色不太好耶,请多保重…等等温暖的问候、热情的鼓励、真诚的感谢;或称赞老师某一项新规定,支持他的想法,让老师感觉到他的努力你这个家长看得见。
2.登校拜访:一学期至少一至两次去学校拜访老师,拜访老师切忌送礼讨好老师,以免造成老师压力。我自己是从未送礼给两个孩子老师,只有在教师节或老师生日时,陪孩子一起制作卡片,或代买上几朵花,跟孩子一起用缎带漂亮包纸去包扎送老师,费用都孩子的零用钱来做支付,很便宜的。因为是教他的老师,是他要表达敬师之意,父母陪他一起准备,是传达对他敬师之举的重视和赞同。

F. 怎么与父母沟通

你觉得你和父母有隔阂、难沟通吗?且看专家的观点:两代之间,穿越时空的爱:
现在的青少年,一旦和父母产生隔阂,闹出别扭,立马道出两个字:“代沟”!这个说法,有时像一柄长矛,有时像一块盾牌,有时又不免自相矛盾。 “代沟”一词,做父母的很少说,似乎一说就理亏;他们自己也不爱听,尤其听儿女这么说,更使他们伤感,受刺激,甚至惴惴不安。
一个说法,两种反应,这本身莫不就是一道代沟?
于是,许多好心人出以善良的愿望,提出“填平代沟” 。有一次,一群中学生出现在荧屏,主持人让他们讨论“理想中的爸苦妈妈该是怎样的” ,有名男生排开其他同学的七嘴八舌掷出一言:“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讨论。为什么硬要父母符合我们的想像? ”顺着他的意思往下想,恕我直言:事实上,谁也无法将代沟填平。
代沟,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它并不可怕,在这里可以架缆车、可以建桥梁,对开直通车也行,信步往来则更好。那样,父母与子女之间,就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沟通,相互信任,就会实现一代一代的传承与跨越。
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沟通对于人来说真的是越来越重要了,没有沟通,人与人就无法去交流;有了沟通,才能交流进步!对于沟通难这一说法,我很不认同!在我看来,沟通其实是很容易的,只要你以真心相待,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去看一看,你会发现沟通其实并非难事!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和家长要学会沟通,任何人都需要。那怎样沟通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沟通交流。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孩子认为父母总是用一个长辈的身份去压他们,不能理解他们;而父母呢,总认为学习最重要,其他的爱好不值一提,只有把学习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人,他们的思想存在巨大的反差,随之产生了隔阂,沟通就困难起来。
其实无论是谁,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关心的对方,去欣赏、接受他们喜欢的东西,只要是健康的、好的东西,就不会有人拒绝沟通!
家长去接受一些新的东西,和孩子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孩子去了解一些父母年青时代的事情,多和父母聊一聊。长此下去,还愁无法沟通吗?

G. 要怎么与父母沟通

父母是需要调教的。这句话说出来或许显得有些大逆不道,但这的确是达到最佳沟通效果的路。

我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父亲25岁,母亲才20岁。他们很年轻,除了一腔发自血缘的爱之外,完全没有为人父母的经验,当然,也没有为人夫或者为人妻的经验。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婚后的一地鸡毛之中,爆发了多次战争。我对五岁之前的记忆比较模糊,隐约记得两个场景:一个是我入学之前,父亲手把手教我写字和简单的算数,写的好了,他便长舒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什么重担;还有一个场景是父亲和母亲吵架,母亲赤脚站在新买的沙发上,将手中的碗高高举起然后摔到地上,父亲坐在门口骂骂咧咧。这之后,便是长达六年的分离。


我从五岁到十一岁的这段时间,是在外公外婆家度过的。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实际上如果认真分析的话,这对我来说反而是好事。我外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虽不算读过万卷书,但也行过万里路,极有才能,又生性淡泊。外婆则是那一代典型的贤妻,温柔和顺,最擅长用各种或丰或简的美味佳肴将饭桌摆满。虽有错位,但我外公外婆的确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家长”角色。


