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长对宝宝的期望,一般存在什么误区
引言: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学会适合孩子。
㈡ 父母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父母过高的期望,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轨迹,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作者:当归尾(爸妈精读主笔)
前几天,看到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年仅9岁的小艺因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患上了儿童障碍症,属于抑郁症的一种。
实在有点难以想象,小小年纪的孩子竟患上了抑郁症。
据了解,小艺的父母从小对她的期待就很高,他们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她的身上,希望她能够出人头地,为家庭争光。背负着沉重包袱的小艺,只能通过努力学习来报答父母对她的爱。
在父母的高期望下,小艺变得自尊心很强,凡事都喜欢争强好胜。当她没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她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认为自己对不起父母的付出,不配拥有父母的爱。
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中长大,孩子怎么可能身心健康?
精神科主治医生张瑾称:儿童和青少年患有精神情绪障碍的比例逐渐增高,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的压力过大造成的。
伍绮诗说:“父母越是关心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就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父母的高期望,是孩子不能承受之重,活在父母高期望下的孩子,注定不会快乐。
父母过高的期望
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电视剧《我的真朋友》中,有一幕牵动了无数父母的心。
有一个孩子,叫做艾文,患上了轻度焦虑症。艾文的爸爸、妈妈得知自己的孩子患病后,震惊不已:孩子怎么就患上了这种病。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有所出息,艾文的父母全方面、无死角培养他。除了幼儿园的课程以外,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几乎占据了艾文所有的时间。
为了达到爸爸妈妈的预期,他就连课间十分钟都在努力学习英语。
要知道,他还是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啊。承载太多期望的艾文,就这样一点一点被父母给的压力所吞噬。
他变得越来越内向和敏感,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总是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不言不语。甚至有的时候他还会突然变得很暴躁,伸手去推其他的小朋友。
当他没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他就开始不停地责怪自己:“爸爸妈妈,我对不起你们,我让你们失望了。”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早已泛泪……
五岁正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纪,本应该尽情玩耍、享受生活,艾文却因为父母的期望,过早的失去了童年,活在痛苦之中。父母带有期望的爱,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窦文涛曾在《圆桌派》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这个产品、自己最宝贵的这个产品,如我所愿。
父母把自己当作制造机器人的那个造物者,我制造了他,那么他按照我设定的程序,完成了目标,我人生得以圆满。
父母们与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如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许他一世灿烂。
父母带有期望的爱
是窒息的感觉
《武林外传》中有一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佟湘玉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嫂子,可就小贝的教育上,未免显得有点太功利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小贝的同学都在学习棋琴书画,看着别人小小年纪就有那么大的成就,她整个人都不淡定了,表现的十分焦虑。
于是,她不顾小贝的意愿,同时让她学习围棋、吹箫、写毛笔字、画画等兴趣班,并称这才是真正的四位一体。
对于一个小孩子而言,这样的做法未免有些太苛刻了。
被繁重课业压的喘不过气的小贝,歇斯底里到:“我不学了,我什么都不学了,你们出去出去。”
面对小贝的苦苦哀求,佟湘玉没有心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语气:“人生的起跑线,你已经落后了,再不抓紧,这辈子你就完啦。”
一旁的大嘴真相了:这样学习就跟狗熊掰棒子一样,掰一个,扔一个,掰一个,扔一个,到最后啥都没落下。
的确,让孩子学习特长,应该以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前提,而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让孩子沦为父母进行攀比的工具。
正如画画先生说的那样:“让孩子学东西可以,但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学,为了兴趣、为了陶冶情操,那值得鼓励。如果为了虚荣,为了和人家比,那还不如不学呢。”
父母带有期望的爱,是窒息的感觉。
父母的期望就像一场永远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孩子无论怎么奔跑,父母都不可能满足。
真正懂得为孩子着想的父母,会放手让孩子在自己的赛道上尽情奔跑。
父母爱孩子的方式
藏着孩子的未来
精神科主治医生张瑾呼吁:父母应该降低对孩子的期待,顺应这个孩子的发展规律,去挖掘这个孩子的能量,让孩子变成自己想变成的样子,而不是变成父母期待他变成的样子。
