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东埔村敬老院

东埔村敬老院

发布时间:2023-09-10 15:38:05

A. 厦门集美哪里有养老院

集美有两家养老院。都是爱欣老年公寓,一个点在集美区塘埔路171号(集美区老年活动中心内)联系电话:0592-6102533,另一个点在集美区灌口镇田头村枋塘社,联系电话:0592-2042058

B. 厦门有哪些公益机构,像孤儿院福利院这样的

1、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 松柏小区屿后南里238号 5052867
2、同安区福利院 大同街道北门村 13328785853
3、集美区社会福利院 杏林南路28号 6310936/13606066328
4、集美灌口敬老院 灌口镇前头村 13950084867
5、海沧镇敬老院 海沧区 6088577/6081237/13074897637
6、东孚镇敬老院 东孚镇莲花村茂林社 6315036/6313860/13159223393
7、同安五显敬老院 五显镇钓鱼台 13003991029
8、同安莲花敬老院 莲花镇美埔村 13850028252
9、同安汀溪敬老院 汀溪镇隘头村 13850020062
10、翔安大嶝敬老院 大嶝镇嶝崎村 13850059502/13860156664
11、翔安新店敬老院 新店镇 8850098
12、翔安马巷敬老院 马巷镇 8803683
13、翔安内厝敬老院 内厝镇出米岩 8352318/13859930631
14、翔安新圩敬老院 新圩镇 13850028056/7689828/8540070/7173632
15、喜来乐老年公寓 石亭路164号 5050648
16、明爱老人服务中心 曾厝垵前厝社21号 2513685
17、莲花福利康复中心(金尚老年公寓) 龙山东二路15号 3937766/3937753/3937512
18、夕阳红护老院 莲花五村龙伏里5号 5550826
19、爱欣老年公寓 蓼花路20号 2037497
20、美华老人疗养院 鼓浪屿鸡山路18号 2066516
21、慈爱老人养护院 民族路92至98号 2080478
22、厦港医疗保健托老院 渔行口52号 2195537
23、鼓浪屿逸康复康托老院 鹿礁路36号 2571455
24、百合园托老院 鼓浪屿晃岩路40号 2570168
25、滋生堂老年公寓 西边社6号 2035577
26、博爱养老所 思明南479号 2086383
27、福寿居老人养护中心 黄厝新村41号别墅 2561211