正因为如此,我和父母的矛盾,是从十一岁开始的。


初中时期我和父母相处的第一个阶段:毫无任何沟通。一个被老人带着在农村半散养长大的孩子,在十一岁那年突然被父母带回家开始管教。也许是半散养的成长氛围,亦或是时常和老人讨论历史时政的原因,总之我成了一个早熟的孩子。面对突然出现的父母,我并没有天然的亲近和亲昵。仔细回想当时的表现,大致是恭顺、疏离、警惕的。父亲对此非常满意,我的好成绩和顺从的态度满足了他内心对后代的期望,于是他主动许下很多自己不会兑现的承诺。而母亲则更加敏感一些,她意识到了这种疏离,试图做一些什么拉近与我的距离。但她似乎并不太擅长这件事,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欲和强势在逐渐消磨我对他们的恭顺。我因为好奇而去早恋,因为觉得有趣而宣誓保护某个被排挤的女孩子,并为此带头煽动全班男生去和别的班打群架,因为想维护自己班的人而找去校长办公室对着校长面不改色的撒谎并且成功让参与群架的孩子逃过惩罚……这一切,我的父母毫不知情。在他们眼里,初中的我是一个不喜欢与人交往但成绩很好的乖孩子,仅此而已。 这个阶段的主题是“面具”,我和父母是没有任何实质沟通的。


高中时期以及大学的前两年,我和父母的沟通进去了另外一个阶段:各执己见的争吵。若说小学时期的好成绩是为了外公奖励的零食、玩具和好故事的话,初中的好成绩就是一种继成的习惯,而高中则是用来和父母讨价还价的底气。前文也有说到,我的父母并不是很成熟的父母,我也不是擅长和他们沟通的孩子。疏离恭顺的面具在父亲持续的主动承诺然后毁诺以及母亲强烈的控制欲下瓦解,我对父母缺乏情感基础的一面终于暴露。每次父亲习惯性的做出承诺时,我会嗤之以鼻;母亲给我灌输她的价值观时,我会嘲笑她价值观的落后和迂腐。我尽可能保持冷静,但很可惜经常失败,和他们的交流过程总是硝烟弥漫。那时候的我是多么矛盾和自大啊!我看不到父亲的毁诺背后,是他想要拉近父女关系却不知从何下手的不知所措;看不到母亲的强势和控制欲,是她固有价值观和对女儿的爱的混合产物。我的经济来源,是他们唯一能让我低头的手段;我的学习成绩,是我质疑和责怪他们的底气。他们不知道我和他们争吵只是想要沟通,不知道我高考前的漫不经心是伪装,不知道我报考远离家乡的大学不是赌气而是理性考虑后的结果。因此,这个阶段的我在父母眼中,是阴晴不定、聪明但不努力、爱钻牛角尖的孩子,也许在争吵中说过一些好像有些道理的话,但那都是小孩子的气话,做不得准的。 这个阶段,主题是“战争”,沟通效率和初中阶段一样,几乎为零。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大二以后到现在的阶段:平和沟通。大二之前的暴躁易怒实际上并不是我的本性,与此相反,我其实是一个温和理智的人。上一个阶段战争的原因,除却对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怨念和不知如何沟通的茫然之外,还夹杂着我一些三观未成熟时期的混乱、自身人格认知的障碍等等一系列复杂的东西。当自身的三观建立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连与自身人格都无法建立有效的联系,何谈与父母沟通? 而在第三个阶段,我能够说出“调教父母”这样看起来儿戏又大逆不道的话,正是因为已经学会了如何与父母沟通。调教父母的前提是,你自身是可靠可信的。如果你在父母面前总是表现为任性、冲动的小孩子形象,那接下来的东西就不用说了,没用。我们需要在父母那里塑造一个成年人形象,冷静、理智、自持,以这样的姿态去沟通,比发脾气的效果好太多。如果自身经济独立,那更是加分项。