当父母们学会理解、接纳、欣赏孩子时,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会让你充满惊喜。
1、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还记得那个父母都是985名校出来的高材生的故事吗?两人都是智商超高的学霸。
本以为继承了优良基因的小威,也将是妥妥的学霸一枚。可是万万没想到,小威的学习很不好,属于班上吊车尾的。
小威妈话花高价给儿子报辅导班,自己一有时间就会带这孩子一起学习。孩子的成绩也没见有所提升。
后来,妈妈放下焦虑,重新思考:我儿子虽然数学不行,可10岁的他能烧的一手好菜,这何尝不是一种能力。
儿童心理学家陈忻说:对儿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发展现状。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轨迹,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傅园慧的爸爸曾在一期节目中分享过这样一件事,他说:“傅园慧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成绩跟不上。”
连老师都委婉地说:“你家傅园慧是那种需要帮助的同学。”
傅爸爸知道了,没有表现出任何焦虑,而是这样对老师说:我家小孩因为学游泳,耽误了课程。但我保证,二年级的她一定不比别人差。
当时小小年纪的傅园慧就坐在一张小凳子里,似懂非懂地听着老师与爸爸的谈话。
她也许不明白这次家访的意义,但是她感受到了父亲的信任。果然,二年级期末考试,傅园慧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望效应”:你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会创造奇迹。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能够激起孩子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3、懂得欣赏孩子,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热播剧《小欢喜》里,方一凡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理想,经常遭到亲妈的吐槽。在妈妈眼里,成绩决定了一切。成绩不好,其他的一切都是无用的。
妈妈的唯成绩论,伤了儿子的心,他说:“我可能智商不如别人,但是我情商比别人高,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学习不好,但我在别的方面就是比他们要强。”
其实方一凡很优秀,他不仅阳光、开朗,还乐于助人,同学缘极好。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
我们不要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应该学会欣赏孩子,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蔡康永曾讲过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他说: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这就是我们对他来到这个社会最好的回报。
或许,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比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更为重要。
㈢ 在宝宝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存在的误区有什么
引言:在宝宝家庭教育过程当中,父母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首先就是不懂得去培养孩子守纪律,这样会给孩子种下违法的种子,一定要遵法守法,家长的行为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另外一定要懂得去培养孩子善良,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㈣ 父母对宝宝的期望,一般有什么误区
深刻认识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不良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假如超出了社会发展必须和孩子心身发展的本质规律性,便会明显危害孩子的性情、社会发展适应力的发展趋势及身体健康。在高期望值的迫使下,家长点评孩子优劣的规范会比较严重失调,觉得学习好便是好孩子,就任何东西都好。在这样的心理状态迫使下,孩子只需学习好,要什么给哪些,极端化骄宠。
而且,盲目跟风给孩子加“小灶”,觉得玩便是混日子,因此给孩子出许多题,远远地超出了孩子的承受力,不利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比如,某省有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儿,平常课程是很出色的。但在家长高期望值迫使下,精神压力过大,总觉得自已不好,怕没考上重点中学,终日惶恐不安,极其焦虑不安,之后竟悬梁自尽了。导致这类不幸的源头是家长,自然最终吞噬这一负面影响的也是家长。
家长应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合理的期望值
务必认可,因为人的日常生活和受文化教育标准不一样,及其孩子生理学、心理状态的发展水准不是均衡的,因此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也体现为制约性。若家长不承认客观原因的差异,不承认主观能动的制约性,只是一味地追求孩子,对孩子的不断进步和心理健康都将是有毒的。因而,家长在明确对孩子的期望值时,一定要考虑到自身孩子的总体水平,决不会要和他人的孩子随便盲目攀比。
假如期望值高过孩子的总体水平,不仅会给孩子导致很大的精神状态和学习压力,使它们失去对培训的兴趣爱好,厌烦学习生活,并且还会继续夺走孩子本该有的生活情趣;使她们长时间处在过载生活状态,危害其心身生长发育,危害身心健康。假如期望值过低、也不利孩子的快速发展和发展。因而,家长应依据教师的提议,必需时征询心理学专家的建议,并有效接纳孩子的规定,求真务实地明确合理的期望值。
㈤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一般存在哪些误区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息,甚至能够出人头地。但是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变成了孩子的压力,有的时候孩子的压力会因为父母的期望值太高而无法承受。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一般存在哪些误区呢?