C. 古田县的社会

古田于五代南唐(约955年)创办蓝田书院,为民间办学之始。宋景德二年(1005年)首建官办县学。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避难古田,先后在城乡书院讲学,尊儒尚学之风日盛。宋代考中进士者达161人。元、明、清三代有史籍可考的有私办社学5所,书院20所,私塾开设更为普遍。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光绪十三年(1887年)起,英美教会先后在古田创办6所教会学校,光绪二十七年起,县署及地方人士先后创办4所两等小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年),有两等小学堂10所,学生600余人。其间,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专业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继起步。民国初期,推行新学制,各乡镇普遍办起小学,原6所教会学校发展为附设小学的初级中学。民国十五年(1926年)创办县立中学,民国十八年创办聋哑特教班,为全省第一所聋哑学校。民国三十六年,华侨和地方人士集资创办玉田高级中学。至解放前夕,全县计有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学101所;中小学教师224人,中小学生5005人,平均270人/万。有赴美、日等国留学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30多人。
解放初,县人民政府接管原公办私立及教会学校,予以整顿,重新命名。并兴办冬学和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贯彻“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大批工农子女得以入学。1953年,扩大原有学校规模,兴办许多小学,成立小学辅导区,改变管理体制。1958年,古田迁城,对中学再度调整,重新布局。至1966年夏,全县计有中学6所,小学664所;中小学教师1638人,中小学生47945人,平均1957人/万。同时大力发展工农业余教育,扫盲工作成果显著。古田秀峰乡成为全省第一个基本无文盲乡。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一度停课,1969年复课后,学制缩短为4年;小学教学秩序被打乱。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推行“斗、批、改”,“开门办学”,强调劳动,轻视文化知识。教育质量下降。1977年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古田教育事业取得明显进展。1985年3月,古田县获得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1986年,国家教委授予瑞岩小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86年1月,经宁德地区行政公署派员检查验收,确认古田为扫除文盲县。各中、小学致力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四有”新人,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至1990年,全县计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4所,完全小学280所,初级小学407所;中小学教师3649人,中小学生60965人,平均1519人/万。全县幼儿入园率达47.84%。1977~1990年,中学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的2790人,考入中专的3766人,合计6556人。
2014年3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50人,在校生785人,毕业生402人,专任教师99人;2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招生18人,在校生197人,毕业生11人,专任教师60人;25所普通中学校共招生4324人,在校生13655人,毕业生4947人,专任教师1662人;38所(教学点35个)小学校共招生3641人,在校学生19077人,毕业生3011人,专任教师1434人;49所幼儿园共招生4053人,在校生10214人,毕业生3858人,专任教师50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6.02%;初中入学率97.9%。 殷周时代,先民已能制陶,使用石斧、石锛等工具。隋代即有香菇种植。唐宋时,酒曲酿造、炼铁、造纸、建筑等行业兴盛,出现不少能工巧匠。元代开设惠民药局、麻风院。明代纺织、制粉干、豆腐等行业兴起,推广植桑养蚕。清代始兴印刷、刻印、制伞行业,设电报局,西医传入,中医发展,且名医辈出。民国时期,电力、衡器、竹编、制鞋、裁缝、糕饼等行业发展,印刷、铁器行业较为发达。1990年,全县有公办科技机构5所,民营科技机构23个,自然科技专业人员1360人,群众科技人员3308人,获各级科技成果奖73项(次),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的36项次。
2014年依托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开展“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20个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攻关,推广“五新”技术5项,高压灭菌、自动拌料装袋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组织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项;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已成功立项国创项目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市级计划项目4项,共获得上级科技部门项目扶持资金205万元。征集食用菌、茶叶、水果、节能环保新技术等各类县级科技项目20多项。全年专利申请为91例,其中:发明25例,实用新型32例,外观设计34例。授权为42件,其中:发明5例,实用新型23例,外观设计14例。 自唐建县时,民间文化就开始兴起。五代至清末,文人著述颇丰,代有名家。宋林用中之理学,明张以宁之诗文,清曾光斗之书法,皆负盛名。民国时期,有诗社联吟活动,并且成立县民众教育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现代文艺创作崛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杜运燮曾饮誉中国诗坛。
2014年末全县文化系统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5个,电影院1个,公共图书馆1个,群众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8个。举办“文体活动进社区,欢欢喜喜盛丰年”新春系列、“庆祝五一晚会”、卢捷油画作品展、黄祖湖书画篆刻展、清廉颂书画摄影展等文艺演出与展览22多次。县闽剧艺术中心创排《仕女图》、《相思曲》等3部新戏,组织各类演出近300场。青少年艺术中心全年办培训班25期,培训人员1400多人次。组织县文化馆、图书馆、闽剧艺术中心到下洋、罗华等5所农村小学开展艺术扶贫,到凤埔等乡开展送书下乡、到杉洋、水口等开展送戏下乡等活动。全年借阅图书71350多人次,76330册次。