父母和我们一样都是凡人,凡人注定不完美。而父母和孩子这种亲缘关系注定他们会试图把自己认为对你好的东西强加给你,即使你不想要 (也有一部分父母会先从自身利益而非孩子的利益出发,不过极少) 。这个时候,就需要对他们说“不”。不管这件事是小到让你多穿一条秋裤,还是大到让你和谁结婚,都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否则小事不拒绝,大事就轮不到你拒绝的份了。但怎么说“不”,这才是重点。我认为,分析父母强迫你的动机,从这里下手,才是正解。


逼你穿秋裤,动机是什么?怕你冷,怕你生病。这个时候,你如果说“我不冷”,他们信吗?恐怕得到的回应是“不冷才怪,穿上!”但如果换个方式,拿他们信奉的某中医或者某长辈的话来说“谁谁说秋冻春捂才养生呢,对身体好处很多的,要是真的太冷我会加衣服的。”效果就会好很多。原则是,只要确认自己的做法没错,那就分析父母的动机从他们能接受的立场拒绝被干涉,如果此方法失败,就采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不做无谓的争吵,但也不做妥协。


其他所有的事都是同理。比如我和母亲说这辈子不结婚的时候,初期她是“小孩子家家懂什么”的态度,觉得我幼稚,后面再次提起时她仍老神在在“到了年纪你自己就想结了”,这是第一个阶段:否认。又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说起这个话题,她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愤怒。“别人都结你不结,你就那么特殊吗?”这个时候我接收到的信息是,她让我结婚,是因为世俗大众都如此,于是我和她探讨了“和世俗大众一样比较重要还是自己幸福更重要”,她依然愤怒,但我坚持阐述自己观点的效果在过了两年之后体现出来了。大约大二,也就是我和父母的沟通方式进入成熟阶段之后,母亲又提起了结婚这个话题。她说:“你可以不结婚,但必须要生孩子,不然老了怎么办?”这是第三个阶段:讨价还价。说实话这个时候我是很开心的,能让我的母亲做出这样的让步,已经是沟通的一个重大成果了。但这不够啊,结婚和生孩子,这是我绝对不会做的事,我没打算妥协。因此我花了很多时间和母亲讨论“在如今的形势下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有多么难”以及“阶层的跨越难以实现,我自己只能终生做一颗螺丝钉,那么有没有必要明明不愿意的情况下还要生一个孩子让ta继续作为一颗螺丝钉活一辈子”这样的话题。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智商却不低,当我用身边的例子来解释这些理论时,她很清楚地接收到了我想传达的讯息(当然为此我也耗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去解释)。这时候,母亲迎来了第四个阶段:抑郁,或者说低落期。她意识到了我的想法不会改变,而她什么都做不了,这时候她开始自责。她认为如果自己能在我小时候给我一个普通的快乐的童年,也许我就不会成为如今这样“不正常”的人了。我和她的沟通自然还在持续,我告诉她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童年本身就是快乐的,告诉她我是一个正常人,只是对于大多数人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的问题很感兴趣,所以思考的比较深入而已。我告诉她不结婚不生孩子这件事可以为我减轻多少负担、可以让我多么快乐,告诉她我对自己年老后无子女的生活有什么实际可行的计划。她提出的所有疑问,我都以她能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她关心的所有细节,我都告诉她实际可操作的解决方式;她的吵闹和蛮不讲理,我用理智和平静来应对。终于,我等到了她的那句“要不要结婚生子随你吧,反正是你自己的事,你不后悔就行”。


在这样的“调教”下,他们逐渐意识到和我沟通只有一种方式,就是讲道理。除此之外所有的威逼利诱、所有的胡搅蛮缠,除了开启我的“非暴力不合作”模式之外没有任何效果。


如今,我经济和人格都很独立,与父母能够平和、平等且有效地沟通。我可以告诉母亲她的强势对妹妹的成长会有什么影响,可以和父亲讨论他的中年危机甚至提出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来缓解危机感,他们对我提出的合理建议我也会认真思考改进。我为了获得这种良性沟通付出了很多努力,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它也的确极大地增进了我和家人之间的感情。因此,值得。

