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当然不适用于现代生活,因为这句话是建立在古代交通、通讯闭塞的基础上的。在古代一旦远游,那就跟失联没什么区别了,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去。
现在的交通条件、通信条件完完全全可以支持子女远游,就算是去很远的地方,几天之内也可以返程,就算是无法返程,也可以通过手机联系。所以现在我们已经不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说法了,我们只需要“常回家看看”,多多关心老年人,这也是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突破。
❷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什么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方"指"一定的去处、方向,更重要的是指“方法”。意思是父母身体健康时外出,要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是安全的。如果父母的身体需要照顾,而自己又需要外出就“必须”安排好照顾好父母的“方法”,以尽孝道游“必”有“方”。
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
作品背景:
《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作品赏析:
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
❸ 父母在,不远游是什么意思
孔子曰:“父母在抄,不袭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在这里,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愿我的答案令您满意。)
❹ 父母在 子不远游 什么意思
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误解了,认为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就不可以远游,只能在父母堂前尽孝。其实这句话只是半句,它还有下半句,并且下半句才是关键。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原文出自《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传统文化的基础,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心尽力孝养父母,这是理所当然,这是子女的本分之事。所以孔子他老人家说,父母在世的时候,儿女不要无缘无故的远游,并不是说一步也不可以出门,可以出门,但是要“游必有方”,关键就在这个“方”字上。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把“方”批注为方向。父母老了,我们出门不可以轻易改变方向,为什么不改变方向?因为古代没有电话,信息沟通不方便,万一父母在家里发生什么情况,他派人来找我们,就能很容易找到我们。做子女的要处处想到父母,这才是孝道。
为人父母,哪个不牵挂自己的儿女?“父母一百岁,常忧八十儿”。即使父母一百岁了,儿女都八十岁了,一百岁的父母还是常常担忧自己八十岁的孩子。在父母眼里,儿女无论多大岁数,都是孩子,父母永远都放不下儿女,时时刻刻都在挂念,都在为儿女操心。
所以做儿女的,要体谅父母的这种心情,不要让他们太忧虑,要多为他们着想。所以说“父母在,不远游”,不是不可以出门,但不可以无缘无故地出门,如果你无缘无故的就离家出走,就放下父母不管,那就是大不孝。
所以说“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如果我们有正事要做,确实需要出门,出行前一定要征得父母同意,要把我们去的地方和要做的事情都详细交代给父母,让他们心里有数,知道我们做什么去了。并且要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样才可以出门。
什么是“正事”呢?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利益的事情,这是正事。如果是去做违法乱纪、伤天害理的事情,就算告诉父母了,那也不行,那还是大不孝。
以前通讯不方便,给家里写信的话,要一两个月才到,现在我们打个电话就行了。不管我们到了哪里,都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先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我现在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事情,好让他们心安,不要挂念忧虑,这是养父母之心,这是游必有方。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了。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世的时候,他没有远游,母亲走了以后,他才远游的,所以说“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孔子是真做到了。如果父母在世,孔子还会不会远游?也会,但是一定要得到父母同意。
其实无论父母在世与不在世,我们都要做到“游必有方”,就是出门的目的,一定是要做正事,都是符合道义、符合正法的善事,这样才对得起父母。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不符合道义,有辱门楣,有辱双亲,这就是“没有方”了。
❺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回出远门答,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5)父母在不远游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
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
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也可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❻ 父母在不远游的意思
父母在不远游,
意思是说父母还健在,
做子女的就不出远门,
尽可能陪在父母身边。
❼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啊
孔子说:父母在世,做儿女的要有孝心,不能去太远的的地方游荡或者工作,因为父母无论是上了年纪还是由其他事情,都需要你在父母身边尽孝道,为他们尽力,让他们安心。游必有方:是说,如果在事情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要不许去另一个地方,那么一定要让父母知道你的位置,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安心,有事情也能有地址找到你!
❽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父母在,不远游”常常被人单拎出来使用,以为孔子此言是在说父母还在就待在家里不要出去。事实上“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游必有方”四字,即指父母在时,不要远行,就算要去远行,也要有一定的方位。这才是孔子的原话。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去齐国,途中听到哭泣的声音,上前看到一个身挂镰刀、戴着白带的人,孔子便问他是谁又为何而哭。那人回答说自己名叫丘吾子,之所以哭是因为他的人生有三个过失,到了晚年才发觉,追悔莫及。“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
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韩诗外传》也有相似记载,只不过丘吾子变为了皋鱼。
在这个故事里,丘吾子所说的“三失”,第一就是因少时远游、回家时父母已去世之“失”。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的是年岁,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这是何其悲哀。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亦是希望子女能好好侍奉、孝顺父母,不给自己留遗憾。
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并不反对出去游学、游宦。只要安排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去处,在有事之时能联系上。正如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所说,“今虽天涯若比邻,然远游者亦必音讯常通,使家人思念常知其处。则古今人情,亦不相远。读者于此等处,当体谅古人之心情,并比较今昔社会之不同。不当居今笑古,徒自陷于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