2014年末县级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3套,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8%。县级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66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有线电视用户5.1万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3万户。 古田县中医历史悠久,元末创建惠民药局,明初设医学训科员。医疗全赖中医坐堂施诊或流动行医。历代有名医。民间重草药治疗常见病。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西医传入,创设医馆对外开诊。民国时期,西医逐渐发展,主要医疗保健单位有怀礼医院、县卫生院、麻风疗养院等3家,私人诊所36家。全县医务人员近70人,其中西医士31人。平均每万人仅有医务人员4.1人。医疗设备简陋,农村缺医少药。鼠疫、霍乱、天花、疟疾等传染病及丝虫病、甲状腺肿等地方病为害甚烈。解放后,发展西医,发扬中医传统,倡导中西医结合。50年代初,有医务人员332人,床位145张。1958年,建立县、公社、大队三级医疗保健网,成立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通过数年持续开展除害灭病和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先后消灭鼠疫、天花、霍乱等传染病。60年代,健全公社、大队保健院、站,培养中医药人员,充实西医队伍,至1966年,全县医务人员577人,床位375张。70年代,兴办大队合作医疗站202个,培养赤脚医生415人;消灭丝虫病。至1990年,县内基本消灭麻风病。全县共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9家,乡(镇)卫生院14所,村卫生所315个,批准个体开业诊所58个。各医院备有大型医疗器械268种,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18人,床位616张,平均每万人27.95人,15.4张。
2014年未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6个,其中县级9个,省属企业职工医院1个,民办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年未共有卫生医疗机构人员数1448人,其中执业医师302人,助理执业医师65人,注册护士532人。年未共有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1313张。 2012年福建省市涉及古田县的5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县级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转移农村劳动力5588人,新增城镇就业36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4%。农村低保标准从1200元提高到180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9.9%,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参保率分别达91.6%和65%,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金应发尽发。新建农村敬老院3所、“五保幸福园”1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6个。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428套。再次荣获福建省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2012年初古田县被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古田县实施第一批扶贫项目19类53项,总投资35.3亿元。已完成或竣工4项,启动建设33项,开展前期16项,争取上级补助1.2亿元。
2014年全县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160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4740人。全年发放城市低保金611.83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1882.18万元;发放城乡低保电费补贴71.58万元;发放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金139.81万元,补助3161人。城乡医疗救助6646人次578.79万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483人,救助金8.98万元;临时救助307户,救助金12.61万元。
年末全县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12个,床位数534张,收养194人。 古田民间传统体育主要有武术、龙舟、舞龙、舞狮、气功、棋类等项目。唐天宝年间(742~755年),部分寺院武僧日夜习武。宋代习武之风日盛。明末清初,旧城、谷口、水口、平湖等地赛龙舟初具规模,每逢春节、元宵及喜庆等节日,舞龙、舞狮为重要活动项目。清末至民国初,尤尚南少林派龙桩拳,体操、田径、球类等近代体育项目传入古田,学校专设体育课程开展体育活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县设体育科,举办首届体育运动会。民国二十九年建县体育场,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1952年举办县首届工人运动会。1954年全县广泛开展工间操(包括广播操、生产操和练功十八法)活动。此后,农村民兵营、团支部利用农闲组织开展球类、田径、射击等活动,中学和部分农村还推行“劳卫制”。1956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1962年创办县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城乡组织30多个业余篮球队。1972年县少体校开办游泳、射击、体操、乒乓球等培训班。至1990年,全县有体育协会组织8个,基层分会282个;举办县体育运动会6届,工人运动会7次,农民运动会5次,中小学运动会14次,聋哑人运动会2次,老年人运动会1次;为国家队和省队培养、输送运动员18名,获世界和亚洲地区比赛冠、亚军计16人次,获全国比赛金、银、铜牌计21人次,获省级比赛第一、二、三名计343人次。是年,古田县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
2014年向省体工队输送1名队员,省体校输送2名队员,市体校5人。组织参加宁德市少年儿童举重锦标赛,获男子团体第二名,女子团体第四名;参加福建省少儿游泳冠军赛暨十五届省运会选拔赛,22名运动员全部入围省运会决赛;参加第十五届省运会体操比赛获得2金6银5铜的较好成绩,谢宇聪获得男子个人小鞍马第一名、吊环第二名、自由体操第二名。古田籍运动员翁巧珊获得亚运会、亚州沙滩运动会比赛帆板金牌。

阅读全文

与东埔村敬老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阳节三清 浏览:926
孝顺的品质的词语 浏览:583
社保关系转移退休前多久 浏览:20
岳飞孝敬母亲的故事 浏览:236
老人肺心衰竭脚底发紫还能活多久 浏览:6
云和县老年大学画图班 浏览:533
安徽颍上建颍乡孝敬父母劳动模范 浏览:867
养生馆如何做外卖 浏览:179
水利部老年大学电话6 浏览:450
台湾安心养老院 浏览:666
贵州交3000农村养老保险领多少 浏览:449
70岁以上老人日本 浏览:692
钦州市老年大学电话地址 浏览:46
有多少父母对孩子很不好的 浏览:637
80岁瘫痪老人政府有补贴吗 浏览:522
冬至在养生方面注意什么 浏览:968
离婚后如何处理父母的关系 浏览:395
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待遇节假日奖金 浏览:823
孝文帝孝顺的故事 浏览:188
养老院意见箱内容怎么填 浏览:304