H. 怎样和父母和谐相处

“我现在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好好学习,为我自己而学,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个决定做的真好,“远离这个地方,这座城市! ”不管你在哪里你的父母都会想你的!
“我以前是个很听父母话的孩子,我们曾经也是个和睦的家庭,我们以前就像朋友一样交流,”真羡慕你曾经拥有过的快乐。
也许是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而父母呢,还是停留在原地,他们有些跟不上你的步伐,他们觉得以前的那个小小孩怎么有那么多与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呢!这也许会让他们恐慌着急不知怎么面对。毕竟身为父母每个人都是第一次都是没有经验的。
还有现在的社会现实,每个人的工作家庭压力都很大,这你理解并有所行动,而且现实生活的高节奏使很多人心情烦躁不宁没法静下心来和人交流,同时你的父母又过分注重你的学习,恨不能你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就是你有计划的玩下电脑也会不加区别的训斥,更何况聊天取乐,他们也许都在想你快点完事去看书去。说真话学习是要劳逸结合的,过分疲劳反而效果不佳。但是他们太在意了就有点丧失理智。我还是希望你能好好的安排时间不断的取得进步,不说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但一定要有所进步,比原来的你。
“我在学习这方面有些自卑, 但他们也从来不鼓励我,每次考完试,不管是我进步没,都会说我考的不好,”这是很多父母的缺陷,不满足,好了看不到,只看到不好。我们只能自我安慰自我鼓励,因为父母有他们从小的生长环境影响,他们没有受到过鼓励,所以他们没有认识到鼓励的重要性自然也不会去做,而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养成了是很难改的,只要我们知道了,给予理解并能自己加以处理就行,不必强求的。

I. 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这个你说的太笼统了,作为一个已经有孩子的人,我也笼统的说说吧。
家长有的时候是没法沟通的,父母有父母的想法,你有你的想法,只要父母对你还有期望他们就是最固执的,没法沟通的。
以前我父母对我也满严厉的,但现在我也有小孩了,他们对我期望就是安心上班,养家糊口,期望相对没结婚的时候已经很小了,还有我现在独立了,所以现在能和父母很好的沟通,交换意见了。
再说我对我儿子吧,我很不喜欢他老是看电视玩电脑,我是怕他散心了,对眼睛也不好。从他的角度看,休息了作业做好在家多看看电视也没什么不好,但是我还是不允许,这个时候我就是固执的,说不通的,不允许就是不允许。怎么办?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出去玩,虽然我也不喜欢他在外面玩的像个泥猴一样回来,但是相对看电视来说,我情愿他玩成泥猴。
和你说这个事,我是想对你说,尽量顺着你父母,对他们不允许的你可以少做,对那些他们看来可以也不可以的你可以多做点,父母也不是真想把孩子当劳改犯一样看着的失去了自我。
千万不要再父母严厉禁止的地方和他们讲道理,没用的,讲不通的。你只能在他们眼里可有可无的地方尽量争取。
我这样说你能理解吗?
如果觉得对你有用,请顶一下我吧!

阅读全文

与如何和家长父母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五福中什么是指长寿 浏览:804
普通的入职体检项目多少钱 浏览:436
50岁型男穿衣搭配 浏览:79
祝90岁外婆生日快乐 浏览:231
关于孝顺的经典诗句 浏览:737
昌平区阳光之城养老院电话 浏览:576
养老院护工私下怎么收费 浏览:260
阜宁县养老保险 浏览:661
黑龙江养老金15年 浏览:106
父母的爱心怎么写 浏览:2
子女和父母住如何管钱 浏览:218
办理佛山户口最低退休金 浏览:977
老年痴呆手淫 浏览:261
出生到现在多少岁退休工资 浏览:725
想让孩子长大给父母买东西怎么说 浏览:6
重庆市养老保险领取计算 浏览:790
开个养生中药材料需要多少钱 浏览:218
济南养老保险去哪里办理 浏览:993
久久夕阳红老年公寓 浏览:947
老年人腰痛的原因有哪些 浏览: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