三、家长的期望是建立在跟别人攀比的基础上的。
有些家长之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主要是来自于其他的孩子,总是不希望别人的孩子能够超过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攀比的心理的促使下,是的,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进而导致孩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㈥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一般有哪些误区
如今父母们父母们愈来愈注重对孩子的文化教育。但正是因为那样,在教育过程中会发生很多错误观念。那麼父母在文化教育孩子时的错误观念有什么?一起来瞧瞧吧。
3、没有融合孩子心身的发育特性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学只逗留在表层,又再加上家长心浮气躁,就老是会忽略目前孩子发生这种个人行为的缘故,家长也没法从"症状"的压根着手,去合理的正确引导孩子。只需家长学好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难题,与此同时融合该环节文化教育特性,就可以非常好的处理。期待诸位父母们,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应用合理的教育方式,一起在较好的教育体系下,正确引导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趋势,相信你也能实现的。
㈦ 高考家长对孩子期望存在哪些误区
1.期望的误区之一——学习好才是有出息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但什么算是有出息,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世上惟有读书高,孩子读大学、硕士、博士,书读得越多越有出息,有人认为无论干什么,只要干出名,就是有出息;有人认为要能挣大钱,也是有出息。家长谈论出息的时候,多半是指孩子未来的学业发展和事业走向,淡化了孩子的健康和品德养成。只有孩子患了重病,家长才真正意识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难得。直到孩子犯了大错,家长才认识到性格和品德的培养多么重要。亲子教育家指出,其实,拥有活蹦乱跳的乖孩子的父母也都不要忘记,孩子健壮的体魄、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质就是成就,就是出息,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去为之努力和珍惜的。 2.期望的误区之二——孩子像自己或不像自己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继承自己的某些性格优点或是具备自己所欠缺的特质;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子承父业或是从事自己曾经梦想却未能如愿的事业。期望或未尽的期望,不知不觉地背负在孩子的肩上,如果孩子恰好能如父母所愿,皆大欢喜。但如果孩子并不想或不能成为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孩子会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和不必要的内疚,父母则体味着无尽的失落,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不快乐。与其这样,为什么不顺其自然,让孩子沿着他自己的轨迹运行,施展他最擅长的才能,发挥他自己的个性呢?孩子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父母的心愿所能控制的,孩子最适合干什么,取决于他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还有环境和机遇。 3.期望的误区之三——孩子是一种投资 有些时候孩子被看作是能给家庭带来收益的劳动力的来源。还有些家长希望养儿防老,指望着孩子将来照顾自己的晚年。养育孩子是对将来养老的一种投资。还有少数的家长希望通过管教孩子感受权力,建立权威。也有家长不自觉地希望孩子永远长不大,永远需要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期望在家长的心目中占据太大的比例,会严重地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 4.期望的误区之四——孩子是自己的成就 有些家长将孩子视作自己创作的产品,孩子相貌、学习成绩、所得的奖项成了家长与朋友、同事、亲戚攀比、炫耀的资本。每当客人来访,有些家长总要让孩子出来表演节目,在客人的恭维声中感到得意与满足。孩子不愿意或表现不好,家长就生气,责备孩子。很多家长爱对孩子说单位同事的孩子成绩怎么好,邻居小孩怎么出色,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就乌云满面。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忽视了孩子的独立人格,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十分不利于孩子的自信和自尊的培养。亲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如果孩子只是因为物质的成就而被认可,他会觉得只有这些才能获得父母的喜爱。渴望让父母满意的孩子会为此做出超负荷的努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轻松地满足父母的愿望。最终在经历了多次打击和失望之后,孩子会觉得没有了那些成就,自己毫无价值。家长也会因失望而怨恨,甚至惩罚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建立爱的纽带。
㈧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般存在什么误区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般存在什么误区?
因为父母也来自孩子所以父母期待着自己的孩子是真正的自己。 这样就足够了。做自己看起来很简单,但人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所以要做不同身份的自己并不容易。首先,亲子这个身份,只要能作为孩子敬老爱孩子,孝敬父母就足够了。如果孩子还在读书的话,作为学生的身份,有必要认真努力学习。 由于才能的关系,也许有些孩子即使努力,在学习方面也没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个时候,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努力,以及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优点。其他作为工作人员,朋友等不仅仅是孩子,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一生中有很多不同的身份
㈨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般存在哪些误区
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接受外界的信息,以及自己的生活现状,设定自己孩子的未来,延续自己的梦想。由于孩子和自己的血缘关系,孩子的吃穿住行由家长提供,所以使这一行为的实施变为可能。如果父母的期望压根就是父母自己的一厢情愿,那对孩子而言真的是压力。有的孩子毕业后只想从事自己的艺术设计,而父母一心想想孩子考上公务员,这个期望对孩子就是太高的期望,除了压力还是压力。
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往往是把孩子当作一种工具,当作“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的工具,有时候这个工具稍不如意,就会又吵又骂又打,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孩子,害了孩子。高自恋的人不仅仅对自己高要求,对身边的人特别是孩子有同样的高要求。他们的想法是:我是完美的,我是全能的,我什么都是最好的。
㈩ 父母对宝宝的期望,一般有哪些误区
他下意识地希望孩子们不要长大,他们永远需要父母的照顾。如果这些期望占据了父母的头脑,认为孩子只有在学习好的情况下才有希望,那么没有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在未来有希望。然而,由于什么是有希望的问题,理解太大的比例是由人造成的将严重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把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但不是每个人都幸运地理解了误解,而是过度的期待。
父母对他们展示的每一项天赋都感到惊讶,然后高兴而严肃地讨论说,他们孩子的非父母对他们展示的每一项天赋都感到惊讶,这是一种对期望的误解——学好是有希望的。没有人希望他们的孩子在未来没有一个有前途的发展方向。所有这些对父母的良好祝愿和期望都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好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